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理论,教育的均衡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低水平均衡阶段,也就是普及义务教育阶段。第二个阶段为初级均衡阶段,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追求教育过程和教育条件的均等。第三个阶段为高级均衡阶段。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加强学校教育内部建设,追求教育质量的均等。第四个阶段为高水平均衡阶段。石家庄市在2007年度,小学入学率、巩固率都已达到了99.9%;初中入学率达到99%,巩固率达到98%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也达到了95%以上。由此,石家庄市基本已迈入第二个教育发展阶段。
一、石家庄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
1 政府投入逐年加大,但城乡间的差距依然很大
这里的办学条件指学校的硬件设施状况,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投入逐年加大。2005年,石家庄市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是1274.15元,2007年就达到了2249.59元,增长了将近1000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也从2005年的141.73元,增长到2007年的524.07元。同时,大力推广标准化学校建设,仅2007年,全市撇并中小学356所。目前已建标准化学校247所,到2010年,计划共建标准化学校546所。可见,经过几年的努力,石家庄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正在逐步改善。
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以计算机配备情况为例,从2005年到2007年,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每台计算机负担的学生数虽然在逐年递减,但是城乡之间的差额数却没有明显的变化。小学阶段的差额更是达到了7人。事实上,城乡之间的计算机质量配置也是不同的。城市学校的计算机大多比农村学校的计算机机型新、配置高,而且城市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化程度高,而农村学校很大一部分根本无法上网。这就意味着,农村学校的计算机使用效率也是很低的。
2 校际教师资源配置在数量上趋于均衡,但质量配置差距明显
早在2000年,石家庄市教育局就意识到了城乡间师资队伍的不均衡问题,并与市人事局、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支援基层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城乡学校对口支教制度。基本做法是每年从市内五区和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抽调120名教师,对口支援赞皇、元氏、井陉、平山、灵寿、行唐六个山区县,同时各县市区安排本区域内的支教工作。支教期限为一年。2007年,又启动了教师校长交流机制。规定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教师,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都要分期分批进行交流,交流期限不少于三年。在同一所学校中任职6年以上的校长,也要逐步进行交流。交流比例不低于本县(市)、区符合交流条件人员的5%。2007~2008年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应交流1983人。实际交流2751人,超额完成了交流计划。通过教师交流制度,县域内的学校基本按照省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配齐了中小学各学科专任教师,为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提供了保证。
但是,由于教师交流的原则是鼓励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势学校向薄弱学校、由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由富裕地区学校向贫困地区学校流动,一般而言,因超编而未被聘用的教师,虽然也是能够胜任教师岗位的,但一般不是优质资源;而强势学校、城镇学校、富裕地区的学校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派出的交流人员一般也不是优质资源。因此,对于弱势学校来说,教师队伍的数量保证了,但质量并没有很大的提高,或者说,对于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作用并不非常明显。以教师学历状况为例,2007年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学历构成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到2007年,城市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到了90%以上,而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不足75%;初中阶段,农村还有2.096%教师是高中以下学历。支教教师虽然给当地学校带来了新的力量,但支教的流动性决定了他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支教学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要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去;另一方面,在职教师培训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3 多项措施促进学生在校际闯的均衡分配,但实际显效还须假以时日
生源的质量也是影响办学质量的因素之一。多年来,由于校际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也出现了择校热,这种马太效应只能使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不均衡。为了改变这种状态,石家庄市教育局在《关于2007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严格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继续完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际间的均衡分配”的目标任务。各区县教育局、财政局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加大监管力度,保证了公办学校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的顺利实施;同时,中考招生制度进一步提高了省级示范性高中分配生的招生比例,2007年,市区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计划中分配生的招生比例达到了50%,农村县(市)、区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也按相关政策确定了一定比例分配生,这些措施为促进初中阶段的生源均衡分配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教育成果具有滞后性。目前来看,优势学校中的学生资源比起弱势学校中的学生资源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而现阶段,我国社会、家长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还是升学率。因此,虽然薄弱学校的各方面都在不断改进,但是估计未来一段时期内,优势学校的成果优势还是明显的。那么,择校现象还是可能存在的。显而易见,在这段薄弱学校大力发展、紧追猛赶的时期内,政府政策的支持非常重要。当然对于薄弱学校来说,要想获得优质生源,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仅靠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抓住机遇,励精图治,付出比优势学校更多的努力,才能说服学生家长,改变社会对学校的旧印象。
二、对策与思考
1 加大市级财政调配力度,向农村薄弱校倾斜
