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比较符合实际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本文结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对此淡一些看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 能力培养 循序渐近 教学关系
中学物理科所指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等,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实现。
要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和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顾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实际水平,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去解过多较难的习题,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相反,如果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通过一些不是太难但非常基本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养成独立思考和仔细分析的好习惯,循序渐进,走一步巩固一步,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这样,学习成绩就提高了,学生的信心也就建立起来了,就可能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不要把自己所有的心得和体会都一概灌给学生,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钻研的余地,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要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教师的责任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学生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可消除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去消除这种差距、拉平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教学,一方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思维,通过循序渐近、举一反三,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在这种循序渐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尽管这些教师是想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于好心,也非常辛苦,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物理内容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从而被动地被教师牵着走,久而久之便逐渐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独立思考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所以,这种教学方法不管对学习较好或学习较差的学生,都是不可取的。
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都很强,富有想象力,物理课程应启发他们对各种物理问题的兴趣,不能让他们陷入一种墨守陈规的学习习惯之中——那样对培养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十分有害,应努力防止。
学好物理,重在理解。在教学中要重视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其它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使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具有扎实的的基础;要重视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或推导引出新的物理概念、定理和结论的过程,帮助学生把道理弄明白,只有明白了,才能真正理解,这正是新课改提倡的,不注重原理,只是死记硬背几个公式结伦,是学不好物理的,不能以讲解大量的例题或习题来代替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述,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题。把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会使学生在所能求解的习题的范围内去形成和理解基本概念的含义,使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非常片面,支离破碎,很难运用自已头脑中的知识去解决已做过的习题以外的物理问题。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已有充分理解、复习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而且也不应满足于求得一个答案。习题做完了,要引导学生从物理上去想一想,答案是否合理,反映的道理过程是否合理,能否从另外的角度去判断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学生通过解题,可以检查自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否真正理解了、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它,可以锻炼并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所以,学生在每做完一道习题,都应总结一下,看看通过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是否有新的体会,有哪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等等能否独立地弄清楚,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所以,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总之,学生做习题贵在独立完成,贵在精而不在多。从教学方面来讲,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在初学物理时就瞄准高考的内容,就按照高考的要求来考查学生,做大量类似于高考试卷中的试题,反而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结果不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削弱学生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无数事实都说明,过早地在教学过程中瞄准高考,越是瞄得准,偏差就可能越大。瞄准高考进行教学的结果是基本概念不清、基本规律不懂、基本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这种“一步到位”的教学方法是要不得的。
在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准确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础,才能全面提高能力。不能认为只有通过学习较深的内容、做较多较难的习题,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相反,学好最基本的内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适合学生水平的习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第一步。学生能力的提高,首先依靠学生,平时对课程内容独立的、刻苦的钻研,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运用,而不能只靠教师的灌输,也不能靠复习阶段的突击。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的,但有些人总希望能总结出一些很具体的内容,以为只有教了这几条具体内容后,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能力“知识化”了,把能力的培养简化为知识的灌输,这样做,学生能力当然得不到提高。其实,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锻炼和提高的。当然,不注意能力的培养,也可能掌握一些知识,即使掌握了些知识,也是死的知识,不能够灵活地运用。而且,在这种不注意能力培养的学习过程中,还可能养成不利于提高能力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应从学习最基本的、比较简单的内容抓起,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以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正是培养学生能力所必需的良好环境。所以说,高一、高二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时机。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独立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的原因是难的习题做得太少了,于是便花很大的力气去攻难题,解一道难题,记住一种解法。这些学生脑子中虽有许多解难题和复杂题的方法,但一旦遇到自己没有见过的“生题”,脑子里记住的各种题型跟解法与不熟悉的物理情境对不上号,仍毫无办法,于是更加认为自己做过的题难还不够多。其实,这些学生可能根本没有找到自己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的症结所在,如果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和比较简单的习题,都是自己经过仔细分析后独立解答的,并且对求解过程中的依据、每一步所涉及的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都有深刻的理解,那么他就具备了独立解决较难问题的基础;再经过解答一定数量复杂问题的锻炼,一般他就可能具有较强的独立处理问题的素质。否则,在碰到“生题”时,首先从心理上就会感到畏惧,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这也可算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它却是与智力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要通过教育和教学来加以培养的。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真正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对每一个学生实验,要清楚其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的现象;能准确记录数据,并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得出正确结论;对演示实验,首先要仔细观察观象,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分析,并理解得出的结论。只有这样,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对比分析·高中物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物理教学 能力培养 循序渐近 教学关系
