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方式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教师应根据现场教学情况,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一、精心设计操作活动 培养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这样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课堂上,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实施方式上,以操作活动为主,把“听数学”变为“做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使学生经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折叠》时,我这样设计操作活动:
用课件出示教材中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想一想,将这幅图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下发打印好的图形,同桌观察这幅图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沿虚线折一折。验证画的的位置合适吗?……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思维渐渐清晰,再根据生活经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一座座设计迥异的小房子诞生了,展示出了超凡的创新能力。
二、小组自主合作探索 建立图形表象
在几何图形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图形表象,我们通过观察图形的样子、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总结图形的特征、通过教具、学具或课件,让学生直观看到基本图形经过运动生成新的图形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图形表象。我的课堂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将圆柱沿侧面上的红色虚线剪开,并剪下两个底面,展开摆在桌子上,观察后说一说,圆柱有什么特征?
小组1:沿侧面上的一条高将圆柱剪开发现,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底面是2个完全相同的圆,并且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小组2:沿侧面上的一条高将圆柱剪开发现,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正方形,底面是2个完全相同的圆,并且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小组3:将侧面斜着剪开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并且大小完全相同,侧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高相當于圆柱的高。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开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高相当于圆柱的高。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从而建立了圆柱的图形表象。
三、以旧引新转化问题 培养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可以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
师:我们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生:“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那么,能不能把圆也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
学生猜想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明确如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每一份都像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这个近似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都是圆的半径。再通过动手拼接,可以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这一教学过程中,从复习旧知导入,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领悟圆面积的推导方法,实验操作;再观看教具演示过程,观察并思考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
四、猜想验证创新教材 获取生活经验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成长的脚印》,专题安排了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时,我首先出示课件与问题:这是我儿子出生时的脚印,请你估一估她的脚印面积约是多少?K12教育空间]1L%^)I3B~-Q学生先独立进行猜想估计,然后小组交流估算方法,全班交流总结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计算出了我儿子2岁时脚印的面积,学生自己手掌、课前采集的树叶面积,通过交流、猜想验证这一过程,学生得出解决问题的经验: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主要采用数方格和把不规则图形看成一个近似的图形进行计算,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倍感兴趣的实际问题。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不应简单地注入知识,而是如何寻求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策略,是诱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几何图形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儿童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学习经验,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精心设计操作活动 培养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这样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课堂上,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实施方式上,以操作活动为主,把“听数学”变为“做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使学生经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折叠》时,我这样设计操作活动:
用课件出示教材中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想一想,将这幅图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下发打印好的图形,同桌观察这幅图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沿虚线折一折。验证画的的位置合适吗?……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思维渐渐清晰,再根据生活经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一座座设计迥异的小房子诞生了,展示出了超凡的创新能力。
二、小组自主合作探索 建立图形表象
在几何图形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图形表象,我们通过观察图形的样子、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总结图形的特征、通过教具、学具或课件,让学生直观看到基本图形经过运动生成新的图形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图形表象。我的课堂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将圆柱沿侧面上的红色虚线剪开,并剪下两个底面,展开摆在桌子上,观察后说一说,圆柱有什么特征?
小组1:沿侧面上的一条高将圆柱剪开发现,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底面是2个完全相同的圆,并且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小组2:沿侧面上的一条高将圆柱剪开发现,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正方形,底面是2个完全相同的圆,并且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小组3:将侧面斜着剪开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并且大小完全相同,侧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高相當于圆柱的高。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开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高相当于圆柱的高。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从而建立了圆柱的图形表象。
三、以旧引新转化问题 培养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可以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
师:我们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生:“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那么,能不能把圆也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
学生猜想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明确如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每一份都像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这个近似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都是圆的半径。再通过动手拼接,可以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这一教学过程中,从复习旧知导入,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领悟圆面积的推导方法,实验操作;再观看教具演示过程,观察并思考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
四、猜想验证创新教材 获取生活经验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成长的脚印》,专题安排了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时,我首先出示课件与问题:这是我儿子出生时的脚印,请你估一估她的脚印面积约是多少?K12教育空间]1L%^)I3B~-Q学生先独立进行猜想估计,然后小组交流估算方法,全班交流总结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计算出了我儿子2岁时脚印的面积,学生自己手掌、课前采集的树叶面积,通过交流、猜想验证这一过程,学生得出解决问题的经验: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主要采用数方格和把不规则图形看成一个近似的图形进行计算,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倍感兴趣的实际问题。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不应简单地注入知识,而是如何寻求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策略,是诱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几何图形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儿童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学习经验,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