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科学教育的本质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mour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难说得清楚,哪一本书对我以及对我的教学主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细细地梳理一下,却发现有一本书竟然悄悄地伴随着我走过了八年,八年里我把这本书先后读了五遍,其间不经意地随手翻阅,或者为了查找资料而专门阅读其中某个章节还不算在其内。这本书叫做《科学究竟是什么》,作者是南京大学的张红霞教授。“这是我国目前第一本用于教师对科学性质方面认识的培训用书”(郁波·序)。
  最初,对于这本书我竟然怀着一丝抵触情绪,这种情绪源于这本书的书名——《科学究竟是什么》。
  科学是什么?——这是个所有研究科学以及研究科学教育的人必须回答的问题。然而众多的研究发现,很难给科学的本质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难道,一个南大教授就能够回答?再说,英国著名学者A.F.查尔默斯论述当代科学哲学的代表作书名也叫《科学究竟是什么》,难道这本书能够超越A.F.查尔默斯的论述?
  带着几许的疑问和挑剔,我打开了这本书。
  全书除了引言部分,共有十一章和两个附录。这十一章主要对“什么是科学问题”、“科学的过程究竟是什么”、“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观察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等十一个问题进行了诠释。每一章都单独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得比较详细、系统,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案例片段。从全书的章节来看,既有历史逻辑顺序,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程序。全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主”到“次”地解决着这样一个问题:科学的性质是什么?
  我连读了两遍。读的时候很有相见恨晚茅塞顿开的感觉,特别是中间关于归纳与证伪的讨论,觉得讲得很有条理又深入浅出,可是到了后面关于真理的语义学的部分,就嚼不太动,以至整本书看下来,也不知道科学究竟是什么,再加上对其中细节的纠缠,不明白的更多了,只是知道了关于科学的认识的变化线索。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想要回忆一下我都读到些什么时,我的头脑中近乎一片空白。但我知道,这本书已经很深地改变了我对科学的看法。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却对科学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可以以一个简洁的定律形式来告诉人们宇宙的某种规则,规则发现使得人们看宇宙、世界更加简洁明了。科学就是人类用自己的经验去和这个世界互动。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用自己的体验和成人的经验互动,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营造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的空间。
  书中指出:科学是为了解释世界,但在解释世界之前,科学家必须客观地描述世界。科学家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艺术家是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工程师是为了创造一个尚不存在的物质世界。科学为了解释世界而获取事实证据是依据共同的步骤和规范,这个步骤可以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来,以至于别人可以重复研究;而艺术家讲究风格独特,而且是独特到别人无法模仿才是最好。由于科研成果是对世界的一种纯理性的解释,因而它是无形的,如日心说、进化论、牛顿定律等;而工程技术和艺术品是有形的、是实际体现的,比如电脑、小说、雕塑等。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和对错误的勇于修正是科学教育所特有的内容。
  书中这样的精彩阐述很多,不必一一列举。怎么说呢,这本书是一本并不是很深但却能触到最关键的地方和最痛处的科学哲学书。其中的一些观点很激进,也有一些可能你部分地认同,喜欢或者不喜欢。但你却清楚,无论如何,你心中对于科学的那种没有保留的信仰可能已经动摇了,可能从此倒塌。但你觉得你更爱科学了,因为你想知道,究竟什么是真实的,它在哪里,你怎样(以及你能不能)认知到它。我发现,所有中学的物理、化学的习题或者那些牛人的科学故事,还有我所用的“完美”的教科书绝对不是科学的全部,甚至并不是科学,但你多少需要一种方法帮助你去逐渐认识这个所谓的外在世界和它的运行规律,当然亦包括它的那些不牢固的根基。而这些思想逐渐地就转化为我的教学行为,就形成了我对教学的理解:
  体验是人类探索周遭世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经体验而获得的经历和经验是人类发现自然奥秘、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一经获得,就将永远成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血脉和基因。
  科学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是一种思维的拓展和完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在完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文化的滋润。尤其在孩子们埋头活动时,不要去打扰他们,因为这时候孩子心中只有他自己建构的世界。
  科学课堂上需要的是孩子潜心的思索,不是老师的喋喋不休!
