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作为本次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质疑、释疑、方案最优化的讨论等活动,通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一、目前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部分学生尤其是基础差一点的由于没有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始终是“旁观者”。?在热热闹闹的小组活动中,一部分学生积极地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而另一部分学生,他们一直沉默不语,甚至无所事事,代表小组的发言和汇报更是与他们毫不相干。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2.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碰见问题就小组合作学习(常见形式就是小组讨论),根本不顾问题的价值、重点、难点要讨论,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要讨论,好像只有这样处理问题才算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实际上,有些问题更适合学生独立思考,完全没必要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课本中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学生意见基本一致,根本没必要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行合作学习。
3.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同时思考问题的程度不会缜密、深刻,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难以深化。
4.小组合作学习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下。学生讨论时,教师往往是“冷眼旁观”,甚至站在讲台之上,独自欣赏学生讨论但“热闹”场面或干脆无所事事,生怕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妨碍了学生们讨论的热情。而事实是,学生们因为没有了教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在小组学习中显得很盲目,甚至有些学生因逃离了教师视线而各行其是。片面的“热闹”取代了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实意愿,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课上闹哄哄,多是无用功”。
5.评价方式单一,并以选拔为主。小组汇报结束时,往往只有教师的评价,宣布某一组获胜或是表现最好。
在这个小组欢呼雀跃时,只见其余各组一声叹息。这种评价方式给长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消极作用由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可见一斑:不服,“其实我们小组也做得很好!”;嫉妒,“不就因为谁谁谁(优生)在他们组嘛!有什么好得意的?”;埋怨,“都怪我们组的谁谁谁(差生),害了我们!”显然,这种评价方式在使少数学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同时,却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失败者。尤其是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情况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反馈。
二、如何实现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建立合理的合作小组集体。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成功,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合作学习中的每个组均为一个小集体。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发挥作用,完成探究任务。因此,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认真考察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做详细了解,进行异质分组后,在组内对每个组员还须进行合理的分工,角色的调配。组长要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自己完成好任务的前提下,组内不会的他应负责讲解。同时他还应该检查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在小组学习中,成员研究并讨论疑难问题,还相互评改作业、举行小测验或自我测试等等。
2.合理安排合作内容。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要求适时而用,不可滥用。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合作交流,有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合作交流,只适合教师讲解、演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合作性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加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
3.做好小组合作中的老师角色。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合作,教师只是旁观者,只要在汇报时听听就可以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循序渐进。学生的合作讨论自控能力存在欠缺,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既关注局部,又顾及全班;既把握讨论题的讨论进度,又把握讨论题的中心。对讨论有困难无序或偏离主题的要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引导,但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讨论。合作学习不只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建立激励性的评价机制。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我在教学中经常性地评比最佳小组,还推出“最佳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目前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部分学生尤其是基础差一点的由于没有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始终是“旁观者”。?在热热闹闹的小组活动中,一部分学生积极地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而另一部分学生,他们一直沉默不语,甚至无所事事,代表小组的发言和汇报更是与他们毫不相干。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2.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碰见问题就小组合作学习(常见形式就是小组讨论),根本不顾问题的价值、重点、难点要讨论,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要讨论,好像只有这样处理问题才算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实际上,有些问题更适合学生独立思考,完全没必要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课本中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学生意见基本一致,根本没必要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行合作学习。
3.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同时思考问题的程度不会缜密、深刻,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难以深化。
4.小组合作学习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下。学生讨论时,教师往往是“冷眼旁观”,甚至站在讲台之上,独自欣赏学生讨论但“热闹”场面或干脆无所事事,生怕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妨碍了学生们讨论的热情。而事实是,学生们因为没有了教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在小组学习中显得很盲目,甚至有些学生因逃离了教师视线而各行其是。片面的“热闹”取代了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实意愿,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课上闹哄哄,多是无用功”。
5.评价方式单一,并以选拔为主。小组汇报结束时,往往只有教师的评价,宣布某一组获胜或是表现最好。
在这个小组欢呼雀跃时,只见其余各组一声叹息。这种评价方式给长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消极作用由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可见一斑:不服,“其实我们小组也做得很好!”;嫉妒,“不就因为谁谁谁(优生)在他们组嘛!有什么好得意的?”;埋怨,“都怪我们组的谁谁谁(差生),害了我们!”显然,这种评价方式在使少数学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同时,却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失败者。尤其是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情况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反馈。
二、如何实现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建立合理的合作小组集体。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成功,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合作学习中的每个组均为一个小集体。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发挥作用,完成探究任务。因此,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认真考察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做详细了解,进行异质分组后,在组内对每个组员还须进行合理的分工,角色的调配。组长要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自己完成好任务的前提下,组内不会的他应负责讲解。同时他还应该检查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在小组学习中,成员研究并讨论疑难问题,还相互评改作业、举行小测验或自我测试等等。
2.合理安排合作内容。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要求适时而用,不可滥用。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合作交流,有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合作交流,只适合教师讲解、演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合作性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加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
3.做好小组合作中的老师角色。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合作,教师只是旁观者,只要在汇报时听听就可以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循序渐进。学生的合作讨论自控能力存在欠缺,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既关注局部,又顾及全班;既把握讨论题的讨论进度,又把握讨论题的中心。对讨论有困难无序或偏离主题的要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引导,但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讨论。合作学习不只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建立激励性的评价机制。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我在教学中经常性地评比最佳小组,还推出“最佳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