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现代生态渔业总体要求和“治水促转型—渔业实施方案”,从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实际情况出发,归纳出比较典型的以甲鱼、鲟鱼、太阳鱼、黄尾密鲴、鲢鱼、鳙鱼等品种为主的山塘小水库养殖技术及模式。该组模式通过不同食性、不同水层的鱼类及数量比例合理搭配,提高了水体空间利用率,改善了养殖环境,减少了鱼病发生,养殖的青鱼规格大,品质好。
关键词 山塘;水库;生态;混养;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S96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0-0264-01
1 山塘太阳鱼、黄尾密鲴等混养模式
以太阳鱼为主,套养黄尾密鲴与鲢鳙鱼养殖的山塘混养模式在浙江省西南山区比较普遍,一般鱼产量在10.5 t/hm2左右,其中平均产太阳鱼7.5 t/hm2、黄尾密鲴1.5 t/hm2、鲢鳙1.5 t/hm2;产值达到了26.1万元/hm2。去除饲料、苗种、鱼药和塘租等物化的各项成本,纯利润在10.5万元/hm2左右。如果人均养殖的面积在0.33 hm2以上,年毛收入将达到3.5万元。
1.1 山塘条件
面积以0.13~2.00 hm2为宜,池水深1.5 m以上;池塘水、路两通,进排水方便;不通电。
1.2 苗种放养
投放太阳鱼种苗规格3~5 cm,放养密度6万尾/hm2。投放黄尾密鲴种苗,规格6 cm以上,放养密度3 000尾/hm2。鲢鳙鱼种苗规格10~13 cm,放养密度分别为900、150尾/hm2。
1.3 投饲管理
围搭2 m2的食台8个/hm2,放养后即可投喂膨化配合饲料;投饲料次数比常规鱼增加1~2次。
1.4 水质管理
根据气象预报、摄食情况和鱼类活动及时调控投饲量;随时防止水体缺氧。
1.5 病害防治
鱼种入塘前1周,池塘用硫酸铜消毒2次,1 m水深用药3 750 g/hm2。成鱼养殖阶段每月采用二氧化氯、强氯精等常规药物进行水体泼洒消毒[1-2]。
1.6 原位水质处理
山塘消落区种饲草,在水面种养不少于总面积5%~10%的水生蔬菜(绿色茎的空心菜或者茭白)。
1.7 养殖尾水
经过生物浮床培育水生蔬菜,水库排放养殖尾水得到资源化利用,山塘平时养殖水70%时间段和排放养殖尾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水域功能Ⅲ类以上标准。
2 山塘黄颡鱼、太阳鱼、泥鳅混养模式
浙江省是山塘比较多的地区,黄颡鱼与太阳鱼又是浙江省重要的养殖品种。经过多年养殖摸索,黄颡鱼搭配太阳鱼的养殖模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示范和推广价值。一般产量在8 250 kg/hm2,产值普遍达到19.5万元/hm2,产太阳鱼1.5 t/hm2、黄颡鱼4.5 t/hm2、泥鳅750 kg/hm2。去除饲料、苗种、鱼药和塘租金等物化各项成本,纯利润在8.25万元/hm2左右。如果人均养殖面积在0.33 hm2以上,年收入将达到2.72万元以上。
养殖实例:衢江区2013年一养殖户一口山塘,面积0.7 hm2。1月16日放养太阳鱼苗种1万尾、黄颡鱼2万尾、泥鳅2万尾。2012年1月10日起捕,总产量为5 402.5 kg,销售产值145 582元,苗种、饲料、塘租、水电等成本101 178元,实现利润44 404元,平均利润63 434.29元/hm2,投入产出比1∶1.44。空心菜、茭白养殖户自己消费。
2.1 山塘条件
面积以0.13~2.00 hm2为宜,池水深2.0 m以上,淡水水源丰富;无或少淤泥;池塘水、路两通,进排水方便。
2.2 混養方式
黄颡鱼搭配太阳鱼为主,投放黄颡鱼种苗,规格6~8 cm,放养密度为3万尾/hm2;投放规格3~5 cm太阳鱼种苗,放养1.5万尾/hm2;泥鳅3.00万~3.75万尾/hm2(6~10 g/尾);鲢鳙鱼分别为900、150尾/hm2(50 g/尾)。