  回想我以前的科学课,几乎每一堂都会有张教授所说的那种课堂里被老师强势的声音和问题所占据的情形,似乎只是在把一些科学知识强加给学生。这样的课其实根本不是科学课。因此,我的课堂从2004年开始追求简约和开放,追求活动和经历,追求思维和批判。
  长久地坚持就成了我的课堂教学主张。
  我以为,教师和学生在整个科学活动的经历中,思维和行动应该比语言更占优势,甚至在讨论会中,教师也应该少说、多看、多听、多感受。孩子们的话也主要在活动后的研讨会中表达,是集体思想的精华。我想,这才是体现以学生为主。
  “2002年启动的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成为近年来我们共同研究和讨论的重点。这场变革在我国科学教育领域引起了深刻的反响。对科学课程新的培养目标——科学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对于科学教育基本方式——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极大地开拓了我国科学教师的视野。然而,科学教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教育行为和模式。”这是书的序所言。
  一点儿也没错。9年后的今天,这个“开阔视野”和“改变行为和模式”的过程仍在继续着。对于我来说,今天、今后仍然是在强化这个过程。
  我推荐的10本书:
  1.《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刘默耕,湖北教育出版社
  2.《路培琦自然教学改革探索》,路培琦、郁波,山东教育出版社
  3.《儿童精神哲学》,刘晓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美】兰·本达、布莱克伍德、布兰德维恩合著,陈德璋、张泰金译,刘默耕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5.《数理化通俗演义普及本》,梁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万物简史》,【美】比尔·布莱森著,严维明、陈邕译,接力出版社
  7.《为什么孩子要来上学》,【日】大江健三郎著,陈保朱译,天津教育出版社
  8.《学校在窗外》,黄武雄(台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9.《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家研究理事会,戢守志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0.《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陈华彬、梁玲,高等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设相关情境提供了方便。多媒体的运用更为低年级孩子识字阅读、理解表达、想象创造开启了智慧的大门。只要我们合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就能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精彩”呈现给他们,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精彩”。  一、运用多媒体,巧解识字难点  低年级识字量很大,多媒体在识字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生字教学中,轻点鼠标,便可以向学生展示哪些是前鼻音、后
新闻背景  宝应自古为江淮望县,风光秀美,文化发达,俊才辈出。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名人辈出。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明朝大画家陶成,清代著名经学大师刘宝楠,京剧鼻祖高朗亭等,都出生于这片沃土。蒲松龄曾在宝应为知县幕宾,为创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素材。周恩来少年时期曾来宝应读书,他少年读书处现已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宝应河湖密布,自然景色清新秀丽,是有名的中国荷藕之乡。五十年
许多教师在教学第三课时综合板块时,总是简单地复习A、B、C、D部分,然后完成综合板块的练习。本意很好,希望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操练和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殊不知语言是用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长期如此,不见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只见学生对综合板块学习的排斥。《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的特点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笔者认为,综合板块的教学也应紧扣单元主题,沿着一条主线,让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整体地学习。而
经世致用——朴素而内敛的教育准绳    实事求是,莫做调人。  ——南菁书院院长黄以周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前身为光绪八年(1882年)江苏学政黄体芳、两江总督左宗棠创办的南菁书院。“南菁”二字取自朱熹《子游祠堂记》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取南学“约简”之特色,崇尚经世致用的实学,开一时之风气,成为著名的“三吴才薮”。  南菁书院以名师多、藏书多、培养的人才多闻名大江南北。书院以“经世致用
他叫戴铜,一个踏实执着的追梦人。  有人说他有高度。说他有高度,是因为他对教育的理解充满了理想。他常说: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书,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那么,他就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教育就是通过有方向有目标的活动,让学
[摘 要]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参与保护“非遗”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命运。学校教育承担着保护与传承的历史责任。国务院关于“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要求下达五年来,学校传承音乐遗产的教育得到了加强,但还需要增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文化自觉。学校音乐教育要积极推进音乐遗产进课堂,其中关键是要培养
教学之路    “上有英语味的英语课”  我是1996年参加工作的,那时我们当地的英语老师上课用中文授课的非常多,稍微好一点的老师就是讲一句英语,再用中文解释一遍,说白了,讲英语就是装装样子的。我想改变这样的状态,也想好好训练孩子们,上出有英语味的英语课。于是,我教给学生一些课堂活动方法,逐步形成常规,想通过减少组织环节来增加学生实质性的有效活动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设计了多种分组方式和课堂反
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常教常新。随着我们对教与学的感悟逐渐加深,对文本解读的视角,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对教学策略的创造,对教学评价的调整……课堂都会不知不觉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彩的面貌。  《金子》正是这样一篇有嚼头的文章。    [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预设]    《金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里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
初秋,《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颁布。其中“到2015年,全省所有高中达到优质高中标准”这一目标吸引了众人的眼球,昭示着5年内全省三星级高中将全覆盖,普通高中教育将率先实现优质均衡!  如何实现“普及与提高并举、优质与特色俱进”?这是普及高中教育时期每一个省份都在探索的重要课题。敢为人先的江苏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成功创设星级高中评估机制,推动了普通高
摘要:学校教学改革成功的内在机制是校长领导的教学改革共同体在较为宽松的教学改革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将教学改革的理念转化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而且,严格的教学制度保障了教学模式的实施。这样,教师们形成了教学改革所期待的教学行为,乃至养成了更具有持久性的教学习惯。当前的学校教学改革无法回避考试评价的问题,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考试优秀的教学改革才有生命力。基于学校教学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