2001年以来,我国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后的主要任务,因此,还应该针对实际情况,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2006年,我国开始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践证明,新机制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新的希望,在经费投入上能够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需要。但是由于各区、县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水平较高的县(市、区),由于自给能力充足,往往投入水平更高,执行较高的公用经费标准,而财政收入低的县(市、区)只能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等方式保证低标准按时拨付。这是使得石家庄市在公用经费投入上仍然存在着县域差距的主要 原因,也是造成县(市、区)域之间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现有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下,强调和发挥市级财政的均衡调节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市级财政的调节作用一直在发挥着作用。以建设标准化学校为例,2007年石家庄市农村规划建设标准化学校7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16所,市区改造薄弱校15所,其中市级财政扶持45所(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30所,市区薄弱校改造15所)。这有力地保证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但是,市级财政的教育支出总额也是很有限的,如果能够明确市、县(市、区)政府教育支出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然后由市政府统筹安排,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县域间的投入不均衡问题。这样,既能保证优势学校继续发展,又能对落后地区集中投入,从而加快义务教育县域间的均衡发展。
2 重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师质量
在现有条件下,要想提高农村和薄弱校教师的质量,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交流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加强本校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2007年,市级财政就投入了700万元用于教师的培训工作,其中包括2万名中小学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和1万名教师的学历培训。各县(市、区)也都制定了教师培训的规划任务。各级领导都意识到了教师培训的意义,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真正提高教师的质量,需要关注培训的实效。
(1)教师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
①学校领导不重视、不支持。由于目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还是看升学率,很多校长本身的教育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所以,有些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用的还是时间与盯人战术。什么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实践中用不上。还不如盯着学生多做几道题管用!于是对于上级指定的培训任务,更多的是敷衍、应付。显而易见,没有积极性的学习,是不会有效果的,即便是学了新东西也不会在实践中去尝试的。
②教师负担过重,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很重,工作很辛苦。小学教师包班制,中学教师有升学率的压力,每周课时都在20节以上,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甚至晚上还有自习辅导,星期六、星期天还要加班。能够抽出时间来看书、学习的时间基本上就没有了。
③培训项目脱离教育教学实践。在抱怨校长教师不重视学习、培训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教师培训项目的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培训的内容脱离学校教师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学历培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这是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非学历教育应该在帮助教师提高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中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培训项目时,尤其是非学历培训,应该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难与问题,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2)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①加强校长培训。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校长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只有校长认识到教师质量的重要性,校长的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为教师的学习与提高创造良好的氛围与保证。
②改革学校评价体系,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不仅要给学生减负,更要给学校减负,给教师减负,把时间用在对教学质量提高,真正有效的教师素质提高上。
③科学设计教师培训项目,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增加教师们急需的营养。提倡多种培训方式并行,脱产学习固然效果不错,在实践中的提高更实用。因此,对于农村薄弱校更要大力提倡校本培训,既节约经费,又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3 提高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众所周知,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过程,无论是办学条件的改善还是师资队伍的提高,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借用优质学校的优质资源,就成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捷径。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让优质资源共享变为了现实。
经国务院批准,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石家庄市远程教育建设方面的成绩是突出的。2006年,石家庄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的意见》,2006年石家庄市农村小学达到了平均每25人拥有一台计算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每39人拥有一台计算机的水平;初中平均每18人拥有一台计算机,也高于全国的每19人拥有一台计算机的水平。2007年,在《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强调了远教工程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水平,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这个要求提得很及时,实践中远教工程的应用水平确实不乐观。农村学校的网络建设缺乏专业人才。很难得到及时维护。教师也由于信息技术的水平较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极低。在有些农村学校还不具备上网条件,但每个学校都配备了一个多媒体教室,可以运用课件教学,可以播放光盘等。即便是这样,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利用率相当低。原因一是教师不会用,二是可用优质教育资源较少。
因此,普及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更加迫切。目前对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集中于少数骨干教师,大多数农村教师连PPT都不会使用。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信息比较闭塞,接触到的优质教育资源较少。教育管理部门应出面收集、整理优质教育资源,统一为农村学校提供。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充分发挥远教工程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才能更快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本义,汤秀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及其意义方法,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3)