2.3 饲料投喂
投喂黄颡鱼专用膨化颗粒饲料为主,投喂率一般控制在鱼体重的3%~5%,每天喂食2~3次。多投喂有利于黄颡鱼和太阳鱼的生长,且规格相对整齐。
2.4 水质管理
养殖管理:一般前期20~30 d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后期10~15 d使用1次。同时每月至少2次使用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有益菌培养以达到底质分解和水质调节作用。防止缺氧,根据气象预报和鱼类活动、摄食情况,及时加注新水。
2.5 病害防治
鱼种入塘前,池塘用硫酸铜消毒2次,1 m水深用药3 750 g/hm2。成鱼养殖阶段每月采用二氧化氯、强氯精等常规药物进行水体泼洒消毒。
2.6 原位水处理
山塘消落区种饲草,在水面种养不少于总面积5%~10%的水生蔬菜(绿色茎的空心菜、茭白)。
2.7 养殖尾水
经过山塘消落区种植饲草,在水面种养不少于总面积5%~10%的水生蔬菜,山塘排放养殖尾水得到资源化利用。平时养殖水70%时间段和排放养殖尾水主要指标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水域功能Ⅲ类以上的标准。
3 小水库生态养殖甲鱼模式
浙江省西南山区,最近几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逐年增加。政府和库区群众“还一库清水”的呼声日益强烈。为了配合“五水共治”,大力推行小水库生态健康养鱼技术有着现实意义。二段接力养殖典型:衢江区小水库5.6 hm2,2011年6月25日共投放大规格中华鳖种苗5 447只,2013年总收入48.57万元,水库承包费0.8万元/年,年均获利9.53万元(2010年前单纯养殖鲢鳙鱼,年获利4.8万元),加上库存的中华鳖,经济效益更可观。水库中养殖周期长达1.5年,与池塘二段养殖1.5年的中华鳖比较,无论是外观、体型、色泽,还是品质和口感,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3.1 环境条件
以背风向阳、有一定的水量来源的小(Ⅰ型)水库为宜。及时清野以确保养殖品种的成活率。
3.2 防逃防盗
小水库地处山区,汛期来临时,水势较猛且夹带大量泥沙和树叶,易出现洪水溢坝拦网冲垮等。因此拦鱼设备须以不被水冲垮为原则,拦鱼设备一般为聚乙烯、竹木、金属制成的网片、栅栏,主要设置在塘库溢洪道口和库湾涵洞口处[4]。
3.3 场地建设
水库保有约15°的斜坡,作为中华鳖食台和临时休息场所。斜坡上增加人工沙带作为中华鳖产卵场所。
3.4 种苗选择与投放
每年6月下旬投放活动能力强、体形健壮,规格为200 g/尾的温室甲鱼,放养量900~1 050只/hm2。另外,水库养殖规格250 g/尾的鲢鱼2 250尾/hm2;黄尾密鲴3 750尾/hm2(6~10 g/尾)。
3.5 生物浮床培育水葫芦
利用水库2%~5%的面积,利用生物浮床培育水葫芦,既可以净化水质,又可供甲鱼栖息;同时水葫芦的根也可被甲鱼取食。
3.6 生产管理
饵料鱼的培养与投喂,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一般于每天上午投喂配合饲料;同时,水库养殖鲢鱼,隔2 d捕捞500 g以上的鲢鱼剁成小块投放食场。定期用刺网捕捞中华鳖,检查其生长情况,调整投喂计划。加强水库的巡逻,以防偷捕。
3.7 养殖尾水
经过生物浮床培育水葫芦,水库养殖水富营养得到资源化利用,排放养殖尾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水域功能Ⅲ类以上标准。
4 参考文献
[1] 张廷鹏.中华鳖水库生态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11(5):33-34.
[2] 梅志安.皖南地区山塘小水库集约化生态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11(12):37-39.
