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是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承办校,全校134个教学班中有8个是内地新疆高中班,包含16个民族在内的300多名新疆学生分布在学校四个年级中。学校以“尊重差异、融合认同、团结互助、共同发展”为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努力促进民族团结教育。
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分管校长负责,学生处主抓,教学、科研、总务等部门相互配合,全体教职工全员参与实施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机制;制订目标任务明确,实施措施具体的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方案,以及有效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措施,形成了学校各校区、各部门、各层面全面协调、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保证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序、高效的开展。如制定了《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守则》《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还建立了影响民族团结的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等长效机制。这些制度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有效地规范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行为,促进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 以队伍建设为重点,
实现民族团结的有效引领
1.加强教职工民族政策培训
学校组织干部学习《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民族团结教育宣讲提纲》等相关文件,参加市区教委、民委等民族工作部门组织的民族宗教政策等培训,并通过行政会、研讨会、师生集会等途径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全校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五观”“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教育。如每学期刚开学时,全体教职工大会都要从不同角度解读“五观”“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内涵和意义,定时对全校教职工就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国际、国内的民族问题、新疆的历史和形势等做民族团结教育专题培训,丰富、提升教师的民族理论知识和民族团结素养,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促进少数民族教师发展
学校教师团队中,有26位少数民族教师。内高班学生对少数民族教师有着特殊的感情。为发挥少数民族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学校加强了对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和少数民族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让他们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榜样。
如学校回族教师朱莉,在从事音乐教学及艺术社团指导的16年里,从一名年轻教师成长为朝阳区音乐学科带头人、高中音乐国家级教材培训专家。朱老师拼搏进取、一心为生、严爱相济的精神感染和影响了众多内高学子。
3.提升后勤保障队伍能力
学校后勤保障队伍人员庞杂,素质参差不齐,但其工作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鉴于此,学校定期对后勤职工进行民族常识学习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培训,让他们做到不说少数民族忌讳的话,不做少数民族禁忌的事,带着热心去工作,关心、关爱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
学校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习俗。例如,在饮食上,专门开设了清真食堂,为内高班学生提供清真餐饮;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如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和中华民族的春节等节日庆典之际,不仅为内高班学生改善伙食,还组织各民族学生一起联欢,届时学校领导、教师和北京当地的学生都会和少数民族学生一起举行隆重的节日庆典,让内高班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般的关爱。
三、以课堂教学为渠道,
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
1.寓民族团结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落实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教学中,教师把民族团结意识放在首位,不“唯考施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素材,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多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校本课程之中
为了推动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学校在“和合”教育八大课程体系中专设了“和融”课程体系,此体系开设的校本课程均与民族团结教育密切相关。
例如,教師自主研发、编写、开设的《中国民族民间合唱作品赏析》《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神话及文学创作》等一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校本教材和课程已成为学校的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学科综合实践开放研究课中
学校将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和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有机整合,构建了“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该课将校内课堂移到校外,学科教师全员参与,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结合爱国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实践研究。
例如,学校连续两年为高一年级师生开展了为期五天的“走进红色文化·感悟华夏精神”的西安、延安综合实践开放研究课;连续三年组织了高二年级为期四天的“走进江南,凝练升华”的绍兴、南京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连续七年为高三年级内高班学生组织主题为“放飞心灵,扬帆启航”的北戴河励志教育课。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在学科研究实践活动中,全校16个民族的学生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互相关照,共同学习、研究与成长,使民族团结教育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得到了顺利实施。
四、以德育活动为载体,
增进民族团结的体验感悟
1.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常态化
学校每月都有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活动,每天都会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例如,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主题班会、班级园地等宣传阵地,宣传民族政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通过专题讲座、社团活动、演讲比赛等形式,展现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他们的民族团结体验。 2.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主题化
为了适应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学校围绕“德”“行”“志”,构建了不同学段的民族团结教育德育目标体系。同时,紧扣各年级德育主题,有针对、有重点、分层次地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主题鲜明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不到长城非好汉”社会实践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了各民族学生间的大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3.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多样化
