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远远(文化部艺术司美术处处长):
欢迎大家在百忙之中赶到北京,参与“时代华章”这样一个盛大的展览会,同时也为画院的发展来做一些研讨。“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这50年的历程,所做出的成就,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用和这些经典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真实的、具体的事例。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可以发现在当今社会的要求下,画院的社会责任、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
从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到去年新成立中国国家画院,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画院的定位⋯⋯可知中国画院的任务是组织和提高国画创作,培养国画人才,包括组织国画家进行创作、体验生活、研究讨论国画创作的问题,搜集现代画家的优秀作品。教学部分的工作主要是办学习班,总结过去国画教学的经验、研究和实践适合目前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培养下一代国画人才,在教学中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国画教学的方法和制度。从民族文化、民族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讲,这些当时的定位都不过时,只不过是我们现在在发展的过程中已有了更多的画种和方法,包括其他画种和美术门类的介入。
今天的会议是在一个新的中国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和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的背景下进行的。它跟20年前的第一次全国画院工作会意义有了根本的不同,我们面临的任务和画院在发展中的作用也有更深远的意义。所以我希望大家就这些问题展开充分地讨论。
陈佩秋(上海中国画院老画家):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开始它有很多各方面推荐的老画家,平均年龄在70岁、80岁,而我和谢稚柳是两个最年轻的。画院成立以后拿只够生活的车马费,而一些兼职的画师,则不在我们画院拿稿费,也没有什么车马费。他们是无条件创作的,很多老画家把自己最好的作品留给了画院。国家提出来的那一些口号,如要做什么事,要发展什么生产等等,我们画家都是到第一线去。到生活中为社会需要创作作品,并没有对自己说我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同于今天的画家这样自由,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画。
通过这个展览再回头看看,那时画的各种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作品积累得非常多。如果不进画院,我们不可能画这么多的东西,所以我个人看,画院存在还是有必要。最近听到有些人对画院的存在问题提出了质疑,我觉得这几十年来,国家文化部门在文化事业上还是替我们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画院的成立不容易,这个说法值得大家思考。两个画院收藏丰富,若将那个时期经典作品的价值跟当时80块钱的生活费用相比,我们替国家积累的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怎么说画院不该办呢?有些作品叫我们今天重新再画,恐怕我自己的东西也画不出来。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创作下乡就拿个小红本,有的是自己带着墨碳泥。我们出去写生,车旅费回来可以报销,要不是画院,我们不可能有这个条件出去写生。
改革开放后,环境好了,有照片,也可以进行架上绘画,所以更应该出很多好的作品。现在很多老一辈、中一辈、青年一代的文艺工作者,不管是国画、西画,或者是中西合璧的,创作题材多样,这比我们那代有进步。
杨延文(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
我主要谈北京画院这几年来的建设。2000年,王明明任院长后,就开始思考北京画院如何改革、发展及未来的趋向等问题。我们对管理、用人到未来画院的发展先从理论上辨析,再实行,尤其是在用人机制上变化比较明显。
第一步实行画院的全员聘任制度,这跟北京市同步。对于在职的画家,是老人老办法,但也要实行聘任制。其中一条是,在职的包括行政人员必须完成所有的指标和任务,包括硬指标和软指标;如果没完成算基本合格,两次基本合格就下放,所谓“下放”就是吃基本劳保。而对于招聘新画家采取两种办法:一、直接引进。它可以直接调动级别按照最高的提供,户口、工资所有的待遇都是最高的;但是每年要按照考评制度进行考核,如果在一两年中不合格可采取下放的办法。二、采用新的聘任机制。通过刊物等在全国登广告、发招聘通知,画家自己提出申请,由院内外的评委会对他们进行评审,其步骤有四:1、初评。根据报名的人数和画院的需求,加上一个比例(一般是5:1),以及据每次报名的整体质量,由院班子进行筛选。2、根据画院的需要和他的整体水平(包括年龄、学历、社会上的影响度和作品的力度等)的原则,由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进行无记名投票,大体上按照5:1的比例留存。3、请社会知名画家、各单位有关领导,再进行第三轮投票。此过程的原则是,事先不通知评委,一般是临时告诉评委是什么事,然后我们布置很多作品,让他们来点评,一个小时以后进行投票,看谁的票多。4、专家组成考评组,面对面谈话。经过这个步骤后,基本的人选已经浮出来了。我们还进行适当的协商,最后一步我们要报局领导批准,还包括了市人事局。
最后决定前,还有一个投票的原则,要考虑现在是不是你创作高峰期。因为一个人一旦过了高峰期,画院就成养老院了。还有就是要考虑画院的需要。
对已招聘的人的管理:1、聘任的。也就是正式手续不办,要求在三年中,画院会给他做一个展览将其推到社会,让社会专家看他有没有达到画院的要求,通过后户口等会立刻办理。2、三年中一些老画家、老先生们,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画院的理念和艺术的发展规律,甚至是严加责备,目的就是三年后的展览要达到画院的用人标准。3、长远目标的培养。三年以后并不等于全部,我们还制定了对他们如何要求、培养的制度,比如说在纪律要求、作品创作上,尽量把很多重要的创作任务交给他们。另外,我们通过写生让更多老画家和新画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
最后因为我们是一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完成各方面的任务。1、完成政府交办的事情。2、完成画院交办的任务。3、尽快完成自己在业务上的进步。这样我们才能变成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三位一体。
闫振铎(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
我谈一下自己在画院的感受。我是1979年初到画院,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但从文化发展来说,则是一直处于迷茫状态。当时有中国文化是一种僵化、没有生命力的言论,并表现在很多具体的行动中。但是通过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我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不仅具有生命力,而且还代表了人类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
现在质疑画院有没存在的必要,我认为画院作为中国一种特殊体制中所产生的机构是非常必要的。画院的画家是不同于职业画家的,画院的工作不是你想怎么就怎么的问题,而是担负着一种任务。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这个问题需要所有画院的画家认真思考。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在画好画的前提下,让青年朋友们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让他们正确的认识到画院严格要求的初衷。“十七大”提出文化发展的方向,到底怎么去做?这就落到画院一类的文化事业单位、公益事业单位的肩上。
西方所谓的后现代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一种批判和一种反思。那么,我们中国文化也面临着发展问题,我们对西方现代的绘画要有自己的看法。但首先要了解,西方人对它的现代艺术是怎么看的,为什么产生后现代呢?后现代就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否定,否定什么呢?现在他们的价值、弊病又是什么?后现代艺术是从哪个角度否定或者说它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天看来,它对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起什么作用?这些必须要思考和回答。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作为一个画院的画家,对这些问题应有所思考,要做出自己的回答。我自己做得很不够,还在努力去做。但是我希望大家共同来思考,因为它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复兴、民族文化复兴。
宋玉麟(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画院的存在,这五十多年来应该说证明了是国家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不是画院要不要办,而是如何去办,在新时期如何办好?江苏省国画院在1957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今年也是建院50年,是在北京画院和上海中国画院之后,中国最早成立的画院。
去年我们画院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改革过程,我们研究了北京画院的做法,也参考了上海中国画院的管理办法。通过讨论学习,我们制定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我们是一步到位的招聘画家:一,不管你在任何工作岗位,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进来。二,如果原单位不放,我们也要,也能进来。
整个操作过程是公开、公平、透明的。我们在全国各大报纸、新闻媒体刊登广告公开招聘,如去年的招聘,全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将近200名画家报名。当时有个硬条件,就是画家的作品必须参加过“美展”比赛。在评选方面除了专家学者组建的评委外,还有一个群众投票,观众的角度也作为一个依据。之后还需要面试和笔试,有当场作画的笔试。
从北京画院到我们画院招聘画家的办法实际上对画院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画院没有好的画家一切都没有,好画家实际上是一个画院存在的根本。根据我们画院的实际情况,对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据创作经验和工作经验按劳付酬,这参考了上海中国画院的做法。现在通过制度的形式给它规范一下,必须要承担国家、当地政府公益事业的任务。画家完成以上作品的稿酬后,工资中30%是通过年度验查画家的稿子后再发。其好处就是鼓励画家出优秀作品,画院根据画家作品质量的好坏、艺术性的高低也付一定的稿酬。当然,作品好坏的标准我们也正在探索中。我们定出一个标准,比如说五万、四万或者三万元以上这几个档次,最低的是两万。首先对画家的作品有一个挑选,再分档次,从上到下先投出最高的;全体画家都投一票,他们也可以投自己,通过投票选出最高的作品。标准实际上只有两条,一是艺术标准,一是适当参考市场方面,当然,艺术标准第一。
这样画院形成了一个好的氛围,比较团结。凡是国家公益事业或单位的事情画家都非常积极、主动。作为画院画家和社会上自由画家的区别,应该是非常明了的,就是说画院的画家,经过国家的培养和教育都应该有这样的义务。通过改革和机制的健全,对画院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对中国画院的发展充满信心。