[3] 王晓燕,马煜,梁开学,等.湖北省水库产业经济发展与水生态保护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3(11):42-44.
[4] 陈平辉.山塘小水库泥鳅与鲢鳙鲫混养模式试验[J].科学养鱼,2012(4):21-22.
关键词 山塘;水库;生态;混养;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S96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0-0264-01
1 山塘太阳鱼、黄尾密鲴等混养模式
以太阳鱼为主,套养黄尾密鲴与鲢鳙鱼养殖的山塘混养模式在浙江省西南山区比较普遍,一般鱼产量在10.5 t/hm2左右,其中平均产太阳鱼7.5 t/hm2、黄尾密鲴1.5 t/hm2、鲢鳙1.5 t/hm2;产值达到了26.1万元/hm2。去除饲料、苗种、鱼药和塘租等物化的各项成本,纯利润在10.5万元/hm2左右。如果人均养殖的面积在0.33 hm2以上,年毛收入将达到3.5万元。
1.1 山塘条件
面积以0.13~2.00 hm2为宜,池水深1.5 m以上;池塘水、路两通,进排水方便;不通电。
1.2 苗种放养
投放太阳鱼种苗规格3~5 cm,放养密度6万尾/hm2。投放黄尾密鲴种苗,规格6 cm以上,放养密度3 000尾/hm2。鲢鳙鱼种苗规格10~13 cm,放养密度分别为900、150尾/hm2。
1.3 投饲管理
围搭2 m2的食台8个/hm2,放养后即可投喂膨化配合饲料;投饲料次数比常规鱼增加1~2次。
1.4 水质管理
根据气象预报、摄食情况和鱼类活动及时调控投饲量;随时防止水体缺氧。
1.5 病害防治
鱼种入塘前1周,池塘用硫酸铜消毒2次,1 m水深用药3 750 g/hm2。成鱼养殖阶段每月采用二氧化氯、强氯精等常规药物进行水体泼洒消毒[1-2]。
1.6 原位水质处理
山塘消落区种饲草,在水面种养不少于总面积5%~10%的水生蔬菜(绿色茎的空心菜或者茭白)。
1.7 养殖尾水
经过生物浮床培育水生蔬菜,水库排放养殖尾水得到资源化利用,山塘平时养殖水70%时间段和排放养殖尾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水域功能Ⅲ类以上标准。
2 山塘黄颡鱼、太阳鱼、泥鳅混养模式
浙江省是山塘比较多的地区,黄颡鱼与太阳鱼又是浙江省重要的养殖品种。经过多年养殖摸索,黄颡鱼搭配太阳鱼的养殖模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示范和推广价值。一般产量在8 250 kg/hm2,产值普遍达到19.5万元/hm2,产太阳鱼1.5 t/hm2、黄颡鱼4.5 t/hm2、泥鳅750 kg/hm2。去除饲料、苗种、鱼药和塘租金等物化各项成本,纯利润在8.25万元/hm2左右。如果人均养殖面积在0.33 hm2以上,年收入将达到2.72万元以上。
养殖实例:衢江区2013年一养殖户一口山塘,面积0.7 hm2。1月16日放养太阳鱼苗种1万尾、黄颡鱼2万尾、泥鳅2万尾。2012年1月10日起捕,总产量为5 402.5 kg,销售产值145 582元,苗种、饲料、塘租、水电等成本101 178元,实现利润44 404元,平均利润63 434.29元/hm2,投入产出比1∶1.44。空心菜、茭白养殖户自己消费。
2.1 山塘条件
面积以0.13~2.00 hm2为宜,池水深2.0 m以上,淡水水源丰富;无或少淤泥;池塘水、路两通,进排水方便。
2.2 混養方式
黄颡鱼搭配太阳鱼为主,投放黄颡鱼种苗,规格6~8 cm,放养密度为3万尾/hm2;投放规格3~5 cm太阳鱼种苗,放养1.5万尾/hm2;泥鳅3.00万~3.75万尾/hm2(6~10 g/尾);鲢鳙鱼分别为900、150尾/hm2(50 g/尾)。
2.3 饲料投喂
投喂黄颡鱼专用膨化颗粒饲料为主,投喂率一般控制在鱼体重的3%~5%,每天喂食2~3次。多投喂有利于黄颡鱼和太阳鱼的生长,且规格相对整齐。
2.4 水质管理
