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发动机。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问到底”的现象层出不穷。笔者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为切入点,提出从重难点、细节点、矛盾点、拓展点等方面巧妙设问,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切入点;有效提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
清代文学家刘开说过:“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课堂中有效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有效的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发动机。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问到底”的现象层出不穷。学生被一连串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没有对语言的品味,更没有形成语文素养,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把课堂中“随心所欲”的提问,变成“行之有效”的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找准有效提问的切入点。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从重难点切入
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提问从重难点切入,问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问在最值得反复揣摩的地方。这样点燃了学生探索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梅花魂》的教学中,笔者巧妙地提问:“课文讲述了外祖父的五事件,你从中体会到了他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画出相关语句,运用所学的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进行批注。”这个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有的学生回答:文中描写母亲拉着“我”登上了大客轮后,外祖父眼含泪水地也跟着上了船,交给“我”一块雪白的绣着梅花的手绢。这个句子运用了“想象画面、抓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到外祖父的爱国之情、赤子之心;有的学生回答:文中描写“我”叫外祖父一起回祖国的时候,外祖父像孩子一样哭了。这个句子运用了“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的方法,体会到外祖父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本单元的的语文素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得到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二、“一叶落知天下秋”——从细节点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编者千挑万选的文章,人物的一言一行一思,甚至文本中的一标点一字一词,都能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很多细节描写引人入胜。细节描写又是这篇课文形神兼具的地方,最吸引读者。在阅读教学中,紧扣细节描写提问,让细节成为学生思考的支撑点,引导学生在文中“探幽寻径”,学生就能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细节描写的奥妙,体验语文的无穷魅力,教学就会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景阳冈》这篇课文讲述了武松打虎的生动细节。笔者在教学时,就从这个细节切入,提出问题:“请找出文中第5、6自然段详细描写武松打虎的一系列动作,并说一说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武松,在书上写批注。”有的学生找到了老虎性发要翻身扑向武松,而武松一跳却退了十步远这个细节描写,体会到武松是一个机警敏捷的人。有的学生还找到武松赤手空拳,活生生地把老虎打得鲜血迸出来的细节描写,体会到武松是一个力大无穷、武艺高强的人。本课的教学目标“体会武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显然达到了。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从矛盾点切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让人意料不到的情况,也就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迫困境。学生认知的矛盾点,好像一盘散落的珍珠。笔者从矛盾点切入,提出有效的问题,串起学生思维的一颗颗“珍珠”,教学也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了。
笔者在教学《景阳冈》时,抓住课文讲的武松打虎这个故事,提出问题:“课文主要讲武松打虎的故事,为什么前面要花那么多笔墨来描写武松喝酒?”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研读课文后,对武松的形象有更深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如果直接写武松打虎的话,只显示出他的勇猛;前面写他喝酒,其实显得他的形象更立体、更真实。有的学生关联前后情节,认为这样写使得人物形象更突出;从情节上来讲,前面喝酒的铺垫,写出武松半醉的状态下,不听劝告非上冈,才有后面打虎的故事。如此看来,矛盾点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笔者抓准矛盾点切入提问,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研读,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认识独到一面,教学效果更突显了。
四、“言有尽而意无穷”——从拓展点切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整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资源,课内的方法在课外得到实践,教学效果将达到质的飞跃。因此,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设计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从促进学生发展的拓展点切入进行提问,可以从一个知识点拓展成一个知识面,甚至是一个知识系统,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景阳冈》结尾时,笔者结合课后资料,设计了一个拓展性问题:“《水浒传》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单好汉的故事。他们又有怎样的英雄形象?请运用本单元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走进《水浒传》。”就这样,学生把学习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拓展到课外。教学也自然而然地从课内迁移到课外,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进行有效的提问,知识的波浪必然荡漾开去,也就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气氛,促进思考,启迪智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显山露水”了。
参考文献:
[1]周湘源.高效课堂“问”出来[J].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8(26).