中学物理科所指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等,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实现。
要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和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顾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实际水平,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去解过多较难的习题,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相反,如果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通过一些不是太难但非常基本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养成独立思考和仔细分析的好习惯,循序渐进,走一步巩固一步,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这样,学习成绩就提高了,学生的信心也就建立起来了,就可能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不要把自己所有的心得和体会都一概灌给学生,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钻研的余地,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要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教师的责任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学生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可消除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去消除这种差距、拉平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教学,一方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思维,通过循序渐近、举一反三,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在这种循序渐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尽管这些教师是想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于好心,也非常辛苦,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物理内容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从而被动地被教师牵着走,久而久之便逐渐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独立思考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所以,这种教学方法不管对学习较好或学习较差的学生,都是不可取的。
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都很强,富有想象力,物理课程应启发他们对各种物理问题的兴趣,不能让他们陷入一种墨守陈规的学习习惯之中——那样对培养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十分有害,应努力防止。
学好物理,重在理解。在教学中要重视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其它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使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具有扎实的的基础;要重视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或推导引出新的物理概念、定理和结论的过程,帮助学生把道理弄明白,只有明白了,才能真正理解,这正是新课改提倡的,不注重原理,只是死记硬背几个公式结伦,是学不好物理的,不能以讲解大量的例题或习题来代替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述,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题。把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会使学生在所能求解的习题的范围内去形成和理解基本概念的含义,使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非常片面,支离破碎,很难运用自已头脑中的知识去解决已做过的习题以外的物理问题。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已有充分理解、复习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而且也不应满足于求得一个答案。习题做完了,要引导学生从物理上去想一想,答案是否合理,反映的道理过程是否合理,能否从另外的角度去判断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学生通过解题,可以检查自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否真正理解了、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它,可以锻炼并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所以,学生在每做完一道习题,都应总结一下,看看通过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是否有新的体会,有哪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等等能否独立地弄清楚,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所以,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总之,学生做习题贵在独立完成,贵在精而不在多。从教学方面来讲,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在初学物理时就瞄准高考的内容,就按照高考的要求来考查学生,做大量类似于高考试卷中的试题,反而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结果不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削弱学生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无数事实都说明,过早地在教学过程中瞄准高考,越是瞄得准,偏差就可能越大。瞄准高考进行教学的结果是基本概念不清、基本规律不懂、基本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这种“一步到位”的教学方法是要不得的。
在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准确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础,才能全面提高能力。不能认为只有通过学习较深的内容、做较多较难的习题,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相反,学好最基本的内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适合学生水平的习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第一步。学生能力的提高,首先依靠学生,平时对课程内容独立的、刻苦的钻研,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运用,而不能只靠教师的灌输,也不能靠复习阶段的突击。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的,但有些人总希望能总结出一些很具体的内容,以为只有教了这几条具体内容后,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能力“知识化”了,把能力的培养简化为知识的灌输,这样做,学生能力当然得不到提高。其实,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锻炼和提高的。当然,不注意能力的培养,也可能掌握一些知识,即使掌握了些知识,也是死的知识,不能够灵活地运用。而且,在这种不注意能力培养的学习过程中,还可能养成不利于提高能力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应从学习最基本的、比较简单的内容抓起,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以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正是培养学生能力所必需的良好环境。所以说,高一、高二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时机。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独立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的原因是难的习题做得太少了,于是便花很大的力气去攻难题,解一道难题,记住一种解法。这些学生脑子中虽有许多解难题和复杂题的方法,但一旦遇到自己没有见过的“生题”,脑子里记住的各种题型跟解法与不熟悉的物理情境对不上号,仍毫无办法,于是更加认为自己做过的题难还不够多。其实,这些学生可能根本没有找到自己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的症结所在,如果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和比较简单的习题,都是自己经过仔细分析后独立解答的,并且对求解过程中的依据、每一步所涉及的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都有深刻的理解,那么他就具备了独立解决较难问题的基础;再经过解答一定数量复杂问题的锻炼,一般他就可能具有较强的独立处理问题的素质。否则,在碰到“生题”时,首先从心理上就会感到畏惧,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这也可算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它却是与智力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要通过教育和教学来加以培养的。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真正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对每一个学生实验,要清楚其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的现象;能准确记录数据,并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得出正确结论;对演示实验,首先要仔细观察观象,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分析,并理解得出的结论。只有这样,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对比分析·高中物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