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进入近代史以来,西学东渐的潮流直接冲击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教学。其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影响下的洋务运动,以及之后的维新变法,撼动了儒家文化在本国学者内心的地位。本国传统文化已经淡出了校园教学,传统文化不断流失,对于文化环境的再造已是刻不容缓。本国自古以来崇尚天人合一、格物言志、寄物抒情,借景寄情的空间布局,以及文化融注于景的环境打造自古就有,现存的南北方园林就是最好的例证。本文通过对周礼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以及其中对景观雕塑与文化的复合、附会于物质本身的精神和格物于景观实体的价值观等方面,对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作以浅析。
【关键词】:复合;附会;格物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概况
校园是中西文化碰撞下形成的学校的通用名称。本国古代的教学分为两种,一种为官学,另一种为私学。唐代时从前二者演化出社会办学的书院,书院基于继承私塾培育人才、传承文化。在此基础上书院在继承、改造传统教育模式,开创了一种新的办学体制和建设模式。随之而来规模不仅扩大,同时具有了园林艺术之美,奠定了环境优雅的读书学习的园地。在建园的规划布局、选址、空间塑造等方面考究和发展为当代校园景观规划奠定了基础。近现代校园建设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满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改革中,建起了如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这也就是标志着中学在本国的形成。建国之后,国内校园的建设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基本形成了校园建筑功能强、简洁的形式、建筑群的发展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再次碰撞,先进教育模式的引进,同时本国国内对于设计的认识逐步有了新的高度。在校园建设中加入了功能布局、空间流线、景观小品等的设计理念。至此校园景观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在景观中不断地注入了文化精神,校园文化景观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其历史文化内涵与自身独特价值观。
景观雕塑与文化的复合
“礼”文化作为周礼中学的内核精神,对于礼的思考和分析必然不可忽视。在《大学》的《礼记》篇中,孔子弟子曾参作“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着,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乱世,毕生为复周礼。同时孔子也是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带头人,本身是礼文化的象征。在周礼中学校门入口广场放置孔子行教图雕塑,雕塑身后为参差不齐的钢板做成竹简造型,并将周礼文化刻于其上。随着中学校园教育的发展,入口作为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联系的过渡区域,也是校园文化与外界文化交流的通道。孔子像的放置从视觉形象上是一种教育的示意,在精神上是传统礼文化以及儒家文化与视觉形象雕塑的复合,是无形文化教育精神在客观存在物的物化,也是在文化支撑的基础上客观存在雕塑渲染环境文化氛围的升华。
孔子雕塑在校园景观中的运用无独有偶,此次周礼中学的运用只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他者视觉效果,但在精神实质的功用上达到一致。东汉郑玄为《大学》作注时写道;“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这种将文化与客观实体的复合是本国常用的格物言志的基本手法,同样校园作为文化教育和传播的场所,努力打造文化景观是实际功用的需求。
附会于物质本身的精神
在校园文化景观的打造上,一般运用一些具有象征符号的具象事物,通过这种物质来反馈出一种精神。同时物质本身有着深厚的共识性精神,使观者见到这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就会联想到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在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就是放大版的传统建筑斗拱的符号形象,还有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中的中流砥柱,以及上海的东方明珠塔,这些都是实际存在没有生命的物质,但是在各自文化背景中所呈现的精神是不一样的。建筑师埃罗·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他说的还有这么一句话:“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每个城市都有其精神,更何况是一个独立的物体本身所蕴含的精神。