学校寓民族团结教育于体艺科技教育之中,特别是每年一届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全校师生同台献艺,各族歌舞汇聚一堂。既有体艺科技的熏陶,又有民族团结的教育;既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又展示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
学校重视民族特色的美育工作,将民族艺术教育融入艺术课教学和艺术社团活动中。如学校的“街舞社”“编织社”“动漫社”等艺术社团的丰富活动,让学生提高了审美情趣,领略了中国艺术的多姿多彩。
学校带领学生走进故宫,走进国家大剧院,参观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电影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国家观。
五、以承办内高班为优势,
做实做细民族团结教育
一是扎实推进各民族学生的混班、合住,增进各民族学生间的了解。学校认真落实国家文件精神,引导北京当地和新疆全体住宿学生加强与本宿舍、本楼层同学的交流、合作,加强混合编班的班级多元文化建设,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对生病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全力帮助,书写民族团结大爱。如2016年,学校积极为两名生病需要做手术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帮助,最终使他们重返校园。
二是深入新疆交流互动,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学校每年护送内高班学生安全返疆后,都会对内高班学生进行家访,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内高学生家庭送去关怀与慰问,让他们体会到党和国家,以及学校对内高学生的关心和重视。2016年国庆节期间,学校“阿玛斯”合唱团远赴新疆乌鲁木齐第六十六中学、石河子市第十中学开展校际艺术交流,京疆学子一起歌唱“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同演绎“同心共祝中国梦”。这些交流平台,让北京和新疆的学生及家庭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情感,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六、以教育科研为依托,
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发展
近年来,学校加大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科研力度,将其列入学校教育科研规划,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民族团结教育課题研究,并对教育科研经费提供了保障。
例如,何辉波老师主持的朝阳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第一批青年专项课题“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研究——在京新疆内高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和周建萍副校长主持的第二批立项课题“普通中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已经结题……这些课题源于实践,其研究又为推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发展提供了保障。
十多年来,学校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己任,坚持把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作为学校的政治任务和多元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民族团结教育管理体系科学化、民族团结教育队伍建设常态化、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设特色化、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系列化与民族团结教育成果呈现优质化五大特色。
作为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和平街一中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尊重差异,融合认同,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民族团结教育理念,以“严格管理,真诚关爱,明德尚志,阳光自信”为内高班办班原则,努力把各民族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意识和自觉行动的一代新人。
(责任编辑 郭向和)
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分管校长负责,学生处主抓,教学、科研、总务等部门相互配合,全体教职工全员参与实施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机制;制订目标任务明确,实施措施具体的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方案,以及有效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措施,形成了学校各校区、各部门、各层面全面协调、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保证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序、高效的开展。如制定了《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守则》《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还建立了影响民族团结的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等长效机制。这些制度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有效地规范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行为,促进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 以队伍建设为重点,
实现民族团结的有效引领
1.加强教职工民族政策培训
学校组织干部学习《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民族团结教育宣讲提纲》等相关文件,参加市区教委、民委等民族工作部门组织的民族宗教政策等培训,并通过行政会、研讨会、师生集会等途径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全校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五观”“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教育。如每学期刚开学时,全体教职工大会都要从不同角度解读“五观”“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内涵和意义,定时对全校教职工就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国际、国内的民族问题、新疆的历史和形势等做民族团结教育专题培训,丰富、提升教师的民族理论知识和民族团结素养,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促进少数民族教师发展
学校教师团队中,有26位少数民族教师。内高班学生对少数民族教师有着特殊的感情。为发挥少数民族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学校加强了对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和少数民族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让他们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榜样。
如学校回族教师朱莉,在从事音乐教学及艺术社团指导的16年里,从一名年轻教师成长为朝阳区音乐学科带头人、高中音乐国家级教材培训专家。朱老师拼搏进取、一心为生、严爱相济的精神感染和影响了众多内高学子。
3.提升后勤保障队伍能力
学校后勤保障队伍人员庞杂,素质参差不齐,但其工作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鉴于此,学校定期对后勤职工进行民族常识学习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培训,让他们做到不说少数民族忌讳的话,不做少数民族禁忌的事,带着热心去工作,关心、关爱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
学校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习俗。例如,在饮食上,专门开设了清真食堂,为内高班学生提供清真餐饮;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如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和中华民族的春节等节日庆典之际,不仅为内高班学生改善伙食,还组织各民族学生一起联欢,届时学校领导、教师和北京当地的学生都会和少数民族学生一起举行隆重的节日庆典,让内高班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般的关爱。
