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际上,飞机是会“说话”的,但只有了解它的人用心倾听,才能听得懂。只有听懂了飞机说的话,我们才能让它变得更好,更安全,才能让我们的家人和旅客放心乘坐。这,就是试飞工程师的艰巨使命和无上荣光。
一部成功的电影大片,大抵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知名导演操刀,二是有大牌影星出演。如果将一款新机型的试飞比作一部大片,其中的“演员”当是试飞员,他们驾驶着尚未定型的飞机,在空中完成各种挑战飞机和人体极限的飞行动作,其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飞行技艺令人叹服。
相比之下,那些负责制订试飞计划、跟飞测试、改装加装、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工程师们,则更像是隐身幕后的“导演”。他们虽然没有试飞员那么引人注目,却实实在在担负着飞行的策划和组织之责,是名副其实的“云端策划师”。如果说知名导演加上大牌影星是成就一部大片的基础,那么工程师和试飞员的默契配合,则是实现一次次完美试飞的前提。
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带着几分好奇,几许疑惑,《大飞机》杂志记者走进中国商飞试飞中心,采访了中国商飞公司总飞行师、试飞中心主任钱进以及一批朝气蓬勃的试飞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听他们讲述关于试飞的那些事……
这些工程师有点酷
在人们的印象中,那些与飞机试飞有关的人或事,都很有些不一般,甚至有些神秘。
“坐办公室搞设计离飞机有些远,还是试飞离飞机更近,这个职业真的很酷。”试飞中心试飞运行部副部长马菲原来从事的是飞机航电系统设计工作,后来“改行”成为试飞工程师。对于这一转变,“酷”是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这不是马菲自我感觉良好。事实上,试飞工程师确实是个很酷的职业——与飞机最亲密的接触、挑战极限的飞行、各种让人血脉偾张的任务、天南地北见多识广、漂亮的制服、高大上的仪器、严谨的计算和分析……他们的工作,一般人很少经历,有时甚至难以想象。
这些很“酷”的工程师究竟是干什么的?
先听听钱进怎么说,“民机试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有试飞员,又有试飞工程师。工程师在试飞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他要把‘剧本’编好,今天飞什么科目,怎么飞,每个点、每一个高度的飞行都要编排好,试飞员要按照这个‘剧本’完成飞行动作。有一次,一架ARJ21飞机在南通试飞,3个小时内完成了46个试验点。5000英尺高度飞哪些科目,6000英尺飞哪些科目,7000英尺飞哪些科目……试飞工程师提前做好计划并与试飞员沟通,在空中相互配合完成一个个试飞任务。”
再看看民机巨擘波音的做法,在787项目中,波音组织了一个阵容强大的试飞团队,其中包括由资深飞行员卡瑞克领导的13名试飞员,此外还有超过1000人的工程师和机械师团队。600多名工程师负责制订试飞计划、改装试飞飞机、分析试飞数据、提交试飞报告。400名机械师负责飞机维护,确保飞行顺利进行。
“根据我的了解,波音的试飞团队常年保持在千人以上的水平,另一家民机巨头空客也差不多。空客A350XWB的试飞仅用一年左右时间就完成了,这与试飞工作的科学、合理规划密切相关。相比之下,我们的ARJ21从首飞到取证用了近6年时间。高效的试飞不仅能节省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加快了飞机进入市场的步伐,这在竞争激烈的民机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C919飞机空速校准试飞技术预研中获得重要成果的试飞工程师唐骞的语气中充满了明显的紧迫感。
与中国民机产业“尚处于小学阶段”的发展状态相匹配,成立于2012年的中国商飞试飞中心目前仅有41名试飞工程师和26名测试工程师。与波音、空客超过2000人的工程师队伍相比,这个团队还显得十分弱小,但已在型号研制中崭露头角。
截至2016年上半年,试飞中心的工程师团队累计登机飞行1670架次,3379小时,参与了大侧风、高温高湿、高寒、高原、噪声等重要科目试飞,完成了北美自然结冰、RVSM试飞、珠海航展表演飞行等重大任务,为ARJ21取证及交付运营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何听懂飞机的话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试飞工程师,如何才能真正听懂飞机说的话?或者说,试飞工程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在中国商飞试飞中心建立之前,由于国内此前从未建立过专业民机试飞机构,即便是行业内的人士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也很模糊。
