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对七到九年级的初中学生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各地每年在语文中考考试范围中也都明确规定了中考必考的几部名著,强化了对学生名著阅读情况的考查。可见,名著阅读已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初中名著;阅读
然而,从教学实践的普遍情况来看,名著阅读并未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真正地登堂入室,而是被有意或无意地放逐到了语文课程的门外,实际情况并不让人乐观。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学生课余时间无法静心阅读,导致了名著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伪”阅读。
我以在公开课中指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摸索初中学生名著阅读对策,以期为广大的进行初中语文(语文版)教学的教师有效实施名著阅读教学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最终实现名著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认为可以尝试用把书读“薄”、把书读“细”、把书读“活”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真阅读”,让学生真正沐浴名著芬芳。
1 把书读“薄”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在多次重复阅读中不断删除冗余信息的过程就是书越读越薄的过程,浓缩的主要办法是:列提纲与写梗概。前者必须在认真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逐段概括内容;后者也必须反复阅读,掌握文章要点,将内容加以高度浓缩。所以把书读薄,就是真正把书读懂、读透,了解书的主要内容,掌握书的精华和最本质的东西。
《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从小喜欢航海的鲁滨孙去海外历险,后来在太平洋上遇到风暴,只有他一人奇迹般地活下来,其余人都葬身海底。他被困于孤岛上,孤苦伶仃、生存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希望,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以《圣经》为的精神支柱的他,凭借超人的勇气和智慧,在孤岛上生存了下来,并且还救助了野人“星期五”,成为他的仆人。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28年后终于返回英国。
这是一学生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后完成的故事概括笔记。笔记中概括了整本书的主题,并对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进行了详细的概述。不难发现,如果学生要完成这样一篇概括笔记,在动笔前一定是要在多次阅读的基础研究名著内容,了解主人公在岛上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最后总结概括、提炼。
在上公开课之前,我带领学生花了两个月时间阅读了名著文本。有的学生已经是第二次阅读了。这样,一读,再读,反复读,了解了,懂得了,掌握了要领,汲取了精华,把握了本质,书就变薄了。
2 把书读“细”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很多,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现在我们所谓的中外名著都是历经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都是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如何细读,可以这样做:
2.1 读懂精彩片段、注重细节描写。
公开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一是以填空的形式,让8个小组进行比赛,要完成必答题和抢答题。其中一学生的表现让在场所有人大为吃惊。他在正确回答了鲁滨逊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治疗疟疾后,还详细地告诉我们分别是:咀嚼烟草、喝用烟草泡的甘蔗酒、烟熏。可见文本中的精彩片段、细节描写让他驻足停留,细细欣赏。二是结合书中的具体情节和学生所做的阅读批注,谈谈对鲁滨逊这个人物的看法。
(1)吴同学:鲁滨逊做伞来遮风挡雨。他曾经看过巴西人做伞,自以为很简单,实际上他是历尽艰辛,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才成功的。他拿毛皮来做伞顶,毛翻在外面,可以像一座小茅屋似地把雨挡住,并能挡住强烈的阳光。鲁滨逊,他是个百折不挠的人,即使遇到困难也毫不退缩,让我想起张海迪的名言“即使跌倒一百次,我也要一百零一次站起来”。
(2)杨同学:人的智慧在鲁滨逊烧制陶器过程的充分体现了出来。文中精确的细节、优美的语言让我感受到劳动创造财富。从中也看出鲁滨逊是一个观察仔细、善于发现、自我检讨、并且毫不气馁、意志坚定的人。
学生习作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阅读也要象看电影一样。把读到的内容,在脑海中展现出具体的画面,再想想从书中明白了什么,那才叫真读书。名著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或许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2.2 把书读“活”
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冯友兰认为“ 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好像我们用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面对人生的困境,鲁滨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在西方,“鲁滨逊”已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中的英雄。《鲁滨逊漂流记》在全球人们最喜爱的名著中排行第二。现在,如果他是“18世紀感动世界十大人物”之一,那么,在颁奖典礼上,你会为鲁滨逊致怎样的颁奖词呢?
李同学:他,鲁滨逊,不畏艰险、具有劳动智慧。在荒岛中生存,在逆境中成长。他,有着滴水持之以恒的意志,才能穿透那顽固的砂石;他,有着小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成就参天大树。他用顽强奋斗的意志诠释了“硬汉子”的品格,展现了英雄本色。
学生们所写的每一个颁奖词都让人倍受感动与震撼,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学生朗诵自己写的颁奖词的那一刻,鲁滨逊这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让我们知道了生命中应有的执著和坚毅,这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至今还没有失去,而且永不会失去光彩的、有魅力的原因。
公开课的最后,班级里的阅读能手还向我们推荐了类似的名著,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及《蓝色海豚湾》。学生的拓展阅读让我惊喜,能将同类名著比较阅读让我惊叹。
有人说:“平庸的教师是在叙述,合格的教师是在讲解,优秀的教师是在示范,而伟大的教师则是在启发。”我十分赞同。把书读“薄”、把书读“细”、把书读“活”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自主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技能,更是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我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把书读“薄”、把书读“细”、把书读“活”的读书方式,以期实现学生对名著的真阅读。
参考文献
[1]丁丽娜.初中生于名著阅读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5).
