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发挥政府职能,夯实基础,为生命做好保障
校舍重建是灾后学校重建工作的开始,地震过后.临时性校舍的重建为师生的生活起居、饮食卫生、人身安全、入校学习,保证学校尽早恢复教学秩序等,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临时校舍在用于师生上课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便,并给师生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因此,尽快为师生建立起永久性校舍就成为必要的工作。
痛定思痛:地震校舍悲剧根源何在?
2008年5月下旬,四川省建设厅曾出具了一份关于“5·12”汶川大地震校舍大面积垮塌的专项报告,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建筑设防标准低;地震烈度太大;部分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于是,国际上达成共识:夺去人生命的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试想,在现在地球活动如此频繁的情况下,今天我们的师生如果还在不那么牢固的校舍里工作、学习,难道不会天天担惊受怕吗?
古今中外无数血的教训告诉人们,必须把关注的重点从对巨灾的事后反应,逐步转移到事前防范。比较中国地震和日本发生的9.0大地震所造成的后果,我们可以充分看到政府职能在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所采取的应对及预见措施对后果的影响。现在,许多人在反思学校、幼儿园的建筑质量。其实,所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和设施,都应该对建筑的防灾标准做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若要行之有效,还需辅之以配套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并且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跟踪、检查和执行,并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否则,“豆腐渣工程”仍然无法根除。
二、调整教学,为生命创造机会
教学重建是灾后学校重建工作的重点,教学重建是震后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重建,包括教学内容重建和教学方式的重建。所谓重建,在这里即意味着变化、变革,是根据特殊形式需要对以往教育教学方式的调整。震后,由于失去亲人的悲痛、目睹家乡悲惨的状况、家庭的流离失所,学生们很难再像震前那样安心、平静地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在这个时候,进行教学内容及方式的重建显得尤为重要,且要突出以下几个教育主题:
1、灾害教育
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面对地球上越来越多的各种地质灾害,我们的教师也应该适时注重调整自己的教学范畴。在我国的教育中,灾害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灾害知识没有明确普及。所以,我们的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的学生(包括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镇静从容地保护自己,不知道如何进行科学地自救——遇到灾难时,大部分人慌乱逃跑,从而使灾难变得更加可怕。
2、安全教育
在地震灾害应对中,学校至少可以发挥以下的作用:
⑴开展灾害预防教育。确定 “安全检查日”,教师与学生检查安全设施和用具,增强对抗震安全的认识。
⑵加强公共场所突发自然灾害的演练。每个学生每年应有3~5次的训练机会。
抓好安全教育,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校园安全建设要抓隐患,利用案例进行教育。
②校园安全文化教育应尽快到位。教师应将一些有巨灾背景、有沉痛记忆的事件,采取灵活生动的教育方式,通过自己的课堂在合适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使科学减灾自护的演练经常化、制度化、专业化。
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旨在培育一代自觉的“安全人”,通过教育,让学生把安全防范的意识当成一种习惯来应对。安全文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赖于常态化的教育养成。在诸多灾难中,“人祸猛于虎”已是事实。因此,我们唯有做好防范、积极应对,让安全成为学生们的一种信仰,并根据地方和学校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系列“校园安全细则”。
3、保护地球的教育
中国有史以来就灾害不断,近年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从SARS到禽流感,从2008年初的冰雪之灾到汶川大地震,大灾频繁,旱涝台风亦连年肆虐,大小地震时有发生。2008年5月,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同年8月,四川凉山会理发生6.1级地震;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短短两年,单单带有毁灭性的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就令人触目惊心、忧心忡忡。诸灾之中,尤以此番汶川大地震最为惨烈,令国人世人心灵震撼、激情涌动。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想当情当景,仍然心痛不已,而我们的地球妈妈,并没有因为我们痛过、哭过就停止对我们人类一次次惨痛的浩劫。简单概括一下,目前全球的环境现状主要有资源浩劫鹊起,江河污染,赤潮频发,蓝藻泛滥,水资源匮乏,臭氧层变薄,温室效应加剧,荒漠化日益严重,酸雨危害面积不断扩大,自然灾害爆发频繁,生态环境极端恶化……于是乎,人类背着越来越沉重的环境包袱,举步维艰地在行走在21世纪。21世纪,世界看中国,我们能否走好?窗体底端