龙 瑞(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去年由中国画研究院更名,这是国家文化发展、美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部直属单位名称相对的一种调整。在新时期、新时代、新起点上,为了激发画院画家的创作和研究热情,我们把抓学术、搞课题研究作为重点。如举办了“20世纪中国画名家作品观摩”,最近正在搞一个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画整体回顾的学术项目,甚至关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项目,也是我院率先提出的。
“十七大”以后,我认为画院应当抓住这个非常难得的机会,确立和发展我们画院的整体在国家文化事业中的位置和影响,这应是集体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新时期、新起点上,在国家建设发展上,画院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怎么从一种新视角、新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难的学术问题,也是摆在画院工作前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画院起着打造主体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特别是在当代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再建构、再完善的工作。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项具体的任务。领导关心的是文化宣传,大众关心的是文化娱乐;而我们关心的则是本体艺术价值的指向,这是我们专业画家的责任。画院的发展必须要以学术建设、创作为立生之本。
画院艺术不能被时政教育简单概括,画院应该在艺术本体、创作、研究上下功夫,关注我们自身的学科建设、本体理论、学理的研究。画家在画院中不仅是创作的个体,也是画院的组成部分,不同于社会上的一般画家。现在艺术发展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把画家都推向社会、市场,就能解决的!当代文化中的问题,必须由专业单位解决,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职能。另外,重视画院在国家文化事业中和文化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画院是这个链的上游,但现在重下游不重上游。如果上游、本体的东西没有改变,市场的作用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因为没有产品不行。我们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整体的产业链上,我们的主体艺术在整体的策划、推广,甚至包括包装、对外的整体宣传推广,这个环节是相当重要的,也是非常疲软的。
卢辅圣(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
画院从诞生那天开始,就有对中国画的提升和发展的使命。从史料所知,提出在新中国建立画院最早是毛泽东,后来让周恩来组建画院。当时社会上有很多中国画家,他们生活困难,而且他们身上担负着历史使命,所以想到了用历史上画院的体制来聚集这批人的力量;并且当时还有政治宣传的任务,用美术的形式来配合党的工作和政府的要求。
从中国画的发展来讲,尽管作为绘画本体受到抑制(成为政治的领域),但是它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使得中国画迈出了改革自身走向现代的重要历程。当时国务院对中国画院主要规定三条任务:创作、研究和培养新人。当时的学校教育是无法培养中国画人才的,因为学校教育基本上是西化的,而画院是用了一种师徒授受的传统方式。但是现在这一切都慢慢变了,学校也结合了传统的方法,并且当年的中国画到当前的中国画,里面的差距也比较大。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能够把画院继续定义为一个公益单位而保存着,尤其对我们画家或者美术界来说是件好事。因为市场化使真正的人才形成很大的变质,他们可能为生存而扭曲自己。但从高要求来说还是有很多事需要做,如画院的重要成果是创作,而学术研究比较弱。今后的画院建设是否加强这块呢?因为在画院状态下的创作,除了能够整合大家的力量来完成一些国家所需要的作品外,其他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在新的时代,如何真正促进学术的发展,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许钦松(广东画院副院长):
广东画院的筹备是在1957年,挂牌在1959年。它原来是正厅级单位,直属于文化部,是同社科院平等的机构。上世纪90年代改革为一个部厅的单位,目前编制是42个,还没有满员。
这几年,广东画院也是作为广东省文化改革试点的单位。首先我们提出学术立院。而如何使有作为的一流的画家聚集在画院中极为关键,除本身内部的体制管理以外,在三年前成立了广东青年画院(是广东画院下属的二级画院,45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来广东画院)。目前它有16人,三年一批,今年招聘一是采用调入广东画院本部的做法。二是招聘职业画家。自愿报名,经过评审跟画院签订劳动合同,是一种合约协议。他们可以挂广东画院的牌子,也是三年一批,但是有必须获奖的硬性任务。
我们是个老画院,两年前准备广东画院的新址,定点在旧的白云机场。第一期建设26000平方米,第二期是18000平方米,这样在硬件建设上迈进一个台阶。而这几年广东画院改革存在一个潜在目标,就是对画得不太好、没有出好成绩、不能代表最高水平的一部分画家,如何安置?我们在稳定和改革的定位下采用了一个办法,即让他们同时担任学术行政的工作。因为对青年画家和展览馆的管理而言,大量内部学术支撑的工作需要做,而新人又不懂,他们恰恰可以担任。另外我们把一批在中年时期已经取得相当大成就的老画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一级美术师的退休年龄,一直延长到70岁。这样可以形成互补的效果和合理的人才结构梯队。
梁 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两所画院的成立是中央注意保护美术,保护老画家建立起来的。但是画院成立之初老画家在哪里呢?很多人并不知道。两所画院成立前,全国老画家也是老美术家,中央都安排在美研所里面。当时的所长是黄宾虹。
美研所承担国家的重点项目是中国现代美术史。因为现在我们新写的历史,必须要如实、客观、准确地体现中国50年美术发展的情况,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两所画院的展览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美研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有三个国家重点。今年的国家项目在美术学科里只有22个,其中5个由美研所承担,我们在学术上承担的任务非常重。
两所画院的成立是中央出于保护老画家、传承民族艺术、发展中国文化艺术的鲜明目标建立的。几十年过去,在历史和文化语境都改变的情况下,画院该怎么办?我认为画院的发展首先要解决一个前提,即画院是干什么的?不是说发展了学术,画好几张画就能达到目标;而是所谓事业单位作为公共的机构,要承担一个职能,要提供公共服务。说画院的职责、功能在哪里,承担什么责任?我认为画院发展学术首先要回到我们如何承担社会功能和社会职责上来,这样画院的学术、创作、存在才会有说服力。如果你跟社会没关系,那社会要养你做什么呢?你不就是一个放大的个人吗?
画院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这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段的产物。我希望各地画院,尤其是各地画院的“掌门人”,要考虑给社会提供什么,承担什么社会功能及职责,这样画院才会有广阔的前景。
周顺恺(重庆国画院院长):
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画院的情况。重庆国画院成立于1981年,它的组建跟其他画院不一样,当时重庆市有四川美术学院、四川美协的创作班子,还有包括西南大学等一批重要的高校,在这种情况下,市委决定直接从各大高校包括美协抽调最优秀的国画家,组建重庆国画院。院长由市委直接任命,首届院长有五个老先生担任。
画院20多年来组织、举办了很多学术活动。老先生到画院非常积极地抓学术建设,包括深入生活、强调创作。搞了多次的学术创作活动,包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三次展览。重庆出于对直辖市文化战略的思考,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许多文化单位是砍编,画院则是增编,增加了22人,它说明画院存在的价值。而且还有大量的公益活动、大量的社会服务,包括出高、精、尖的作品。
“十七大”报告讲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我感觉重点是在文化方面的体现。一个伟大的时代都有标志那个时代精神、创作成果的文艺杰作。衡量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标志应该是文艺精品、经典和传世之作,它是一个伟大时代的文化标志,也是一个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文化标志。国办画院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院团,承担其高、精、尖作品的探索。我认为画院的存在就是为精品、经典、传世之作做保障的。
毛时安(上海市文广局巡视员):
两家画院由于代表了国家画院,五十年中有三个始终:一是始终关注时代、民族、国家的利益;二是从艺术上始终追求与时代合拍的一种艺术表现;三是一批中国画艺术的精英队伍,经过五十年的风风雨雨得以保存下来。
我认为国家画院是中国艺术的权威,首先应该承认国家画院不是中国美术发展的全部,因为在整个画院之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始终有一种民间体制外的艺术家作为主流艺术的补充,但是画院是必不可少的。第一,画院存在的价值。国家画院实际上是国家文化意志的一种艺术表现,如果国家的意志不能够完全通过行政命令来贯彻,也要通过文化艺术的样式,感染人的某种审美的方式来加以贯彻。第二,画院是国家文化形象的艺术建构。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是了解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无声的武器。第三,我们的民族文化通过国家画院得到了一种主流上的传承。
不过画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关于怎样保持团队的风貌和艺术个体的张力。二是国家画院在多元价值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自己清醒的艺术方向和艺术道德。今天市场相对来说很好,市场很活跃;但一个艺术家,对艺术要有虔诚之心、赤子之心,要克服得奖骄荣,然后要有进取之心。最后要有三个珍惜。一要珍惜我们这个时代。我认为目前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创作的最好源泉。这个时代提供给我们艺术家的创作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二要珍惜画院。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其实上海中国画院、北京画院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相当好的典范,人际关系、领导和艺术家的关系等,都处在一个非常好的良性互动的状态当中。三要珍惜自己的艺术才华。
李 松(原《美术》杂志主编):
27年以前,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中国画研究院成立的时候写过一段话:中国画研究院不是市委机关,不是衙门,不是养老院、招待所,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机关,在这里不应该有权利之争,这里要争只争贡献,拿出好的作品和论文来,一些在学术上有贡献的,都应该得到奖励和荣誉,只要是在社会上、国际上不学无术而又勾心斗角争名利的人,不应该在这里立足。中国画研究院的权力机构是艺委会,院内国画家、理论家、一切工作人员都应该全力执行艺委会的决定。
