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273518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职业道德》明确提出:教师要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教育反思,就是教育者把自己已有的教育实践作为思考的对象,对已有的教育實践成败原因进行探求,从而获得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新知。教育反思作为一种专业发展的方法,应该以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以教育活动成败原因的探求为方向,以获得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古人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在教学实践中一份试卷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准。那么,怎样才能从中总结教与学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学生每次大考后,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我,仔细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后,都会反思自己这段时间的成功与不足。下面笔者就一份考卷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
  下面是一份地理试卷的最后一道题。
  我国是人工造林最多的国家,荒漠化防治走在世界前列。读亚洲地形分布略图(图1)和亚洲季风分布略图(图2),完成(1)~(4)题。
  (1)图1中甲、乙两地区,需要防止土地荒漠化的是哪个地区。
  (2)有外国学者撰文:1994—2008年,中国的半干旱地区比1948—1962年间增长了33%。而实际情况是半干旱区的增加,是亚洲夏季风(填序号)周期性变弱有关,而且所谓的变干旱区并非中国植树造林的主要区域。
  (3)从位置、地形角度分析丙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4)简述甲地区的整体地势特征及判断理由。
  笔者查看了120位学生的答卷,发现他们解答综合题时丢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审题不清,失分严重。如第(2)题考查亚洲的夏季风,绝大多数学生被文字误导,认为题中考查的是中国,考查的是干旱区域面积在扩大,所以毫不犹豫地选了②,而落掉①。其实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降水的亚洲夏季风应该有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这虽是道选择题,但是却难倒了不少学生,成功荣登本张试卷迷惑性最大的题目。
  基础知识不扎实,不注重细节。第(3)题从位置、地形角度分析丙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本题很明确要求学生从位置、地形两方面作答,学生答题时大部学生只写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这一个答案,只是从位置上说出丙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为什么会这样答,因为通常老师也这样讲课,讲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主要是海陆位置的影响,只是题目中还要求学生从地形方面来作答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学生要么答不出来,要么就忘了写答案。以上答题情况反映了考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注重细节。
  不能熟练掌握读图技巧,导致无法有效提取主要信息。第(4)题简述甲地区的整体地势特征及判断理由。本是容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看出地势的高低。但就有学生看不懂河流的流向,他或许知道水是往低处流的,但不思考,不知道是海洋流向大陆还是大陆流向海洋。如果流向判断错误,那么地势的高低也是错误的。有些考生几乎没有利用图片提供的信息。
  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受平时学习习惯的影响,部分考生答题时非常随意,字体或大或小,笔画龙飞凤舞,涂抹、跨行现象普遍;错别字也较多,用拼音代替的也有。标点符号或有或无,使用不规范。
  学生的答题出现问题,不仅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还有教师的言传身教及教学是否严谨与认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严慈相济等。成绩是面镜子,它既暴露了学生学习的情况,又反映教师的责任之心、关爱之心。为让今后的教学少些遗憾、多些欣慰,教师应该从理论到实践,从形式到方法都要逐一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首先,苦读理论。认真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地理学科说明》,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新大纲和中考考试说明,分析对比考纲的变动情况,重点研究近两年中考地理试题,把握中考命题走向,使初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把研读课标作为备课的前提和教学的指南,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磨刀不误砍柴工”,研读课标就是“磨刀”,就是方向,方向对了,教学效果就彰显了。
  其次,立足基础。通过阅卷可看出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现象非常普遍,除学习态度的因素外,主要原因是部分老师还习惯于满堂灌,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中考最终还是考的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立足于基础知识命题的。因此,在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章节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条理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不要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教师还要注意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文图结合,使之形象化,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再次,开放课堂。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了空间,减少了对学生思维的约束,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更灵活,才可能有创新的冲动和欲望,才能涌现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的学生。九年级地理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课堂容量大,有些老师认为无法构建开放的课堂。其实不然,对九年级学生而言,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思想活跃,思考问题广泛,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许多地理问题不需要讲解,只要适当引导,他们是能解决的。近三年江西省中考地理试卷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放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最后,学法引路。俗话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学习地理的方法是多样的、灵活的,不同的内容可运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其中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画图法。常用在有点、线、面、带的内容上。如经纬线、河流、两极、五带、七大洲四大洋、省级行政单位,先画图,再填图,画完、填完基本就记完了,比单纯用眼睛看效果好得多。
