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虫—白明新疆个展

来源 :世界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angh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语文化问题是艺术家与文化学者共同面对的话题。在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忽略这一问题,今天有很多艺术家开始借助西方方式探索自身艺术语言。当他们越来越多以西方文化背景或价值观创作的时候,仍旧有一个亲切的声音在每个人心里,那就是母语文化带给我们的安慰。找寻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顺着文化脉络,我在创作中自然流淌出某种精神。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找到了某种依赖,就是对母语文化的关怀,所以我的油画、水墨、瓷器之间存在一种关联,和时间概念相关。
  这次展览叫《天虫》,所谓“天虫”就是我非常向往的叫“蚕”的动物。“蚕”吐出粘液,变成“丝”,然后有了丝绸。“天虫”带给我无限遐想,我常想,如果我是“天虫”,我会看到什么,吃掉桑叶,我又会吐出什么。当这些东西在心中的时候,我的画自然就出来了。
  —选自白明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其他文献
蔡广斌近期的视觉表达,着实折射出一个自我内在心态的深刻转变,这不仅仅是视觉图像的转向,更是其对激变的社会现实所做出的激情思考和视觉想象,面对整个社会的宏观结构发生激烈变化的同时,巨变的社会必然迫使我们做出自我的思考和判断,那么用怎样的方式来回应社会的变化问题呢?因为转折中的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是以往的社会从来没有遭遇过的,仅仅靠现成的知识储备、思想储备难以回答,由此,重新寻找回应时代的生活方式
期刊
校庆期间,我拜访了履新一年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杨劲松,这位早年的85老将虽已近天命之年,依然豪迈的斗志,火热的激情,谈到学院美术馆的建设兴致颇高,谈吐有致......  杨:2013年9月6号,中国美术学院在美术馆举办的“八五·85” 校庆85周年文献展,传递了一个重要理念,即“将可能性还给历史”。这个理念意在提示:将被碎片化的历史叙述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考察。历史的辉煌与挫折,其生成与流变的原
期刊
作品名称:腾空万里
期刊
时间:2014年7月——11月  地点:北京朝阳区吴少湘工作室  徐亮(以下简称徐)vs吴少湘(以下简称吴)  本文是2014年以来,我在筹备吴少湘展览过程中所做录音采访实录集合,文中记录了吴少湘从事艺术创作不同阶段的基本情况。在吴少湘展览前夕,本刊予以全文刊发,以配合画册中刊用的理论梳理文章。限于篇幅,部分内容做了删减。  ——编者  一  徐:做为一个艺术家,出身和教养、信仰都很重要,您的家庭
期刊
当代艺术家,艺术策展人。1973年10月出生,江西南昌人。北京798千年时间画廊、南昌千年时间当代艺术馆、南昌八大山人文化艺术区千年时间画廊、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南昌当代艺术博物馆创办人、馆长及艺术总监,现居北京。  1993年至今从事绘画、策展、评论、艺术家推介、作品收藏顾问、艺术投资管理及国际间艺术交流综合艺术活动。先后学习绘画、设计、美术史、美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文化艺术管理硕士研究生毕
期刊
对话:胡震、张羽  时间:2013.5.11  地点:北京环铁艺术城张羽工作室  他是水墨画的终结者,也是实验水墨的领军人物。“水”和“墨”,对于张羽而言或许只是一种媒材。透过艺术家的思辨和感悟,让水墨在艺术形式上获得了哲学上的升华与创新。笔墨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工具。然而,张羽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不断思索探求,以非绘画性的视觉效果以及非传统性处理绘画材料的方法。让架上绘画步入“观念行为”的艺术
期刊
时间:2014年3月15日 地点:北京五道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徐亮:(以下简称徐)北京《世界艺术》杂志主编  白明:(以下简称白)清华美院陶瓷系主任、著名艺术家  得知艺术家白明今年7月将于法国赛努奇博物馆举办个展,我十分好奇。约了个时间,在他清华美院的工作室内品茗而谈。与往次会面一样,白明身着中式素服、优雅谦谦而谈吐不凡。见着了艺术家,便知其作品的气质。  没有严肃的开场,自然地,我们开始了这
期刊
由贵阳市文联、贵阳市美术馆主办《走进贵州-田世信文献展》于2014年9月26日在贵阳美术馆举办。策展人赵峰。  田世信先生是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先驱人物之一。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教授。田世信先生1941年3月生于北京。196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贵州工作25年,1989年在贵州工作生活了25年的他由中国文化部下调令调回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工作。2014年是田世信
期刊
我们为什么要一次次的回望历史? 我们为什么要一次次的提起已经逝去的人们?—因为,历史并不是关于过去,而是未来。  历史并没有在那里,它并不拥有可供人们到达、参观、触摸、纪念的实体。在我们每次试图的回返中,我们携带的自身映照出了它相应的位置和形状。历史只存在于 “我们”的观看中,历史在观看中重生。  马林·瓦尔班诺夫—万曼  一位俊朗的斯拉夫男子。1953年,时年21岁雕塑专业的马林·瓦尔班诺夫带着
期刊
妞妞的身影得悉妞妞的展览是在炎热的七月,我正在台湾参加一个展览活动,我曾答应一定要参加妞妞的展览,但主办方时间一直未定准,展出时匆忙忘记通知我,我失去了看她作品的机会,感到非常遗憾。但对于妞妞,我记忆里是个非常内敛和有才气的小孩。那个冬季发生了那件事之后,我很是愕然,只为这个年轻的生命头脑的才华分外惋惜,但她的作品和影容一直记忆在我的脑海里,连同那几张天真活泼开心无邪的照片和那些看似稚嫩但非常有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