4、爱国教育
在震后,有那么多的志愿者以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投入到灾后重建的战斗中来。教师应抓住这个教育的契机,让孩子们记住那么多为救助他们而牺牲受伤的人们,让他们记住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得来的,从而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报效。
三、沟通心理,为生命重建搭建桥梁
1、学校
地震对整个学校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人员都会造成心理创伤,即使这样,教师在学校工作中仍担当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他们不仅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更重要的是对经历地震灾害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和辅导,所以教师要懂得一定的心理救助方法,及时体察到学生因地震产生的创伤性现象。具体来说,教师可在生活上尽量给学生提供安全感、安心感,让他们觉得教室是安全的地方,教师是可以信赖的人。
2、家庭
失去亲人会使人产生高度的情感失落,包括悲哀、愤怒、愧疚、自责、焦虑、疲倦、无助感、孤独感、惊吓、苦苦思念等。对孩子而言,家长以及其他亲人是他们自信地活下去的最大心理支柱。家长要注意多与孩子接触、交流,让亲人的关爱及时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四、呼吁政府,为生命获得精彩绽放
中国需要一个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权力与责任明晰的、落实到专门机构、中央与地方分工明确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这样的体系注重未雨绸缪,注重科学专业,注重多方配合,尤其注重可执行性。数万骤然逝去的生命再度警示我们,建立这样的体系是何等重要和迫切!这一体系当能对巨灾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需要统一管理,需要科学对待,需要成本投入,尤其需要法治意义上的公开透明。
有道是“多难兴邦”。近年来,全国各地所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国人对此古训必是感慨良多。但是,多难并不必然兴邦。当我们由激情而思索,由思索而行动,从大规模的救人赈灾转为更大规模的灾区重建,进而转为未来更大范围的减灾防灾,我们仍需不懈地探索和建立崭新的巨灾防范体制。
灾难恐怖总会过去,重创的伤口需要平复,但是,这次地震肯定不是中国遭受的最后一次巨大灾害。成千上万的生命和血泪的教训,不会也不应被淡忘。防微杜渐,中国需要建立起一个综合协调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这是中国的历史责任,也必将成为中国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
校舍重建是灾后学校重建工作的开始,地震过后.临时性校舍的重建为师生的生活起居、饮食卫生、人身安全、入校学习,保证学校尽早恢复教学秩序等,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临时校舍在用于师生上课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便,并给师生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因此,尽快为师生建立起永久性校舍就成为必要的工作。
痛定思痛:地震校舍悲剧根源何在?
2008年5月下旬,四川省建设厅曾出具了一份关于“5·12”汶川大地震校舍大面积垮塌的专项报告,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建筑设防标准低;地震烈度太大;部分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于是,国际上达成共识:夺去人生命的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试想,在现在地球活动如此频繁的情况下,今天我们的师生如果还在不那么牢固的校舍里工作、学习,难道不会天天担惊受怕吗?
古今中外无数血的教训告诉人们,必须把关注的重点从对巨灾的事后反应,逐步转移到事前防范。比较中国地震和日本发生的9.0大地震所造成的后果,我们可以充分看到政府职能在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所采取的应对及预见措施对后果的影响。现在,许多人在反思学校、幼儿园的建筑质量。其实,所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和设施,都应该对建筑的防灾标准做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若要行之有效,还需辅之以配套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并且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跟踪、检查和执行,并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否则,“豆腐渣工程”仍然无法根除。
二、调整教学,为生命创造机会
教学重建是灾后学校重建工作的重点,教学重建是震后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重建,包括教学内容重建和教学方式的重建。所谓重建,在这里即意味着变化、变革,是根据特殊形式需要对以往教育教学方式的调整。震后,由于失去亲人的悲痛、目睹家乡悲惨的状况、家庭的流离失所,学生们很难再像震前那样安心、平静地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在这个时候,进行教学内容及方式的重建显得尤为重要,且要突出以下几个教育主题:
1、灾害教育