  比较法。这种方法一般用在相似、相同或相反的内容上,如各大洲的地形、地球自转和公转、经纬线的特点、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西部和东部。
  循规记忆法。这种方法用在有规律可循的内容上。如高纬低温,低纬高温;海拔高,气温低;近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地球上的时间东早西晚;冷种麦,热种稻;水往低处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在教学的路上,一路耕耘一路反思,希望自己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中,不停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把握好教学进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采用恰当的教法,借助最相关的教具,能更好地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有机配合,少走弯路,增加自信心和上课的成功率。
其他文献
嘉陵江古称渝水,系重庆市简称“渝”的来源。嘉陵江沿途的悠久人文历史和碧绿山水,都值得我们去认识和了解。2018年10月,我参加了“桷丫研学坊”举办的地理实践力野外考察活动,在众多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走近嘉陵江干游河段的草街航电枢纽,体会澄江镇的前世今生,欣赏六桥叠翠的壮丽风景。  草街航电枢纽  研学之旅的第一站——草街航电枢纽工程(图1),位于重庆市合川区草街镇附近的嘉陵江干流河段。草街航电枢纽是
摘 要:SPOC作为“后 MOOC时代”的一种典型课程范式,践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和高效学习理念,有效保证教学质量。文章结合SPOC的优势特点,通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归纳SPOC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为促进、完善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SPOC;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一、基于SPOC的地理教学模式构建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
摘 要:文章以南方某村为对象,按照实践活动一般步骤,进行土地利用类型、自然条件改造方式、农业生产变化等的调查,探究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通过调查,探究沟谷地区优质鱼塘分布成因、夏季黑色地膜覆盖的作用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农业生产;时空视角;地理实践  地理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延伸到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延伸到地理实践活动中。在生活中,学生能够自觉地运
摘 要:全国高考试题研究是广大一线中学教师不变的课题之一。文章基于2019年全国高考地理Ⅰ卷命题总体思路、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今年试题的新变化,然后结合实际学情提出来年备考的几点粗浅建议,旨在为2020年地理高考备考抛砖引玉。  关键词:基础; 素养; 稳定;创新  2019年全国文综地理高考虽然尘埃落定,但它给地理教师带来的思考“意蕴深长”, 可谓“观之新颖,读之亲切,闻之纯香,品之绵长
当阳二高地理教研组15位教师于2018年4月开展了一次“生成性课堂”主题教研活动,整个活动分为理论学习、上课观课、达成共识三个阶段,是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员受益的主题教研活动的成功案例。  一、理论学习  4月4日,地理教师集体教研,教研组长按照主题教研活动方案,组织学习华中师范大学罗祖兵教授《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预设观察“生成性课堂”研究课的五个维度的观察量表:表现性目标、教学流程、生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文章以“人类与海洋”一课为载体,尝试将人地协调观与海洋意识教育结合起来,探讨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海洋意识的路径,以期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提升学生人地协调素养。  关键词:海洋资源;海洋意识;人地协调观  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是我们的常识,但很多人忘记了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从地理意义上讲,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
摘 要:文章以校园的一块砂砾岩为“素材”,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挖掘其蕴含的“地理故事”以实现研学目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研学等环节,围绕“身世之谜”“母子情深”“不一样的成长”三个主题,探究这块岩石的成因、特征、岩石与土壤的关系以及土壤发育差异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整体性思维。  关键词:校园研学;岩石;整体性;地理实践力  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然成为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方式之一。文章首先通过研究互动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有机融合,再基于云数据分析,探索出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有的放矢”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养成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云数据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分级水平的
摘 要:重庆市一线地理教师组织的山水沙龙,以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为例,分析试题的特点,剖析试题体现的核心理念和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点,以期为复习备考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核心素养;全国卷  *听地名品地“味”——评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2题  高考全国文综Ⅱ卷地理试题1~2题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素材来源——专业性强。试题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水土保持研究》2020年
摘 要:时空观视角下的教学变革体现在教师对试题中不断出现的近现代时间及地质年代维度下的地球演变知识的重新把握。当下高考试题强调的是情景的真实性区域性,必然有各种时空素材在体感中呈现,现以2019年全国卷试题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时空观;教学;试题;变革  一、建立时空概念有助于准确把握试题立意  查询百度什么是时空观,网上是这样描述的:时空观,指的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它是哲学世界观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