羌族碉楼与村寨震后调查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lp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大地震爆发于四川省龙门山系的汶川映秀一北川一青川约300余公里的地质断裂带上,严重波及甘肃、陕西等省市,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使许多珍贵文化遗产遭到严重损毁。
  据国家文物局7月中旬统计,在这场灾难中,四川、甘肃、陕西等7省(市)有1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与都江堰)、2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害,而处于震中的四川地区尤为严重。据四川省文物局统计,包括已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藏羌碉楼与村寨在内,四川共计有近千处地面文物受损,其中有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65%;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约占总数的30%;还有80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不同程度损坏,约占总数的27%。
  处于震中地区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和平武县,是羌族聚居区,共有人口30.6万。此次地震中,仅北川一地的遇难者就有3万多人,其中包括40多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和学者。地震使羌族文化受到了重创。温家宝总理在视察灾区时提出,一定要保护抢救好羌族文化遗产。
  


  现存在汶川、茂县、理县等地的羌族碉楼与村寨,主要沿河流山脉走向呈带状分布,分布的垂直空间大,高度在海拔1000米~2300米之间,海拔1000米以下低山地带者较少,聚居和散居并存,以聚居为主。这些融入自然山水,原创性明显的极具魅力的文化景观传承了羌族的建筑艺术、生产生活方式,反映了民族迁徙、社会环境、历史事件、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它们的建造年代最早的可到汉代,晚的到清代,是羌族悠久建造历史和独特砌筑工艺的历史见证。比较集中的如:“理县桃坪古碉与村寨”“汶川布瓦山黄泥土碉与村寨”“茂县黑虎群碉与村寨”,都经历了历史的风雨和1933年茂县叠溪7.8级大地震以及此次汶川大地震的洗礼,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羌族碉楼与村寨的集中地靠近沿龙门山脉的地震带,所以此次地震所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据调查,阿坝州“古羌王遗都——萝卜寨”被夷为平地,羌寨的房屋几乎全部坍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汶川县“姜维城古文化遗址”地面建筑严重损毁,其汉代夯土城墙和明代片石城墙全部垮塌,仅存基础;桃坪羌寨、布瓦黄土碉、黑虎鹰嘴河碉群等村寨的部分民居成为危房,大多数土碉建筑存在结构性隐患。理县桃坪羌寨有部分民居发生垮塌,其现存的三座碉楼除了顶部照楼受到损坏之外,其余部分顽强地抵抗住了大地震的摧残,完好无损。“白头羌——茂县黑虎羌寨群碉”的损毁情况较为严重,碉楼顶部有局部垮塌、寨中民居部分垮塌,其余的墙体开裂、外鼓,梁柱断裂或歪闪,均为危房;寨北祭台垮塌,地面有裂痕,台阶毁坏;碉群中的1号四角碉顶部垮塌,东墙靠南有一自上而下的贯通裂缝,宽2厘米~5厘米,其余三面均为不同程度的裂缝;2号碉顶部垮塌,腰部以上有多道纵向裂缝;3号碉顶部垮塌,碉体有多处纵向裂缝;4号碉顶部垮塌过半,剩余部分也有多道纵向裂缝;5号碉保存完好;6号碉垮塌过半,残存部分多道纵向裂缝。
  


  在这次大地震中,羌族碉楼与村寨受损主要反映在:石木构建筑出现垮塌、倾斜、墙体开裂、脱落、基础沉降、台阶断裂、木构架脱榫或断裂、墙体或建筑结构变形等严重、瓦面滑落移位等严重险情;山寨山体垮塌等严重险情;上遗址出现滑坡、泥石流等严重险情。不过调查表明,除萝卜寨属次生灾害造成大面积滑坡,导致村寨的整体坍塌外,其余的碉楼与村寨都是局部受损。单体的碉楼大部分完整无损,出现的裂缝、沉降和局部坍塌现象,可采取修复性保护措施。羌族碉楼与村寨的完整性、真实性没有受到特别重大的影响。千百座屹立不倒的碉楼,再次印证了其优越的抗震性和坚固的耐久性是羌族人民优秀传统技艺的生动体现。
  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抢救保护羌族文化被社会所广泛关注。基于受损村寨民族文化的完整保留和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传承,物质遗产方面的建筑局部和外表修复,非物质遗产的口传心授,将更能客观、真实地体现羌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对于藏羌碉楼与村寨的抢救保护,应该包括修复式保护、遗址式保护和重建式保护等多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如羌族释比文化、羌族歌舞、羌族刺绣、说唱艺术等,可借鉴村寨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的成功经验进行保护。
  7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在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举行了“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开工仪式,这是震后少数民族地区启动的第一个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也是国家文物局在震后启动的首批“受损较重、价值较高”的两个文化遗产抢救修复项目之一。
  衷心感谢:为本文写作提供了翔实参考数据的阿坝州文管所邓勇先生,其中汶川、理县、茂县、等多个重灾区的调查数据,是当地基层文物工作者在余震中冒着生命危险逐个现场调查、勘测提供的。茂县博物馆馆长蔡清、金川文管所所长刘文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姚军提供了碉楼的震后受损图片。
其他文献
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督办京都市政公所。他不顾当时的物议,开放旧京宫苑为公园,兴建交通,并出于城市交通方面的考虑,对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进行了改造。首先,于1913年将广场两侧的千步廊拆除,拆下来的木料用来建设北京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其次,于1915年拆除了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的瓮城,在正阳门两侧城墙处开4个券门,以缓解正阳门及东西火车站交通紧张,再是在皇城
