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波普的新转换

来源 :世界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e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艺术家周虹肯定是受了美国波普艺术的启示。熟悉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所谓波普艺术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势力最大、最为风行、传播最广、最有影响的一个艺术流派。其最早为英国评论家劳伦斯?阿洛韦所创名。据史料记载,波普艺术兴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英国举办的两个展览:一个是 “拼贴与物品展”;另一个则是“人类、机器和运动”展,代表性艺术家为汉弥尔顿。之后,也就是在60年代,波普艺术奇异地在美国找到了迅速扩张的最好环境,进而具有了世界性的影响力和艺术史地位。恰如批评家马钦忠所言,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波普更加强化了“金钱神话”与“广为流行”这两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与高度发展的资讯、商品、图像与媒体不无关联。美国波普代表性艺术家为沃霍尔、劳申柏、李奇腾斯坦等人,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各种文化符号,并从中升华出各各不同的艺术主题来。可以说,波普艺术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不过,中国艺术家对于波普艺术的借鉴却迟在了80年代中期。事实上,在此前他们更热衷于学习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这首先与中国前卫艺术由“前当代”在整体上向“当代”转换有关;其次与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劳申伯于1985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有关。有证据表明,劳申伯的展览曾深深影响了一些中国前卫艺术家,例如谷文达、吴山专、黄永砯等人,以致使他们开始采用波普艺术的方式进行创作。不过,席卷中国艺术界的波普画风却形成于90年代以后。和美国波普艺术更强调借用商业图像与符号明显不同,中国的波普艺术特别强调对各种具有政治、文化与历史含义符号的借用,并巧妙地揶揄与解构了有关政治、文化与历史的神话。深究起来,其内在原因是:第一,在西方解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的前提下,一些艺术家日益喜欢以调侃与幽默的方式去处理政治与文化的神活,这也可视为是对“85新潮”过于理想化追求的强力反拨;第二,中国从1949年至1976年的历程,包含有深远的历史积累,能够给艺术家们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而不少艺术家又正好有着这样的文化背景;第三,波普艺术强调以具像与写实式手法直接表达艺术家对社会与现实的感受和评价,这对受过严格写实主义训练的中国艺术家来说是很易上手的。于是,深为人们熟悉的各种与政治相关的文化物,如宣传画、大字报、样板戏、毛泽东像章、红袖章、五角星、红皮书等等,还有与文化或历史相关的文化物,如各种古代图像就被以符号化的方式移植到了绘画中。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波普艺术的泛化既是当时文化、国际图像信息和艺术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中国特殊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综合性反映。90年代的波普艺术家主要分布在湖北与上海。可湖北波普艺术的影响无疑要更大一些,因为他们不但以整体的面貌出现在了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上”,而且有好几个人在这一展览上获奖。在湖北从事波普创作的艺术家中,知名度比较高的是王广义、魏光庆、李邦耀、杨国辛、袁晓舫等。(关于这,祝斌与我曾经在《湖北波普》一文中详尽介绍过)到如今,波普艺术的大气候在中国已成过去,但波普式的文化态度与思维方式却延伸到了更年轻的艺术家那里,并得了很好的转换。这一点,人们只要看看湖北艺术家周虹的作品,就会明显体会得到。周虹的画让我深深感到,并非70后的艺术家只关心身边的琐事与碎片,而不关心历史与社会关系,这令我深感欣慰。按照符号学的说法,我觉得,周虹画中那些来自于近代政治生活中的图像——即具有极大影响的政治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邓小平等等实际上象征与代表了不同的政治时期,此外,由于他们携带着特定的历史记忆,所以已经变成了历史的象征符号。应该说,这也正是画家徐唯辛在强调反思文革的绘画系列中,对历史人物,如王洪文、张春桥、江青等人进行放大性描绘,然后将他们有意放置在一起的原因。但是,周虹除了在画中挪用已有的历史人物图像外,还在她的作品中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元素,那就是曾经风靡世界的玩具魔方。很明显,正是在这一异质性符号的相互对比下,她的作品才出现更新的含义,也会给人更多的联想。按我的理解,魔方这一文化符号在她的画里至少有以下三种含义:首先,由于它是80年代,即改革开放后才传入中国的,因此就可以与画中强调的历史拉开时间上的距离;其次,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玩具,突出的是偶然、多变与难以预测的因素,但这正好暗寓了近代中国政治演变的巨大特点;再其次,魔方作为玩具又可以突出消费时代将一切用来消费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虹作为70后艺术家与50后或60后艺术家,如王广义、魏光庆等人的不同之处。总之,因为周虹的作品不仅强调了对过去历史的回忆,还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系,故可以很好地调动观众与作品的互动。
  当然,周虹在作品上的表现还是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我注意到,虽然从纯粹的技法表现上讲,她非常优秀,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画中的魔方实际上是以版画的平面化方式处理的。相比起来,画中的图像却以绘画性很强的单色画出,这样就感觉不是很协调。反倒是她以赛珞珞等材料做出来的作品显得更好一些,如《中美国?变》系列就很说明问题。因为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无论是毛泽东的形象,还是自由女神的形象都是以版画式风格处理的,正好与平面化的背景相协调,时代感也更强一些。我想,如果她能将此手法转换到绘画中,无疑会有更佳效果。
