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课后练习对于指导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巩固教材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客观分析了初中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教师缺乏对练习过程的引导策略,课后练习对学生多元思维培养不足,不同类型的课后习题利用效果差积累记忆类和基础知识类练习题总量少,对感知理解类练习题的钻研不深刻,迁移拓展类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针对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建议和策略:改进课后习题体系,创设学生的语文学科认知情境,提高课后练习的辅助学习效果,从而为未来初中语文课后练习设计与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
一、 引言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作为初中语文课本和教材的重要内容,既是教师进行课后教学的重要参考,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巩固教材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吕叔湘认为,语文的有效运用其实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技能,一种高效学习的好习惯,只有经过正确的教学模拟和反复性的实践,习惯才能逐渐养成。
练习在语文学习中有重要作用,而这种练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中。在我们的语文课本和教材构成中,课后实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和构成。从呈现语文教材内容的方式上来看,课后作业动态地把内容挖掘出来,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课后的练习作业已经不单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机械的复述,比如课文内容的默写,或者是对相关课文知识的简单呈现,而是课程内容延伸和拓展的有效凭借。课后的练习和作业的设计研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课后练习管理的相关概念理论
(一)课后练习管理
课后练习管理是针对教材课后练习的开发而言的。所谓开发是指教材编写的专家依据课程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一定的逻辑结构排列顺序和独特的话题形式,并且系统化陈述了各个学科的主要内容,编制完成的课后练习目。重构是课后练习管理的核心,这种“重构”其中包含课后实践和练习内容增加、修正、扩展等形式,让这种课后实践活动能够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其师生实际的需求。有学者把“重构”分成三个方向,即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已经现有的教材,选取并整合其他的教学素材,进行自主研究开发新资源。
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训练管理的基本内涵可以做出如下界定:它既是对教材课后训练管理开发者的反馈,又是教师在制订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的同时,依据高中语文课程的标准及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文后的训练题进行适度“重构”,这种“重构”包含了對课后训练的补充、删减、修正、整合、扩展和兴趣化。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和交往形成了不同于动物的更高一级的心理机制,这种机制具有随意性和主动性的特点。据此,可将儿童的智力水平划分为初级和高级。初级指儿童初始阶段所具备的智力水平,高级则指儿童通过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之后所能达到的智力水平。由初级到高一级的这段距离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此理论既阐释了少年儿童所具备的各种智力潜能,这些潜能都是学生们能够通过某些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引导才能实现的。这为语文课后训练的课程设计和编写开辟了思路,同时也为课后训练的形成和运用提供了充分的科学理论基础。
(三)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提出,智力表现并不是能够通过某些形式的简单测验进行量化评估的能力,而是和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场域息息相关。也就是,个体的智力水平指的是其在特定的空间中受到刺激所做出的智能反应。理论所强调的个体智力表达和具体的社会环境、文化场域等有着密切关系,这点就要求我们在初中语文课本教材的课后练习编写中,设计充分的教学情境,从而更加科学地考量每一位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该理论把所有人类的智能产品和类型分别划分成八种,其中语文学科与言语-语言智能类型有着密切联系,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课后练习的编写工作者需要从言语-语言智能类型出发来进行设计和编写;人类的智能表现方式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是整合式的,这要求练习内容丰富,关注多角度、多渠道的反馈与分析。
三、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一)教师缺乏对练习过程的策略引导
教师们对于语文基础知识重要性进行讲解的次数相对较少。学生被迫按时完成课后的练习。课后所学的练习问卷缺乏系统整合,可操作性较低。课后练习模型化的印记痕迹非常清晰,固定的答案模型限制了语文习题的指导和训练效力。主要原因是课后实践练习中对学生的合作教育引导意义关注不够。许多问题的研究都是由于对合作模型的设计缺乏全面关注,口头培训和实践教学的力量不够。尤其特别是阅读选择题目所占的比例较大,写作和训练内容设置不够。因此,学生接受口头培训的机会相当少。在习题的设置上也多为常识型填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不高。
(二)课后练习对学生多元思维培养不足
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目标的三维引领更加明确。从所学知识与技能两个方面讲,应当充分地注重提高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水平。课后训练题的设计往往会忽视了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的层面,忽略了对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行动习惯的训练,学生既难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又无法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储备。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所考虑的东西比较少,过于着重课文中的思想内容挖掘,却忽视了对学生文艺情感的影响和熏陶,也忽略了对学生的言语和逻辑思维手段等方法的训练。并且学生与教师的相互重视程度也正在下降,关注点过多地放在了高年级的应试和训练之上。在理论和思维的方法上,对于学生的分析和评价技巧的训练比较少,而且在初中语文的课后修改习题中,深层次的小说文本阅读和鉴赏性探讨的主题并不多,学生难以自己开展阅读训练。 (三)不同类型的课后习题利用效果差
