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生长点”,品读《金子》教与学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常教常新。随着我们对教与学的感悟逐渐加深,对文本解读的视角,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对教学策略的创造,对教学评价的调整……课堂都会不知不觉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彩的面貌。
  《金子》正是这样一篇有嚼头的文章。
  
  [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预设]
  
  《金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里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这篇文章告诉孩子们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运气获得成功是不现实的。
  纵观第七单元的课文,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赞扬人的可贵精神”这一主题。前两篇课文分别是《军神》和《掌声》,练习7则通过“看脸谱、辨忠奸、析性格”和“积累与意志品格有关的词汇”呼应了前3篇课文的教学。本单元课文也是3个精彩的写人的故事,在《金子》一文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彼得的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感受他在淘金无望时的孤独无助以及种花成功的喜悦。这样,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彼得: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孩子的心。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流独特感受的能力,并渗透故事的写作要点,与习作7故事的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金子》的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是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的。十九世纪初,美国开始了势不可当的“西进运动”,“淘金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受到政府的推动,成千上万的人开始了淘金生涯,以实现自己发财致富的梦想。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梦想成真的。那么,在那些为数不多的成功者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彼得·弗雷特的成功很有代表性。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故事的起因就显得不同寻常。“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蜂拥而至。他们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结果,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只好扫兴而归。”简简单单两句话,不仅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地点,也将故事发生的文化背景以清晰的面貌呈现给三年级学生,使故事的主线格外明朗。其中,开篇的“听说”、“无意”、“蜂拥而至”、“绝大多数”几个词语,为后文描述的绝大多数人的一无所获、彼得长达六个月的一无所获、雨后的恍然大悟乃至五年以后的自豪与骄傲埋下了伏笔,也为学生感悟课文主旨暗藏了玄机。
  二至六自然段是故事的经过,写彼得在几乎翻遍所有土地后,准备离去。但是一场大雨使他发现土地的肥沃,决定留下来种花,果然种出了美丽的花朵。作者将笔墨聚焦于彼得的变化,两条线索同时并行。明线是彼得的所为:从一个人埋头苦干几个月——准备离开去谋生——发现了新的契机“种花”——用全部精力培育出鲜花。暗线是彼得的所想:不甘心——失望——准备放弃——若有所悟——全力以赴。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若有所悟”这个词既是本课的生词,也是文章语言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长点”,可以让学生联系前后文,追寻彼得的心路历程,从而走进人物内心,关心人物的命运。那么,彼得到底悟到了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根据前后文的描述,学生不禁会浮想联翩:彼得也许会悟到,萨文河畔的传闻是不可靠的,那么多人的空手而归,自己几个月的白白忙碌,都是在告诉自己这里没有金子;彼得也许悟到,这块土地里虽然没有金子,但是可以通过种花来致富;彼得也许还会悟到,致富、成功的途径是很多的,不靠淘金,可以用别的方式……孩子们一定也会跟随着彼得的所悟另有发现:发现彼得是那样的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发现像彼得这样勤奋努力的人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可能获得成功:发现前面的失败恰恰为后面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好的故事里。标点符号也是会说话的,第五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也同样述说了彼得内心的波澜壮阔。细细想来,彼得此时此刻的“若有所悟”,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是非常有价值的。善于把握,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均有益处。
  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有一处明显的留白,彼得是怎样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培育花苗的?文中只字未提,给学生的想象与表达留下了很宽广的想象空间。联系第二自然段中彼得的吃苦耐劳,联系学生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相关的资料链接,紧扣“全部精力”,学生会“情动而辞发”。
  第七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彼得的话耐人寻味,“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这番话中有两个关键词,即“真金”和“金子”。彼得所说的“金子”到底指什么,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使学生历经思维的过程,疑中思,思中学,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从矛盾中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这样两个重要的要求:一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二是“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针对这两个要求,在教学预设中应该关注3个学习“生长点”:
  第一,学在“关键词句驻足处”,“若有所悟”这个词联系了课文前后内容。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思考彼得究竟悟到了什么。
  第二,学在“语言文字留白处”,彼得花费了“全部精力”培育花苗,“全部精力”究竟指什么?培育的仅仅是花苗吗?
