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许多成功人士这样的人生总结:“父亲教给了我顽强与坚韧,母亲教给了我勤劳与善良。”如果这些成功人士的父母听见,一定会感动得老泪纵横。他们也一定会想,我们多年的付出终于等到了结果。但当我们冷静的作理性思考时,一定会发现,教育需要“等待”。
这里我们就姑且称之为“教育等待”、“等待教育”。
“孩子,你快乐吗?”在一些城市的街头,记者随机向孩子们抛出这个问题。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最大化保障儿童权利的《儿童权利公约》也走过20年。然而20年后的今天,令人吃惊的是,记者发现,不少孩子对是否快乐都表示摇摇头,脸上写着与年龄不符的忧郁。
记者就“开心与快乐”话题随机采访了一些中小学生。一名小学生说:“不上培训班就是快乐的。”而一名中学生则表示:“不搞分数大排队就是快乐的。”也有一些学生说:“作业少了就快乐。”……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金琰指出,不少孩子在物质上是富裕的,而在精神上,他们不够快乐。除了应试教育剥夺了他们一部分自由玩耍的快乐时光以外,家庭教育失当也使一些孩子快乐不起来。
教育不是吹糠见米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揠苗助长只会导致幼苗脚跟不稳,最后枯萎夭折;急于求成只会导致孩子焦躁不安,最后失去快乐。拒绝等待,幼苗就不会成熟;拒绝等待,孩子就不会成长。
许多家庭,孩子过早地肩负着沉重的人生使命、家庭使命和社会使命,孩子个体生命与个性心理的成长任务被卸除,窗外精彩的世界已经移向远处,忙碌的学习环境与加快了的生活节奏构成了孩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太累了,我们放心了。
但我们真的能放心吗?
教育,因教师和我们自以为是的逻辑而增加了多少愚笨。沉重的学习负担、繁重的兴趣培养、苛刻的智力开发过早地将孩子的生命逼到了可怕的边界。当然,成人的生命被逼向可怕的最后的边界的时候,很多会变得深刻与奇响,但孩子却会变得脆弱与危险,他们过早的生命原始生态被家长的迫切需求破坏,难以重新构建。
我们过早地运用强大的集体心理走向和社会心理走向教育孩子,过早地将生命的郑重选择交付给半懂不懂的年龄,过早地将人生的重担交付给懵懵懂懂的岁月。我们过于发达的智谋、过于铺张的言论、过于讲究的道理,使孩子生命个性的寻常性和自然性变得稀有。而违反生命常态和性格常态的教育会使孩子迷失自我。要知道,生命的寻常生态和性格的自然生态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基元性和恒久性。立足于孩子基元性的教育就是立足于孩子的生命现实;把握住恒久性教育就是把握住等待的时机。
家庭教育的悲剧就是我们迫不及待地希望并要求孩子学习很多东西,即使孩子学到了,也会失去快乐和幸福。孩子的生命被抽走了一种本源性的东西——阳光、天空、童趣、自由,我们将孩子的本性藏匿起来,极力地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即便孩子最终会走向精致,也会琐碎和疲塌。所以,用不着吃力地搬动夏天的繁叶,来遮盖初春的云霞,也用不着极力地装载秋天的硕果,挂上稚嫩的枝头。
教育是急不得的事,它需要耐心的等待。大海里贝壳中的一粒沙石,只有经过千百年的磨砺方能变成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这是磨砺中的等待,这是等待中的磨砺。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我们用爱去舔磨孩子幼小脆弱的心灵,等待孩子在爱的舔磨中慢慢成长。别让孩子此时就成为苦涩的青果,也别让孩子此时就成为参天的大树。
我们呼唤教育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有太多教育方面的失落。
金琰认为:“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种人生模式: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白领阶层=成功人生,而不允许孩子偏离自己设计的这个航道。”
由于期望值过高,我们早就为孩子设定了生命的航道与坐标,并急于等待孩子进入到航道与坐标的最佳状态。在我们看来,孩子的生命与个性太粗糙,给孩子设计生命的航道与坐标,是为了不让他们迷失,是为了赶快烧冶出生命的结晶。我们没有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长大,我们不允许孩子慢慢地自由成长,我们不给孩子失败的机会,我们不切实际地希望孩子总是最好的,我们用自己的梦想取代孩子的理想,我们甚至不让孩子有自己的梦想。可是,我们是否知道,孩子的生命犹如琉璃,内外明晰,但也极其脆弱,过快的猛火会使其破裂?
我们的理想成为了孩子的陷阱,我们的希望成为了孩子的牢笼。
我们抹杀了孩子的实际年龄,将他们当作承受力极强的人,急切地把自以为成熟的智慧硬塞给孩子。我们不允许他们调皮、顽劣,我们提前安排他们的成长日程,提前锻炼他们的成人心态,提前将他们推到生命的孤峰,提前让他们弱小柔嫩的身躯和心灵去面对凛冽的寒风。似乎孩子已经经过了夏秋的磨练,也已经能承受得住寒冬的煎熬了。
我们会在急不可待中提出疑问: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的学习,最终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孩子的学习总是给他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并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那么人类从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的健全又该怎样去实现呢?难道我们孩子的生命真的像江河一样,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险峻?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从生命的独木桥上颤颤巍巍地走过来,从脆弱的崖藤上抖抖索索地爬上来?为什么不等他们长大以后呢?