[2](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洪松舟,卢正芝.我国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十余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切入点;有效提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
清代文学家刘开说过:“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课堂中有效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有效的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发动机。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问到底”的现象层出不穷。学生被一连串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没有对语言的品味,更没有形成语文素养,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把课堂中“随心所欲”的提问,变成“行之有效”的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找准有效提问的切入点。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从重难点切入
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提问从重难点切入,问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问在最值得反复揣摩的地方。这样点燃了学生探索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梅花魂》的教学中,笔者巧妙地提问:“课文讲述了外祖父的五事件,你从中体会到了他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画出相关语句,运用所学的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进行批注。”这个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有的学生回答:文中描写母亲拉着“我”登上了大客轮后,外祖父眼含泪水地也跟着上了船,交给“我”一块雪白的绣着梅花的手绢。这个句子运用了“想象画面、抓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到外祖父的爱国之情、赤子之心;有的学生回答:文中描写“我”叫外祖父一起回祖国的时候,外祖父像孩子一样哭了。这个句子运用了“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的方法,体会到外祖父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本单元的的语文素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得到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二、“一叶落知天下秋”——从细节点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编者千挑万选的文章,人物的一言一行一思,甚至文本中的一标点一字一词,都能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很多细节描写引人入胜。细节描写又是这篇课文形神兼具的地方,最吸引读者。在阅读教学中,紧扣细节描写提问,让细节成为学生思考的支撑点,引导学生在文中“探幽寻径”,学生就能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细节描写的奥妙,体验语文的无穷魅力,教学就会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景阳冈》这篇课文讲述了武松打虎的生动细节。笔者在教学时,就从这个细节切入,提出问题:“请找出文中第5、6自然段详细描写武松打虎的一系列动作,并说一说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武松,在书上写批注。”有的学生找到了老虎性发要翻身扑向武松,而武松一跳却退了十步远这个细节描写,体会到武松是一个机警敏捷的人。有的学生还找到武松赤手空拳,活生生地把老虎打得鲜血迸出来的细节描写,体会到武松是一个力大无穷、武艺高强的人。本课的教学目标“体会武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显然达到了。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从矛盾点切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让人意料不到的情况,也就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迫困境。学生认知的矛盾点,好像一盘散落的珍珠。笔者从矛盾点切入,提出有效的问题,串起学生思维的一颗颗“珍珠”,教学也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了。
笔者在教学《景阳冈》时,抓住课文讲的武松打虎这个故事,提出问题:“课文主要讲武松打虎的故事,为什么前面要花那么多笔墨来描写武松喝酒?”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研读课文后,对武松的形象有更深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如果直接写武松打虎的话,只显示出他的勇猛;前面写他喝酒,其实显得他的形象更立体、更真实。有的学生关联前后情节,认为这样写使得人物形象更突出;从情节上来讲,前面喝酒的铺垫,写出武松半醉的状态下,不听劝告非上冈,才有后面打虎的故事。如此看来,矛盾点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笔者抓准矛盾点切入提问,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研读,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认识独到一面,教学效果更突显了。
四、“言有尽而意无穷”——从拓展点切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整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资源,课内的方法在课外得到实践,教学效果将达到质的飞跃。因此,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设计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从促进学生发展的拓展点切入进行提问,可以从一个知识点拓展成一个知识面,甚至是一个知识系统,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景阳冈》结尾时,笔者结合课后资料,设计了一个拓展性问题:“《水浒传》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单好汉的故事。他们又有怎样的英雄形象?请运用本单元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走进《水浒传》。”就这样,学生把学习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拓展到课外。教学也自然而然地从课内迁移到课外,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进行有效的提问,知识的波浪必然荡漾开去,也就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气氛,促进思考,启迪智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显山露水”了。
参考文献:
[1]周湘源.高效课堂“问”出来[J].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8(26).
[2](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洪松舟,卢正芝.我国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十余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