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途径是多样化的,出发点一定是课堂。目前,课堂实践不能满足儿童成长的知识需求,应根据教学实际,拓展课外更多的内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有道,万道可达。一线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阅读实践前,有自觉,有思考,有创新。那么,如何将课内与课外阅读进行无痕链接呢?
一、从书籍形式与内容的角度联通课内外阅读
1. 图画书是学生阅读的“七色彩桥”。对于学生而言,图画书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图文合奏,绘声绘色,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从读图到读纯文本的一座“七色彩桥”。
读图画书益处很多。图画书文字不多,但言之有形,表达新鲜有趣。有研究表明,纯文字记忆、阅读只是发掘了右脑的运动,而图像记忆是左右脑运动,更加深刻。从小培养儿童阅读图画书的习惯,能提高他们对图像及文字思考的能力。通过阅读图画书的方式,学生也能了解深刻的事物,如生命、挫折、灾难、离别和死亡……图画书通过文字与图画交融、贴近,表达和传递故事里的情感或思考。通过对图画中细节的观察,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以及对色彩、线条和造型的观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审美意识,拓展他们无限想象的能力。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教学时,可补充图画书《西雅图酋长的宣言》与《老鹰的兄弟》,从不同的阅读视角让学生在图文中感受印第安先民对于土地的深情眷恋。阅读课可适当拓展图画书阅读,以图画书丰富课内教学,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优秀的图画书,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它们会像雨露滋润禾苗一样,滋养学生的心田,让他们的情感世界变得丰富起来,让他们懂得爱与美,并且慢慢地具有爱的能力,具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 纯文本文学是学生阅读的“幸福底色”。从呈现形式上看,纯文本中的拼音读物适合刚开始识字写字的一、二年级儿童阅读。从二年级开始到三年级,学生的阅读逐步向无注音的纯文本阅读过渡。从内容上看,一类是先贤读物,如《三字经》《论语》《孟子》《庄子》等国学经典。一类是儿童文学,如中国的《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草房子》《宝葫芦的秘密》等,外国的《鲁滨孙漂流记》《海底两万里》《阁楼上的光》等。还有一类是校园流行文学,如“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在现当代,接近学生当下的生活,比较容易阅读。纯文本文学的阅读为学生的成长涂抹上了五彩斑斓的“幸福底色”。
3. 各类报纸杂志是学生阅读的“休憩小站”。各类报纸杂志让人眼花缭乱,如《读者》校园版,《意林》青少年版,《儿童文学》……阅读报纸杂志不费力气,便于随时随地阅读。选择适合的报纸杂志阅读,日积月累,也会有一番不一样的收获。
4. 优秀影视作品是学生阅读的“隐形翅膀”。视听的时代,层出不穷的影视作品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将课外影视声像阅读与课内文字阅读有效链接,如同为学生阅读添加了一对隐形的翅膀,促进与推动学生课内外阅读。比如与教材课文相关的中国优秀美术片特伟系列《小蝌蚪找妈妈》《咕咚来了》《没头脑和不高兴》《雪孩子》等等,都有相对应的文字作品,学生观看完动画作品后,再去阅读文字作品,趣味盎然,理解就会更为丰富多元了。还有一部分影视作品由文学作品改编,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对应相关的课文《猴王出世》《草船借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些影视作品可以触动学生由影像阅读到课内外文字阅读。
二、从阅读引领者实践操作层面关联课内外阅读
1. 以作家为主线,作品原著还原阅读。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基本按照单元主题来收录课文,每个单元的所有课文表达同一个主题。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均以鲁迅为主题。可由课内学习拓展延读鲁迅的原作进行还原阅读。读《少年闰土》,可以尝试阅读小说《故乡》原著中的部分片段,对鲁迅在描写与刻画闰土这个人物背后的更为深刻的精神内涵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意义。还比如,教学《丑小鸭》时,可以介绍安徒生的《丑小鸭》原文,还可以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如《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豌豆公主》等,通过拓展补充阅读,较系统地了解这些作家的作品特点及艺术风格。