[2]朱卫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_中国农村教育,2008(1~2)
[3]余如进,理性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人民教育,2008(3~4)
[4]李显军,论教育资源共享,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8)
(责任编辑 关燕云)
一、石家庄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
1 政府投入逐年加大,但城乡间的差距依然很大
这里的办学条件指学校的硬件设施状况,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投入逐年加大。2005年,石家庄市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是1274.15元,2007年就达到了2249.59元,增长了将近1000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也从2005年的141.73元,增长到2007年的524.07元。同时,大力推广标准化学校建设,仅2007年,全市撇并中小学356所。目前已建标准化学校247所,到2010年,计划共建标准化学校546所。可见,经过几年的努力,石家庄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正在逐步改善。
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以计算机配备情况为例,从2005年到2007年,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每台计算机负担的学生数虽然在逐年递减,但是城乡之间的差额数却没有明显的变化。小学阶段的差额更是达到了7人。事实上,城乡之间的计算机质量配置也是不同的。城市学校的计算机大多比农村学校的计算机机型新、配置高,而且城市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化程度高,而农村学校很大一部分根本无法上网。这就意味着,农村学校的计算机使用效率也是很低的。
2 校际教师资源配置在数量上趋于均衡,但质量配置差距明显
早在2000年,石家庄市教育局就意识到了城乡间师资队伍的不均衡问题,并与市人事局、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支援基层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城乡学校对口支教制度。基本做法是每年从市内五区和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抽调120名教师,对口支援赞皇、元氏、井陉、平山、灵寿、行唐六个山区县,同时各县市区安排本区域内的支教工作。支教期限为一年。2007年,又启动了教师校长交流机制。规定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教师,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都要分期分批进行交流,交流期限不少于三年。在同一所学校中任职6年以上的校长,也要逐步进行交流。交流比例不低于本县(市)、区符合交流条件人员的5%。2007~2008年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应交流1983人。实际交流2751人,超额完成了交流计划。通过教师交流制度,县域内的学校基本按照省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配齐了中小学各学科专任教师,为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提供了保证。
但是,由于教师交流的原则是鼓励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势学校向薄弱学校、由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由富裕地区学校向贫困地区学校流动,一般而言,因超编而未被聘用的教师,虽然也是能够胜任教师岗位的,但一般不是优质资源;而强势学校、城镇学校、富裕地区的学校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派出的交流人员一般也不是优质资源。因此,对于弱势学校来说,教师队伍的数量保证了,但质量并没有很大的提高,或者说,对于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作用并不非常明显。以教师学历状况为例,2007年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学历构成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到2007年,城市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到了90%以上,而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不足75%;初中阶段,农村还有2.096%教师是高中以下学历。支教教师虽然给当地学校带来了新的力量,但支教的流动性决定了他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支教学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要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去;另一方面,在职教师培训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3 多项措施促进学生在校际闯的均衡分配,但实际显效还须假以时日
生源的质量也是影响办学质量的因素之一。多年来,由于校际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也出现了择校热,这种马太效应只能使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不均衡。为了改变这种状态,石家庄市教育局在《关于2007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严格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继续完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际间的均衡分配”的目标任务。各区县教育局、财政局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加大监管力度,保证了公办学校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的顺利实施;同时,中考招生制度进一步提高了省级示范性高中分配生的招生比例,2007年,市区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计划中分配生的招生比例达到了50%,农村县(市)、区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也按相关政策确定了一定比例分配生,这些措施为促进初中阶段的生源均衡分配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教育成果具有滞后性。目前来看,优势学校中的学生资源比起弱势学校中的学生资源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而现阶段,我国社会、家长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还是升学率。因此,虽然薄弱学校的各方面都在不断改进,但是估计未来一段时期内,优势学校的成果优势还是明显的。那么,择校现象还是可能存在的。显而易见,在这段薄弱学校大力发展、紧追猛赶的时期内,政府政策的支持非常重要。当然对于薄弱学校来说,要想获得优质生源,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仅靠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抓住机遇,励精图治,付出比优势学校更多的努力,才能说服学生家长,改变社会对学校的旧印象。
二、对策与思考
1 加大市级财政调配力度,向农村薄弱校倾斜
2001年以来,我国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后的主要任务,因此,还应该针对实际情况,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2006年,我国开始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践证明,新机制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新的希望,在经费投入上能够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需要。但是由于各区、县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水平较高的县(市、区),由于自给能力充足,往往投入水平更高,执行较高的公用经费标准,而财政收入低的县(市、区)只能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等方式保证低标准按时拨付。这是使得石家庄市在公用经费投入上仍然存在着县域差距的主要 原因,也是造成县(市、区)域之间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现有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下,强调和发挥市级财政的均衡调节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市级财政的调节作用一直在发挥着作用。以建设标准化学校为例,2007年石家庄市农村规划建设标准化学校7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16所,市区改造薄弱校15所,其中市级财政扶持45所(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30所,市区薄弱校改造15所)。这有力地保证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但是,市级财政的教育支出总额也是很有限的,如果能够明确市、县(市、区)政府教育支出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然后由市政府统筹安排,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县域间的投入不均衡问题。这样,既能保证优势学校继续发展,又能对落后地区集中投入,从而加快义务教育县域间的均衡发展。
