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应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夕阳真美》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精读一篇,然后再带出一组课外内容文本的学习,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这样“一课带一组”的课型,将相关的学习素材串联起来,并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其产生关联和融合,让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载体和整体的学习素材。
[关键词]教学案例;精读;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08-03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要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的内涵。同时,它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的总量应不少于450万字。而实际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篇一篇地教课文,没有时间、精力以及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书。这样仅是教课文、读课文,“细嚼慢咽”,很难保证学生的阅读总量的提高。那如何保证学生的阅读量,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1 N’涟漪型”拓展阅读尝试,立足于课堂40分钟,立足教材,用“1 N”的方式实现课内外整合。这里的“1”即指教材中的课文本身,“N”指的是根据所学课文,有机整合其他阅读文本,既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多篇阅读材料,还可以是一本书。“1 N”涟漪型阅读教学就是以教材中的文本为原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一篇、多篇(段)、整本书的阅读,从而给学生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夕阳真美》时,我尝试进行了一课带一组的教学。
一、精读一篇,感受夕阳之美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略)
(二)精读感悟,欣赏变化
1.夕阳西斜图。
师:自由读一读第二小节。这时候的太阳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
■
生: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师:你注意观察过夏天中午时的太阳吗?
生1:太阳火辣辣的。
生2:太阳光非常刺眼。
生3:都不敢抬头看,眼睛会疼,要把眼睛眯起来。
师:这就叫“刺眼的光芒”,(出示词卡)读——
生:“刺眼的光芒。”
师:小朋友看看“芒”这个字,你怎么记住它?
生:上面是“艹”,下面是“死亡”的“亡”。
师:“芒”指的是草的尖端。(出示麦芒图)看,这么多麦芒全部发散出去,用手摸摸,很刺人。如果是太阳光的话会多么刺眼呀。读——
生:“刺眼的光芒。”
师:“连绵起伏的西山”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忍不住想画一画,这是西山吗?(板画一座小山)
生:不是。
师:你来画一画。
生:(连续画了几座山)“连绵起伏”是说有好几座山连在一起。
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连绵起伏。”
师:“伏”这个字左边是“亻”,右边的“犬”指的是狗,表示人站着,一只狗弯着身子在旁边准备攻击。“伏”有低的意思。(板畫连绵起伏的群山图)西山一座连着一座,有高有低,就叫——
生:“连绵起伏。”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句子。
生:“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师:“壮丽”怎么理解呢?老师披上金色的衣裳能叫壮丽吗?
生:不能。西山是连绵起伏的,一座又一座,不仅壮观而且还很美丽。
师:壮丽的西山、深蓝的天空、西斜的夕阳组成了一幅绝美的“夕阳西斜图”,夕阳——
生:真美!
(男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夕阳下沉图。
师:夕阳是个淘气的小家伙,在我们欣赏它“西斜”美景的时候,它悄悄地发生变化了。你找到了吗?(出示)
生:“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
师:你有过脸涨红的时候吗?
生1:生气的时候。
生2:空调开得太热的时候。
生3:很不好意思,害羞的时候。
师:太阳自己的脸涨红了,它还把身边的云朵染成了哪些颜色?
生:黄色、红色、紫色。
师:只有这几种颜色吗?
生:不止。
师:从哪里知道的?
生:因为它们后面有个省略号。
师:是呀,还有很多的颜色全藏在省略号里呢。这么多的颜色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4:五颜六色。
生5:五光十色。
生6:五彩缤纷。
师:夕阳给云彩带来了绚丽的色彩,难怪作者说——
生:“夕阳真美!”
(女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3.夕阳落山图。(出示)
师:“灿烂”这个词很有意思。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两个字都是“火”字旁。
师:两个“火”说明颜色特别明亮。除了“灿烂的霞光”,我们还可以说灿烂的什么?
生1:灿烂的阳光。
生2:灿烂的笑脸。
师:晚上有没有什么是灿烂的?满天的星星让我们想到——
生:灿烂星光。
师:一起再读读这个词——
生:“灿烂的霞光。”
师:此时的太阳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她轻轻地走向了西山的背后。
(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深化感悟,认识人美
(出示)
(学生读) 师:你觉得爷爷在说谁美呀?
生1:爷爷这时候满面红光,被夕阳都映红了,他在说夕阳美。
生2:奶奶是年纪大的人,夕阳就像年纪大的人一样,所以爷爷也说老年人真美呀!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原来,年纪大了的爷爷、奶奶们也是美丽的夕阳啊!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二、带出一组,领略夕阳美之不同
(一)拓展阅读一:《火烧云》(片段)
师:夕阳下沉时把天边的云染成了各种各样的颜色。有位作家就写了与我们课文不一样的夕阳。
(出示)
师:火烧云,让你想到了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红色,这个云就像火烧一样。
师:是的,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常常就是通红通红的,就像火烧一样,这就是火烧云。在霞光的映照下,地上都有哪些变化呢?
