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知识素养
“教师素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①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②
教师在教授国学知识时应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是教师能熟练运用教学方法、技巧从而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内源性地生长出教育的理想与信念。”③
1.1 广博的国学知识
在《论语》的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儒家经典著作,熟读全篇。同时,教师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全面掌握孔子生平、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等背景知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书中渗透了孔子的政治理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内容,其中教育思想是最重要的部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程设置上,孔子以“礼、乐、射、御、书”为基本体系;(2)在教学内容上,孔子以“诗、书、易、礼、春秋”为基本内容;(3)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孔子以“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为基本策略和方法;(4)在学习方法上,孔子以“苦学”、“乐学”为基本方法。
1.2 基本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教师在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后,可以熟悉学生身心规律、了解教学现象中出现的学生心理,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 教学素养
2.1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主体地位长久被忽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学习方式向现代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学习方式转变。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赋予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处理信息等能力,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新的课堂情景教学。如创造具体的情境,有意识的将《论语》引进生活里,降低学习难度。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④教师可就此强调课后思考和读书的重要性来加以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自觉学习的能力,培养主动意识。在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引起极强的求知欲望之后,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变成现在的主动追求。
2.2 教师应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教学始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轻松有趣课堂的关键。当学生将教师作为知心朋友,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喜怒哀乐时,师生之间变产生良好的感情,从而产生罗森塔效应中的期望效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语文国学教育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互动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同时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的平等对话关系。孔子总结出教育之道:“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全身心地爱自己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事业中去,这是构建和谐互动师生关系的要诀。
3 语感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受。”⑤这种感受通常称作语感。在国学教育中,充分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论语》的教学中,“读”是培养学生的好语感的良好办法。
3.1 加强教师范读
“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是感知《论语》的主要方式,也是帮助学生记忆的主要途径。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在心,教师在范读时,一定要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把握好重音,断句,读出节奏。同时,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学生自主地去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就会不断提高语感水平。
3.2 重视让学生诵读
立足文本,重视诵读。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认识基本字词、体味词句。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认识基本字词、体味词句;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培养语感,丰富其文化底蕴和语言素养;可以使学生接受国学教育的熏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论语》的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在诵读过程里,就会将《论语》熟记于心,体会到孔子的“苦学”、“乐学”等教育思想。有的章节可以“以读代讲”,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的身心沉浸其中,逐渐领略到其精髓。
总之,语感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是通过不断总结、体会、感悟、长期积累形成。所以,要想真正提高《论语》教学效率,就要努力做到以读为根本,提高学生语感水平。
4 审美素养
国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加强审美教育。如《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感受《论语》的内涵美。国学作品里往往创造出了很多意象,意象背后含有丰富的意蕴。文质兼美的作品里,在精妙词语、句子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丰富情感。教师在对作品字词的解释时对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通过反复品评,既可深刻领悟到作者遣词的精妙,同时能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阳货》)一样,都是作者即景生情。到了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最后凋谢的。一个“后”字作者对松柏的崇敬之情便呼之欲出。
(2)品味《论语》的语言美。语文的光亮,在于找寻言语的韵味。古文的创作往往注重遣词造句,讲究音节的匀称与搭配。音节的匀称与搭配往往使语言具有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听起来也悦耳和谐。如“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等。《论语》在很多章节也运用整句显示出匀称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作品里因平仄交替够成的音律美,因叠字而够成和谐悦耳的乐感美,因押韵而够成旋转回环的节奏美。
5 信息素养
现代网络学习资源逐步成为提供学习资源的重要平台,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来说成为全新的挑战。因此,现代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才能随时高效地获取所需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来丰富备课内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知识容量,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使整个教学过程更为生动、直观。比如在《论语》的具体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播放孔子画像相关纪录片,介绍孔子故乡讲述相关有趣故事等方法,使孔子原本遥不可及的形象具体化,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的心理状态,对发挥其主体性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素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①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②