很多人都知道民航机长的肩章上有4条杠,但真正了解其中含义的恐怕并不多。业界有一种说法,这4条杠分别代表了知识(knowledge)、技术(flying skill)、专业(professional)和责任(responsibility)。试飞员和试飞工程师要在尚未定型的飞机上进行试验,其难度和危险性要比普通航线飞行员大得多。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要苛刻得多。
按照一般人的设想,我国是个航空运输大国,飞行员有不少,清华、复旦、北航、南航、西工大等国内院校培养出的航空专业学生也不少,从中挑出一些人培养成试飞工程师似乎并不难,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一般的航线飞行员缺乏系统、扎实的专业学科教育背景,对复杂的飞机系统原理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对飞机、飞行的认知停留在纸面上,大都缺乏基本的飞行技能,更不用说会做一些特殊的试飞动作或掌握一定的试飞技巧了。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试飞工程师,既要掌握一定的飞行技能,又要有系统、扎实的专业功底,这“两把刷子”缺一不可。只有“一把刷子”的人,不管你如何优秀,是很难听懂飞机说话的,更不用说和它交流了。
如何才能打造具有这“两把刷子”的试飞工程师队伍。
凌宁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样本。凌宁是一名“85后”试飞工程师,2003年毕业于南航信息工程专业,后进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攻读数据通信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硕士毕业后,凌宁加入中国商飞,从事飞机综合航电系统设计工作。 这样的学科背景和经历,应该是够优秀的吧?然而,与试飞工程师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2011年,通过严苛的选拔后,凌宁被派往美国国家试飞员学院学习,主攻试飞工程专业。这是其成长为试飞工程师的关键一步。
一年的学习时间,看起来不长,但天天都是魔鬼训练。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电系统、动力系统……满满当当的课程,全英文教材,怎么样?压力山大吧?对于凌宁这样接受过系统教育又有留学经历的人来说,理论学习还好,最有挑战性的是飞行实践。
说起自己第一次驾驶飞机,凌宁印象深刻。开学仅仅一个多星期,学员们就被安排上机。上机后,美国教员简单交代了几句 :“像开汽车一样,加油门,拉操纵杆,OK?”随后,教员就往副驾驶位置上一坐,两只手搭在膝盖上,不说话了。
第一回,难免有些慌乱。要是开汽车,忘记了操作程序或者发出了错误的指令,大不了猛踩刹车停下来,飞机在空中可停不下来啊!冷静了一会,凌宁壮了壮胆,加油门,拉操纵杆,飞机很快飞上了蓝天。“那一刻,我真是难以忘怀!”
常规飞行还好,特殊飞行更加考验人。对此,曾在南非受训的马菲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
“上训练课时,为了培养学员的适应性,教员有意不‘好好飞’,反复拉操纵杆,把飞机变成了过山车。一开始,我们又是害怕,又是犯恶心,吐了一地。这状态能当试飞工程师吗,肯定不行,我得想办法。”
马菲想出的办法有点绝。
学校里有一个室外游泳池。当时是冬天,气温降到零下,泳池结起薄冰。马菲就拿这个泳池训练身体的应激能力。
“当时很冷,羽绒服都扛不住寒风。一开始,我还真不敢往下跳。后来一咬牙,一头扎进冰冷刺骨的泳池里,然后嘴唇发紫、浑身发抖地爬上来。”
用这种方法训练身体的应激能力,效果不错。很快,马菲就在高难度飞行科目中游刃有余了,“后来飞尾旋,我已经能做到一边操纵飞机,一边和带教老师侃大山了。”
就这样,经过近4年的努力,我国历史上第一支具备国际认证、满足美国联邦航空局(FAA)适航取证资质要求的民机试飞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团队初现雏形。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的队伍,组建时间虽然很短,却创造了中国民机发展史上的多项“第一”,并且还将继续创造更多的“第一”。
手册 手册 手册
手册,手册,手册,重要的事情说3遍。
在对钱进的采访中,这个名词我听了不下30遍。在和测试工程部的工程主管尹振吉的对话中,他上来一口气先说了快半个小时的手册、规章和程序。在试飞中心的办公区域,甚至是食堂,关于安全、质量、适航的宣传画或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采访中,试飞中心企业文化部副部长徐飞鸿告诉我,自中心成立以来,主要领导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部通过各种媒介,以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安全、质量、适航等核心理念。除了常规宣传工作外,企业文化部还根据中心的阶段性工作重点,与其他部门一起制作宣传材料。近日,中心制作了以“民航事故与适航条款”为主题的数十块展板,在食堂进行展示,反响很好,他建议我有时间去看看。
看来,这是一个特别强调“按部就班”的单位,对规章、手册、程序有着一种特别执着的追求和尊重。
为什么会这样?