“十七大”提出了今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复兴民族文化的目标,使我们很受鼓舞。特别是提出来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应该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美术现状,有哪些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有哪些是远离这个距离的?我举几个简单的现象:第一个现在很多的美术创作,有很严重的倒退现象,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留恋过去那种迷信的和腐朽的东西,它对我们当代社会、当代人及未来的人都有一种严重的腐蚀作用;还有一些作品艺术趣味过于狭隘,有一些中国画的作品画得非常随便,这是欺骗观众,我觉得美术作品不要媚俗也不要歧视。画家因为个人欣赏也未尝不可,一个小圈子里互相欣赏也可以,这个是谁也不能干涉的;但是如果把它形成一个导向,在社会发生影响,就不好了。
画院在今后的美术发展上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层面。画院存在的价值,首先取决于画院本身,画院的工作,能不能体现我们时代的主流精神?如北京画院这些年做了很多的工作,使画院的人才发展,有一种后劲、后续的力量,通过画院,在社会上、在整个美术界也树立一个榜样。我感觉现在整个美术界明星太多、榜样太少,其实不是没有榜样,而是没有把榜样很好地树立起来,如果是很好地推介了,它自然会对美术队伍的精神面貌产生很好的影响。
有一些画院在一定时期提出很好的研究、创作的课题,譬如说深圳画院,举办的几次城市水墨画的展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现在不能只画古代的,而怎样解决它跟现代生活的关系,则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我们期待画院能够有这种主打的产品,能够引领时代潮流,不管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分析上。
朱道平(南京书画院院长):
南京书画院成立于1979年夏季,是一个地方性的画院,目前的人员编制是25人,画家有17位,行政人员5位,离退休的画家和行政人员大概有10位。办院基本方向是为地方培养高端美术人才,保护艺术的优秀人才,研究地方的艺术,引领地方美术发展的方向。南京是中国的一个文化重镇,因此画院的起点也是比较高的。首任院长是林散之先生,当时还聘请了萧娴、杨建候等一批南京地区的名家。从长期来看,逐步培养起自己有代表性的中青年艺术家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这也是我接任画院领导以后,最为关注的事。应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一个相对合理的老中青人员比较均匀的书画家梯队。
总的来说,我认为画院生存的关键是要有人才,要有高水准的创作水平。没有人才支持一切都是空的,画院应该积极去承担地方的公益活动,这是我们的责任,不是我们的目的。没有高品位的作品支撑和人才支撑,有些责任是承担不起的。同时也正因为有了高水准的人才和作品,我们才有自信和理想在改革的潮流中去拼搏和发展,为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
徐 萍(辽宁画院副院长):
关于画院要不要办。1978年以后,党执行了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针、路线。正确、全面地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史观来辨查绘画史,我以为应当对画院的存在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公正的结论,而不是被它今天的问题所困扰。首先我认为有它的合理性,就是当一种社会制度转变的时候,它的文化形态不会随着制度一下飞速地转变,而是发生一种形式的转化之后存留下来。它的合理不是说我们要把它全面承袭下来,而是传承其优秀的部分。第二,针对为统治阶级服务,我们无论写哪一方面历史,都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而不是超越历史和强加前人的史观来对待我们民族的昨天和历史。统治阶级我认为要看什么时期,任何统治阶级上升时期都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成份,有巩固政权的需要,也有今天这样凝聚人心的需要。今天我们政府办画院,就是要作为民族精神的号角,时代精神的火炬。第三,我同意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观点,那么绘画史是画家创造的,留给了人民,也留给了民族,同样留给了未来。
尽管在新中国画院的历史当中出现过违背艺术规律的一个时期,又由于对这个时期的逆反和批判,也有矫正过重的阶段,我以为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在研究历史,在考虑画院发展时候应当注意的,要辩证和唯物。
回顾一下新中国画院的历史,从陈半丁、叶恭绰先生向政务院提出要建立画院的时候开始,就强调了研究的功能,说要着力组建研究中国画的机构。这两位先生认识到了办画院是对民族绘画艺术、文化的传承。虽没提到画院的创作,实际上研究是通过创作来实现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周总理给成立北京画院的批示上,说画院集创作、研究、培养人才和对外宣传四项功能。实际上,画院的创作从来都是以研究体现、推动创作,以创作来体现画院的研究成果。至于二者的割裂、背离是在“文革”和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画院的发展应当特别强调、特别重视理论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画院自身,自身创作、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的理论成果的总结、梳理和宣传,我们应当在今天国家提供的非常优越的条件下,从容自信且只争朝夕地做好这个研究工作,总结经验。二是应当负责本地区的美术创作,代表地域风貌的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也就是该地区美术史的研究。最后我还有一点想法,由于绘画艺术和文化的关系,也由于我们每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比如说我们的文学不会比文学家好、我们的哲学不会比哲学家更好,那么我们从画院的体制层面,聘请有深厚学养的人作为画院学术建设当中的一个学术支撑的团体;而画院的领导、画家和工作人员,也应当急补,补自己对文化的积累,养心、养眼。因此我以为理论的研究、理论的建设对于画院是极其重要,也是十分迫切的。
最后就是画院的创作有别于其他个体创作、美院的教学和群众艺术馆的创作,画院的特点应当是有丰厚的,积累了大型的、重大题材的创作,对此不要产生反感,这个不仅说是幅面大,而是时空的覆盖和跨度大,内容含量大。我们有这样的人才资源,有这样的精神遗存,所以我们应当发挥画院的作用,在社会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当中,真正地做出精神含量大、内容形式美的精品力作,继续我们中华民族的绘画传统。
满维起(中国美术创作院副院长):
我先介绍一下中国美术创作院的情况。创作院跟美术研究所一样,都隶属于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8月成立。因为建院的时间短,我们很少有刚才画院提到的烦恼。比如说我们没有退休的,大部分都在岗位上,生活上由院里来管,我们不管财务、不管人,所以我们是画家又是工作人员。现在在编画家共14位。原来在编的画家是17位,聘的画家是4位,包括郭怡老师,他是我们聘的院长,我是负责常务的副院长。相对的琐碎事少,我们大部分的时候都是搞创作,平常会议也少,有一个例会。
今年五月份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美术创作院的院展,我们认真准备了将近两年时间。创作院成立以后,有一个办院方针,就是以继承创新为本,以丰富应战为魂,以正大气象为合。我们就是本着这种方针创作。这个院展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重视的程度上,下了大工夫。我们开过两次观摩会,三次关于创作的研讨会,跟很多画家都进行了交流。所以展览得到了美术界的重视,它对我们是促进。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创作上,一个画院好不好,首先得拿你的作品来说话。要多出作品,多出精品。
杨飞云(中国美术创作院):
我是以油画创作院的身份来的。中国的美术创作人才在院校里承担着两个身份,教学和创作。现在院校的发展已达到了一定规模和数量,呈现出以教学为主的状况,很少来搞创作,我个人的感觉还是需要创作。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画院应该保证教学的部分,保证学术的研究,可能有过去的师徒性方式,或者是现在的研修班方式。就是说在教学这个点上,其实把学院和画院比较,它的活力和当下性的参与程度就能比较出来。当然研究院和画院的方式不可能大面积教学,但是要想建立自己的学术层面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环境和学术队伍,我觉得不应该离开教学,单单吸纳社会上的人好像还很难。一旦涉及到教学,其实所有的学术层面的问题都在那个地方显现出来,比如说继承和创新、生活和艺术、学术根基等问题都存在。
我们油画里加了一部分教学,还有就是交流活动。我国绘画方面参与的人之多,画画的人热情之高,是别的民族,甚至别的国家没有的。但是他们缺了两个方面的东西,一个就是大家很普遍的困惑,他没有在艺术领域、精神层面,很可能在一些点子上、技巧上,或者对当下影响上有点才能。另一个就是他根基性的部分,沉淀不下来对绘画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静下心来积累和真正在艺术上做研究,目前看来它是画院应该承担的一个部分。用画院的这种方式,不一定把画家养起来,但是可以做一些很有学术水准的事,团结社会上体制内外的有水平的画家,尤其是对青年画家,我觉得北京画院做的工作非常值得赞扬,这样坚持数年以后,能够使得一些很好的苗子,很有基础的画家慢慢进入到一种承担历史使命的状态。
方 土(广州画院院长):
我介绍一下广州画院情况,广州画院成立于1981年,前身是美术创作组。当时编制是50人,现在也是50人。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广州画院的建设,现在在硬件建设上发展得还是比较可观的。现在的画室是6000平方,有32个画室,平均起来一个画室有两百平方米,在硬件建设上要感谢这个时代。
现在常讲主旋律,但是不够明确。主旋律只是泛泛而谈,而看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那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一批老画家、老艺术家的好的作品,我觉得这是课题创作,特别是在画院,这个非常重要。现在画家感受到的是太自由,而且自由到很多画家都不知道要干什么。现在全国的展览,基本没有定位,只是大家把最好的作品拿来,结果就出现标准很容易混乱的问题;所以我觉这种课题特别是在画院要值得提倡。有了课题政府再加以宣传,然后慢慢地跟西方的一些标准就能够抗衡,甚至慢慢让它边缘化,我们这个民族精神就能够实实在在地提出来。
画院危机应该是在八十年代,那时候画院是什么概念呢?它是工商局注册,光桂林就有八十多个画院,每个人都瞎印名片,都是院长,结果很多人印了院长之后还邀请去国外搞展览。国家、国办画院的地位没有了。
画院的归属,我知道的有三个,有些属于宣传部,有些属于文化厅,有些则属于文联。画院是国办的,归属比较混乱。国家重大历史题材有一些文件发下去,有些人看不到,因为通过文化部,再到文化厅,结果一些属于文联的就看不到;所以我想,包括文化部在内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办一些画院院长联席会,直接交流,这个联席会之间可以颁奖,刺激画院的发展。
王学辉(山西画院院长):
山西画院人员比较多,在编的40人中画家19人,除了4位画油画,其他的都是国画。立足于山西,鼓励、倡导山西的画家画山西,要通过画山西来为山西服务,这是我们的一个定位。山西的画家,尤其是国家养的画家,要为山西服务,为打造山西的文化做一些我们自己的事情。同时通过这种做法锻炼、培养我们的队伍。这种做法基本上已经有五、六年。具体做法就是每年要联系一个县,带领我们画院的全体画家下去,我们是有定位的,有很全面的目标,为这个县发展旅游或者为了发展文化建设,每个人下去都是带任务的,做完以后出一本画册、搞一个展览,宣传当地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这样既解决了写生问题,又能解决部分经费不足的问题。当然我们非常尊重个人的艺术个性,同时也要兼顾地方的一些需求做。
山西这几年经济发展比较快,领导已经意识到,山西省不能光靠资源来建设这个省,一定要靠文化建设来提高山西省的形象。所以这两年力度比较大。而且我们想不仅仅是我们画院,山西省的画家都要努力来做,还想依靠全国的一些画家,一些理论家来一块儿关心并支持山西的美术事业!
