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學音乐课程能够熏陶学生的精神品质,影响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课程的育人作用,促使学生在课上有所收获,是教师需要研究和实践的方向。本文立足于笔者个人的教学经验,在分析小学音乐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了小学音乐课堂中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素质教育;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079
随着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对音乐学科的授课研究开始增多,在明确音乐学科特点的基础上,音乐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结合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教师的授课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主,探索音乐教学的方法,创新教学思路,让学生接受到的音乐熏陶更加全面,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妙,同时摄取知识。
一、鼓励学生表达音乐感受
学生理解和认识音乐作品,感受到音乐授课的魅力,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基础,而教师无法从学生习得的演唱技能中了解学生是否对音乐作品产生了创造性的感受,因此,重视学生在课上的表达,重视学生表达的音乐感受是十分重要的。为学生学习音乐营造良好的氛围,借助师生间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促进学生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转变为语言文字,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阐述自己的理解,能够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例如,在学习《田野在召唤》时,歌曲中蕴含着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会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感受到美丽的风光,而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并让学生将歌曲中的情绪转变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在课上,教师可通过引导性的教学语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表达与交流氛围,在学生分享自己的音乐感受时给予充分的尊重。首先,教师播放歌曲,学生聆听几遍后,可跟随着音乐哼唱。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发言:“大家在这首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再次,组织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中的重复部分,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手法,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采取师生合作的方法演唱歌曲,但是注意学生创新性的激发,适时增加拍手、拍腿等动作,让学生紧跟歌曲的旋律,并借助声音增强音乐作品的丰富性。最后,带领学生感受师生共同合作的作品,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在学生表达音乐感受的同时,教师要给予肯定的眼神、点头或微笑,让学生主动说出,并说完整,锻炼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多媒体音乐情境
音乐欣赏教学强调音乐情境的创设,当前教师可引入大量的教学资源,根据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价值。将音频、视频、图片等融合起来,学生所在的音乐情境既能够触到学生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还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将自己对音乐符号的理解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音乐作品的呈现也使得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不再仅限于歌唱。将生活化元素、唱歌与作品情绪融合在一起,更容易让学生引起共鸣,学生情感世界的活跃也增加了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学习《快乐的泼水节》时,学生需要充分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这一节日,根据泼水节的习俗和美好的愿景,对音乐作品产生亲近感。因为这首歌本身就源于傣族的泼水节,涵盖了节日欢快的气氛,因此,让学生感受泼水节当天的盛况十分有必要。借助网络教育资源,教师在授课前就剪辑好与泼水节相关的音乐和傣族舞蹈,在课上播放,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聆听背景音乐,看到画面中人们开心的脸,感受人们心中的感受,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对于歌曲的欣赏也能够上升到泼水节本身,教师再借助强化引导,可以让学生的欣赏水平上升到传统文化的品鉴上来,促进学生在音乐课上受到更多的熏陶,提高音乐课程的育人效果,同时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灵活设计音乐课堂作业
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和拓展知识的重要渠道,作为基础课程的音乐课程,自然离不开课堂作业的精心设计。作业的布置要考虑到学生在课下参与主动学习的因素,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不是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利用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利用自由度较高的作业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利用富含生活元素的作业拉近生活与音乐之间的距离等等。作业的设计与选择,需要考虑到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喜好为学生进行适当的优化设计,激发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
例如,音乐欣赏的作业可以设计为课前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即将要学习的音乐作品,查询作者的生平和音乐创作的背景,文化知识的查询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轻松实现,而学生对信息的整理和总结,就能够明显体现学生对不同文化知识的重视水平。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搜集整理的信息,利用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并针对学生搜集的文化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又如,有些音乐歌唱的作业可以设计为表演性作业,学生在课上完成了歌曲的学习,学会了如何演唱歌曲,明确了歌曲中蕴含的情绪,在课下,可以将自己对于歌曲的认识以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旨在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让学生根据歌曲本身的含义和自己理解的感情加以创作,体现出学生的欣赏水平与创造能力。另外,教师所设计的作业需要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即学生有可以选择的权利,根据固定的歌曲设置不同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业来完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的设计离不开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的研究,音乐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为学生发表自己的音乐感受提供必要的条件,引导学生感情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完善,同时创设多样的多媒体音乐情境,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价值,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上下足功夫,利用不同类型的作业满足学生巩固知识和拓展知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可可, 高菲.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策略探析[J].戏剧之家,2018(6):195.
[2]刘璐. 素质导向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J].文渊(小学版),2019(7):61.