积累记忆类的课后练习题总量较少,但这类课后练习题大多需要背诵、默写,学生极容易产生惰性。基础知识类的课后练习题总量更少,只占十分之一。并且,学生往往片面地把这类课后练习题误解成只是简单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或者翻译文言文的字、词、句、段。教师倾向于着重讲解感知理解类的课后练习题,但是,教师对于这类课后练习题的讲解方式较为单一,先讲重点题,再处理一下疑问。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花在课后练习题的时间相对较少,也就是说师生整体对课后练习题的钻研不够深刻,很难进行透彻细致的讲解。师生在使用迁移拓展类的课后练习题时,它产生的使用效果一般,同时使用它的可操作性比较有限。如此这样,最有实践训练意义的“迁移拓展类”的课后练习题最后反而最容易变成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的部分。
四、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管理策略——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一)改进课后习题体系
我国的语文课程设计工作者首先要从基础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出发入手,通过整合语文课程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技巧、策略,以及对课后训练设计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吸取相关的研究成果,为语文课程的训练设计构建提供一个理论支持。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单靠课堂教学是实现不了的,还得依靠于高质量的课外习题设计编写,这就需要我们的习题编写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功底、专业素养以及丰富的出题经验。通过不断增加题目书写训练、题目的种类数量,设置更为丰富多样化的题目书写形式训练;通过增加有关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心理训练,设定了作文填空和多选项等客观心理问题。
比如七至八年级的上下册第四十五单元总共设计有《社戏》《口技》《社戏》等五篇具有大师性质的选文,其中《安塞腰鼓》课后艺术训练中我们特别设计了关于方法描写的具体方法、修辞手法的一些具体相关艺术习题,《口技》中也的确有一些习题涉及了对一些口技演员表演动作过程中方法描写的各种具体分析性质的问题,但《社戏》课后艺术训练第一个习题虽然明确写到“月夜行船、月下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但并未明确要求全体学生对这两个精彩叙事片段的具体方法描述和修辞手法内容进行思想分析与体悟,仅是停留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思想文化感悟上。因此,在教育宏观层面上我们应以分册教材为单位,逐渐改善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层次递变和完全性,力求构建一个科学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序列。
(二)创设学生的语文学科认知情境
学科认知情境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语文学科本体有关的问题,如语言文字、文学领域的各种知识,偏向考查学生评价、批判等高阶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例如,八上《诗词五首》第二道试题就特别引入了陆游对李贺诗歌整体风格的精准抽象评价,要求命题小组中的学生教师能够主动结合《雁门太守行》中一些具有鲜明历史色彩的背景词语,想象描写出陆游诗歌中李贺相应的背景画面,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具体描述。陆游的评价能让学生把握李贺诗歌的总体特点,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他的诗歌《雁门太守行》,并用自己的语言对诗句进行创造性转化,利于学生深入体会李贺诗歌的特点,逐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中的活动还可以通过多元观点的提供创设学科认知情境。多元观点的呈现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来认识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辨、批判、质疑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形成对事物客观、全面、理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
(三)提高课后练习的辅助学习效果
课后练习应有对前文重复训练的习题。语文学科基础知识较为琐碎,知识点繁杂,如果不進行反复练习,学生可能很快就会遗忘。所以,在课后练习中应该安排对前文知识点重复训练的习题,这样的重复练习不是指完全一样的题目重复出现,而是指换一种出题形式,反复考查同一个知识点。比如对词汇的考查,可以考查词义辨析题,同一个常用词在文言文中出现过两次,就可以将两个句子从文章中截取出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考查,让学生来比较这个字的不同含义。
课后练习尤其是文言文阅读,常常有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拓展课后练习的基础知识。围绕着本第一节课程教材的课后准备习作,根据每位优秀学生的实际,笔者找到了每位学生课后进行专业基础性知识训练的最佳时间落脚点,让每位学生在不断巩固知识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应变能力也不断加强。
五、 结语
课后练习题是语文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知识转化成语文实践能力,它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渐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和接受。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高度地重视课后练习题目的重要性和地位,系统、合理地运用课后练习题,充分发挥课后训练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探究的能力,为我国语文课堂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2):5-19.
[2]Gürel E, Tat M.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From Unitary Intelligence Conception to Multiple Intelligence Approac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Research,2010,3(11):336-356.
