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考核为何逼走销售精英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y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以“分公司整体任务完成”为绩效前提,导致优秀的业务经理业绩突出,却因整个团队未完成任务而迟迟拿不到绩效工资。这种考核方法只能把“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最终大家“抱团而死”。
  
  完成任务却拿不到绩效工资
  
  张经理就职于国内著名的家电企业A公司武汉地区,刚刚被提升为销售经理,全权负责湖北省的销售。他上任的第一把火还没烧热,销售主管小刘就提出辞职。
  张经理知道,小刘这段时间的压力非常大,想辞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公司业绩考核文件规定:“个人完成任务后,只有在分公司任务完成的情况下才能拿到绩效工资。考核点中开单量占35%、回款占40%、零售量占25%。”
  小刘与前任销售经理的个人关系不错,这三个月来为了完成整个分公司的销量任务而拼命回款、压货。虽然每个月小刘的个人任务都完成120%以上,但分公司连续三个月离总任务都差上一截,小刘累死累活也没拿到绩效工资。
  更糟糕的是,由于过度透支市场容量,本月本区域的销量任务只完成了50%,老上司偏在这时候调离。看不到希望的他只好另谋高就。
  在武汉区域做销售主管期间,张经理就对公司的考核体系颇有看法。这个考核制度大体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缺失过程考核,业务人员月初睡大觉,月底拼命开单、压货;销售经理每到月底挨个给业务员打电话,结果该完不成还是完不成;有些经销商抱怨业务员只到月底打款的时候才出现;卖场的经销商促销员对公司产品不了解,有些人甚至对竟品、渠道,终端的最新情况一无所知;有些经销商反映本区域价格体系混乱,业务员不闻不问只管压货……
  2.业务人员在每月25号前后如完成任务的90%,就处于等待和观望状态,并多方打探其他人的业绩完成情况和分公司整体业绩完成情况。如果分公司整体基本能完成,就做最后冲刺;若不能完成,就将原本在当月能开的单和能收的款项转移到下月,以备后用。
  3.单一的业绩考核点不能对每月重点市场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业务人员为完成零售量,大卖低端产品,造成公司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平均销售利润下滑。
  张经理寻思着,如何趁着“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机,变革薪酬制度。
  
  破解一:分项考核,重在过程
  
  在争取到上级的支持后,张经理着手推行他的“加强过程考核、业务重点工作考核、动态监控业绩完成情况”的综合业绩考核制度以及任务限时完成制度,制定了考核表(如表1):
  


  


  由于业务人员在每月25号前后对销售任务的态度不同,张经理便细分了月销售任务(表2):
  而上、中、下三旬完成任务情况,表2:业务人业绩项目细分表分别占月底业绩考评的30%、30%、40%。
  这种过程考核,占据整个考核比重的30%,取消了以前业绩考核占据100%的现象,也杜绝了业务人员“月初睡大觉、月底跑断腿”的现象。
  