曹香滨(黑龙江省画院副院长):
我先介绍一下我们画院的情况,黑龙江省画院属于省委宣传部的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现有行政人员与画家基本上是对半。我们创作方面基本上是围绕大型展览,因为属于国家办的画院,我想无论是作为画院机构,或者每位画家都有一个无形的责任。
黑龙江省画院的创作活动围绕和配合省委省政府举行的大型活动,积极进行创作。黑龙江省画家创作有一个特点,是以北方地理为主,以北方都市、农村等为题材,他们在展览里无形中体现了这样一个形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就形成了这样的风格。
我们做了一些努力,有一定的成果,但是真的有很多不足。黑龙江省画院队伍建设,编制是25位,但是现在空编也比较多,刚才我说画家有10位,其实有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在编的画家,一部分是附属黑龙江省画院的冰城画廊的,还有院聘的画家。画院退休状态极其严重,今年就退休四位,一位副院长,一位画家,一位办公室主任,一位副主任,所以画院现在面临着引进年轻优秀画家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专门拜访了北京画院的院长、副院长,学习了北京画院关于招聘画家的政策和方式。多年前也听过上海中国画院关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这些对我们画院其实有很多震动。
陈 争(贵州画院院长):
我简单汇报一下贵州画院的情况,贵州画院现在处于一个非常时期,就是人员非常整齐,到今年为止老画家几乎全都退休,我们现在引进的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或者是其他院校的研究生等,所以现在贵州画院的人员构成非常年轻。我们画院定位就是一边搞学术建设,一边积极搞公益活动。
现在的文化厅长雄心非常大,觉得贵州画院应该担当更多的使命,所以就和我商量把贵州国画院改成贵州画院,这样能有更多的接触面,或者更宽泛的活动空间。当时他提了一个口号叫做“收复失地”,画院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包括对青年画家的培训,不断从各个地区请学者,从诗词歌赋一直到地方方志、风情,来让我们所有的画家了解、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我们正在从头努力,希望经过一段时间打造,出一批真正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者是创作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张国君(河北画院院长):
河北画院的基本情况我介绍一下。河北画院成立于1984年,是河北省唯一的一个从事美术创作理论研究的文化事业单位,隶属于河北省文化厅,编制24个人,原来是20个,去年在画院建了一个河北美术馆,增加了四个编制。专业画家有10名,还有13名工作人员。画院在全省一共聘了60多位画师,分布在河北各个地市。2005年,河北美术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美术馆和画院实行一体的建制。现在正在建一个学术报告厅,大概是两层,一共700平米。河北画院九十年代初期举办了三期画院专业画家创作班及五期美术培训班。现在活跃在河北美术界的大都是当时三期画家创作班的成员。
在新的历史时期,画院的创作和发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广泛交流,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画家们面临的问题是要民族还是要世界,是固守传统还是开拓创新的?这很容易产生答案,即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创作,但要怎样继承又怎样创新,却是画院工作和画家进行探索的主要任务。画院在新时期要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改革发展的目标。要了解当前文化的特点,因为市场整体高速发展,使得新世纪文化已经有了新的特点:首先各种新思潮的不断涌现,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其次是艺术市场的繁荣和浮躁,给画院体制和画家,带来巨大的冲击;再次是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画院为主流文化创作的艺术作品数量较少,尤其是大型创作的作品更少。 br>
面对新世纪画院的定位和发展的目标,河北画院把繁荣和探索学术作为首要任务,未来几年的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把画院建设成为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创作出一批有分量的主流作品,培养一批有旺盛的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画家。以画院为学术带头人,带动全省的美术创作,提高传统的美术创作水平,从而繁荣河北省的美术创作活动。我们也采取了几项措施,在画院内建立长期为政府收藏美术作品的机制,制订科学管理的收藏制度,有效地负起替政府收藏社会作品的责任。河北画院最近几年搞的活动比较多,如全省画院双年展,也引进了一些展览,邀请了一些画家到河北深入生活,搞写生、搞创作,共同探讨一些问题。
马国俊(甘肃画院常务副院长):
我把甘肃画院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甘肃画院筹备于1986年,挂牌于1990年,隶属于省文化厅,属于副地级建制的事业单位,编制39人。全省还有地级画院8所。
从画院职能的确立上,创作是肯定的,而理论研究和教育我认为有非常大的开发空间,特别是偏重于传统绘画的理论研究;而教育功能主要是培养人才,应当有一定的政府行为政策做保障。我感觉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一是深层思考理论研究的定位,研究的范围可以非常宽泛,切入到创作研究或者画院的创作研究。二是教育的功能需要开发,特别是我们那儿的教育部门需要开发。正如有一些先生提出的,如何扩大我们画院的存在价值?至于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问题,实际上需要对我们的职能进行分析、理论研究,国家政权赋予我们公益性的权利,我们就须实施公益性的服务。如果给予非公益性的定位,我们就要思考画院怎么生存的问题。我们现在也存在这个问题。画院的公益性的问题从理论上需要学术讨论。最后确定是否政府行为。我们现在期待着全国的改革,如果把画院放到公益性的事业单位里面,我们就按照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去认真做,如果没有,我们就紧贴着地方政府,在甘肃省政府,省委的领导下,发挥我们画院的职能,为地区服务。
郭东健(福建省画院常务副院长):
我讲两点。一是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五十年展览,体现的画院系统动作之大、影响之大,在画院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全国画院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许多情况是各地画院共同存在的,带有共性的一些问题。包括一些难题、一些大家思考的问题。福建省画院成立至今二十周年,人员编制27个,具体不展开了。
二是我们目前在思考,而且正在做的一件事,是从全国画院系统来说,福建省画院整体性的活动不多,也缺少与两家画院之间的联谊、互访。我认为画院还是要通过各种活动、各种灵活多样的互动式的群体活动,使画院之间形成互动,使画家形成合力,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地提升全国画院的形象,进一步强化画院的社会影响力。
田 昕(西宁画院院长):
简单说一下我们的画院。西宁画院实际上就是代表了青海省整体的美术创作的职能。我们画院成立二十一年了,在画院建设方面,我们一直在做活动,有五年的时间,每年搞一个学术性的研讨会,提倡民族地域特色,请省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以及画院的全体画师。
第二是我们年年举办画院的新作品绘画展,这有利于促进画家的创作激情,展示一些创作方面的成果。我们基本上是上半年鼓励下乡采风写生,下半年创作的模式。我们画院上下签订目标任务书,分解到画家个人,每年签订个人目标任务书,这样就分解了任务的管理模式。
还有就是今天实际上我们要谈的不是画院要不要办,以及它存在的价值的问题,而是我们画院要如何办好、如何发展的问题。我觉得改革的目的是有利于画院的繁荣、发展的。
潘文斌(山东画院副院长):
我介绍一下山东的情况。山东人口比较多,画家也比较多。大概中国美协会员现在已经超过五百人,每年可能都有四、五十人入会。画院聘的画师也多,具有中国美协资格和具有中国书协资格的就有两百多人。另外一个多的就是美术院校考生比较多,大概每年有15万左右。还有画廊也很多,市场也比较活跃,每年还有一个博览会。但是我们画院的编制只有10个人,这个是有历史原因的,就是说在当时1986年筹备成立画院的时候,由于领导特别重视,推荐了很多院长人选,到1988年正式成立的时候,大概就是一下聘任了四个院长,但是画院的本身实体是三个画院办公室,这个主任就是法人。院长当时聘了四位,除了一位去世的,现在宋英、于希宁、刘宝纯以及后来聘请的两位共五位院长。我是聘为副院长,现在主持工作。画院原来方式是不养画家,都是行政人员来服务。但是后来的工作中也逐渐地调了一些画家来。工作基本上就是组织工作,包括文化厅安排的一些事情。
第三点,画院不光是搞创作,还要搞研究和公益活动,我认为,就是一个导向的问题,现在强调社会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东的画院多如牛毛,有文化厅系统的画院,属于国办画院,另外可能各地还有一些文联系统的,都归宣传部管,其他的画院包括人大有画院,政协有画院,他们尽管不是这么强调官方色彩,但是政协画院也有两个编制,每年还有经费,另外就是企业也有画院,包括国营、民营企业。再有就是民办画院,也有可能一个人就注册一个画院,这些画院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追求。在这点上就越体现出国办画院的重要性。因为要是和他们竞争,和他们一样,会逐渐被边缘化,他们非常灵活,搞资金的办法也很多。所以作为画院来讲,不管是创作也好、研究也好还是一些公益活动,都要确实拿出国办画院的形象来。我们每年的活动,一般是文化下乡、拥军助残,包括赈灾等。
罗 宁(陕西国画院副院长):
陕西国画院建院于1981年,编制有35人,现在实有人是22人,返聘的画家6位。现在画院遇到的问题关键就是人才的新老交替,所以在这个时候画院怎么发展,下面我谈几点感受:
第一,画院的发展最后还是对口管理,有一个评估的标准,将来以政府行为的一套办法,比如说现在文化厅通过政府管这些单位,都有目标,划分得很细,所以画院也一样,也可以这样管理。第二,画院自身必须有好的领导班子。第三,画院发展好,首先是队伍建设,现在市场、社会对人才的竞争已经不适应于画院了,我们对人才的需求跟过去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培养,可以沉稳一段时间,今天队伍比较年轻,过渡的时候有点问题是正常的,不要着急。第四是硬件,政府办画院和社会画院还不一样,一定要有一定的指标。第五是管理,你把人才弄来一定要管理。我认为管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包括引进人才,如画院在全国可以招聘,有些画院他不可以。我认为画院必须从感情型向制度型转化,有一套的模式,画院的画家和画院的责任义务以及目标责任制等,一定要分得很细。最后是全国画院系统肯定要为了画院的发展加强交流。
延伸阅读·新闻链接
由北京画院和上海中国画院联合主办的“时代华章——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五十年展”于10月26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并定于2008年初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本刊讯)
欢迎大家在百忙之中赶到北京,参与“时代华章”这样一个盛大的展览会,同时也为画院的发展来做一些研讨。“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这50年的历程,所做出的成就,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用和这些经典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真实的、具体的事例。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可以发现在当今社会的要求下,画院的社会责任、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