生:大白狗变成红的。红公鸡变成金的。老爷爷的胡子变成了金色的……
师:是呀,正是因为有了夕阳才有这美丽的火烧云。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拓展阅读二:《太阳喝醉酒》
师:我们一起感受了夕阳的美丽,感受了夕阳带来的火烧云。不过,在诗人的眼里,夕阳可变了样,想看看吗?
(出示)
师:谁来读读?(学生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生1:喜欢,我感觉这首诗很有意思。
生2:我感觉这个太阳很不听话,还喝醉酒。
生3:这个太阳真神奇,还撞倒山头。
师:谁再来读读?注意读出节奏感。
(学生读)
师:小朋友们,同样是写夕阳,不同的人写出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在让我们欣赏到不同的夕阳之外,还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优美文字。
【评析】
魯迅在《给彦黎民的信》中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也说:“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他在不同层次的培训研讨会上,多次表达对部编阅读教材的教学主张:教学中教师们要多采取“1 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夕阳真美》本身是一篇行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瑰丽景色。在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自读、品悟,感受到夕阳下山时的余晖美,西沉时的云朵美以及落山时的霞光美之后,我们的阅读教学还可以做些什么?在精读一篇《夕阳真美》之后,我顺势带出《火烧云(节选)》《太阳喝醉酒》这样一组儿童视角的关于夕阳的文章,让学生再次走近夕阳,感受它的神奇、美丽,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这样“一课带一组”的课型,将相关的学习素材串联起来,并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其产生有意义的关联和融合,让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载体和整体的学习素材。案例中,“一课带一组”,前一个“一”要保证学生对《夕阳真美》达到领会的程度,带出的《火烧云(片段)》与《太阳喝醉酒》要为学生从领会到领悟再到形成能力提供量的保障和充分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的阅读对象从一个增加到多个,阅读内容从一元发展到多元,阅读视角从狭窄走向宽广,阅读方式由一篇到一组,阅读顺序由从头到尾的纵式阅读发展到既有纵式阅读又有横向联系的网状阅读。如此,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真正达成了课内外阅读一体化的美好境界。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教学案例;精读;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08-03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要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的内涵。同时,它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的总量应不少于450万字。而实际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篇一篇地教课文,没有时间、精力以及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书。这样仅是教课文、读课文,“细嚼慢咽”,很难保证学生的阅读总量的提高。那如何保证学生的阅读量,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1 N’涟漪型”拓展阅读尝试,立足于课堂40分钟,立足教材,用“1 N”的方式实现课内外整合。这里的“1”即指教材中的课文本身,“N”指的是根据所学课文,有机整合其他阅读文本,既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多篇阅读材料,还可以是一本书。“1 N”涟漪型阅读教学就是以教材中的文本为原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一篇、多篇(段)、整本书的阅读,从而给学生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夕阳真美》时,我尝试进行了一课带一组的教学。
一、精读一篇,感受夕阳之美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略)
(二)精读感悟,欣赏变化
1.夕阳西斜图。
师:自由读一读第二小节。这时候的太阳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
■
生: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师:你注意观察过夏天中午时的太阳吗?
生1:太阳火辣辣的。
生2:太阳光非常刺眼。
生3:都不敢抬头看,眼睛会疼,要把眼睛眯起来。
师:这就叫“刺眼的光芒”,(出示词卡)读——
生:“刺眼的光芒。”
师:小朋友看看“芒”这个字,你怎么记住它?
生:上面是“艹”,下面是“死亡”的“亡”。
师:“芒”指的是草的尖端。(出示麦芒图)看,这么多麦芒全部发散出去,用手摸摸,很刺人。如果是太阳光的话会多么刺眼呀。读——
生:“刺眼的光芒。”
师:“连绵起伏的西山”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忍不住想画一画,这是西山吗?(板画一座小山)
生:不是。
师:你来画一画。
生:(连续画了几座山)“连绵起伏”是说有好几座山连在一起。
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连绵起伏。”
师:“伏”这个字左边是“亻”,右边的“犬”指的是狗,表示人站着,一只狗弯着身子在旁边准备攻击。“伏”有低的意思。(板畫连绵起伏的群山图)西山一座连着一座,有高有低,就叫——
生:“连绵起伏。”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句子。
生:“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师:“壮丽”怎么理解呢?老师披上金色的衣裳能叫壮丽吗?