2. 以作品为主线,同主题不同作品比较阅读。比如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文章勾勒出一个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课内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环境渲染来表现人物的方法,然后可以就这一主题,推荐儿童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老舍的《我的母亲》,冰心的《荷叶·母亲》等文章。引导学生感受:同样写母爱的伟大,在史铁生的笔下,母亲的形象是温柔的;在老舍的笔下,母亲的形象是勤劳而坚强的;在冰心的笔下,母亲的形象是温情动人的。不同作者的笔下,母亲的形象也不同。突破教材的限制,把课外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领悟不同作者运用不同文体表达相同主题的写作思维与特点,语文课内阅读将得以丰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是神话故事、传说单元,编排了一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教学《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时,可以由神话传说主题,继而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系列故事,感受这些故事带来的神奇想象,在课内外衔接阅读中,发展学生对语言的丰富想象能力。
3. 以文体为主线,同文体表达异同对比阅读。阅读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自身与“这一篇”课文或“这一类”课文的联结。如四年级学生学习了描写故乡主题的散文《撘石》《乡下人家》,五年级学生学习了同样描写故乡主题的散文《桂花雨》后,可以将三篇同主题、同文体的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延伸其他思乡主题的散文阅读,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老舍的《想北平》、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悉心揣摩、挖掘内涵,发现以“故乡”为主题的散文表达方式多元,情感真实细腻,从而得到习作启示。学生学习了人教版六年级《穷人》后,可以将小说的文体提起,让学生阅读时关注。可以在课内将小说的知识要素、基本特征传授给学生,使其领会小说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还可引导学生阅读同样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说《雾都孤儿》(少年版)、《小音乐家扬科》、《绿山墙的安妮》等,并对所阅读的整本小说或多篇小说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小说的共同特征,体会小说的现实意义。让学生畅游于小说所创造的阅读世界,把课内文章与课外小说、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阅读,应当成为一种生活状態或者一种生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课文阅读教学无非是个引子,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等正确、巧妙地迁移、融通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有效联结,从而实现用阅读指向表达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钱塘小学教育集团湖前校区 责任编辑:庄严)
一、从书籍形式与内容的角度联通课内外阅读
1. 图画书是学生阅读的“七色彩桥”。对于学生而言,图画书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图文合奏,绘声绘色,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从读图到读纯文本的一座“七色彩桥”。
读图画书益处很多。图画书文字不多,但言之有形,表达新鲜有趣。有研究表明,纯文字记忆、阅读只是发掘了右脑的运动,而图像记忆是左右脑运动,更加深刻。从小培养儿童阅读图画书的习惯,能提高他们对图像及文字思考的能力。通过阅读图画书的方式,学生也能了解深刻的事物,如生命、挫折、灾难、离别和死亡……图画书通过文字与图画交融、贴近,表达和传递故事里的情感或思考。通过对图画中细节的观察,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以及对色彩、线条和造型的观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审美意识,拓展他们无限想象的能力。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教学时,可补充图画书《西雅图酋长的宣言》与《老鹰的兄弟》,从不同的阅读视角让学生在图文中感受印第安先民对于土地的深情眷恋。阅读课可适当拓展图画书阅读,以图画书丰富课内教学,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优秀的图画书,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它们会像雨露滋润禾苗一样,滋养学生的心田,让他们的情感世界变得丰富起来,让他们懂得爱与美,并且慢慢地具有爱的能力,具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 纯文本文学是学生阅读的“幸福底色”。从呈现形式上看,纯文本中的拼音读物适合刚开始识字写字的一、二年级儿童阅读。从二年级开始到三年级,学生的阅读逐步向无注音的纯文本阅读过渡。从内容上看,一类是先贤读物,如《三字经》《论语》《孟子》《庄子》等国学经典。一类是儿童文学,如中国的《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草房子》《宝葫芦的秘密》等,外国的《鲁滨孙漂流记》《海底两万里》《阁楼上的光》等。还有一类是校园流行文学,如“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在现当代,接近学生当下的生活,比较容易阅读。纯文本文学的阅读为学生的成长涂抹上了五彩斑斓的“幸福底色”。
3. 各类报纸杂志是学生阅读的“休憩小站”。各类报纸杂志让人眼花缭乱,如《读者》校园版,《意林》青少年版,《儿童文学》……阅读报纸杂志不费力气,便于随时随地阅读。选择适合的报纸杂志阅读,日积月累,也会有一番不一样的收获。