校园文化景观打造,不仅仅局限于对于绿化空间的美化,以及空间层次的划分,通过规划更多的是师生的参与和对话。在物质与意识的诠释中说,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意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对校园环境景观的打造离开了物质与人的互动,也就无法实现物质蕴含精神价值的体现,只有促进人们与环境的互动和参与,才能体会附会于物质本身的精神,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在环境中植入物质来寓意精神是一种通用的设计方法,周礼中学校园文化景观的打造中,整个空间从功能上划分为教学区、生活区,按实际用途分为体育、德育、美育和智育。在智育区与体育区交汇处根据地形、视觉效果及空间的考虑,将鼎放置于其中,并打造了一个围绕鼎的小型广场。在具体的空间位置分析上,处于整个学校的核心区域,鼎的位置在主体教学楼正前方,正对着教学楼入口三十米处,国旗距离教学楼入口二十米,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由于体育场与教学楼基面有十米的落差,并形成一个缓坡,在此处设置鼎,一方面是整个校园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是缓坡的地形特征与鼎的精神价值相符;鼎作为国家礼器,也是问鼎天下,一言九鼎等精神象征。
格物于景观实体的价值观
在校园环境景观中水景的运用相当普遍,从来没有断绝。对于水在景观中的身份和形式转换,笔者认为是一种复合,也是格物于景观实体的价值观呈现,既有传统精华遗迹复现,又有时尚品位的承合。校园作为学习读书的园地,在古代也可称为书院,其本身就是一个简化版的风景园林。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无论对于文化还是对于学习文化的人来说,其都是一种慰藉。水作为与固态的建筑和树木形成动静对比,当下景观设计一般将其归纳到动态景观之列。
水景在古典园林中所体现的寓意;一方面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物化,另一方面是作为影射实景而烘托视知觉感染力的嫁接形式。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当下身处现代化校园,在喧闹、浮华及不安的都市社会生活的影响下,静水寓意着沉稳、祥和及肃静的内涵,是一种对于人们骚动不安的警示,也是一种调养情操、静坐冥想的好去处。当然期间不乏有古人的诉求情节,也有时下人们对于自然环境无限向往的渴望夙愿。
结语
人与自然相处于一域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理想世界,现代校园景观的打造就是对于自然环境的浓缩,并加之以师生个人的精神意志,致使随处充满了人文、自然与精神。当代校园景观设计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在价值观和认识论上发生了一些偏颇,这势必造成对于文化元素在景观中的寓意发生很大的变化,也就是笔者所要讲的校园景观中文化精神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白菡,辛颖等:《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吉林摄影出版社,2005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
[3]柏涛:《寻找心灵的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
[4]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4
[5]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赵志红:《当代公共艺术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7]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复合;附会;格物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概况
校园是中西文化碰撞下形成的学校的通用名称。本国古代的教学分为两种,一种为官学,另一种为私学。唐代时从前二者演化出社会办学的书院,书院基于继承私塾培育人才、传承文化。在此基础上书院在继承、改造传统教育模式,开创了一种新的办学体制和建设模式。随之而来规模不仅扩大,同时具有了园林艺术之美,奠定了环境优雅的读书学习的园地。在建园的规划布局、选址、空间塑造等方面考究和发展为当代校园景观规划奠定了基础。近现代校园建设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满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改革中,建起了如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这也就是标志着中学在本国的形成。建国之后,国内校园的建设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基本形成了校园建筑功能强、简洁的形式、建筑群的发展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再次碰撞,先进教育模式的引进,同时本国国内对于设计的认识逐步有了新的高度。在校园建设中加入了功能布局、空间流线、景观小品等的设计理念。至此校园景观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在景观中不断地注入了文化精神,校园文化景观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其历史文化内涵与自身独特价值观。
景观雕塑与文化的复合
“礼”文化作为周礼中学的内核精神,对于礼的思考和分析必然不可忽视。在《大学》的《礼记》篇中,孔子弟子曾参作“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着,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乱世,毕生为复周礼。同时孔子也是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带头人,本身是礼文化的象征。在周礼中学校门入口广场放置孔子行教图雕塑,雕塑身后为参差不齐的钢板做成竹简造型,并将周礼文化刻于其上。随着中学校园教育的发展,入口作为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联系的过渡区域,也是校园文化与外界文化交流的通道。孔子像的放置从视觉形象上是一种教育的示意,在精神上是传统礼文化以及儒家文化与视觉形象雕塑的复合,是无形文化教育精神在客观存在物的物化,也是在文化支撑的基础上客观存在雕塑渲染环境文化氛围的升华。