生:不能。西山是连绵起伏的,一座又一座,不仅壮观而且还很美丽。
师:壮丽的西山、深蓝的天空、西斜的夕阳组成了一幅绝美的“夕阳西斜图”,夕阳——
生:真美!
(男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夕阳下沉图。
师:夕阳是个淘气的小家伙,在我们欣赏它“西斜”美景的时候,它悄悄地发生变化了。你找到了吗?(出示)
生:“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
师:你有过脸涨红的时候吗?
生1:生气的时候。
生2:空调开得太热的时候。
生3:很不好意思,害羞的时候。
师:太阳自己的脸涨红了,它还把身边的云朵染成了哪些颜色?
生:黄色、红色、紫色。
师:只有这几种颜色吗?
生:不止。
师:从哪里知道的?
生:因为它们后面有个省略号。
师:是呀,还有很多的颜色全藏在省略号里呢。这么多的颜色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4:五颜六色。
生5:五光十色。
生6:五彩缤纷。
师:夕阳给云彩带来了绚丽的色彩,难怪作者说——
生:“夕阳真美!”
(女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3.夕阳落山图。(出示)
师:“灿烂”这个词很有意思。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两个字都是“火”字旁。
师:两个“火”说明颜色特别明亮。除了“灿烂的霞光”,我们还可以说灿烂的什么?
生1:灿烂的阳光。
生2:灿烂的笑脸。
师:晚上有没有什么是灿烂的?满天的星星让我们想到——
生:灿烂星光。
师:一起再读读这个词——
生:“灿烂的霞光。”
师:此时的太阳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她轻轻地走向了西山的背后。
(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深化感悟,认识人美
(出示)
(学生读) 师:你觉得爷爷在说谁美呀?
生1:爷爷这时候满面红光,被夕阳都映红了,他在说夕阳美。
生2:奶奶是年纪大的人,夕阳就像年纪大的人一样,所以爷爷也说老年人真美呀!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原来,年纪大了的爷爷、奶奶们也是美丽的夕阳啊!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二、带出一组,领略夕阳美之不同
(一)拓展阅读一:《火烧云》(片段)
师:夕阳下沉时把天边的云染成了各种各样的颜色。有位作家就写了与我们课文不一样的夕阳。
(出示)
师:火烧云,让你想到了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红色,这个云就像火烧一样。
师:是的,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常常就是通红通红的,就像火烧一样,这就是火烧云。在霞光的映照下,地上都有哪些变化呢?
生:大白狗变成红的。红公鸡变成金的。老爷爷的胡子变成了金色的……
师:是呀,正是因为有了夕阳才有这美丽的火烧云。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拓展阅读二:《太阳喝醉酒》
师:我们一起感受了夕阳的美丽,感受了夕阳带来的火烧云。不过,在诗人的眼里,夕阳可变了样,想看看吗?
(出示)
师:谁来读读?(学生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生1:喜欢,我感觉这首诗很有意思。
生2:我感觉这个太阳很不听话,还喝醉酒。
生3:这个太阳真神奇,还撞倒山头。
师:谁再来读读?注意读出节奏感。
(学生读)
师:小朋友们,同样是写夕阳,不同的人写出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在让我们欣赏到不同的夕阳之外,还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优美文字。
【评析】
魯迅在《给彦黎民的信》中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也说:“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他在不同层次的培训研讨会上,多次表达对部编阅读教材的教学主张:教学中教师们要多采取“1 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夕阳真美》本身是一篇行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瑰丽景色。在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自读、品悟,感受到夕阳下山时的余晖美,西沉时的云朵美以及落山时的霞光美之后,我们的阅读教学还可以做些什么?在精读一篇《夕阳真美》之后,我顺势带出《火烧云(节选)》《太阳喝醉酒》这样一组儿童视角的关于夕阳的文章,让学生再次走近夕阳,感受它的神奇、美丽,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这样“一课带一组”的课型,将相关的学习素材串联起来,并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其产生有意义的关联和融合,让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载体和整体的学习素材。案例中,“一课带一组”,前一个“一”要保证学生对《夕阳真美》达到领会的程度,带出的《火烧云(片段)》与《太阳喝醉酒》要为学生从领会到领悟再到形成能力提供量的保障和充分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的阅读对象从一个增加到多个,阅读内容从一元发展到多元,阅读视角从狭窄走向宽广,阅读方式由一篇到一组,阅读顺序由从头到尾的纵式阅读发展到既有纵式阅读又有横向联系的网状阅读。如此,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真正达成了课内外阅读一体化的美好境界。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