从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到去年新成立中国国家画院,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画院的定位⋯⋯可知中国画院的任务是组织和提高国画创作,培养国画人才,包括组织国画家进行创作、体验生活、研究讨论国画创作的问题,搜集现代画家的优秀作品。教学部分的工作主要是办学习班,总结过去国画教学的经验、研究和实践适合目前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培养下一代国画人才,在教学中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国画教学的方法和制度。从民族文化、民族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讲,这些当时的定位都不过时,只不过是我们现在在发展的过程中已有了更多的画种和方法,包括其他画种和美术门类的介入。
今天的会议是在一个新的中国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和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的背景下进行的。它跟20年前的第一次全国画院工作会意义有了根本的不同,我们面临的任务和画院在发展中的作用也有更深远的意义。所以我希望大家就这些问题展开充分地讨论。
陈佩秋(上海中国画院老画家):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开始它有很多各方面推荐的老画家,平均年龄在70岁、80岁,而我和谢稚柳是两个最年轻的。画院成立以后拿只够生活的车马费,而一些兼职的画师,则不在我们画院拿稿费,也没有什么车马费。他们是无条件创作的,很多老画家把自己最好的作品留给了画院。国家提出来的那一些口号,如要做什么事,要发展什么生产等等,我们画家都是到第一线去。到生活中为社会需要创作作品,并没有对自己说我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同于今天的画家这样自由,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画。
通过这个展览再回头看看,那时画的各种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作品积累得非常多。如果不进画院,我们不可能画这么多的东西,所以我个人看,画院存在还是有必要。最近听到有些人对画院的存在问题提出了质疑,我觉得这几十年来,国家文化部门在文化事业上还是替我们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画院的成立不容易,这个说法值得大家思考。两个画院收藏丰富,若将那个时期经典作品的价值跟当时80块钱的生活费用相比,我们替国家积累的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怎么说画院不该办呢?有些作品叫我们今天重新再画,恐怕我自己的东西也画不出来。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创作下乡就拿个小红本,有的是自己带着墨碳泥。我们出去写生,车旅费回来可以报销,要不是画院,我们不可能有这个条件出去写生。
改革开放后,环境好了,有照片,也可以进行架上绘画,所以更应该出很多好的作品。现在很多老一辈、中一辈、青年一代的文艺工作者,不管是国画、西画,或者是中西合璧的,创作题材多样,这比我们那代有进步。
杨延文(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
我主要谈北京画院这几年来的建设。2000年,王明明任院长后,就开始思考北京画院如何改革、发展及未来的趋向等问题。我们对管理、用人到未来画院的发展先从理论上辨析,再实行,尤其是在用人机制上变化比较明显。
第一步实行画院的全员聘任制度,这跟北京市同步。对于在职的画家,是老人老办法,但也要实行聘任制。其中一条是,在职的包括行政人员必须完成所有的指标和任务,包括硬指标和软指标;如果没完成算基本合格,两次基本合格就下放,所谓“下放”就是吃基本劳保。而对于招聘新画家采取两种办法:一、直接引进。它可以直接调动级别按照最高的提供,户口、工资所有的待遇都是最高的;但是每年要按照考评制度进行考核,如果在一两年中不合格可采取下放的办法。二、采用新的聘任机制。通过刊物等在全国登广告、发招聘通知,画家自己提出申请,由院内外的评委会对他们进行评审,其步骤有四:1、初评。根据报名的人数和画院的需求,加上一个比例(一般是5:1),以及据每次报名的整体质量,由院班子进行筛选。2、根据画院的需要和他的整体水平(包括年龄、学历、社会上的影响度和作品的力度等)的原则,由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进行无记名投票,大体上按照5:1的比例留存。3、请社会知名画家、各单位有关领导,再进行第三轮投票。此过程的原则是,事先不通知评委,一般是临时告诉评委是什么事,然后我们布置很多作品,让他们来点评,一个小时以后进行投票,看谁的票多。4、专家组成考评组,面对面谈话。经过这个步骤后,基本的人选已经浮出来了。我们还进行适当的协商,最后一步我们要报局领导批准,还包括了市人事局。
最后决定前,还有一个投票的原则,要考虑现在是不是你创作高峰期。因为一个人一旦过了高峰期,画院就成养老院了。还有就是要考虑画院的需要。
对已招聘的人的管理:1、聘任的。也就是正式手续不办,要求在三年中,画院会给他做一个展览将其推到社会,让社会专家看他有没有达到画院的要求,通过后户口等会立刻办理。2、三年中一些老画家、老先生们,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画院的理念和艺术的发展规律,甚至是严加责备,目的就是三年后的展览要达到画院的用人标准。3、长远目标的培养。三年以后并不等于全部,我们还制定了对他们如何要求、培养的制度,比如说在纪律要求、作品创作上,尽量把很多重要的创作任务交给他们。另外,我们通过写生让更多老画家和新画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
最后因为我们是一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完成各方面的任务。1、完成政府交办的事情。2、完成画院交办的任务。3、尽快完成自己在业务上的进步。这样我们才能变成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三位一体。
闫振铎(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
我谈一下自己在画院的感受。我是1979年初到画院,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但从文化发展来说,则是一直处于迷茫状态。当时有中国文化是一种僵化、没有生命力的言论,并表现在很多具体的行动中。但是通过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我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不仅具有生命力,而且还代表了人类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
现在质疑画院有没存在的必要,我认为画院作为中国一种特殊体制中所产生的机构是非常必要的。画院的画家是不同于职业画家的,画院的工作不是你想怎么就怎么的问题,而是担负着一种任务。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这个问题需要所有画院的画家认真思考。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在画好画的前提下,让青年朋友们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让他们正确的认识到画院严格要求的初衷。“十七大”提出文化发展的方向,到底怎么去做?这就落到画院一类的文化事业单位、公益事业单位的肩上。
西方所谓的后现代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一种批判和一种反思。那么,我们中国文化也面临着发展问题,我们对西方现代的绘画要有自己的看法。但首先要了解,西方人对它的现代艺术是怎么看的,为什么产生后现代呢?后现代就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否定,否定什么呢?现在他们的价值、弊病又是什么?后现代艺术是从哪个角度否定或者说它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天看来,它对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起什么作用?这些必须要思考和回答。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作为一个画院的画家,对这些问题应有所思考,要做出自己的回答。我自己做得很不够,还在努力去做。但是我希望大家共同来思考,因为它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复兴、民族文化复兴。
宋玉麟(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画院的存在,这五十多年来应该说证明了是国家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不是画院要不要办,而是如何去办,在新时期如何办好?江苏省国画院在1957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今年也是建院50年,是在北京画院和上海中国画院之后,中国最早成立的画院。
去年我们画院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改革过程,我们研究了北京画院的做法,也参考了上海中国画院的管理办法。通过讨论学习,我们制定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我们是一步到位的招聘画家:一,不管你在任何工作岗位,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进来。二,如果原单位不放,我们也要,也能进来。
整个操作过程是公开、公平、透明的。我们在全国各大报纸、新闻媒体刊登广告公开招聘,如去年的招聘,全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将近200名画家报名。当时有个硬条件,就是画家的作品必须参加过“美展”比赛。在评选方面除了专家学者组建的评委外,还有一个群众投票,观众的角度也作为一个依据。之后还需要面试和笔试,有当场作画的笔试。
从北京画院到我们画院招聘画家的办法实际上对画院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画院没有好的画家一切都没有,好画家实际上是一个画院存在的根本。根据我们画院的实际情况,对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据创作经验和工作经验按劳付酬,这参考了上海中国画院的做法。现在通过制度的形式给它规范一下,必须要承担国家、当地政府公益事业的任务。画家完成以上作品的稿酬后,工资中30%是通过年度验查画家的稿子后再发。其好处就是鼓励画家出优秀作品,画院根据画家作品质量的好坏、艺术性的高低也付一定的稿酬。当然,作品好坏的标准我们也正在探索中。我们定出一个标准,比如说五万、四万或者三万元以上这几个档次,最低的是两万。首先对画家的作品有一个挑选,再分档次,从上到下先投出最高的;全体画家都投一票,他们也可以投自己,通过投票选出最高的作品。标准实际上只有两条,一是艺术标准,一是适当参考市场方面,当然,艺术标准第一。
这样画院形成了一个好的氛围,比较团结。凡是国家公益事业或单位的事情画家都非常积极、主动。作为画院画家和社会上自由画家的区别,应该是非常明了的,就是说画院的画家,经过国家的培养和教育都应该有这样的义务。通过改革和机制的健全,对画院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对中国画院的发展充满信心。
龙 瑞(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去年由中国画研究院更名,这是国家文化发展、美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部直属单位名称相对的一种调整。在新时期、新时代、新起点上,为了激发画院画家的创作和研究热情,我们把抓学术、搞课题研究作为重点。如举办了“20世纪中国画名家作品观摩”,最近正在搞一个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画整体回顾的学术项目,甚至关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项目,也是我院率先提出的。