  第三,学在“文章主旨生发处”,彼得最后的一番话正是文章主旨的生发处,这里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
  
  [教学目标定位]
  
  1、学习课后的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若有所悟”、“真金”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若有所悟”时内心复杂的感受。
  3、品读文字,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变化,体会“金子”的丰富含义。
  4、体会故事的一波三折,感受故事的引人入胜,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一:学在“关键词句驻足处”
  1、“若有所悟”是什么意思?(若:好像;悟:明白。好像明白了什么。)
  2、彼得好像明白了什么呢?细细地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
  出示:“这里没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
  交流:
  A、彼得悟到了这里找不到金子,不能再继续淘金了。
  ①同样是“一无所获”,彼得和大多数淘金者的心理变化是不同的,请大家翻开书,再去回顾课文的1~3小节,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注意,有一个空是用横线标出来的,这个词书上没有,需要你自己去归纳:
  ②交流所填词语背后的思考,追问顺序上能否调 整。
  ③对比人物心情的变化,还能发现什么?
  ④追问:人们不是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吗?为什么埋头苦干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呢?
  B、彼得悟到了土地很肥沃,可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装扮自己的客厅。
  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他悟到:发财致富的方法是有很多的。
  C、彼得悟到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他就会成功的。
  他悟到: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几年辛勤的劳动才能实现。
  D、彼得悟到的仅此而已吗?(省略号)想想彼得还可能悟到了什么?
  3、好一个“若有所悟”,因为有所悟,彼得才从绝望中走了出来;因为有所悟,彼得找到了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同学们,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愿望展现出来吧!读……
  设计二:学在“语言文字留白处”
  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1、这一句话,短短37个字。需要我们慢慢咀嚼,细细体味。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他不怕辛苦平整土地;
  ·看到了他精心选择花苗;
  ·看到了他日夜照顾鲜花;
  ·看到了他当花圃里长满美丽娇艳的鲜花时,四处奔波销售鲜花;
  ·看到了他精心设计,改良品种,不断提高产量。
  朗读,把你看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这一句话,短短37个字。又怎能说清楚彼得的努力与奋斗!请大家联系我们的生活体验,结合插图,发挥合理的想象,用上“为了……,他……”的句式,说说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培育花苗的?我们可以小组合作,先准备好的可以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员还可以议一议、评一评。最后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交流: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为了……,他……。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彼得,你会用哪一个词?为什么?
  5年,1800多个日日夜夜,彼得确实是在用他的全部精力来培育花苗。朗读,把你用心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这一句话,让我们想到了太多太多。我们用丰富的联想充实了这貌似简单的一句话,它是如此简单,又如此深刻!让我们再次朗读。
  现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彼得的花圃吧!
  出示图片,老师引说:这里,曾经是一片坑坑洼洼的土地;这里,曾经是一片挖了6个月也挖不出一粒金子的土地;这里,曾经是一片让人绝望的土地。
  在彼得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之后,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你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我看见人们络绎不绝地来购买鲜花;
  ·我看见家家户户插上了鲜花;
  ……
  泥土,是多么慷慨,只要你勤劳耕耘,它就会奉献出你需要的财富。就像北大荒的原野,有了人们的辛勤耕耘,再荒凉的土地也会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4、这一句话,短短37个字。表达了太多太多,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
  设计三:学在“文章主旨生发处”
  1、同学们,读到这儿,我们的耳边又会情不自禁地响起彼得的那句话(回应开头)。
  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泥土里。”
  2、当这句话回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一定想到了很多很多,看到同学们闪亮的眼睛,老师很好奇,你们想到了什么呢?对于“金子”又有怎样的理解?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吧!