[3]Liu S. The Inspirational Approach to the Archives Culture Extension Service Based on Vygotskys Recent Development Zone Theory[J]. Lantai World,2019.
[4]杨文彬.中小学生课后练习题库系统的实现[J].教学与管理,2016(18):94-96.
作者简介:
李进全,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市第六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
一、 引言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作为初中语文课本和教材的重要内容,既是教师进行课后教学的重要参考,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巩固教材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吕叔湘认为,语文的有效运用其实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技能,一种高效学习的好习惯,只有经过正确的教学模拟和反复性的实践,习惯才能逐渐养成。
练习在语文学习中有重要作用,而这种练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中。在我们的语文课本和教材构成中,课后实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和构成。从呈现语文教材内容的方式上来看,课后作业动态地把内容挖掘出来,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课后的练习作业已经不单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机械的复述,比如课文内容的默写,或者是对相关课文知识的简单呈现,而是课程内容延伸和拓展的有效凭借。课后的练习和作业的设计研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课后练习管理的相关概念理论
(一)课后练习管理
课后练习管理是针对教材课后练习的开发而言的。所谓开发是指教材编写的专家依据课程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一定的逻辑结构排列顺序和独特的话题形式,并且系统化陈述了各个学科的主要内容,编制完成的课后练习目。重构是课后练习管理的核心,这种“重构”其中包含课后实践和练习内容增加、修正、扩展等形式,让这种课后实践活动能够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其师生实际的需求。有学者把“重构”分成三个方向,即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已经现有的教材,选取并整合其他的教学素材,进行自主研究开发新资源。
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训练管理的基本内涵可以做出如下界定:它既是对教材课后训练管理开发者的反馈,又是教师在制订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的同时,依据高中语文课程的标准及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文后的训练题进行适度“重构”,这种“重构”包含了對课后训练的补充、删减、修正、整合、扩展和兴趣化。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和交往形成了不同于动物的更高一级的心理机制,这种机制具有随意性和主动性的特点。据此,可将儿童的智力水平划分为初级和高级。初级指儿童初始阶段所具备的智力水平,高级则指儿童通过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之后所能达到的智力水平。由初级到高一级的这段距离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此理论既阐释了少年儿童所具备的各种智力潜能,这些潜能都是学生们能够通过某些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引导才能实现的。这为语文课后训练的课程设计和编写开辟了思路,同时也为课后训练的形成和运用提供了充分的科学理论基础。
(三)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提出,智力表现并不是能够通过某些形式的简单测验进行量化评估的能力,而是和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场域息息相关。也就是,个体的智力水平指的是其在特定的空间中受到刺激所做出的智能反应。理论所强调的个体智力表达和具体的社会环境、文化场域等有着密切关系,这点就要求我们在初中语文课本教材的课后练习编写中,设计充分的教学情境,从而更加科学地考量每一位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该理论把所有人类的智能产品和类型分别划分成八种,其中语文学科与言语-语言智能类型有着密切联系,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课后练习的编写工作者需要从言语-语言智能类型出发来进行设计和编写;人类的智能表现方式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是整合式的,这要求练习内容丰富,关注多角度、多渠道的反馈与分析。
三、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一)教师缺乏对练习过程的策略引导
教师们对于语文基础知识重要性进行讲解的次数相对较少。学生被迫按时完成课后的练习。课后所学的练习问卷缺乏系统整合,可操作性较低。课后练习模型化的印记痕迹非常清晰,固定的答案模型限制了语文习题的指导和训练效力。主要原因是课后实践练习中对学生的合作教育引导意义关注不够。许多问题的研究都是由于对合作模型的设计缺乏全面关注,口头培训和实践教学的力量不够。尤其特别是阅读选择题目所占的比例较大,写作和训练内容设置不够。因此,学生接受口头培训的机会相当少。在习题的设置上也多为常识型填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不高。
(二)课后练习对学生多元思维培养不足
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目标的三维引领更加明确。从所学知识与技能两个方面讲,应当充分地注重提高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水平。课后训练题的设计往往会忽视了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的层面,忽略了对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行动习惯的训练,学生既难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又无法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储备。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所考虑的东西比较少,过于着重课文中的思想内容挖掘,却忽视了对学生文艺情感的影响和熏陶,也忽略了对学生的言语和逻辑思维手段等方法的训练。并且学生与教师的相互重视程度也正在下降,关注点过多地放在了高年级的应试和训练之上。在理论和思维的方法上,对于学生的分析和评价技巧的训练比较少,而且在初中语文的课后修改习题中,深层次的小说文本阅读和鉴赏性探讨的主题并不多,学生难以自己开展阅读训练。 (三)不同类型的课后习题利用效果差