“十七大”以后,我认为画院应当抓住这个非常难得的机会,确立和发展我们画院的整体在国家文化事业中的位置和影响,这应是集体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新时期、新起点上,在国家建设发展上,画院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怎么从一种新视角、新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难的学术问题,也是摆在画院工作前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画院起着打造主体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特别是在当代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再建构、再完善的工作。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项具体的任务。领导关心的是文化宣传,大众关心的是文化娱乐;而我们关心的则是本体艺术价值的指向,这是我们专业画家的责任。画院的发展必须要以学术建设、创作为立生之本。
画院艺术不能被时政教育简单概括,画院应该在艺术本体、创作、研究上下功夫,关注我们自身的学科建设、本体理论、学理的研究。画家在画院中不仅是创作的个体,也是画院的组成部分,不同于社会上的一般画家。现在艺术发展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把画家都推向社会、市场,就能解决的!当代文化中的问题,必须由专业单位解决,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职能。另外,重视画院在国家文化事业中和文化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画院是这个链的上游,但现在重下游不重上游。如果上游、本体的东西没有改变,市场的作用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因为没有产品不行。我们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整体的产业链上,我们的主体艺术在整体的策划、推广,甚至包括包装、对外的整体宣传推广,这个环节是相当重要的,也是非常疲软的。
卢辅圣(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
画院从诞生那天开始,就有对中国画的提升和发展的使命。从史料所知,提出在新中国建立画院最早是毛泽东,后来让周恩来组建画院。当时社会上有很多中国画家,他们生活困难,而且他们身上担负着历史使命,所以想到了用历史上画院的体制来聚集这批人的力量;并且当时还有政治宣传的任务,用美术的形式来配合党的工作和政府的要求。
从中国画的发展来讲,尽管作为绘画本体受到抑制(成为政治的领域),但是它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使得中国画迈出了改革自身走向现代的重要历程。当时国务院对中国画院主要规定三条任务:创作、研究和培养新人。当时的学校教育是无法培养中国画人才的,因为学校教育基本上是西化的,而画院是用了一种师徒授受的传统方式。但是现在这一切都慢慢变了,学校也结合了传统的方法,并且当年的中国画到当前的中国画,里面的差距也比较大。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能够把画院继续定义为一个公益单位而保存着,尤其对我们画家或者美术界来说是件好事。因为市场化使真正的人才形成很大的变质,他们可能为生存而扭曲自己。但从高要求来说还是有很多事需要做,如画院的重要成果是创作,而学术研究比较弱。今后的画院建设是否加强这块呢?因为在画院状态下的创作,除了能够整合大家的力量来完成一些国家所需要的作品外,其他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在新的时代,如何真正促进学术的发展,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许钦松(广东画院副院长):
广东画院的筹备是在1957年,挂牌在1959年。它原来是正厅级单位,直属于文化部,是同社科院平等的机构。上世纪90年代改革为一个部厅的单位,目前编制是42个,还没有满员。
这几年,广东画院也是作为广东省文化改革试点的单位。首先我们提出学术立院。而如何使有作为的一流的画家聚集在画院中极为关键,除本身内部的体制管理以外,在三年前成立了广东青年画院(是广东画院下属的二级画院,45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来广东画院)。目前它有16人,三年一批,今年招聘一是采用调入广东画院本部的做法。二是招聘职业画家。自愿报名,经过评审跟画院签订劳动合同,是一种合约协议。他们可以挂广东画院的牌子,也是三年一批,但是有必须获奖的硬性任务。
我们是个老画院,两年前准备广东画院的新址,定点在旧的白云机场。第一期建设26000平方米,第二期是18000平方米,这样在硬件建设上迈进一个台阶。而这几年广东画院改革存在一个潜在目标,就是对画得不太好、没有出好成绩、不能代表最高水平的一部分画家,如何安置?我们在稳定和改革的定位下采用了一个办法,即让他们同时担任学术行政的工作。因为对青年画家和展览馆的管理而言,大量内部学术支撑的工作需要做,而新人又不懂,他们恰恰可以担任。另外我们把一批在中年时期已经取得相当大成就的老画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一级美术师的退休年龄,一直延长到70岁。这样可以形成互补的效果和合理的人才结构梯队。
梁 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两所画院的成立是中央注意保护美术,保护老画家建立起来的。但是画院成立之初老画家在哪里呢?很多人并不知道。两所画院成立前,全国老画家也是老美术家,中央都安排在美研所里面。当时的所长是黄宾虹。
美研所承担国家的重点项目是中国现代美术史。因为现在我们新写的历史,必须要如实、客观、准确地体现中国50年美术发展的情况,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两所画院的展览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美研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有三个国家重点。今年的国家项目在美术学科里只有22个,其中5个由美研所承担,我们在学术上承担的任务非常重。
两所画院的成立是中央出于保护老画家、传承民族艺术、发展中国文化艺术的鲜明目标建立的。几十年过去,在历史和文化语境都改变的情况下,画院该怎么办?我认为画院的发展首先要解决一个前提,即画院是干什么的?不是说发展了学术,画好几张画就能达到目标;而是所谓事业单位作为公共的机构,要承担一个职能,要提供公共服务。说画院的职责、功能在哪里,承担什么责任?我认为画院发展学术首先要回到我们如何承担社会功能和社会职责上来,这样画院的学术、创作、存在才会有说服力。如果你跟社会没关系,那社会要养你做什么呢?你不就是一个放大的个人吗?
画院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这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段的产物。我希望各地画院,尤其是各地画院的“掌门人”,要考虑给社会提供什么,承担什么社会功能及职责,这样画院才会有广阔的前景。
周顺恺(重庆国画院院长):
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画院的情况。重庆国画院成立于1981年,它的组建跟其他画院不一样,当时重庆市有四川美术学院、四川美协的创作班子,还有包括西南大学等一批重要的高校,在这种情况下,市委决定直接从各大高校包括美协抽调最优秀的国画家,组建重庆国画院。院长由市委直接任命,首届院长有五个老先生担任。
画院20多年来组织、举办了很多学术活动。老先生到画院非常积极地抓学术建设,包括深入生活、强调创作。搞了多次的学术创作活动,包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三次展览。重庆出于对直辖市文化战略的思考,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许多文化单位是砍编,画院则是增编,增加了22人,它说明画院存在的价值。而且还有大量的公益活动、大量的社会服务,包括出高、精、尖的作品。
“十七大”报告讲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我感觉重点是在文化方面的体现。一个伟大的时代都有标志那个时代精神、创作成果的文艺杰作。衡量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标志应该是文艺精品、经典和传世之作,它是一个伟大时代的文化标志,也是一个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文化标志。国办画院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院团,承担其高、精、尖作品的探索。我认为画院的存在就是为精品、经典、传世之作做保障的。
毛时安(上海市文广局巡视员):
两家画院由于代表了国家画院,五十年中有三个始终:一是始终关注时代、民族、国家的利益;二是从艺术上始终追求与时代合拍的一种艺术表现;三是一批中国画艺术的精英队伍,经过五十年的风风雨雨得以保存下来。
我认为国家画院是中国艺术的权威,首先应该承认国家画院不是中国美术发展的全部,因为在整个画院之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始终有一种民间体制外的艺术家作为主流艺术的补充,但是画院是必不可少的。第一,画院存在的价值。国家画院实际上是国家文化意志的一种艺术表现,如果国家的意志不能够完全通过行政命令来贯彻,也要通过文化艺术的样式,感染人的某种审美的方式来加以贯彻。第二,画院是国家文化形象的艺术建构。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是了解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无声的武器。第三,我们的民族文化通过国家画院得到了一种主流上的传承。
不过画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关于怎样保持团队的风貌和艺术个体的张力。二是国家画院在多元价值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自己清醒的艺术方向和艺术道德。今天市场相对来说很好,市场很活跃;但一个艺术家,对艺术要有虔诚之心、赤子之心,要克服得奖骄荣,然后要有进取之心。最后要有三个珍惜。一要珍惜我们这个时代。我认为目前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创作的最好源泉。这个时代提供给我们艺术家的创作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二要珍惜画院。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其实上海中国画院、北京画院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相当好的典范,人际关系、领导和艺术家的关系等,都处在一个非常好的良性互动的状态当中。三要珍惜自己的艺术才华。
李 松(原《美术》杂志主编):
27年以前,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中国画研究院成立的时候写过一段话:中国画研究院不是市委机关,不是衙门,不是养老院、招待所,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机关,在这里不应该有权利之争,这里要争只争贡献,拿出好的作品和论文来,一些在学术上有贡献的,都应该得到奖励和荣誉,只要是在社会上、国际上不学无术而又勾心斗角争名利的人,不应该在这里立足。中国画研究院的权力机构是艺委会,院内国画家、理论家、一切工作人员都应该全力执行艺委会的决定。