  3、为什么彼得如此骄傲,如此自豪,请同学们再次回顾课文。
  ·因为只有他不甘心落空,留了下来——他更执著;
  ·因为只有他若有所悟,找到了真正发财致富的办法(成功的钥匙)——他聪明;
  ·因为只有他为了实现梦想,付出了长期、艰辛的劳动——他更勤奋。
  所以他是“唯一”找到真金,获得成功的人。他当然骄傲,他应该骄傲!再读。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真金”,假如添上几个数学符号,也许你会得到一个耐人寻味的公式,为你实现梦想保驾护航。
  真实的目标 勤劳、聪明、执著……=真金
其他文献
摘要:校本课题的研究中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主课题过程缺失,二是小课题连续性缺失。实践证明,可以建立主课题和小课题的和谐互动机制,通过将主课题破解成小课题,从小课题入手,防止主课题研究的过程缺失;将小课题凝聚成主课题,杜绝小课题研究的连续性缺失;通过主课题与小课题的和谐互动,构建主课题和小课题和谐互动机制,纠正课题研究的动机失当,促使主课题和小课题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四能”)作为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与此相适应,我觉得广大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研究中,也应该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不久,我校数学教师聚焦“数学基本思想”,开展了一次专题研讨活动。下面我选取研讨中老师们普遍关注的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问题1:以前,没有强调基本思想,我们的数学教
操作策略:立足学生生活,实现学科应用    下课铃声一响,教室内外马上热闹起来了。你看,这边几个学生正兴高采烈地玩着自己“跳房子”“木头人”的游戏,那边几个学生正有条不紊地排练着课本剧《黄鹤楼送别》;有的学生兴致勃勃地排练着皮球操,还有的学生正在为了迎接学校冬季三项比赛苦练着跳绳与踢毽子!他们仅仅是在简单地进行课间游戏吗?不,他们正在完成我布置的综合作业呢!  我为何想到这样一份综合作业呢?通过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设相关情境提供了方便。多媒体的运用更为低年级孩子识字阅读、理解表达、想象创造开启了智慧的大门。只要我们合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就能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精彩”呈现给他们,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精彩”。  一、运用多媒体,巧解识字难点  低年级识字量很大,多媒体在识字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生字教学中,轻点鼠标,便可以向学生展示哪些是前鼻音、后
新闻背景  宝应自古为江淮望县,风光秀美,文化发达,俊才辈出。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名人辈出。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明朝大画家陶成,清代著名经学大师刘宝楠,京剧鼻祖高朗亭等,都出生于这片沃土。蒲松龄曾在宝应为知县幕宾,为创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素材。周恩来少年时期曾来宝应读书,他少年读书处现已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宝应河湖密布,自然景色清新秀丽,是有名的中国荷藕之乡。五十年
许多教师在教学第三课时综合板块时,总是简单地复习A、B、C、D部分,然后完成综合板块的练习。本意很好,希望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操练和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殊不知语言是用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长期如此,不见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只见学生对综合板块学习的排斥。《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的特点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笔者认为,综合板块的教学也应紧扣单元主题,沿着一条主线,让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整体地学习。而
经世致用——朴素而内敛的教育准绳    实事求是,莫做调人。  ——南菁书院院长黄以周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前身为光绪八年(1882年)江苏学政黄体芳、两江总督左宗棠创办的南菁书院。“南菁”二字取自朱熹《子游祠堂记》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取南学“约简”之特色,崇尚经世致用的实学,开一时之风气,成为著名的“三吴才薮”。  南菁书院以名师多、藏书多、培养的人才多闻名大江南北。书院以“经世致用
他叫戴铜,一个踏实执着的追梦人。  有人说他有高度。说他有高度,是因为他对教育的理解充满了理想。他常说: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书,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那么,他就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教育就是通过有方向有目标的活动,让学
[摘 要]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参与保护“非遗”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命运。学校教育承担着保护与传承的历史责任。国务院关于“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要求下达五年来,学校传承音乐遗产的教育得到了加强,但还需要增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文化自觉。学校音乐教育要积极推进音乐遗产进课堂,其中关键是要培养
教学之路    “上有英语味的英语课”  我是1996年参加工作的,那时我们当地的英语老师上课用中文授课的非常多,稍微好一点的老师就是讲一句英语,再用中文解释一遍,说白了,讲英语就是装装样子的。我想改变这样的状态,也想好好训练孩子们,上出有英语味的英语课。于是,我教给学生一些课堂活动方法,逐步形成常规,想通过减少组织环节来增加学生实质性的有效活动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设计了多种分组方式和课堂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