养殖管理:一般前期20~30 d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后期10~15 d使用1次。同时每月至少2次使用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有益菌培养以达到底质分解和水质调节作用。防止缺氧,根据气象预报和鱼类活动、摄食情况,及时加注新水。
2.5 病害防治
鱼种入塘前,池塘用硫酸铜消毒2次,1 m水深用药3 750 g/hm2。成鱼养殖阶段每月采用二氧化氯、强氯精等常规药物进行水体泼洒消毒。
2.6 原位水处理
山塘消落区种饲草,在水面种养不少于总面积5%~10%的水生蔬菜(绿色茎的空心菜、茭白)。
2.7 养殖尾水
经过山塘消落区种植饲草,在水面种养不少于总面积5%~10%的水生蔬菜,山塘排放养殖尾水得到资源化利用。平时养殖水70%时间段和排放养殖尾水主要指标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水域功能Ⅲ类以上的标准。
3 小水库生态养殖甲鱼模式
浙江省西南山区,最近几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逐年增加。政府和库区群众“还一库清水”的呼声日益强烈。为了配合“五水共治”,大力推行小水库生态健康养鱼技术有着现实意义。二段接力养殖典型:衢江区小水库5.6 hm2,2011年6月25日共投放大规格中华鳖种苗5 447只,2013年总收入48.57万元,水库承包费0.8万元/年,年均获利9.53万元(2010年前单纯养殖鲢鳙鱼,年获利4.8万元),加上库存的中华鳖,经济效益更可观。水库中养殖周期长达1.5年,与池塘二段养殖1.5年的中华鳖比较,无论是外观、体型、色泽,还是品质和口感,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3.1 环境条件
以背风向阳、有一定的水量来源的小(Ⅰ型)水库为宜。及时清野以确保养殖品种的成活率。
3.2 防逃防盗
小水库地处山区,汛期来临时,水势较猛且夹带大量泥沙和树叶,易出现洪水溢坝拦网冲垮等。因此拦鱼设备须以不被水冲垮为原则,拦鱼设备一般为聚乙烯、竹木、金属制成的网片、栅栏,主要设置在塘库溢洪道口和库湾涵洞口处[4]。
3.3 场地建设
水库保有约15°的斜坡,作为中华鳖食台和临时休息场所。斜坡上增加人工沙带作为中华鳖产卵场所。
3.4 种苗选择与投放
每年6月下旬投放活动能力强、体形健壮,规格为200 g/尾的温室甲鱼,放养量900~1 050只/hm2。另外,水库养殖规格250 g/尾的鲢鱼2 250尾/hm2;黄尾密鲴3 750尾/hm2(6~10 g/尾)。
3.5 生物浮床培育水葫芦
利用水库2%~5%的面积,利用生物浮床培育水葫芦,既可以净化水质,又可供甲鱼栖息;同时水葫芦的根也可被甲鱼取食。
3.6 生产管理
饵料鱼的培养与投喂,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一般于每天上午投喂配合饲料;同时,水库养殖鲢鱼,隔2 d捕捞500 g以上的鲢鱼剁成小块投放食场。定期用刺网捕捞中华鳖,检查其生长情况,调整投喂计划。加强水库的巡逻,以防偷捕。
3.7 养殖尾水
经过生物浮床培育水葫芦,水库养殖水富营养得到资源化利用,排放养殖尾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水域功能Ⅲ类以上标准。
4 参考文献
[1] 张廷鹏.中华鳖水库生态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11(5):33-34.
[2] 梅志安.皖南地区山塘小水库集约化生态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11(12):37-39.
[3] 王晓燕,马煜,梁开学,等.湖北省水库产业经济发展与水生态保护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3(11):42-44.
[4] 陈平辉.山塘小水库泥鳅与鲢鳙鲫混养模式试验[J].科学养鱼,2012(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