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艺术家周虹肯定是受了美国波普艺术的启示。熟悉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所谓波普艺术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势力最大、最为风行、传播最广、最有影响的一个艺术流派。其最早为英国评论家劳伦斯?阿洛韦所创名。据史料记载,波普艺术兴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英国举办的两个展览:一个是 “拼贴与物品展”;另一个则是“人类、机器和运动”展,代表性艺术家为汉弥尔顿。之后,也就是在60年代,波普艺术奇异地在美国找到了迅速扩张的最好环境,进而具有了世界性的影响力和艺术史地位。恰如批评家马钦忠所言,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波普更加强化了“金钱神话”与“广为流行”这两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与高度发展的资讯、商品、图像与媒体不无关联。美国波普代表性艺术家为沃霍尔、劳申柏、李奇腾斯坦等人,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各种文化符号,并从中升华出各各不同的艺术主题来。可以说,波普艺术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不过,中国艺术家对于波普艺术的借鉴却迟在了80年代中期。事实上,在此前他们更热衷于学习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这首先与中国前卫艺术由“前当代”在整体上向“当代”转换有关;其次与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劳申伯于1985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有关。有证据表明,劳申伯的展览曾深深影响了一些中国前卫艺术家,例如谷文达、吴山专、黄永砯等人,以致使他们开始采用波普艺术的方式进行创作。不过,席卷中国艺术界的波普画风却形成于90年代以后。和美国波普艺术更强调借用商业图像与符号明显不同,中国的波普艺术特别强调对各种具有政治、文化与历史含义符号的借用,并巧妙地揶揄与解构了有关政治、文化与历史的神话。深究起来,其内在原因是:第一,在西方解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的前提下,一些艺术家日益喜欢以调侃与幽默的方式去处理政治与文化的神活,这也可视为是对“85新潮”过于理想化追求的强力反拨;第二,中国从1949年至1976年的历程,包含有深远的历史积累,能够给艺术家们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而不少艺术家又正好有着这样的文化背景;第三,波普艺术强调以具像与写实式手法直接表达艺术家对社会与现实的感受和评价,这对受过严格写实主义训练的中国艺术家来说是很易上手的。于是,深为人们熟悉的各种与政治相关的文化物,如宣传画、大字报、样板戏、毛泽东像章、红袖章、五角星、红皮书等等,还有与文化或历史相关的文化物,如各种古代图像就被以符号化的方式移植到了绘画中。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波普艺术的泛化既是当时文化、国际图像信息和艺术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中国特殊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综合性反映。90年代的波普艺术家主要分布在湖北与上海。可湖北波普艺术的影响无疑要更大一些,因为他们不但以整体的面貌出现在了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上”,而且有好几个人在这一展览上获奖。在湖北从事波普创作的艺术家中,知名度比较高的是王广义、魏光庆、李邦耀、杨国辛、袁晓舫等。(关于这,祝斌与我曾经在《湖北波普》一文中详尽介绍过)到如今,波普艺术的大气候在中国已成过去,但波普式的文化态度与思维方式却延伸到了更年轻的艺术家那里,并得了很好的转换。这一点,人们只要看看湖北艺术家周虹的作品,就会明显体会得到。周虹的画让我深深感到,并非70后的艺术家只关心身边的琐事与碎片,而不关心历史与社会关系,这令我深感欣慰。按照符号学的说法,我觉得,周虹画中那些来自于近代政治生活中的图像——即具有极大影响的政治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邓小平等等实际上象征与代表了不同的政治时期,此外,由于他们携带着特定的历史记忆,所以已经变成了历史的象征符号。应该说,这也正是画家徐唯辛在强调反思文革的绘画系列中,对历史人物,如王洪文、张春桥、江青等人进行放大性描绘,然后将他们有意放置在一起的原因。但是,周虹除了在画中挪用已有的历史人物图像外,还在她的作品中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元素,那就是曾经风靡世界的玩具魔方。很明显,正是在这一异质性符号的相互对比下,她的作品才出现更新的含义,也会给人更多的联想。按我的理解,魔方这一文化符号在她的画里至少有以下三种含义:首先,由于它是80年代,即改革开放后才传入中国的,因此就可以与画中强调的历史拉开时间上的距离;其次,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玩具,突出的是偶然、多变与难以预测的因素,但这正好暗寓了近代中国政治演变的巨大特点;再其次,魔方作为玩具又可以突出消费时代将一切用来消费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虹作为70后艺术家与50后或60后艺术家,如王广义、魏光庆等人的不同之处。总之,因为周虹的作品不仅强调了对过去历史的回忆,还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系,故可以很好地调动观众与作品的互动。
当然,周虹在作品上的表现还是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我注意到,虽然从纯粹的技法表现上讲,她非常优秀,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画中的魔方实际上是以版画的平面化方式处理的。相比起来,画中的图像却以绘画性很强的单色画出,这样就感觉不是很协调。反倒是她以赛珞珞等材料做出来的作品显得更好一些,如《中美国?变》系列就很说明问题。因为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无论是毛泽东的形象,还是自由女神的形象都是以版画式风格处理的,正好与平面化的背景相协调,时代感也更强一些。我想,如果她能将此手法转换到绘画中,无疑会有更佳效果。
另一方面我还认为,周虹众多作品的构图与处理手法的确太雷同了,显得比较单调,即都是在大特写的彩色魔方之上画一些单色的历史人物。而我在翻画她的册时,却发现其草图勾得很丰富、很有变化。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她不去选择多变的草图画出不同的作品来,却要选择如此统一的构图来处理那么多不同的画面?比如在画册137页上的草图上,她就画了“原图像”上的王洪文,又在变化的魔方上画了变异图像上的王洪文,这就显得很观念了,因为其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现实与文本的差距。更加重要的是,她的草图也很少有重复的样式,很富于变化。希望她以后能有所改进。
2013年7月8日深圳望海楼
当然,周虹在作品上的表现还是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我注意到,虽然从纯粹的技法表现上讲,她非常优秀,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画中的魔方实际上是以版画的平面化方式处理的。相比起来,画中的图像却以绘画性很强的单色画出,这样就感觉不是很协调。反倒是她以赛珞珞等材料做出来的作品显得更好一些,如《中美国?变》系列就很说明问题。因为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无论是毛泽东的形象,还是自由女神的形象都是以版画式风格处理的,正好与平面化的背景相协调,时代感也更强一些。我想,如果她能将此手法转换到绘画中,无疑会有更佳效果。
另一方面我还认为,周虹众多作品的构图与处理手法的确太雷同了,显得比较单调,即都是在大特写的彩色魔方之上画一些单色的历史人物。而我在翻画她的册时,却发现其草图勾得很丰富、很有变化。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她不去选择多变的草图画出不同的作品来,却要选择如此统一的构图来处理那么多不同的画面?比如在画册137页上的草图上,她就画了“原图像”上的王洪文,又在变化的魔方上画了变异图像上的王洪文,这就显得很观念了,因为其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现实与文本的差距。更加重要的是,她的草图也很少有重复的样式,很富于变化。希望她以后能有所改进。
2013年7月8日深圳望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