期刊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晋源区的辖区内,遗址包含有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和地下埋藏遗址三部分。其中,城池遗址面积20余平方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阳古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至唐代达到了辉煌。据文献记载,辉煌阶段的晋阳古城,由西城、中城、东城组成,西城又包含大明城、新城、仓城等内城,中城更是跨水联堞,建成水上都市。宏伟壮丽的城池和先进的筑城技术,使晋阳古城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代表之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作为中央直辖市及西南大区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在重庆设立博物院以推动西南大区文物保护和文博事业发展,正是西南大区对中央保护古迹文物号召的具体实现。在邓小平的亲自关怀下,1951年3月7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召集西南大区包括云、贵、川、渝诸省(市)在内的文物保护与收藏战线上的政府官员、重要学者和社会收藏家等33人,召开了筹建西南博物院的第一次筹备委员会会议。文教部部长楚图南在致
期刊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考古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将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贯穿于考古发掘的每一个环节,这是现代田野考古发掘的基本要求。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的考古发掘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徐显秀墓墓葬四壁都绘制有彩色壁画,甬道和墓室的壁画是在砖砌墓壁上以白灰作地仗,然后作画。而墓道、过洞、天井仅在土质墓壁上粉刷一层白灰水后就直接在上面绘画。墓壁凸凹不平,挖掘墓葬
期刊
地位特殊的藩王    靖江王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首批分封的十个藩王之一。受封为靖江王的人是他的侄孙朱守谦。按理侄孙是不可以分封为藩王的,但是朱守谦的祖父朱兴隆是朱元璋胞兄,已在洪武元年(1368年)被追封为南昌王,他的父亲朱文正在朱元璋为吴王时曾担任大都督府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有大功,因此作为朱兴隆惟一血脉的朱守谦,继承王位也理所当然。靖江王除了二个字的封号以及封
期刊
水是城市的血脉,纵观天下都市,无不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晋阳城,即因位于晋水之北得名。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晋阳城从建成到焚毁的1500年间,晋水和汾水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公元前500年,曾经的中原霸主晋国已是公室衰微,诸卿争权。这一年,名为晋卿、实擅晋权的赵鞅征伐卫国,获得卫人贡献奴隶500家,暂时安置在赵午所辖地邯郸。三年后,当赵鞅苦心经营的根据地晋阳建起城郭之时,即索取500家奴隶,
期刊
庆安会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北路156号,地处奉化江、余姚江、甬江汇合的三江口东岸。它又被称为“北号会馆”,是甬埠行驶北洋的舶商航工聚会、娱乐以及航运行业日常办公、议事的重要场所,为我国“七大会馆”之一。庆安会馆又名“甬东天后宫”,是祭祀中国沿海百姓崇拜的海神妈祖的神殿,为我国“八大天后宫”之一,也是浙江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天后宫。这座融会馆和天后宫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
期刊
百年守望:太原市文物考古事业发展历程    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州,坐落在太行山、吕梁山之间的晋中盆地北端,为山西省省会。自春秋战国建晋阳城,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建城史。太原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从旧石器遗址到明清古墓葬,从宋元古建筑到近现代历史建筑,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出太原璀璨的文明之光。  建国
期刊
永柞寺,俗称双塔寺,东西各一塔,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村东南,距市中心四公里。  永祚寺的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重修双塔寺观音阁记碑》载:“唐高祖定鼎关中后,以太原为发祥之地,建寺树塔于其上,锡××曰永祚”。据《山西通志,傅应期传》载:“郡地形左痹不胜右,缙绅学士建永明寺(即永祚寺)宣文塔於东山,以辅所不足,推公(傅应期)事”。西塔塔刹题记:“山西太原阳曲县城东南郝庄宣文塔,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
期刊
广西左江,又称丽水,源自越南北部,流经中国广西南部的龙州、宁明、崇左、扶绥等县市境,左江段及其支流平缓,而河江、明江、黑水河段的河道曲折多弯,两岸陡立群峰连绵不绝。在临江断崖峭壁上。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遗迹——岩画。这些古代岩画,历经岁月沧桑,是穿越历史时空的文明遗存和艺术宝库,也成就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岩画艺术殿堂,书写了民族文化的不朽篇章。      左江岩画的分布及特点    关于广西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