三、以课堂教学为渠道,
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
1.寓民族团结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落实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教学中,教师把民族团结意识放在首位,不“唯考施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素材,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多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校本课程之中
为了推动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学校在“和合”教育八大课程体系中专设了“和融”课程体系,此体系开设的校本课程均与民族团结教育密切相关。
例如,教師自主研发、编写、开设的《中国民族民间合唱作品赏析》《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神话及文学创作》等一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校本教材和课程已成为学校的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学科综合实践开放研究课中
学校将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和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有机整合,构建了“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该课将校内课堂移到校外,学科教师全员参与,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结合爱国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实践研究。
例如,学校连续两年为高一年级师生开展了为期五天的“走进红色文化·感悟华夏精神”的西安、延安综合实践开放研究课;连续三年组织了高二年级为期四天的“走进江南,凝练升华”的绍兴、南京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连续七年为高三年级内高班学生组织主题为“放飞心灵,扬帆启航”的北戴河励志教育课。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在学科研究实践活动中,全校16个民族的学生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互相关照,共同学习、研究与成长,使民族团结教育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得到了顺利实施。
四、以德育活动为载体,
增进民族团结的体验感悟
1.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常态化
学校每月都有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活动,每天都会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例如,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主题班会、班级园地等宣传阵地,宣传民族政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通过专题讲座、社团活动、演讲比赛等形式,展现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他们的民族团结体验。 2.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主题化
为了适应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学校围绕“德”“行”“志”,构建了不同学段的民族团结教育德育目标体系。同时,紧扣各年级德育主题,有针对、有重点、分层次地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主题鲜明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不到长城非好汉”社会实践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了各民族学生间的大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3.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多样化
学校寓民族团结教育于体艺科技教育之中,特别是每年一届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全校师生同台献艺,各族歌舞汇聚一堂。既有体艺科技的熏陶,又有民族团结的教育;既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又展示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
学校重视民族特色的美育工作,将民族艺术教育融入艺术课教学和艺术社团活动中。如学校的“街舞社”“编织社”“动漫社”等艺术社团的丰富活动,让学生提高了审美情趣,领略了中国艺术的多姿多彩。
学校带领学生走进故宫,走进国家大剧院,参观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电影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国家观。
五、以承办内高班为优势,
做实做细民族团结教育
一是扎实推进各民族学生的混班、合住,增进各民族学生间的了解。学校认真落实国家文件精神,引导北京当地和新疆全体住宿学生加强与本宿舍、本楼层同学的交流、合作,加强混合编班的班级多元文化建设,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对生病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全力帮助,书写民族团结大爱。如2016年,学校积极为两名生病需要做手术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帮助,最终使他们重返校园。
二是深入新疆交流互动,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学校每年护送内高班学生安全返疆后,都会对内高班学生进行家访,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内高学生家庭送去关怀与慰问,让他们体会到党和国家,以及学校对内高学生的关心和重视。2016年国庆节期间,学校“阿玛斯”合唱团远赴新疆乌鲁木齐第六十六中学、石河子市第十中学开展校际艺术交流,京疆学子一起歌唱“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同演绎“同心共祝中国梦”。这些交流平台,让北京和新疆的学生及家庭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情感,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六、以教育科研为依托,
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发展
近年来,学校加大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科研力度,将其列入学校教育科研规划,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民族团结教育課题研究,并对教育科研经费提供了保障。
例如,何辉波老师主持的朝阳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第一批青年专项课题“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研究——在京新疆内高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和周建萍副校长主持的第二批立项课题“普通中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已经结题……这些课题源于实践,其研究又为推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发展提供了保障。
十多年来,学校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己任,坚持把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作为学校的政治任务和多元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民族团结教育管理体系科学化、民族团结教育队伍建设常态化、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设特色化、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系列化与民族团结教育成果呈现优质化五大特色。
作为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和平街一中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尊重差异,融合认同,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民族团结教育理念,以“严格管理,真诚关爱,明德尚志,阳光自信”为内高班办班原则,努力把各民族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意识和自觉行动的一代新人。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