孔子雕塑在校园景观中的运用无独有偶,此次周礼中学的运用只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他者视觉效果,但在精神实质的功用上达到一致。东汉郑玄为《大学》作注时写道;“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这种将文化与客观实体的复合是本国常用的格物言志的基本手法,同样校园作为文化教育和传播的场所,努力打造文化景观是实际功用的需求。
附会于物质本身的精神
在校园文化景观的打造上,一般运用一些具有象征符号的具象事物,通过这种物质来反馈出一种精神。同时物质本身有着深厚的共识性精神,使观者见到这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就会联想到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在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就是放大版的传统建筑斗拱的符号形象,还有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中的中流砥柱,以及上海的东方明珠塔,这些都是实际存在没有生命的物质,但是在各自文化背景中所呈现的精神是不一样的。建筑师埃罗·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他说的还有这么一句话:“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每个城市都有其精神,更何况是一个独立的物体本身所蕴含的精神。
校园文化景观打造,不仅仅局限于对于绿化空间的美化,以及空间层次的划分,通过规划更多的是师生的参与和对话。在物质与意识的诠释中说,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意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对校园环境景观的打造离开了物质与人的互动,也就无法实现物质蕴含精神价值的体现,只有促进人们与环境的互动和参与,才能体会附会于物质本身的精神,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在环境中植入物质来寓意精神是一种通用的设计方法,周礼中学校园文化景观的打造中,整个空间从功能上划分为教学区、生活区,按实际用途分为体育、德育、美育和智育。在智育区与体育区交汇处根据地形、视觉效果及空间的考虑,将鼎放置于其中,并打造了一个围绕鼎的小型广场。在具体的空间位置分析上,处于整个学校的核心区域,鼎的位置在主体教学楼正前方,正对着教学楼入口三十米处,国旗距离教学楼入口二十米,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由于体育场与教学楼基面有十米的落差,并形成一个缓坡,在此处设置鼎,一方面是整个校园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是缓坡的地形特征与鼎的精神价值相符;鼎作为国家礼器,也是问鼎天下,一言九鼎等精神象征。
格物于景观实体的价值观
在校园环境景观中水景的运用相当普遍,从来没有断绝。对于水在景观中的身份和形式转换,笔者认为是一种复合,也是格物于景观实体的价值观呈现,既有传统精华遗迹复现,又有时尚品位的承合。校园作为学习读书的园地,在古代也可称为书院,其本身就是一个简化版的风景园林。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无论对于文化还是对于学习文化的人来说,其都是一种慰藉。水作为与固态的建筑和树木形成动静对比,当下景观设计一般将其归纳到动态景观之列。
水景在古典园林中所体现的寓意;一方面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物化,另一方面是作为影射实景而烘托视知觉感染力的嫁接形式。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当下身处现代化校园,在喧闹、浮华及不安的都市社会生活的影响下,静水寓意着沉稳、祥和及肃静的内涵,是一种对于人们骚动不安的警示,也是一种调养情操、静坐冥想的好去处。当然期间不乏有古人的诉求情节,也有时下人们对于自然环境无限向往的渴望夙愿。
结语
人与自然相处于一域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理想世界,现代校园景观的打造就是对于自然环境的浓缩,并加之以师生个人的精神意志,致使随处充满了人文、自然与精神。当代校园景观设计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在价值观和认识论上发生了一些偏颇,这势必造成对于文化元素在景观中的寓意发生很大的变化,也就是笔者所要讲的校园景观中文化精神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白菡,辛颖等:《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吉林摄影出版社,2005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
[3]柏涛:《寻找心灵的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
[4]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4
[5]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赵志红:《当代公共艺术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7]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