2 重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师质量
在现有条件下,要想提高农村和薄弱校教师的质量,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交流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加强本校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2007年,市级财政就投入了700万元用于教师的培训工作,其中包括2万名中小学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和1万名教师的学历培训。各县(市、区)也都制定了教师培训的规划任务。各级领导都意识到了教师培训的意义,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真正提高教师的质量,需要关注培训的实效。
(1)教师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
①学校领导不重视、不支持。由于目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还是看升学率,很多校长本身的教育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所以,有些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用的还是时间与盯人战术。什么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实践中用不上。还不如盯着学生多做几道题管用!于是对于上级指定的培训任务,更多的是敷衍、应付。显而易见,没有积极性的学习,是不会有效果的,即便是学了新东西也不会在实践中去尝试的。
②教师负担过重,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很重,工作很辛苦。小学教师包班制,中学教师有升学率的压力,每周课时都在20节以上,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甚至晚上还有自习辅导,星期六、星期天还要加班。能够抽出时间来看书、学习的时间基本上就没有了。
③培训项目脱离教育教学实践。在抱怨校长教师不重视学习、培训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教师培训项目的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培训的内容脱离学校教师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学历培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这是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非学历教育应该在帮助教师提高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中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培训项目时,尤其是非学历培训,应该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难与问题,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2)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①加强校长培训。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校长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只有校长认识到教师质量的重要性,校长的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为教师的学习与提高创造良好的氛围与保证。
②改革学校评价体系,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不仅要给学生减负,更要给学校减负,给教师减负,把时间用在对教学质量提高,真正有效的教师素质提高上。
③科学设计教师培训项目,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增加教师们急需的营养。提倡多种培训方式并行,脱产学习固然效果不错,在实践中的提高更实用。因此,对于农村薄弱校更要大力提倡校本培训,既节约经费,又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3 提高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众所周知,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过程,无论是办学条件的改善还是师资队伍的提高,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借用优质学校的优质资源,就成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捷径。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让优质资源共享变为了现实。
经国务院批准,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石家庄市远程教育建设方面的成绩是突出的。2006年,石家庄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的意见》,2006年石家庄市农村小学达到了平均每25人拥有一台计算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每39人拥有一台计算机的水平;初中平均每18人拥有一台计算机,也高于全国的每19人拥有一台计算机的水平。2007年,在《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强调了远教工程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水平,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这个要求提得很及时,实践中远教工程的应用水平确实不乐观。农村学校的网络建设缺乏专业人才。很难得到及时维护。教师也由于信息技术的水平较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极低。在有些农村学校还不具备上网条件,但每个学校都配备了一个多媒体教室,可以运用课件教学,可以播放光盘等。即便是这样,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利用率相当低。原因一是教师不会用,二是可用优质教育资源较少。
因此,普及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更加迫切。目前对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集中于少数骨干教师,大多数农村教师连PPT都不会使用。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信息比较闭塞,接触到的优质教育资源较少。教育管理部门应出面收集、整理优质教育资源,统一为农村学校提供。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充分发挥远教工程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才能更快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本义,汤秀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及其意义方法,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3)
[2]朱卫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_中国农村教育,2008(1~2)
[3]余如进,理性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人民教育,2008(3~4)
[4]李显军,论教育资源共享,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8)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