积累记忆类的课后练习题总量较少,但这类课后练习题大多需要背诵、默写,学生极容易产生惰性。基础知识类的课后练习题总量更少,只占十分之一。并且,学生往往片面地把这类课后练习题误解成只是简单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或者翻译文言文的字、词、句、段。教师倾向于着重讲解感知理解类的课后练习题,但是,教师对于这类课后练习题的讲解方式较为单一,先讲重点题,再处理一下疑问。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花在课后练习题的时间相对较少,也就是说师生整体对课后练习题的钻研不够深刻,很难进行透彻细致的讲解。师生在使用迁移拓展类的课后练习题时,它产生的使用效果一般,同时使用它的可操作性比较有限。如此这样,最有实践训练意义的“迁移拓展类”的课后练习题最后反而最容易变成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的部分。
四、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管理策略——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一)改进课后习题体系
我国的语文课程设计工作者首先要从基础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出发入手,通过整合语文课程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技巧、策略,以及对课后训练设计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吸取相关的研究成果,为语文课程的训练设计构建提供一个理论支持。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单靠课堂教学是实现不了的,还得依靠于高质量的课外习题设计编写,这就需要我们的习题编写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功底、专业素养以及丰富的出题经验。通过不断增加题目书写训练、题目的种类数量,设置更为丰富多样化的题目书写形式训练;通过增加有关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心理训练,设定了作文填空和多选项等客观心理问题。
比如七至八年级的上下册第四十五单元总共设计有《社戏》《口技》《社戏》等五篇具有大师性质的选文,其中《安塞腰鼓》课后艺术训练中我们特别设计了关于方法描写的具体方法、修辞手法的一些具体相关艺术习题,《口技》中也的确有一些习题涉及了对一些口技演员表演动作过程中方法描写的各种具体分析性质的问题,但《社戏》课后艺术训练第一个习题虽然明确写到“月夜行船、月下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但并未明确要求全体学生对这两个精彩叙事片段的具体方法描述和修辞手法内容进行思想分析与体悟,仅是停留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思想文化感悟上。因此,在教育宏观层面上我们应以分册教材为单位,逐渐改善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层次递变和完全性,力求构建一个科学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序列。
(二)创设学生的语文学科认知情境
学科认知情境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语文学科本体有关的问题,如语言文字、文学领域的各种知识,偏向考查学生评价、批判等高阶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例如,八上《诗词五首》第二道试题就特别引入了陆游对李贺诗歌整体风格的精准抽象评价,要求命题小组中的学生教师能够主动结合《雁门太守行》中一些具有鲜明历史色彩的背景词语,想象描写出陆游诗歌中李贺相应的背景画面,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具体描述。陆游的评价能让学生把握李贺诗歌的总体特点,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他的诗歌《雁门太守行》,并用自己的语言对诗句进行创造性转化,利于学生深入体会李贺诗歌的特点,逐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中的活动还可以通过多元观点的提供创设学科认知情境。多元观点的呈现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来认识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辨、批判、质疑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形成对事物客观、全面、理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
(三)提高课后练习的辅助学习效果
课后练习应有对前文重复训练的习题。语文学科基础知识较为琐碎,知识点繁杂,如果不進行反复练习,学生可能很快就会遗忘。所以,在课后练习中应该安排对前文知识点重复训练的习题,这样的重复练习不是指完全一样的题目重复出现,而是指换一种出题形式,反复考查同一个知识点。比如对词汇的考查,可以考查词义辨析题,同一个常用词在文言文中出现过两次,就可以将两个句子从文章中截取出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考查,让学生来比较这个字的不同含义。
课后练习尤其是文言文阅读,常常有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拓展课后练习的基础知识。围绕着本第一节课程教材的课后准备习作,根据每位优秀学生的实际,笔者找到了每位学生课后进行专业基础性知识训练的最佳时间落脚点,让每位学生在不断巩固知识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应变能力也不断加强。
五、 结语
课后练习题是语文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知识转化成语文实践能力,它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渐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和接受。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高度地重视课后练习题目的重要性和地位,系统、合理地运用课后练习题,充分发挥课后训练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探究的能力,为我国语文课堂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2):5-19.
[2]Gürel E, Tat M.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From Unitary Intelligence Conception to Multiple Intelligence Approac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Research,2010,3(11):336-356.
[3]Liu S. The Inspirational Approach to the Archives Culture Extension Service Based on Vygotskys Recent Development Zone Theory[J]. Lantai World,2019.
[4]杨文彬.中小学生课后练习题库系统的实现[J].教学与管理,2016(18):94-96.
作者简介:
李进全,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