  另一方面我还认为,周虹众多作品的构图与处理手法的确太雷同了,显得比较单调,即都是在大特写的彩色魔方之上画一些单色的历史人物。而我在翻画她的册时,却发现其草图勾得很丰富、很有变化。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她不去选择多变的草图画出不同的作品来,却要选择如此统一的构图来处理那么多不同的画面?比如在画册137页上的草图上,她就画了“原图像”上的王洪文,又在变化的魔方上画了变异图像上的王洪文,这就显得很观念了,因为其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现实与文本的差距。更加重要的是,她的草图也很少有重复的样式,很富于变化。希望她以后能有所改进。
  2013年7月8日深圳望海楼
其他文献
母语文化问题是艺术家与文化学者共同面对的话题。在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忽略这一问题,今天有很多艺术家开始借助西方方式探索自身艺术语言。当他们越来越多以西方文化背景或价值观创作的时候,仍旧有一个亲切的声音在每个人心里,那就是母语文化带给我们的安慰。找寻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顺着文化脉络,我在创作中自然流淌出某种精神。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找到了某种依赖,就是对母语文化的关怀,所以我的油画、水墨、瓷器之间存
期刊
屈指数来,认识阿海有二十多年了。谈论一个熟识的朋友是容易的,但谈论一个熟识的艺术家朋友,其实很难。阿海在朋友圈里几乎是个话题性人物,他的性格与生活充满了各种有趣的冲突,针对他,你所了解的大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很容易覆盖另一部分真相,另一部分真相与探求有关,属于艺术,恰好是阿海作为艺术家的一份履历,当然也是最值得谈论的。  看阿海这些年来的作品,总是会想起他在南艺美术系做学生时候的模样。他是国画班班
期刊
2014年4月26日,由新疆当代美术馆主办,张子康任学术主持,7坊街创意产业聚集区、乌鲁木齐晚报社协办的“九条腰/天虫——左正尧、白明双个展”,在新疆当代美术馆开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新疆文化厅、新疆画院、新疆美协的相关领导,以及新疆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百余位师生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本次展览是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大学城美术馆馆长左正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美术馆执行副
期刊
新疆的土地、文化、文脉、厚重的历史,以及人文环境体现出的人文景观,都有母语文化的深刻内涵。母语文化的本质在我们自身。整个成长环境,包括言语,包括文字,它们是一体的,就每个个体自身情感来说,在艺术创作中,情感表达的方式,已经自然流露到作品之中。材料和文化紧密相关。水墨、陶瓷两种材料,正是我们自身母语文化生发出来的。这些材料生长于自然,经过时间的洗礼和转化,宣纸,是手工的,因此每张宣纸都不一样。瓷土,
期刊
自行车,两个大轮子,一前一后,骑上100多斤重的人能行走自如,这是找对了速度中平衡的方法;一架大飞机,庞然大物,能一飞上天,这是从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平衡运动学中找对了运行与上升的方法。  找对一种方法就是成功。  画画、艺术创作同理,找对一种方法,造型的、表达的、呈现的、形式的。总之,方法决定着结果。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子,曹不兴是找对了一种线条的表达方法;齐白石从木工雕刻中找到了一种笔墨
期刊
百度搜索马德升,很快跳出:马德升(1952—)北京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获派任绘图工人。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马德升与“星星画会”成员亦在北京展示现代派作品,率先以个人化、表现主义手法创作,开始了中国现代派艺术的进程。  马德升的名字是与星星美展开端的中国当代艺术相连。在当年一张关于艺术自由的游行图片中他的图像极为突出。画面里一个酷如乡下农民的矮个子男人穿着一套军装,拄着双拐,站在人群前面大声
期刊
面对绘画,人们总是重新开始,从空白开始,但这块画布本身却有着历史。古往今来的绘画似乎都是在这块“无意识”的画布上反复不停地抹除,因为既然无意识不可能成为明确的意识语言,既然原初创伤不可能当场被感知,那就只能是事后,而事后一定是事后之事后的再次追忆,那就只能在画布上反复抹去踪迹。因此,这层看似原始而粗糙的画布或者纸张,就承载着历史与个体无数的记忆,只是有待于绘画者个体发明自己涂抹的手法,留下个体微弱
期刊
三十年听来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但1979年的北京就像茶几旁边未读完的昨天的报纸;里面那段宣布改革开放的新闻,仍叫人半信半疑。中国挣扎了百多年,忽然在朦胧间露出一线拐点。然后,会往何处去?  马德升正出现在这个关头上。这就是命数,他跑不掉,中国当代艺术的转折也跑不掉。就在北京西单民主墙前面,他和一群“星星”点了火,就不可收拾,烧红了整整一代中国艺术家的心。接着,我们有“85新潮”,以及后来的种种。马德
期刊
欣赏雅公的画作,有耳目一新之感。北宋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有云:“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用以形如其画,可谓契合无间。中国画坛到现在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流派林立,名家辈出。南有岭南画派的雅致清秀,北有长安画派的沉郁苍茫,各家各派亦各有特点。可品读雅公之画,却无任何明显的流派渊源,可谓独成一家。他的画构图奇特,用笔或简淡、或苍秀、或遒劲,不
期刊
金黄,也许是徐晓燕最喜欢的色彩。它好像骄阳下的烈火,将希望和理想慢慢燃尽。这燃烧的过程,是如此灿烂、辉煌、波澜不惊,又如此残酷......  浮世华光,是属于徐晓燕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时代。  上世纪90年代,当徐晓燕与家人从河北闯进京城起,她即开启了自由个体与这个急速变化着的城市之间的博弈。她被时代发展的洪流卷入而不得不直面关于生存、荣誉、诱惑、亲情、迁徙、挫折等一连串问题;当然,这里首当其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