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关乎小学生的健康的身心发育导向,成为近年来学校教育大力提倡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学科通古论今,蕴含着各种人文、社会、艺术等方面的综合教学资源,可以成为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辅助元素。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分别从课堂气氛、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特殊作业四个角度提出语文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是孩子们接受正规化教育的第一站,也是有效塑造孩子们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上各种小学生心理疾病问题的频发,关注和呵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家长、学校和社会都高度关注的重要话题。小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做出一些过激或者悲观的反应。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如何在各个学科之间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成为目前新课标改革后的又一种重要教学举措。所以,在当前很多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前提下,动用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了当下值得提倡的学科渗透教育的基本模式。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针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营造和谐气氛,疏导学生紧张心理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是一件非常关键的“引导素”,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可以有效缓解小学生的紧张心理,轻装上阵的学习状态更容易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换掉一副严肃冷冰冰的样子,采用民主、平等、尊重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比如针对课堂回答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元评价的形式,不要一味地打击小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遇到答案并不是十分准确的情况,可以换一种评价方式来鼓励学生。比如点头微笑注视他的眼睛,或者在指出失误的同时称赞这名学生的其他优势所在。再比如,相对于传统的课前自我朗读预习方式,语文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场景等内容,营造出一种轻松趣味的开场白,让学生紧绷的心理一下放松下来,更积极主动与教师展开各种交流互动。
二、借用人物形象,提升学生心理感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各种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雕刻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有的忠贞爱国,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善良助人,等等。只要认真挖掘,总能在一些历史或者现代人物身上找到关于人性的闪光点。因此,在展开以上含有鲜明人物形象的课文讲解时,语文教师可以借用人物形象,从对人物个性、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提升学生关于健康积极心理的感悟。
比如在讲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本课时主要借用周恩来年轻时在国外的一段见闻来激发学生勤奋读书为国争光的情感,除了这一点之外课本中还蕴藏着周恩来年少励志的读书愿望。学校中很多学生都是务工子女,他们日常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很多人认为读书是一件无用功,课上无心,课下散漫。针对这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状,正好可以从故事中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奋力读书”的人物形象中引导学生感悟周总理有血性、有志气、有梦想的伟大品质。同时利用故事中旧中国落后就要挨打和被人欺负的妇女,让学生明白这名妇女明明没有做错事,她才是受害者,为什么却要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侮辱叱责,是因为旧中国国力不振啊。这时,语文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果你当时在事发现场,你会怎么做?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们义愤填膺地给出了很多答案,同时他们也慢慢理解了努力读书,除了增强自身的智慧之外,还能助力未来中国的发展。
通过课本中鲜明人物形象身上蕴藏的优秀品质呈现,让学生慢慢理解不努力读书荒废的不仅是自己的青春,而且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消极怠学就会面临国将不国的悲惨命运。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中周恩来心理内容的描写,促使他们去感受人物当时的心态变化,而且还可以借人寓情,让学生们认知到读书有用论的意义。
三、分析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务工子女这一类型的学生从小缺乏家庭的关爱,通常在性格上比较自卑、消极,或者善于嫉妒和自私。这些扭曲的心理特征都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会造成一生的性格缺陷。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和交流故事讲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本中富有人生哲理的故事类型入手,从分析故事情节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比如在教《蓝色的树叶》一课时,我会根据课文的故事发展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这位同学,你会怎么做呢?”有的学生说:“不能这么自私,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有的学 生说:“我可以赶紧先涂完自己的树叶,然后把绿色的铅笔借给同学。”毕竟这篇故事的发展非常切近日常生活和学习,很多学生能从故事中多少看到一些现实生活中似曾相识的影子。为了进一步加深培养学生互助互爱良好品行,课本讲解完后,语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故事,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讲解故事,比如你帮助了同学之后会发生什么,你如果没有帮助同学,之后又会发生什么。以“生活中的绿铅笔”为主题,展开类似故事的探讨活动,在大家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的故事和看法之后,他们更能明白自私自利的心态害人害己,只有互相帮助的健康心态,才能让生活更快乐。
四、布置特殊作业,渗透学生心理教育
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渗透教育只能起到理论上的导向作用,如果想让小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各种优秀健康心理,还是需要放逐到实践中。所以,在学生都明白了树立健康心理很重要这个大道理之后,针对务工子女的特有心理素质现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各种层次化的特殊作业。
比如,针对学习成绩不好,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可以在课下布置诸如“老师,我想对你说”这样的小作文,鼓励这些自卑的学生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理解彼此,也便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个别化辅导教育。比如,针对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学生,他们长时间与父母分隔两地,亲情上的缺失让他们变得非常脆弱敏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可以开设“一帮一”的课后辅导活动,安排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主动走近他们,从交流沟通、作业互助等各个方面引导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渐打开自己封闭的心理,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通过以上有层次化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活动的开展,不同心理缺陷的学生都能找到宣泄情感的出口,可以更好地排解积压在心底的不良情绪。从老师、同学甚至书本中发现人世间的美好,激励他们走出阴暗,重获新生。
五、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个性化、长远化、复杂化的教学工程,需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心理教育辅助模式。小学语文内容知识点丰富,故事哲理性强,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成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因此,语文教师要发挥本学科的教学优势,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用各种“走心”的课堂和課下教学设计,帮助更多的小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干扰走向阳光。
参考文献
[1]赵俊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8).