道理很简单,试飞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容不得半点随心所欲,容不得丝毫粗疏大意,否则,结果可能不仅仅是试验失败这么简单,而是要付出机毁人亡的惨重代价。手册是操作规程,只有切实遵守它,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试飞安全。
综观世界民机试飞发展史,人们对规章、手册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世界民机发展的早期阶段,没有那么多的规章和手册,甚至没有试飞工程师这个角色。早期的飞机设计师、试飞员、试飞工程师常常是三位一体,试飞是孤胆英雄式的‘跟着感觉走’,机毁人亡的事故屡见不鲜。也正因为如此,试飞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试飞工程师戴维这样向我解释。
随着血的教训不断累积,民机行业渐渐形成了关于试飞的各种规章和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试飞的风险。然而,在尚未定型的飞机上进行各种试验,依旧是危险的,即便是波音、空客等老牌制造商也不敢大意。
事实上,出于种种原因,与试飞有关的绝大多数事件均不被公众所知,但有时也会透露出来。1995年2月,一架波音777在试飞试验中,空调管上的一个夹钳在34000英尺高度出现松动,导致飞机突然失压,一些在机舱后部工作的工程师没有及时获得氧气瓶,其中4名工程师因为高空病不得不被送往弗吉尼亚梅森医院的高压氧舱接受治疗。
手册如此重要,编写自然是当务之急。
作为一名飞行时间超过20000小时的功勋飞行员,钱进自然懂得其中的道理。上任伊始,他就不遗余力地紧抓手册的编写工作。一时间,这位曾在蓝天上叱咤风云的功勋飞行员将自己变成了潜心研究的专家学者,埋身手册的编写工作。
手册的编写很不容易,国内基本上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而作为民机制造商的一项核心技术能力,外国同行中没有人会告诉你,花多少钱也买不来。
“这个东西很难,但必须搞出来。当时,我们根据业务条线成立了试飞、综合、机务、管理等若干个组,我是组长,中心的其他领导到每个组直接抓。各个组每周都要汇总进度,每个月还要向班子进行汇报。为了编写手册,我们从国航请来专家,利用周末给大家培训。遇到技术问题,随时请专家进行指导。我们编的东西合适不合适,请专家给我们把关。这么抓了整整一年,手册基本完成了。”说起手册,钱进的话语中透出一种自豪。毕竟,这是一项打基础的工作,有了手册,试飞中心的各项工作方能“有章可循”。
“当然,最初编成的手册只是解决了一个有和无的问题,究竟管不管用还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在后来ARJ21飞机的105、106架机的首飞,试验试飞和演示飞行中,我们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手册进行完善。”尽管进步很大,但钱进觉得还远远没到满意的时候。
目前,试飞中心的手册有40多本,以三种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一级手册涉及中心最重要的安全、质量、试飞等方面的内容,封面是蓝色的;二级手册涉及中心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封面是灰色的;三级手册主要涉及各部门工作,封面是绿色的。尽管各种手册在具体内容上存在差异,但编制的原则、方法和条目安排都非常规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手册体系。
对于手册的作用,身处试飞一线的工作人员体会最深。试飞工程师吴广博说:“有了手册以后,工作的规范性有了明显提高,一项任务涉及到哪些部门,如何协调,需要准备什么材料,什么时候开交接会,什么时候开准备会……从头到尾,每一个程序都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试飞效率,确保了试飞安全。”
如今,试飞中心各项工作已经逐渐步入“跟着规划走”的轨道。采访中,钱进也坦承,刚到试飞中心的时候,但凡遇上试飞任务,自己总待在现场,一分钟也不敢离开,那时候紧张啊!现在,一般的试飞任务,自己感觉轻松多了。为什么?一方面是队伍日渐成熟,另一方面就是借助手册实现了规范管理。
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一支规范管理的队伍,一支有准备的队伍,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在未来C919项目研制过程中,这支队伍必将大放光彩!