教师在教授国学知识时应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是教师能熟练运用教学方法、技巧从而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内源性地生长出教育的理想与信念。”③
1.1 广博的国学知识
在《论语》的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儒家经典著作,熟读全篇。同时,教师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全面掌握孔子生平、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等背景知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书中渗透了孔子的政治理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内容,其中教育思想是最重要的部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程设置上,孔子以“礼、乐、射、御、书”为基本体系;(2)在教学内容上,孔子以“诗、书、易、礼、春秋”为基本内容;(3)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孔子以“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为基本策略和方法;(4)在学习方法上,孔子以“苦学”、“乐学”为基本方法。
1.2 基本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教师在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后,可以熟悉学生身心规律、了解教学现象中出现的学生心理,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 教学素养
2.1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主体地位长久被忽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学习方式向现代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学习方式转变。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赋予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处理信息等能力,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新的课堂情景教学。如创造具体的情境,有意识的将《论语》引进生活里,降低学习难度。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④教师可就此强调课后思考和读书的重要性来加以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自觉学习的能力,培养主动意识。在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引起极强的求知欲望之后,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变成现在的主动追求。
2.2 教师应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教学始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轻松有趣课堂的关键。当学生将教师作为知心朋友,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喜怒哀乐时,师生之间变产生良好的感情,从而产生罗森塔效应中的期望效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语文国学教育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互动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同时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的平等对话关系。孔子总结出教育之道:“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全身心地爱自己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事业中去,这是构建和谐互动师生关系的要诀。
3 语感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受。”⑤这种感受通常称作语感。在国学教育中,充分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论语》的教学中,“读”是培养学生的好语感的良好办法。
3.1 加强教师范读
“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是感知《论语》的主要方式,也是帮助学生记忆的主要途径。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在心,教师在范读时,一定要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把握好重音,断句,读出节奏。同时,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学生自主地去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就会不断提高语感水平。
3.2 重视让学生诵读
立足文本,重视诵读。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认识基本字词、体味词句。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认识基本字词、体味词句;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培养语感,丰富其文化底蕴和语言素养;可以使学生接受国学教育的熏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论语》的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在诵读过程里,就会将《论语》熟记于心,体会到孔子的“苦学”、“乐学”等教育思想。有的章节可以“以读代讲”,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的身心沉浸其中,逐渐领略到其精髓。
总之,语感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是通过不断总结、体会、感悟、长期积累形成。所以,要想真正提高《论语》教学效率,就要努力做到以读为根本,提高学生语感水平。
4 审美素养
国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加强审美教育。如《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感受《论语》的内涵美。国学作品里往往创造出了很多意象,意象背后含有丰富的意蕴。文质兼美的作品里,在精妙词语、句子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丰富情感。教师在对作品字词的解释时对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通过反复品评,既可深刻领悟到作者遣词的精妙,同时能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阳货》)一样,都是作者即景生情。到了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最后凋谢的。一个“后”字作者对松柏的崇敬之情便呼之欲出。
(2)品味《论语》的语言美。语文的光亮,在于找寻言语的韵味。古文的创作往往注重遣词造句,讲究音节的匀称与搭配。音节的匀称与搭配往往使语言具有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听起来也悦耳和谐。如“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等。《论语》在很多章节也运用整句显示出匀称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作品里因平仄交替够成的音律美,因叠字而够成和谐悦耳的乐感美,因押韵而够成旋转回环的节奏美。
5 信息素养
现代网络学习资源逐步成为提供学习资源的重要平台,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来说成为全新的挑战。因此,现代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才能随时高效地获取所需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来丰富备课内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知识容量,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使整个教学过程更为生动、直观。比如在《论语》的具体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播放孔子画像相关纪录片,介绍孔子故乡讲述相关有趣故事等方法,使孔子原本遥不可及的形象具体化,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的心理状态,对发挥其主体性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