“十七大”提出了今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复兴民族文化的目标,使我们很受鼓舞。特别是提出来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应该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美术现状,有哪些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有哪些是远离这个距离的?我举几个简单的现象:第一个现在很多的美术创作,有很严重的倒退现象,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留恋过去那种迷信的和腐朽的东西,它对我们当代社会、当代人及未来的人都有一种严重的腐蚀作用;还有一些作品艺术趣味过于狭隘,有一些中国画的作品画得非常随便,这是欺骗观众,我觉得美术作品不要媚俗也不要歧视。画家因为个人欣赏也未尝不可,一个小圈子里互相欣赏也可以,这个是谁也不能干涉的;但是如果把它形成一个导向,在社会发生影响,就不好了。
画院在今后的美术发展上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层面。画院存在的价值,首先取决于画院本身,画院的工作,能不能体现我们时代的主流精神?如北京画院这些年做了很多的工作,使画院的人才发展,有一种后劲、后续的力量,通过画院,在社会上、在整个美术界也树立一个榜样。我感觉现在整个美术界明星太多、榜样太少,其实不是没有榜样,而是没有把榜样很好地树立起来,如果是很好地推介了,它自然会对美术队伍的精神面貌产生很好的影响。
有一些画院在一定时期提出很好的研究、创作的课题,譬如说深圳画院,举办的几次城市水墨画的展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现在不能只画古代的,而怎样解决它跟现代生活的关系,则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我们期待画院能够有这种主打的产品,能够引领时代潮流,不管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分析上。
朱道平(南京书画院院长):
南京书画院成立于1979年夏季,是一个地方性的画院,目前的人员编制是25人,画家有17位,行政人员5位,离退休的画家和行政人员大概有10位。办院基本方向是为地方培养高端美术人才,保护艺术的优秀人才,研究地方的艺术,引领地方美术发展的方向。南京是中国的一个文化重镇,因此画院的起点也是比较高的。首任院长是林散之先生,当时还聘请了萧娴、杨建候等一批南京地区的名家。从长期来看,逐步培养起自己有代表性的中青年艺术家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这也是我接任画院领导以后,最为关注的事。应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一个相对合理的老中青人员比较均匀的书画家梯队。
总的来说,我认为画院生存的关键是要有人才,要有高水准的创作水平。没有人才支持一切都是空的,画院应该积极去承担地方的公益活动,这是我们的责任,不是我们的目的。没有高品位的作品支撑和人才支撑,有些责任是承担不起的。同时也正因为有了高水准的人才和作品,我们才有自信和理想在改革的潮流中去拼搏和发展,为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
徐 萍(辽宁画院副院长):
关于画院要不要办。1978年以后,党执行了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针、路线。正确、全面地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史观来辨查绘画史,我以为应当对画院的存在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公正的结论,而不是被它今天的问题所困扰。首先我认为有它的合理性,就是当一种社会制度转变的时候,它的文化形态不会随着制度一下飞速地转变,而是发生一种形式的转化之后存留下来。它的合理不是说我们要把它全面承袭下来,而是传承其优秀的部分。第二,针对为统治阶级服务,我们无论写哪一方面历史,都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而不是超越历史和强加前人的史观来对待我们民族的昨天和历史。统治阶级我认为要看什么时期,任何统治阶级上升时期都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成份,有巩固政权的需要,也有今天这样凝聚人心的需要。今天我们政府办画院,就是要作为民族精神的号角,时代精神的火炬。第三,我同意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观点,那么绘画史是画家创造的,留给了人民,也留给了民族,同样留给了未来。
尽管在新中国画院的历史当中出现过违背艺术规律的一个时期,又由于对这个时期的逆反和批判,也有矫正过重的阶段,我以为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在研究历史,在考虑画院发展时候应当注意的,要辩证和唯物。
回顾一下新中国画院的历史,从陈半丁、叶恭绰先生向政务院提出要建立画院的时候开始,就强调了研究的功能,说要着力组建研究中国画的机构。这两位先生认识到了办画院是对民族绘画艺术、文化的传承。虽没提到画院的创作,实际上研究是通过创作来实现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周总理给成立北京画院的批示上,说画院集创作、研究、培养人才和对外宣传四项功能。实际上,画院的创作从来都是以研究体现、推动创作,以创作来体现画院的研究成果。至于二者的割裂、背离是在“文革”和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画院的发展应当特别强调、特别重视理论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画院自身,自身创作、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的理论成果的总结、梳理和宣传,我们应当在今天国家提供的非常优越的条件下,从容自信且只争朝夕地做好这个研究工作,总结经验。二是应当负责本地区的美术创作,代表地域风貌的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也就是该地区美术史的研究。最后我还有一点想法,由于绘画艺术和文化的关系,也由于我们每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比如说我们的文学不会比文学家好、我们的哲学不会比哲学家更好,那么我们从画院的体制层面,聘请有深厚学养的人作为画院学术建设当中的一个学术支撑的团体;而画院的领导、画家和工作人员,也应当急补,补自己对文化的积累,养心、养眼。因此我以为理论的研究、理论的建设对于画院是极其重要,也是十分迫切的。
最后就是画院的创作有别于其他个体创作、美院的教学和群众艺术馆的创作,画院的特点应当是有丰厚的,积累了大型的、重大题材的创作,对此不要产生反感,这个不仅说是幅面大,而是时空的覆盖和跨度大,内容含量大。我们有这样的人才资源,有这样的精神遗存,所以我们应当发挥画院的作用,在社会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当中,真正地做出精神含量大、内容形式美的精品力作,继续我们中华民族的绘画传统。
满维起(中国美术创作院副院长):
我先介绍一下中国美术创作院的情况。创作院跟美术研究所一样,都隶属于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8月成立。因为建院的时间短,我们很少有刚才画院提到的烦恼。比如说我们没有退休的,大部分都在岗位上,生活上由院里来管,我们不管财务、不管人,所以我们是画家又是工作人员。现在在编画家共14位。原来在编的画家是17位,聘的画家是4位,包括郭怡老师,他是我们聘的院长,我是负责常务的副院长。相对的琐碎事少,我们大部分的时候都是搞创作,平常会议也少,有一个例会。
今年五月份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美术创作院的院展,我们认真准备了将近两年时间。创作院成立以后,有一个办院方针,就是以继承创新为本,以丰富应战为魂,以正大气象为合。我们就是本着这种方针创作。这个院展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重视的程度上,下了大工夫。我们开过两次观摩会,三次关于创作的研讨会,跟很多画家都进行了交流。所以展览得到了美术界的重视,它对我们是促进。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创作上,一个画院好不好,首先得拿你的作品来说话。要多出作品,多出精品。
杨飞云(中国美术创作院):
我是以油画创作院的身份来的。中国的美术创作人才在院校里承担着两个身份,教学和创作。现在院校的发展已达到了一定规模和数量,呈现出以教学为主的状况,很少来搞创作,我个人的感觉还是需要创作。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画院应该保证教学的部分,保证学术的研究,可能有过去的师徒性方式,或者是现在的研修班方式。就是说在教学这个点上,其实把学院和画院比较,它的活力和当下性的参与程度就能比较出来。当然研究院和画院的方式不可能大面积教学,但是要想建立自己的学术层面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环境和学术队伍,我觉得不应该离开教学,单单吸纳社会上的人好像还很难。一旦涉及到教学,其实所有的学术层面的问题都在那个地方显现出来,比如说继承和创新、生活和艺术、学术根基等问题都存在。
我们油画里加了一部分教学,还有就是交流活动。我国绘画方面参与的人之多,画画的人热情之高,是别的民族,甚至别的国家没有的。但是他们缺了两个方面的东西,一个就是大家很普遍的困惑,他没有在艺术领域、精神层面,很可能在一些点子上、技巧上,或者对当下影响上有点才能。另一个就是他根基性的部分,沉淀不下来对绘画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静下心来积累和真正在艺术上做研究,目前看来它是画院应该承担的一个部分。用画院的这种方式,不一定把画家养起来,但是可以做一些很有学术水准的事,团结社会上体制内外的有水平的画家,尤其是对青年画家,我觉得北京画院做的工作非常值得赞扬,这样坚持数年以后,能够使得一些很好的苗子,很有基础的画家慢慢进入到一种承担历史使命的状态。
方 土(广州画院院长):
我介绍一下广州画院情况,广州画院成立于1981年,前身是美术创作组。当时编制是50人,现在也是50人。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广州画院的建设,现在在硬件建设上发展得还是比较可观的。现在的画室是6000平方,有32个画室,平均起来一个画室有两百平方米,在硬件建设上要感谢这个时代。
现在常讲主旋律,但是不够明确。主旋律只是泛泛而谈,而看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那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一批老画家、老艺术家的好的作品,我觉得这是课题创作,特别是在画院,这个非常重要。现在画家感受到的是太自由,而且自由到很多画家都不知道要干什么。现在全国的展览,基本没有定位,只是大家把最好的作品拿来,结果就出现标准很容易混乱的问题;所以我觉这种课题特别是在画院要值得提倡。有了课题政府再加以宣传,然后慢慢地跟西方的一些标准就能够抗衡,甚至慢慢让它边缘化,我们这个民族精神就能够实实在在地提出来。
画院危机应该是在八十年代,那时候画院是什么概念呢?它是工商局注册,光桂林就有八十多个画院,每个人都瞎印名片,都是院长,结果很多人印了院长之后还邀请去国外搞展览。国家、国办画院的地位没有了。
画院的归属,我知道的有三个,有些属于宣传部,有些属于文化厅,有些则属于文联。画院是国办的,归属比较混乱。国家重大历史题材有一些文件发下去,有些人看不到,因为通过文化部,再到文化厅,结果一些属于文联的就看不到;所以我想,包括文化部在内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办一些画院院长联席会,直接交流,这个联席会之间可以颁奖,刺激画院的发展。
王学辉(山西画院院长):
山西画院人员比较多,在编的40人中画家19人,除了4位画油画,其他的都是国画。立足于山西,鼓励、倡导山西的画家画山西,要通过画山西来为山西服务,这是我们的一个定位。山西的画家,尤其是国家养的画家,要为山西服务,为打造山西的文化做一些我们自己的事情。同时通过这种做法锻炼、培养我们的队伍。这种做法基本上已经有五、六年。具体做法就是每年要联系一个县,带领我们画院的全体画家下去,我们是有定位的,有很全面的目标,为这个县发展旅游或者为了发展文化建设,每个人下去都是带任务的,做完以后出一本画册、搞一个展览,宣传当地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这样既解决了写生问题,又能解决部分经费不足的问题。当然我们非常尊重个人的艺术个性,同时也要兼顾地方的一些需求做。
山西这几年经济发展比较快,领导已经意识到,山西省不能光靠资源来建设这个省,一定要靠文化建设来提高山西省的形象。所以这两年力度比较大。而且我们想不仅仅是我们画院,山西省的画家都要努力来做,还想依靠全国的一些画家,一些理论家来一块儿关心并支持山西的美术事业!