4. 优秀影视作品是学生阅读的“隐形翅膀”。视听的时代,层出不穷的影视作品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将课外影视声像阅读与课内文字阅读有效链接,如同为学生阅读添加了一对隐形的翅膀,促进与推动学生课内外阅读。比如与教材课文相关的中国优秀美术片特伟系列《小蝌蚪找妈妈》《咕咚来了》《没头脑和不高兴》《雪孩子》等等,都有相对应的文字作品,学生观看完动画作品后,再去阅读文字作品,趣味盎然,理解就会更为丰富多元了。还有一部分影视作品由文学作品改编,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对应相关的课文《猴王出世》《草船借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些影视作品可以触动学生由影像阅读到课内外文字阅读。
二、从阅读引领者实践操作层面关联课内外阅读
1. 以作家为主线,作品原著还原阅读。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基本按照单元主题来收录课文,每个单元的所有课文表达同一个主题。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均以鲁迅为主题。可由课内学习拓展延读鲁迅的原作进行还原阅读。读《少年闰土》,可以尝试阅读小说《故乡》原著中的部分片段,对鲁迅在描写与刻画闰土这个人物背后的更为深刻的精神内涵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意义。还比如,教学《丑小鸭》时,可以介绍安徒生的《丑小鸭》原文,还可以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如《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豌豆公主》等,通过拓展补充阅读,较系统地了解这些作家的作品特点及艺术风格。
2. 以作品为主线,同主题不同作品比较阅读。比如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文章勾勒出一个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课内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环境渲染来表现人物的方法,然后可以就这一主题,推荐儿童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老舍的《我的母亲》,冰心的《荷叶·母亲》等文章。引导学生感受:同样写母爱的伟大,在史铁生的笔下,母亲的形象是温柔的;在老舍的笔下,母亲的形象是勤劳而坚强的;在冰心的笔下,母亲的形象是温情动人的。不同作者的笔下,母亲的形象也不同。突破教材的限制,把课外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领悟不同作者运用不同文体表达相同主题的写作思维与特点,语文课内阅读将得以丰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是神话故事、传说单元,编排了一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教学《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时,可以由神话传说主题,继而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系列故事,感受这些故事带来的神奇想象,在课内外衔接阅读中,发展学生对语言的丰富想象能力。
3. 以文体为主线,同文体表达异同对比阅读。阅读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自身与“这一篇”课文或“这一类”课文的联结。如四年级学生学习了描写故乡主题的散文《撘石》《乡下人家》,五年级学生学习了同样描写故乡主题的散文《桂花雨》后,可以将三篇同主题、同文体的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延伸其他思乡主题的散文阅读,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老舍的《想北平》、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悉心揣摩、挖掘内涵,发现以“故乡”为主题的散文表达方式多元,情感真实细腻,从而得到习作启示。学生学习了人教版六年级《穷人》后,可以将小说的文体提起,让学生阅读时关注。可以在课内将小说的知识要素、基本特征传授给学生,使其领会小说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还可引导学生阅读同样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说《雾都孤儿》(少年版)、《小音乐家扬科》、《绿山墙的安妮》等,并对所阅读的整本小说或多篇小说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小说的共同特征,体会小说的现实意义。让学生畅游于小说所创造的阅读世界,把课内文章与课外小说、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阅读,应当成为一种生活状態或者一种生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课文阅读教学无非是个引子,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等正确、巧妙地迁移、融通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有效联结,从而实现用阅读指向表达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钱塘小学教育集团湖前校区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