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面对地球上越来越多的各种地质灾害,我们的教师也应该适时注重调整自己的教学范畴。在我国的教育中,灾害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灾害知识没有明确普及。所以,我们的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的学生(包括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镇静从容地保护自己,不知道如何进行科学地自救——遇到灾难时,大部分人慌乱逃跑,从而使灾难变得更加可怕。
2、安全教育
在地震灾害应对中,学校至少可以发挥以下的作用:
⑴开展灾害预防教育。确定 “安全检查日”,教师与学生检查安全设施和用具,增强对抗震安全的认识。
⑵加强公共场所突发自然灾害的演练。每个学生每年应有3~5次的训练机会。
抓好安全教育,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校园安全建设要抓隐患,利用案例进行教育。
②校园安全文化教育应尽快到位。教师应将一些有巨灾背景、有沉痛记忆的事件,采取灵活生动的教育方式,通过自己的课堂在合适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使科学减灾自护的演练经常化、制度化、专业化。
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旨在培育一代自觉的“安全人”,通过教育,让学生把安全防范的意识当成一种习惯来应对。安全文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赖于常态化的教育养成。在诸多灾难中,“人祸猛于虎”已是事实。因此,我们唯有做好防范、积极应对,让安全成为学生们的一种信仰,并根据地方和学校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系列“校园安全细则”。
3、保护地球的教育
中国有史以来就灾害不断,近年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从SARS到禽流感,从2008年初的冰雪之灾到汶川大地震,大灾频繁,旱涝台风亦连年肆虐,大小地震时有发生。2008年5月,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同年8月,四川凉山会理发生6.1级地震;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短短两年,单单带有毁灭性的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就令人触目惊心、忧心忡忡。诸灾之中,尤以此番汶川大地震最为惨烈,令国人世人心灵震撼、激情涌动。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想当情当景,仍然心痛不已,而我们的地球妈妈,并没有因为我们痛过、哭过就停止对我们人类一次次惨痛的浩劫。简单概括一下,目前全球的环境现状主要有资源浩劫鹊起,江河污染,赤潮频发,蓝藻泛滥,水资源匮乏,臭氧层变薄,温室效应加剧,荒漠化日益严重,酸雨危害面积不断扩大,自然灾害爆发频繁,生态环境极端恶化……于是乎,人类背着越来越沉重的环境包袱,举步维艰地在行走在21世纪。21世纪,世界看中国,我们能否走好?窗体底端
4、爱国教育
在震后,有那么多的志愿者以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投入到灾后重建的战斗中来。教师应抓住这个教育的契机,让孩子们记住那么多为救助他们而牺牲受伤的人们,让他们记住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得来的,从而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报效。
三、沟通心理,为生命重建搭建桥梁
1、学校
地震对整个学校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人员都会造成心理创伤,即使这样,教师在学校工作中仍担当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他们不仅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更重要的是对经历地震灾害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和辅导,所以教师要懂得一定的心理救助方法,及时体察到学生因地震产生的创伤性现象。具体来说,教师可在生活上尽量给学生提供安全感、安心感,让他们觉得教室是安全的地方,教师是可以信赖的人。
2、家庭
失去亲人会使人产生高度的情感失落,包括悲哀、愤怒、愧疚、自责、焦虑、疲倦、无助感、孤独感、惊吓、苦苦思念等。对孩子而言,家长以及其他亲人是他们自信地活下去的最大心理支柱。家长要注意多与孩子接触、交流,让亲人的关爱及时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四、呼吁政府,为生命获得精彩绽放
中国需要一个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权力与责任明晰的、落实到专门机构、中央与地方分工明确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这样的体系注重未雨绸缪,注重科学专业,注重多方配合,尤其注重可执行性。数万骤然逝去的生命再度警示我们,建立这样的体系是何等重要和迫切!这一体系当能对巨灾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需要统一管理,需要科学对待,需要成本投入,尤其需要法治意义上的公开透明。
有道是“多难兴邦”。近年来,全国各地所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国人对此古训必是感慨良多。但是,多难并不必然兴邦。当我们由激情而思索,由思索而行动,从大规模的救人赈灾转为更大规模的灾区重建,进而转为未来更大范围的减灾防灾,我们仍需不懈地探索和建立崭新的巨灾防范体制。
灾难恐怖总会过去,重创的伤口需要平复,但是,这次地震肯定不是中国遭受的最后一次巨大灾害。成千上万的生命和血泪的教训,不会也不应被淡忘。防微杜渐,中国需要建立起一个综合协调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这是中国的历史责任,也必将成为中国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