曹香滨(黑龙江省画院副院长):
我先介绍一下我们画院的情况,黑龙江省画院属于省委宣传部的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现有行政人员与画家基本上是对半。我们创作方面基本上是围绕大型展览,因为属于国家办的画院,我想无论是作为画院机构,或者每位画家都有一个无形的责任。
黑龙江省画院的创作活动围绕和配合省委省政府举行的大型活动,积极进行创作。黑龙江省画家创作有一个特点,是以北方地理为主,以北方都市、农村等为题材,他们在展览里无形中体现了这样一个形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就形成了这样的风格。
我们做了一些努力,有一定的成果,但是真的有很多不足。黑龙江省画院队伍建设,编制是25位,但是现在空编也比较多,刚才我说画家有10位,其实有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在编的画家,一部分是附属黑龙江省画院的冰城画廊的,还有院聘的画家。画院退休状态极其严重,今年就退休四位,一位副院长,一位画家,一位办公室主任,一位副主任,所以画院现在面临着引进年轻优秀画家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专门拜访了北京画院的院长、副院长,学习了北京画院关于招聘画家的政策和方式。多年前也听过上海中国画院关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这些对我们画院其实有很多震动。
陈 争(贵州画院院长):
我简单汇报一下贵州画院的情况,贵州画院现在处于一个非常时期,就是人员非常整齐,到今年为止老画家几乎全都退休,我们现在引进的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或者是其他院校的研究生等,所以现在贵州画院的人员构成非常年轻。我们画院定位就是一边搞学术建设,一边积极搞公益活动。
现在的文化厅长雄心非常大,觉得贵州画院应该担当更多的使命,所以就和我商量把贵州国画院改成贵州画院,这样能有更多的接触面,或者更宽泛的活动空间。当时他提了一个口号叫做“收复失地”,画院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包括对青年画家的培训,不断从各个地区请学者,从诗词歌赋一直到地方方志、风情,来让我们所有的画家了解、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我们正在从头努力,希望经过一段时间打造,出一批真正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者是创作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张国君(河北画院院长):
河北画院的基本情况我介绍一下。河北画院成立于1984年,是河北省唯一的一个从事美术创作理论研究的文化事业单位,隶属于河北省文化厅,编制24个人,原来是20个,去年在画院建了一个河北美术馆,增加了四个编制。专业画家有10名,还有13名工作人员。画院在全省一共聘了60多位画师,分布在河北各个地市。2005年,河北美术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美术馆和画院实行一体的建制。现在正在建一个学术报告厅,大概是两层,一共700平米。河北画院九十年代初期举办了三期画院专业画家创作班及五期美术培训班。现在活跃在河北美术界的大都是当时三期画家创作班的成员。
在新的历史时期,画院的创作和发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广泛交流,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画家们面临的问题是要民族还是要世界,是固守传统还是开拓创新的?这很容易产生答案,即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创作,但要怎样继承又怎样创新,却是画院工作和画家进行探索的主要任务。画院在新时期要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改革发展的目标。要了解当前文化的特点,因为市场整体高速发展,使得新世纪文化已经有了新的特点:首先各种新思潮的不断涌现,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其次是艺术市场的繁荣和浮躁,给画院体制和画家,带来巨大的冲击;再次是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画院为主流文化创作的艺术作品数量较少,尤其是大型创作的作品更少。 br>
面对新世纪画院的定位和发展的目标,河北画院把繁荣和探索学术作为首要任务,未来几年的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把画院建设成为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创作出一批有分量的主流作品,培养一批有旺盛的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画家。以画院为学术带头人,带动全省的美术创作,提高传统的美术创作水平,从而繁荣河北省的美术创作活动。我们也采取了几项措施,在画院内建立长期为政府收藏美术作品的机制,制订科学管理的收藏制度,有效地负起替政府收藏社会作品的责任。河北画院最近几年搞的活动比较多,如全省画院双年展,也引进了一些展览,邀请了一些画家到河北深入生活,搞写生、搞创作,共同探讨一些问题。
马国俊(甘肃画院常务副院长):
我把甘肃画院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甘肃画院筹备于1986年,挂牌于1990年,隶属于省文化厅,属于副地级建制的事业单位,编制39人。全省还有地级画院8所。
从画院职能的确立上,创作是肯定的,而理论研究和教育我认为有非常大的开发空间,特别是偏重于传统绘画的理论研究;而教育功能主要是培养人才,应当有一定的政府行为政策做保障。我感觉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一是深层思考理论研究的定位,研究的范围可以非常宽泛,切入到创作研究或者画院的创作研究。二是教育的功能需要开发,特别是我们那儿的教育部门需要开发。正如有一些先生提出的,如何扩大我们画院的存在价值?至于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问题,实际上需要对我们的职能进行分析、理论研究,国家政权赋予我们公益性的权利,我们就须实施公益性的服务。如果给予非公益性的定位,我们就要思考画院怎么生存的问题。我们现在也存在这个问题。画院的公益性的问题从理论上需要学术讨论。最后确定是否政府行为。我们现在期待着全国的改革,如果把画院放到公益性的事业单位里面,我们就按照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去认真做,如果没有,我们就紧贴着地方政府,在甘肃省政府,省委的领导下,发挥我们画院的职能,为地区服务。
郭东健(福建省画院常务副院长):
我讲两点。一是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五十年展览,体现的画院系统动作之大、影响之大,在画院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全国画院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许多情况是各地画院共同存在的,带有共性的一些问题。包括一些难题、一些大家思考的问题。福建省画院成立至今二十周年,人员编制27个,具体不展开了。
二是我们目前在思考,而且正在做的一件事,是从全国画院系统来说,福建省画院整体性的活动不多,也缺少与两家画院之间的联谊、互访。我认为画院还是要通过各种活动、各种灵活多样的互动式的群体活动,使画院之间形成互动,使画家形成合力,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地提升全国画院的形象,进一步强化画院的社会影响力。
田 昕(西宁画院院长):
简单说一下我们的画院。西宁画院实际上就是代表了青海省整体的美术创作的职能。我们画院成立二十一年了,在画院建设方面,我们一直在做活动,有五年的时间,每年搞一个学术性的研讨会,提倡民族地域特色,请省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以及画院的全体画师。
第二是我们年年举办画院的新作品绘画展,这有利于促进画家的创作激情,展示一些创作方面的成果。我们基本上是上半年鼓励下乡采风写生,下半年创作的模式。我们画院上下签订目标任务书,分解到画家个人,每年签订个人目标任务书,这样就分解了任务的管理模式。
还有就是今天实际上我们要谈的不是画院要不要办,以及它存在的价值的问题,而是我们画院要如何办好、如何发展的问题。我觉得改革的目的是有利于画院的繁荣、发展的。
潘文斌(山东画院副院长):
我介绍一下山东的情况。山东人口比较多,画家也比较多。大概中国美协会员现在已经超过五百人,每年可能都有四、五十人入会。画院聘的画师也多,具有中国美协资格和具有中国书协资格的就有两百多人。另外一个多的就是美术院校考生比较多,大概每年有15万左右。还有画廊也很多,市场也比较活跃,每年还有一个博览会。但是我们画院的编制只有10个人,这个是有历史原因的,就是说在当时1986年筹备成立画院的时候,由于领导特别重视,推荐了很多院长人选,到1988年正式成立的时候,大概就是一下聘任了四个院长,但是画院的本身实体是三个画院办公室,这个主任就是法人。院长当时聘了四位,除了一位去世的,现在宋英、于希宁、刘宝纯以及后来聘请的两位共五位院长。我是聘为副院长,现在主持工作。画院原来方式是不养画家,都是行政人员来服务。但是后来的工作中也逐渐地调了一些画家来。工作基本上就是组织工作,包括文化厅安排的一些事情。
第三点,画院不光是搞创作,还要搞研究和公益活动,我认为,就是一个导向的问题,现在强调社会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东的画院多如牛毛,有文化厅系统的画院,属于国办画院,另外可能各地还有一些文联系统的,都归宣传部管,其他的画院包括人大有画院,政协有画院,他们尽管不是这么强调官方色彩,但是政协画院也有两个编制,每年还有经费,另外就是企业也有画院,包括国营、民营企业。再有就是民办画院,也有可能一个人就注册一个画院,这些画院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追求。在这点上就越体现出国办画院的重要性。因为要是和他们竞争,和他们一样,会逐渐被边缘化,他们非常灵活,搞资金的办法也很多。所以作为画院来讲,不管是创作也好、研究也好还是一些公益活动,都要确实拿出国办画院的形象来。我们每年的活动,一般是文化下乡、拥军助残,包括赈灾等。
罗 宁(陕西国画院副院长):
陕西国画院建院于1981年,编制有35人,现在实有人是22人,返聘的画家6位。现在画院遇到的问题关键就是人才的新老交替,所以在这个时候画院怎么发展,下面我谈几点感受:
第一,画院的发展最后还是对口管理,有一个评估的标准,将来以政府行为的一套办法,比如说现在文化厅通过政府管这些单位,都有目标,划分得很细,所以画院也一样,也可以这样管理。第二,画院自身必须有好的领导班子。第三,画院发展好,首先是队伍建设,现在市场、社会对人才的竞争已经不适应于画院了,我们对人才的需求跟过去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培养,可以沉稳一段时间,今天队伍比较年轻,过渡的时候有点问题是正常的,不要着急。第四是硬件,政府办画院和社会画院还不一样,一定要有一定的指标。第五是管理,你把人才弄来一定要管理。我认为管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包括引进人才,如画院在全国可以招聘,有些画院他不可以。我认为画院必须从感情型向制度型转化,有一套的模式,画院的画家和画院的责任义务以及目标责任制等,一定要分得很细。最后是全国画院系统肯定要为了画院的发展加强交流。
延伸阅读·新闻链接
由北京画院和上海中国画院联合主办的“时代华章——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五十年展”于10月26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并定于2008年初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本刊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