家长们,请耐心地等待吧!在等待的教育中,在教育的等待中,我们最终可以见证一个奇迹到来。
这里我们就姑且称之为“教育等待”、“等待教育”。
“孩子,你快乐吗?”在一些城市的街头,记者随机向孩子们抛出这个问题。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最大化保障儿童权利的《儿童权利公约》也走过20年。然而20年后的今天,令人吃惊的是,记者发现,不少孩子对是否快乐都表示摇摇头,脸上写着与年龄不符的忧郁。
记者就“开心与快乐”话题随机采访了一些中小学生。一名小学生说:“不上培训班就是快乐的。”而一名中学生则表示:“不搞分数大排队就是快乐的。”也有一些学生说:“作业少了就快乐。”……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金琰指出,不少孩子在物质上是富裕的,而在精神上,他们不够快乐。除了应试教育剥夺了他们一部分自由玩耍的快乐时光以外,家庭教育失当也使一些孩子快乐不起来。
教育不是吹糠见米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揠苗助长只会导致幼苗脚跟不稳,最后枯萎夭折;急于求成只会导致孩子焦躁不安,最后失去快乐。拒绝等待,幼苗就不会成熟;拒绝等待,孩子就不会成长。
许多家庭,孩子过早地肩负着沉重的人生使命、家庭使命和社会使命,孩子个体生命与个性心理的成长任务被卸除,窗外精彩的世界已经移向远处,忙碌的学习环境与加快了的生活节奏构成了孩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太累了,我们放心了。
但我们真的能放心吗?
教育,因教师和我们自以为是的逻辑而增加了多少愚笨。沉重的学习负担、繁重的兴趣培养、苛刻的智力开发过早地将孩子的生命逼到了可怕的边界。当然,成人的生命被逼向可怕的最后的边界的时候,很多会变得深刻与奇响,但孩子却会变得脆弱与危险,他们过早的生命原始生态被家长的迫切需求破坏,难以重新构建。
我们过早地运用强大的集体心理走向和社会心理走向教育孩子,过早地将生命的郑重选择交付给半懂不懂的年龄,过早地将人生的重担交付给懵懵懂懂的岁月。我们过于发达的智谋、过于铺张的言论、过于讲究的道理,使孩子生命个性的寻常性和自然性变得稀有。而违反生命常态和性格常态的教育会使孩子迷失自我。要知道,生命的寻常生态和性格的自然生态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基元性和恒久性。立足于孩子基元性的教育就是立足于孩子的生命现实;把握住恒久性教育就是把握住等待的时机。
家庭教育的悲剧就是我们迫不及待地希望并要求孩子学习很多东西,即使孩子学到了,也会失去快乐和幸福。孩子的生命被抽走了一种本源性的东西——阳光、天空、童趣、自由,我们将孩子的本性藏匿起来,极力地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即便孩子最终会走向精致,也会琐碎和疲塌。所以,用不着吃力地搬动夏天的繁叶,来遮盖初春的云霞,也用不着极力地装载秋天的硕果,挂上稚嫩的枝头。
教育是急不得的事,它需要耐心的等待。大海里贝壳中的一粒沙石,只有经过千百年的磨砺方能变成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这是磨砺中的等待,这是等待中的磨砺。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我们用爱去舔磨孩子幼小脆弱的心灵,等待孩子在爱的舔磨中慢慢成长。别让孩子此时就成为苦涩的青果,也别让孩子此时就成为参天的大树。
我们呼唤教育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有太多教育方面的失落。
金琰认为:“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种人生模式: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白领阶层=成功人生,而不允许孩子偏离自己设计的这个航道。”
由于期望值过高,我们早就为孩子设定了生命的航道与坐标,并急于等待孩子进入到航道与坐标的最佳状态。在我们看来,孩子的生命与个性太粗糙,给孩子设计生命的航道与坐标,是为了不让他们迷失,是为了赶快烧冶出生命的结晶。我们没有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长大,我们不允许孩子慢慢地自由成长,我们不给孩子失败的机会,我们不切实际地希望孩子总是最好的,我们用自己的梦想取代孩子的理想,我们甚至不让孩子有自己的梦想。可是,我们是否知道,孩子的生命犹如琉璃,内外明晰,但也极其脆弱,过快的猛火会使其破裂?
我们的理想成为了孩子的陷阱,我们的希望成为了孩子的牢笼。
我们抹杀了孩子的实际年龄,将他们当作承受力极强的人,急切地把自以为成熟的智慧硬塞给孩子。我们不允许他们调皮、顽劣,我们提前安排他们的成长日程,提前锻炼他们的成人心态,提前将他们推到生命的孤峰,提前让他们弱小柔嫩的身躯和心灵去面对凛冽的寒风。似乎孩子已经经过了夏秋的磨练,也已经能承受得住寒冬的煎熬了。
我们会在急不可待中提出疑问: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的学习,最终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孩子的学习总是给他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并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那么人类从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的健全又该怎样去实现呢?难道我们孩子的生命真的像江河一样,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险峻?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从生命的独木桥上颤颤巍巍地走过来,从脆弱的崖藤上抖抖索索地爬上来?为什么不等他们长大以后呢?
家长们,请耐心地等待吧!在等待的教育中,在教育的等待中,我们最终可以见证一个奇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