[3]蒲芝君. 小学音乐课堂高效教学策略探析[J].教学考试,2017(25):117.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素质教育;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079
随着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对音乐学科的授课研究开始增多,在明确音乐学科特点的基础上,音乐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结合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教师的授课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主,探索音乐教学的方法,创新教学思路,让学生接受到的音乐熏陶更加全面,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妙,同时摄取知识。
一、鼓励学生表达音乐感受
学生理解和认识音乐作品,感受到音乐授课的魅力,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基础,而教师无法从学生习得的演唱技能中了解学生是否对音乐作品产生了创造性的感受,因此,重视学生在课上的表达,重视学生表达的音乐感受是十分重要的。为学生学习音乐营造良好的氛围,借助师生间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促进学生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转变为语言文字,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阐述自己的理解,能够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例如,在学习《田野在召唤》时,歌曲中蕴含着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会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感受到美丽的风光,而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并让学生将歌曲中的情绪转变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在课上,教师可通过引导性的教学语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表达与交流氛围,在学生分享自己的音乐感受时给予充分的尊重。首先,教师播放歌曲,学生聆听几遍后,可跟随着音乐哼唱。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发言:“大家在这首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再次,组织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中的重复部分,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手法,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采取师生合作的方法演唱歌曲,但是注意学生创新性的激发,适时增加拍手、拍腿等动作,让学生紧跟歌曲的旋律,并借助声音增强音乐作品的丰富性。最后,带领学生感受师生共同合作的作品,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在学生表达音乐感受的同时,教师要给予肯定的眼神、点头或微笑,让学生主动说出,并说完整,锻炼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多媒体音乐情境
音乐欣赏教学强调音乐情境的创设,当前教师可引入大量的教学资源,根据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价值。将音频、视频、图片等融合起来,学生所在的音乐情境既能够触到学生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还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将自己对音乐符号的理解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音乐作品的呈现也使得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不再仅限于歌唱。将生活化元素、唱歌与作品情绪融合在一起,更容易让学生引起共鸣,学生情感世界的活跃也增加了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学习《快乐的泼水节》时,学生需要充分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这一节日,根据泼水节的习俗和美好的愿景,对音乐作品产生亲近感。因为这首歌本身就源于傣族的泼水节,涵盖了节日欢快的气氛,因此,让学生感受泼水节当天的盛况十分有必要。借助网络教育资源,教师在授课前就剪辑好与泼水节相关的音乐和傣族舞蹈,在课上播放,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聆听背景音乐,看到画面中人们开心的脸,感受人们心中的感受,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对于歌曲的欣赏也能够上升到泼水节本身,教师再借助强化引导,可以让学生的欣赏水平上升到传统文化的品鉴上来,促进学生在音乐课上受到更多的熏陶,提高音乐课程的育人效果,同时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灵活设计音乐课堂作业
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和拓展知识的重要渠道,作为基础课程的音乐课程,自然离不开课堂作业的精心设计。作业的布置要考虑到学生在课下参与主动学习的因素,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不是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利用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利用自由度较高的作业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利用富含生活元素的作业拉近生活与音乐之间的距离等等。作业的设计与选择,需要考虑到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喜好为学生进行适当的优化设计,激发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
例如,音乐欣赏的作业可以设计为课前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即将要学习的音乐作品,查询作者的生平和音乐创作的背景,文化知识的查询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轻松实现,而学生对信息的整理和总结,就能够明显体现学生对不同文化知识的重视水平。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搜集整理的信息,利用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并针对学生搜集的文化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又如,有些音乐歌唱的作业可以设计为表演性作业,学生在课上完成了歌曲的学习,学会了如何演唱歌曲,明确了歌曲中蕴含的情绪,在课下,可以将自己对于歌曲的认识以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旨在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让学生根据歌曲本身的含义和自己理解的感情加以创作,体现出学生的欣赏水平与创造能力。另外,教师所设计的作业需要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即学生有可以选择的权利,根据固定的歌曲设置不同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业来完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的设计离不开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的研究,音乐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为学生发表自己的音乐感受提供必要的条件,引导学生感情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完善,同时创设多样的多媒体音乐情境,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价值,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上下足功夫,利用不同类型的作业满足学生巩固知识和拓展知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可可, 高菲.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策略探析[J].戏剧之家,2018(6):195.
[2]刘璐. 素质导向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J].文渊(小学版),2019(7):61.
[3]蒲芝君. 小学音乐课堂高效教学策略探析[J].教学考试,2017(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