[2]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9).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远华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362200
【关键词】初中名著;阅读
然而,从教学实践的普遍情况来看,名著阅读并未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真正地登堂入室,而是被有意或无意地放逐到了语文课程的门外,实际情况并不让人乐观。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学生课余时间无法静心阅读,导致了名著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伪”阅读。
我以在公开课中指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摸索初中学生名著阅读对策,以期为广大的进行初中语文(语文版)教学的教师有效实施名著阅读教学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最终实现名著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认为可以尝试用把书读“薄”、把书读“细”、把书读“活”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真阅读”,让学生真正沐浴名著芬芳。
1 把书读“薄”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在多次重复阅读中不断删除冗余信息的过程就是书越读越薄的过程,浓缩的主要办法是:列提纲与写梗概。前者必须在认真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逐段概括内容;后者也必须反复阅读,掌握文章要点,将内容加以高度浓缩。所以把书读薄,就是真正把书读懂、读透,了解书的主要内容,掌握书的精华和最本质的东西。
《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从小喜欢航海的鲁滨孙去海外历险,后来在太平洋上遇到风暴,只有他一人奇迹般地活下来,其余人都葬身海底。他被困于孤岛上,孤苦伶仃、生存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希望,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以《圣经》为的精神支柱的他,凭借超人的勇气和智慧,在孤岛上生存了下来,并且还救助了野人“星期五”,成为他的仆人。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28年后终于返回英国。
这是一学生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后完成的故事概括笔记。笔记中概括了整本书的主题,并对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进行了详细的概述。不难发现,如果学生要完成这样一篇概括笔记,在动笔前一定是要在多次阅读的基础研究名著内容,了解主人公在岛上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最后总结概括、提炼。
在上公开课之前,我带领学生花了两个月时间阅读了名著文本。有的学生已经是第二次阅读了。这样,一读,再读,反复读,了解了,懂得了,掌握了要领,汲取了精华,把握了本质,书就变薄了。
2 把书读“细”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很多,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现在我们所谓的中外名著都是历经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都是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如何细读,可以这样做:
2.1 读懂精彩片段、注重细节描写。
公开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一是以填空的形式,让8个小组进行比赛,要完成必答题和抢答题。其中一学生的表现让在场所有人大为吃惊。他在正确回答了鲁滨逊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治疗疟疾后,还详细地告诉我们分别是:咀嚼烟草、喝用烟草泡的甘蔗酒、烟熏。可见文本中的精彩片段、细节描写让他驻足停留,细细欣赏。二是结合书中的具体情节和学生所做的阅读批注,谈谈对鲁滨逊这个人物的看法。
(1)吴同学:鲁滨逊做伞来遮风挡雨。他曾经看过巴西人做伞,自以为很简单,实际上他是历尽艰辛,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才成功的。他拿毛皮来做伞顶,毛翻在外面,可以像一座小茅屋似地把雨挡住,并能挡住强烈的阳光。鲁滨逊,他是个百折不挠的人,即使遇到困难也毫不退缩,让我想起张海迪的名言“即使跌倒一百次,我也要一百零一次站起来”。
(2)杨同学:人的智慧在鲁滨逊烧制陶器过程的充分体现了出来。文中精确的细节、优美的语言让我感受到劳动创造财富。从中也看出鲁滨逊是一个观察仔细、善于发现、自我检讨、并且毫不气馁、意志坚定的人。
学生习作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阅读也要象看电影一样。把读到的内容,在脑海中展现出具体的画面,再想想从书中明白了什么,那才叫真读书。名著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或许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2.2 把书读“活”
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冯友兰认为“ 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好像我们用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面对人生的困境,鲁滨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在西方,“鲁滨逊”已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中的英雄。《鲁滨逊漂流记》在全球人们最喜爱的名著中排行第二。现在,如果他是“18世紀感动世界十大人物”之一,那么,在颁奖典礼上,你会为鲁滨逊致怎样的颁奖词呢?
李同学:他,鲁滨逊,不畏艰险、具有劳动智慧。在荒岛中生存,在逆境中成长。他,有着滴水持之以恒的意志,才能穿透那顽固的砂石;他,有着小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成就参天大树。他用顽强奋斗的意志诠释了“硬汉子”的品格,展现了英雄本色。
学生们所写的每一个颁奖词都让人倍受感动与震撼,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学生朗诵自己写的颁奖词的那一刻,鲁滨逊这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让我们知道了生命中应有的执著和坚毅,这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至今还没有失去,而且永不会失去光彩的、有魅力的原因。
公开课的最后,班级里的阅读能手还向我们推荐了类似的名著,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及《蓝色海豚湾》。学生的拓展阅读让我惊喜,能将同类名著比较阅读让我惊叹。
有人说:“平庸的教师是在叙述,合格的教师是在讲解,优秀的教师是在示范,而伟大的教师则是在启发。”我十分赞同。把书读“薄”、把书读“细”、把书读“活”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自主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技能,更是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我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把书读“薄”、把书读“细”、把书读“活”的读书方式,以期实现学生对名著的真阅读。
参考文献
[1]丁丽娜.初中生于名著阅读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5).
[2]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9).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远华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3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