[2]刘强利.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实践[J].名师在线,2019(7).
作者简介:许咏梅,女,1968年生,山东济南人,济南北大槐树第二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是孩子们接受正规化教育的第一站,也是有效塑造孩子们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上各种小学生心理疾病问题的频发,关注和呵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家长、学校和社会都高度关注的重要话题。小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做出一些过激或者悲观的反应。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如何在各个学科之间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成为目前新课标改革后的又一种重要教学举措。所以,在当前很多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前提下,动用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了当下值得提倡的学科渗透教育的基本模式。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针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营造和谐气氛,疏导学生紧张心理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是一件非常关键的“引导素”,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可以有效缓解小学生的紧张心理,轻装上阵的学习状态更容易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换掉一副严肃冷冰冰的样子,采用民主、平等、尊重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比如针对课堂回答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元评价的形式,不要一味地打击小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遇到答案并不是十分准确的情况,可以换一种评价方式来鼓励学生。比如点头微笑注视他的眼睛,或者在指出失误的同时称赞这名学生的其他优势所在。再比如,相对于传统的课前自我朗读预习方式,语文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场景等内容,营造出一种轻松趣味的开场白,让学生紧绷的心理一下放松下来,更积极主动与教师展开各种交流互动。
二、借用人物形象,提升学生心理感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各种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雕刻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有的忠贞爱国,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善良助人,等等。只要认真挖掘,总能在一些历史或者现代人物身上找到关于人性的闪光点。因此,在展开以上含有鲜明人物形象的课文讲解时,语文教师可以借用人物形象,从对人物个性、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提升学生关于健康积极心理的感悟。
比如在讲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本课时主要借用周恩来年轻时在国外的一段见闻来激发学生勤奋读书为国争光的情感,除了这一点之外课本中还蕴藏着周恩来年少励志的读书愿望。学校中很多学生都是务工子女,他们日常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很多人认为读书是一件无用功,课上无心,课下散漫。针对这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状,正好可以从故事中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奋力读书”的人物形象中引导学生感悟周总理有血性、有志气、有梦想的伟大品质。同时利用故事中旧中国落后就要挨打和被人欺负的妇女,让学生明白这名妇女明明没有做错事,她才是受害者,为什么却要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侮辱叱责,是因为旧中国国力不振啊。这时,语文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果你当时在事发现场,你会怎么做?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们义愤填膺地给出了很多答案,同时他们也慢慢理解了努力读书,除了增强自身的智慧之外,还能助力未来中国的发展。
通过课本中鲜明人物形象身上蕴藏的优秀品质呈现,让学生慢慢理解不努力读书荒废的不仅是自己的青春,而且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消极怠学就会面临国将不国的悲惨命运。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中周恩来心理内容的描写,促使他们去感受人物当时的心态变化,而且还可以借人寓情,让学生们认知到读书有用论的意义。
三、分析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务工子女这一类型的学生从小缺乏家庭的关爱,通常在性格上比较自卑、消极,或者善于嫉妒和自私。这些扭曲的心理特征都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会造成一生的性格缺陷。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和交流故事讲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本中富有人生哲理的故事类型入手,从分析故事情节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比如在教《蓝色的树叶》一课时,我会根据课文的故事发展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这位同学,你会怎么做呢?”有的学生说:“不能这么自私,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有的学 生说:“我可以赶紧先涂完自己的树叶,然后把绿色的铅笔借给同学。”毕竟这篇故事的发展非常切近日常生活和学习,很多学生能从故事中多少看到一些现实生活中似曾相识的影子。为了进一步加深培养学生互助互爱良好品行,课本讲解完后,语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故事,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讲解故事,比如你帮助了同学之后会发生什么,你如果没有帮助同学,之后又会发生什么。以“生活中的绿铅笔”为主题,展开类似故事的探讨活动,在大家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的故事和看法之后,他们更能明白自私自利的心态害人害己,只有互相帮助的健康心态,才能让生活更快乐。
四、布置特殊作业,渗透学生心理教育
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渗透教育只能起到理论上的导向作用,如果想让小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各种优秀健康心理,还是需要放逐到实践中。所以,在学生都明白了树立健康心理很重要这个大道理之后,针对务工子女的特有心理素质现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各种层次化的特殊作业。
比如,针对学习成绩不好,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可以在课下布置诸如“老师,我想对你说”这样的小作文,鼓励这些自卑的学生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理解彼此,也便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个别化辅导教育。比如,针对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学生,他们长时间与父母分隔两地,亲情上的缺失让他们变得非常脆弱敏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可以开设“一帮一”的课后辅导活动,安排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主动走近他们,从交流沟通、作业互助等各个方面引导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渐打开自己封闭的心理,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通过以上有层次化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活动的开展,不同心理缺陷的学生都能找到宣泄情感的出口,可以更好地排解积压在心底的不良情绪。从老师、同学甚至书本中发现人世间的美好,激励他们走出阴暗,重获新生。
五、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个性化、长远化、复杂化的教学工程,需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心理教育辅助模式。小学语文内容知识点丰富,故事哲理性强,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成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因此,语文教师要发挥本学科的教学优势,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用各种“走心”的课堂和課下教学设计,帮助更多的小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干扰走向阳光。
参考文献
[1]赵俊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8).
[2]刘强利.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实践[J].名师在线,2019(7).
作者简介:许咏梅,女,1968年生,山东济南人,济南北大槐树第二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