一部成功的电影大片,大抵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知名导演操刀,二是有大牌影星出演。如果将一款新机型的试飞比作一部大片,其中的“演员”当是试飞员,他们驾驶着尚未定型的飞机,在空中完成各种挑战飞机和人体极限的飞行动作,其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飞行技艺令人叹服。
相比之下,那些负责制订试飞计划、跟飞测试、改装加装、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工程师们,则更像是隐身幕后的“导演”。他们虽然没有试飞员那么引人注目,却实实在在担负着飞行的策划和组织之责,是名副其实的“云端策划师”。如果说知名导演加上大牌影星是成就一部大片的基础,那么工程师和试飞员的默契配合,则是实现一次次完美试飞的前提。
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带着几分好奇,几许疑惑,《大飞机》杂志记者走进中国商飞试飞中心,采访了中国商飞公司总飞行师、试飞中心主任钱进以及一批朝气蓬勃的试飞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听他们讲述关于试飞的那些事……
这些工程师有点酷
在人们的印象中,那些与飞机试飞有关的人或事,都很有些不一般,甚至有些神秘。
“坐办公室搞设计离飞机有些远,还是试飞离飞机更近,这个职业真的很酷。”试飞中心试飞运行部副部长马菲原来从事的是飞机航电系统设计工作,后来“改行”成为试飞工程师。对于这一转变,“酷”是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这不是马菲自我感觉良好。事实上,试飞工程师确实是个很酷的职业——与飞机最亲密的接触、挑战极限的飞行、各种让人血脉偾张的任务、天南地北见多识广、漂亮的制服、高大上的仪器、严谨的计算和分析……他们的工作,一般人很少经历,有时甚至难以想象。
这些很“酷”的工程师究竟是干什么的?
先听听钱进怎么说,“民机试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有试飞员,又有试飞工程师。工程师在试飞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他要把‘剧本’编好,今天飞什么科目,怎么飞,每个点、每一个高度的飞行都要编排好,试飞员要按照这个‘剧本’完成飞行动作。有一次,一架ARJ21飞机在南通试飞,3个小时内完成了46个试验点。5000英尺高度飞哪些科目,6000英尺飞哪些科目,7000英尺飞哪些科目……试飞工程师提前做好计划并与试飞员沟通,在空中相互配合完成一个个试飞任务。”
再看看民机巨擘波音的做法,在787项目中,波音组织了一个阵容强大的试飞团队,其中包括由资深飞行员卡瑞克领导的13名试飞员,此外还有超过1000人的工程师和机械师团队。600多名工程师负责制订试飞计划、改装试飞飞机、分析试飞数据、提交试飞报告。400名机械师负责飞机维护,确保飞行顺利进行。
“根据我的了解,波音的试飞团队常年保持在千人以上的水平,另一家民机巨头空客也差不多。空客A350XWB的试飞仅用一年左右时间就完成了,这与试飞工作的科学、合理规划密切相关。相比之下,我们的ARJ21从首飞到取证用了近6年时间。高效的试飞不仅能节省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加快了飞机进入市场的步伐,这在竞争激烈的民机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C919飞机空速校准试飞技术预研中获得重要成果的试飞工程师唐骞的语气中充满了明显的紧迫感。
与中国民机产业“尚处于小学阶段”的发展状态相匹配,成立于2012年的中国商飞试飞中心目前仅有41名试飞工程师和26名测试工程师。与波音、空客超过2000人的工程师队伍相比,这个团队还显得十分弱小,但已在型号研制中崭露头角。
截至2016年上半年,试飞中心的工程师团队累计登机飞行1670架次,3379小时,参与了大侧风、高温高湿、高寒、高原、噪声等重要科目试飞,完成了北美自然结冰、RVSM试飞、珠海航展表演飞行等重大任务,为ARJ21取证及交付运营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何听懂飞机的话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试飞工程师,如何才能真正听懂飞机说的话?或者说,试飞工程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在中国商飞试飞中心建立之前,由于国内此前从未建立过专业民机试飞机构,即便是行业内的人士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也很模糊。
很多人都知道民航机长的肩章上有4条杠,但真正了解其中含义的恐怕并不多。业界有一种说法,这4条杠分别代表了知识(knowledge)、技术(flying skill)、专业(professional)和责任(responsibility)。试飞员和试飞工程师要在尚未定型的飞机上进行试验,其难度和危险性要比普通航线飞行员大得多。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要苛刻得多。
