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了的主导作用。这为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探索方向,为语文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思考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欲望,也使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与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也一去不复返了。然而,这样的课堂在展示出一片光明的时候,也让人产生了新的思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课文内容尚未充分阅读,便分成一个个小组,展开讨论,展示评价,再配合影视观摩,动作演示等,一节课就热热闹闹地结束了。当课后冷静下来反思时,教师们无奈地发现,热闹繁华之后,我们的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学习的目标、任务到底完成了多少?这些都值得怀疑。
众所周知,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是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中逐步实现的。以往的教学方式应当改变。然而要怎么改,改到何种程度,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慢慢摸索。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在放开让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掌握住一个尺度,同时知识的传授以及知识运用也应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新课改的目的是“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以看出,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强调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的同时,并不否认知识传授的应有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传授知识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好评;当学生在探究后仍对问题存在疑惑时,教师则大胆的讲解。因为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是我们求知的真谛。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通过教育和教学,运用知识武装儿童、青少年的头脑,同时给予他们以方法,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适当的练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或智力尽快地提高和发展,不断地发生质的变化。”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也决定知识传授应该是重要的举措。语文学科的知识浩如烟海,无边无际,而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传授是学生获取知识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课外阅读的量也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教师介绍作家及各流派的不同观点和主张,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打开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在教师的鼓励与学生的思考下,思维的火花将会闪现。如在鉴赏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一些小说景物描写的常见作用,同时辅以相应的事例。例如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作者活画出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土生活的典型环境。二、渲染气氛。鲁迅的《药》开头对时令的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作用: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三、烘托人物形象。《荷花淀》开头有一段文字,“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的很,干净的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洁净又温馨的自然环境。有力地烘托了水生嫂的形象:美丽、勤快、利落、善良。四、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药》中华老栓买到人血馒头后,“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写出了华老栓认为儿子的有药可治的兴奋,充满希望的心境。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六、深化作品主题。《故乡》的结尾,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的景色:“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是“我”对故乡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如此,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探究:小说景物描写还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来思考,是否能事半功倍呢?如果事前不说明,让学生去漫无边际的探索、讨论,主体地位是突出了,但学习的效果怎样就可想而知了。
一味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忽视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事实上是未能充分把握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的精髓。我们不应将两者分离开来,而应将两者辩证地结合起来。该讲的时候就讲,因为我们要的是实效,而不是形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思考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欲望,也使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与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也一去不复返了。然而,这样的课堂在展示出一片光明的时候,也让人产生了新的思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课文内容尚未充分阅读,便分成一个个小组,展开讨论,展示评价,再配合影视观摩,动作演示等,一节课就热热闹闹地结束了。当课后冷静下来反思时,教师们无奈地发现,热闹繁华之后,我们的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学习的目标、任务到底完成了多少?这些都值得怀疑。
众所周知,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是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中逐步实现的。以往的教学方式应当改变。然而要怎么改,改到何种程度,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慢慢摸索。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在放开让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掌握住一个尺度,同时知识的传授以及知识运用也应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新课改的目的是“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以看出,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强调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的同时,并不否认知识传授的应有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传授知识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好评;当学生在探究后仍对问题存在疑惑时,教师则大胆的讲解。因为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是我们求知的真谛。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通过教育和教学,运用知识武装儿童、青少年的头脑,同时给予他们以方法,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适当的练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或智力尽快地提高和发展,不断地发生质的变化。”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也决定知识传授应该是重要的举措。语文学科的知识浩如烟海,无边无际,而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传授是学生获取知识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课外阅读的量也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教师介绍作家及各流派的不同观点和主张,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打开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在教师的鼓励与学生的思考下,思维的火花将会闪现。如在鉴赏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一些小说景物描写的常见作用,同时辅以相应的事例。例如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作者活画出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土生活的典型环境。二、渲染气氛。鲁迅的《药》开头对时令的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作用: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三、烘托人物形象。《荷花淀》开头有一段文字,“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的很,干净的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洁净又温馨的自然环境。有力地烘托了水生嫂的形象:美丽、勤快、利落、善良。四、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药》中华老栓买到人血馒头后,“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写出了华老栓认为儿子的有药可治的兴奋,充满希望的心境。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六、深化作品主题。《故乡》的结尾,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的景色:“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是“我”对故乡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如此,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探究:小说景物描写还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来思考,是否能事半功倍呢?如果事前不说明,让学生去漫无边际的探索、讨论,主体地位是突出了,但学习的效果怎样就可想而知了。
一味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忽视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事实上是未能充分把握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的精髓。我们不应将两者分离开来,而应将两者辩证地结合起来。该讲的时候就讲,因为我们要的是实效,而不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