  破解二:任务分解,权重制衡
  
  如何防止业务人员为了完成零售量大卖低端产品,造成公司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平均销售利润下滑呢?
  1.在与各区域充分论证后,销售经理将公司总部分配的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市场(此点最为重要),区域经理根据分解到本区域的当月任务量和区域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任务分解表,并明确本月任务考核的计算方法(如表3、表4)。
  范例:甲分公司×区域2月份各项任务分解表
  任务考核计算方法:K任务完成率(占任务权重40%)Y1=销售量完成率×20%+零售量完成率×10%+利润产品完成率×5%+新网点拓展完成率×5%。
  B任务完成率(占任务权重40%)Y2=高端产品销售量完成率×10%+常规产品完成率×20%+促销/特价产品完成率×5%+网点拓展完成率×5%。
  J产品任务完成率(占任务权重10%)Y3=销售完成率×5%+网点开拓完成率×5%。
  综合考评完成率(占任务权重10%)Y3=经销商进销存及营销人员行为考核结果完成情况占5%+工作态度占5%。
  业务经理本月实际得分=(Y1+Y2+Y3)×100确认。
  2.在每月初的营销例会上,下发分解表给业务员,并讲解分解任务量的来由,由各业务员确认自己的任务量。无疑问后,再由各业务员具体将各产品任务量分解给相应的经销商,最后填报任务完成推进表,开始执行。
  3.在下月营销例会上,由销售经理公布每位业务员上月的任务完成情况及实际考核得分。根据考核标准进行奖惩。
  除了该制度以外,张经理还给自己制订了每周对团队成员的电话关心计划,电话的内容主要包括问候、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电话关心,能恰当地体现团队的人文氛围,又能及时发现团队成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给予及时帮助。
  《综合业绩考核制度及任务限时完成制度》配合以人文的电话关心计划,很快激发了营销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本制度自从执行以后,甲分公司的业绩有了明显的进步,销售团队开始摆脱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工作状态。新制度使张经理对团队每日的工作状态了如指掌,业绩节节攀升。
其他文献
渠道政策可能向两级化发展    1.干脆没有政策。  即尽量减少渠道政策。许多企业不是被竞争对手打败的,而是自己把自己打死了。这多可追溯到不当的渠道政策上。于是一些企业干脆没有任何渠道政策,只有广告开路和消费者推广拉动。  2.渠道政策体系化。  渠道政策进一步裂化,形成针对渠道的四大政策体系:价格政策体系,返利政策体系,促销政策体系和奖励政策体系。  有的厂家已经形成了针对经销商/分销商/零售商
期刊
要引起顾客的好奇心,就得做别人都没做过的——别人卖西瓜是靠称,我卖西瓜靠顾客自己掂量,这自然好玩,顾客也愿意参加了。  游戏的促销,促销的游戏    案例一:卖西瓜  时间:2006年盛夏8月  地点:重庆某大学校门口  天色阴沉下来,快下雨了。老张面对满当当一车西瓜发愁:天不热了,这西瓜还怎么卖啊?  愁眉苦脸想了半天,老张忽然心生一计:顾客用手掂瓜估重,如果误差不超过三两,此瓜白送;猜错了也不
期刊
终端费用问题    现在的终端费用,已经成了厂家和商家的“心结”,好像不论投入多少都不够,数量之大,动辄以万计;涨价之快,2006年跟2005年绝对是两个不同的级别。    费用是省不了的,进店上架之后呢?又面临着促销费用的增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促不销好像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消费者习惯了促销的时候买,营销者也已经将促销彻彻底底地变成了常规营销动作。  促销大战愈演愈烈,逐年增加的费用
期刊
年末,几个MBA同学周末聚会,大家边吃边聊,期间不断有同学赶来加入。大家谈的多是各自的生意,其中有位做咨询的同学抱怨说,搞咨询简直就是干苦力,生意越来越难做,看看同行中有些朋友兼做培训,每次开班都能来一堆人,以后干脆改行搞培训算了。  不一会来了一个做培训的同学,接上生意难做的话题,抱怨说,现在办培训班真没意思,每次开班只图个热闹,人是来了不少,但是挣不到钱,还是做咨询好,只要把几个人搞定就行了,
期刊
政策救不了急    《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将会以换汤不换药的方式被超市化解。《办法》规定,如果未提供促销服务,不得以节庆、店庆、新店开业、重新开业、企业上市、合并等为由收取费用。于是很多大卖场与律师合作,制定一系列应对方法。如某大型超市2007年的新合同条款非常严谨,每项收费写得清清楚楚,连以前很少提及的装修费如何收取也赫然在列,却只字未提最敏感的进店费,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名词——“选
期刊
早几年,流传在消费品行业的一句话——得渠道者得天下——就足以证明经销商的重要性。然而,2004~2006这3年,表面波澜不惊,内里沧海桑田,经销商处在不断掠夺渠道的生产商和不断变本加厉的零售商之间,艰难地求着生存和发展。      上游生产商:渠道的掠夺者    1.重点零售客户被厂家直营  零售客户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厂家便从经销商手中夺取重点零售客户的服务权,自己直营。  2004~2006年
期刊
当一个行业的竞争手段基本同质化的时候,就是这个行业大整合乃至巨变的前夜。这时行业真的需要一些改变了,而改变的根本依据是消费者和他们所构成的消费环境!    消费者是根:谁为消费者打算,谁最终拥有市场    你的产品究竟能为消费者带来什么实际的利益和好处?  众所周知,过量饮酒有害身体健康,可某知名“国酒”竟然说自己的酒有益肝脏,能治癌症,说某人长期饮用,每日500ml以上,活到了多少岁。曾有人建议
期刊
老板突然通知你:你该挪一下窝了,下星期到A市报到吧。A市是个“老大难”市场,换了三任经理也没做好,那么你该作些什么准备,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突然被调到一个新的区域任职,对销售经理来说,大概已经习以为常。这种调任常常要求你在一个新地区迅速产生实际业绩。如何成功接手别人移交的市场呢?做得好,便是晋升之梯;做砸了,则是职业生涯中的沼泽。  当然,办法总比困难多。下面,我们就来帮助销售经理渡过这个难关。
期刊
县级市场范围小,信息传播比较快,通过口碑的传播,在渠道环节主要是二批网络和终端网络中造势,提升几个产品的知名度,形成良性销售氛围,然后再提升整体品牌影响力。    产品组合站稳县级市场    河北A县市场白酒竞争激烈,主流产品为零售价在4元~6元的光瓶白酒。当地~老品牌长期占据主流产品老大位置,零售指导价4元,独占约400万左右的年销量;其余十几个品牌零售价都在5元左右,瓜分余下的主流市场共三五百
期刊
终端收取各种通道费用,已是业内成文条款。那么哪些应该厂家出,哪些要自己负担呢?    费用从哪里来?    1.厂家直接费用支持。  实际发生并合理的费用,才能获得厂家的费用支持,如广告费用、人力费用、上架费用、开户费用、部分合同费用、部分促销费用等。每年,厂家都会编列预算支持经销商发展,当然,只有双方合作愉快,经销商才能获得厂家的大力支持。  如果你在区域内终端经营得不错,当有新厂家要求借你的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