按照一般人的设想,我国是个航空运输大国,飞行员有不少,清华、复旦、北航、南航、西工大等国内院校培养出的航空专业学生也不少,从中挑出一些人培养成试飞工程师似乎并不难,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一般的航线飞行员缺乏系统、扎实的专业学科教育背景,对复杂的飞机系统原理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对飞机、飞行的认知停留在纸面上,大都缺乏基本的飞行技能,更不用说会做一些特殊的试飞动作或掌握一定的试飞技巧了。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试飞工程师,既要掌握一定的飞行技能,又要有系统、扎实的专业功底,这“两把刷子”缺一不可。只有“一把刷子”的人,不管你如何优秀,是很难听懂飞机说话的,更不用说和它交流了。
如何才能打造具有这“两把刷子”的试飞工程师队伍。
凌宁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样本。凌宁是一名“85后”试飞工程师,2003年毕业于南航信息工程专业,后进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攻读数据通信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硕士毕业后,凌宁加入中国商飞,从事飞机综合航电系统设计工作。 这样的学科背景和经历,应该是够优秀的吧?然而,与试飞工程师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2011年,通过严苛的选拔后,凌宁被派往美国国家试飞员学院学习,主攻试飞工程专业。这是其成长为试飞工程师的关键一步。
一年的学习时间,看起来不长,但天天都是魔鬼训练。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电系统、动力系统……满满当当的课程,全英文教材,怎么样?压力山大吧?对于凌宁这样接受过系统教育又有留学经历的人来说,理论学习还好,最有挑战性的是飞行实践。
说起自己第一次驾驶飞机,凌宁印象深刻。开学仅仅一个多星期,学员们就被安排上机。上机后,美国教员简单交代了几句 :“像开汽车一样,加油门,拉操纵杆,OK?”随后,教员就往副驾驶位置上一坐,两只手搭在膝盖上,不说话了。
第一回,难免有些慌乱。要是开汽车,忘记了操作程序或者发出了错误的指令,大不了猛踩刹车停下来,飞机在空中可停不下来啊!冷静了一会,凌宁壮了壮胆,加油门,拉操纵杆,飞机很快飞上了蓝天。“那一刻,我真是难以忘怀!”
常规飞行还好,特殊飞行更加考验人。对此,曾在南非受训的马菲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
“上训练课时,为了培养学员的适应性,教员有意不‘好好飞’,反复拉操纵杆,把飞机变成了过山车。一开始,我们又是害怕,又是犯恶心,吐了一地。这状态能当试飞工程师吗,肯定不行,我得想办法。”
马菲想出的办法有点绝。
学校里有一个室外游泳池。当时是冬天,气温降到零下,泳池结起薄冰。马菲就拿这个泳池训练身体的应激能力。
“当时很冷,羽绒服都扛不住寒风。一开始,我还真不敢往下跳。后来一咬牙,一头扎进冰冷刺骨的泳池里,然后嘴唇发紫、浑身发抖地爬上来。”
用这种方法训练身体的应激能力,效果不错。很快,马菲就在高难度飞行科目中游刃有余了,“后来飞尾旋,我已经能做到一边操纵飞机,一边和带教老师侃大山了。”
就这样,经过近4年的努力,我国历史上第一支具备国际认证、满足美国联邦航空局(FAA)适航取证资质要求的民机试飞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团队初现雏形。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的队伍,组建时间虽然很短,却创造了中国民机发展史上的多项“第一”,并且还将继续创造更多的“第一”。
手册 手册 手册
手册,手册,手册,重要的事情说3遍。
在对钱进的采访中,这个名词我听了不下30遍。在和测试工程部的工程主管尹振吉的对话中,他上来一口气先说了快半个小时的手册、规章和程序。在试飞中心的办公区域,甚至是食堂,关于安全、质量、适航的宣传画或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采访中,试飞中心企业文化部副部长徐飞鸿告诉我,自中心成立以来,主要领导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部通过各种媒介,以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安全、质量、适航等核心理念。除了常规宣传工作外,企业文化部还根据中心的阶段性工作重点,与其他部门一起制作宣传材料。近日,中心制作了以“民航事故与适航条款”为主题的数十块展板,在食堂进行展示,反响很好,他建议我有时间去看看。
看来,这是一个特别强调“按部就班”的单位,对规章、手册、程序有着一种特别执着的追求和尊重。
为什么会这样?
道理很简单,试飞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容不得半点随心所欲,容不得丝毫粗疏大意,否则,结果可能不仅仅是试验失败这么简单,而是要付出机毁人亡的惨重代价。手册是操作规程,只有切实遵守它,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试飞安全。
综观世界民机试飞发展史,人们对规章、手册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世界民机发展的早期阶段,没有那么多的规章和手册,甚至没有试飞工程师这个角色。早期的飞机设计师、试飞员、试飞工程师常常是三位一体,试飞是孤胆英雄式的‘跟着感觉走’,机毁人亡的事故屡见不鲜。也正因为如此,试飞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试飞工程师戴维这样向我解释。
随着血的教训不断累积,民机行业渐渐形成了关于试飞的各种规章和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试飞的风险。然而,在尚未定型的飞机上进行各种试验,依旧是危险的,即便是波音、空客等老牌制造商也不敢大意。
事实上,出于种种原因,与试飞有关的绝大多数事件均不被公众所知,但有时也会透露出来。1995年2月,一架波音777在试飞试验中,空调管上的一个夹钳在34000英尺高度出现松动,导致飞机突然失压,一些在机舱后部工作的工程师没有及时获得氧气瓶,其中4名工程师因为高空病不得不被送往弗吉尼亚梅森医院的高压氧舱接受治疗。
手册如此重要,编写自然是当务之急。
作为一名飞行时间超过20000小时的功勋飞行员,钱进自然懂得其中的道理。上任伊始,他就不遗余力地紧抓手册的编写工作。一时间,这位曾在蓝天上叱咤风云的功勋飞行员将自己变成了潜心研究的专家学者,埋身手册的编写工作。
手册的编写很不容易,国内基本上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而作为民机制造商的一项核心技术能力,外国同行中没有人会告诉你,花多少钱也买不来。
“这个东西很难,但必须搞出来。当时,我们根据业务条线成立了试飞、综合、机务、管理等若干个组,我是组长,中心的其他领导到每个组直接抓。各个组每周都要汇总进度,每个月还要向班子进行汇报。为了编写手册,我们从国航请来专家,利用周末给大家培训。遇到技术问题,随时请专家进行指导。我们编的东西合适不合适,请专家给我们把关。这么抓了整整一年,手册基本完成了。”说起手册,钱进的话语中透出一种自豪。毕竟,这是一项打基础的工作,有了手册,试飞中心的各项工作方能“有章可循”。
“当然,最初编成的手册只是解决了一个有和无的问题,究竟管不管用还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在后来ARJ21飞机的105、106架机的首飞,试验试飞和演示飞行中,我们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手册进行完善。”尽管进步很大,但钱进觉得还远远没到满意的时候。
目前,试飞中心的手册有40多本,以三种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一级手册涉及中心最重要的安全、质量、试飞等方面的内容,封面是蓝色的;二级手册涉及中心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封面是灰色的;三级手册主要涉及各部门工作,封面是绿色的。尽管各种手册在具体内容上存在差异,但编制的原则、方法和条目安排都非常规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手册体系。
对于手册的作用,身处试飞一线的工作人员体会最深。试飞工程师吴广博说:“有了手册以后,工作的规范性有了明显提高,一项任务涉及到哪些部门,如何协调,需要准备什么材料,什么时候开交接会,什么时候开准备会……从头到尾,每一个程序都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试飞效率,确保了试飞安全。”
如今,试飞中心各项工作已经逐渐步入“跟着规划走”的轨道。采访中,钱进也坦承,刚到试飞中心的时候,但凡遇上试飞任务,自己总待在现场,一分钟也不敢离开,那时候紧张啊!现在,一般的试飞任务,自己感觉轻松多了。为什么?一方面是队伍日渐成熟,另一方面就是借助手册实现了规范管理。
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一支规范管理的队伍,一支有准备的队伍,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在未来C919项目研制过程中,这支队伍必将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