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创新。这就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教学要与时俱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创新的关键
一项由教育部、团中央和中国科协联合发起,对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状况进行的一次广泛的抽样调查显示:关于“是否具有好奇心,较丰富的想象力,自信心和较强的意志力”的自我评估调查,结果做出肯定回答的只有4.7%。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创新思维训练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合作者和服务者。教师的创新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对专业知识精益求精,而且要有利用知识,利用集体,利用环境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的技能。只有自身不断的创新,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奠基和示范作用。
二、教学氛围—创新的前提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才能为学生创新提供一个自由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增进了教学的民主,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和恐惧感。教师走进学生,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学生视教师为伙伴,才会心情舒畅,情绪乐观,学习积极性倍增,思维活跃,探究热情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头脑中的奇思妙想也敢表达了。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首先是教师权威的淡化。对寻求知识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知识面的权威。教师说的都是真理,对于弱小而且无知的学生来说,这是不可抗拒的。学生会发现,服从这些权威会得到表扬,而抗拒这些权威,就注定要吃苦头。于是,从不敢反抗到不愿反抗,进一步到根本想不起来反抗,久而久之,来自教师的权威使学生不加思考,盲目顺从,缺乏自我思考,丧失了大胆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要摒弃唯我独尊的思想,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为学生的创新提供自由的空间。其次是关爱学生,教师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必须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应懂得,学生无论想法多幼稚,问题多离谱,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极大地尊重和信任他们,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了关心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民主的关系,双方才能心理相容,感情相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易于接受,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三、课堂—创新的阵地
创新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思维训练的渠道,也是创新思维的主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学习资源的供应者,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课程计划的执行者。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和设计好的程序学习,教师独占课堂教死书,学生被动读死书。这样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这种课堂教学我们能不创新吗?
(一)观念要创新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清醒认识到,学生是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独立去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要创新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教师主导作用的教育以“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占据着整个课堂,教学关系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教师是主体,学生是配角。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学会。学生的独立性、独创性完全丧失。为此,我们要对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课堂中敢问、敢说、敢做,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自由翱翔。对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范围,教师不要强加干涉,对于他们的想法,教师不能嘲笑,讽刺。那样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扑灭他们灵感的火花。教师要改变“单向交流”式(即“教师—学生”)为“多向交流”式(即“教师—学生”“教师—学习小组”“学生—学生”“学生—学习小组”)。教师还要以教学内容而言,大胆创新,将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更新、整合,应用于教学,从而使教学方法新颖,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多维交流、多向创新,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手段创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讲桌足矣的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这种呆板的、无新意的教学手段,不能刺激学生大脑思维的形成,因为有些知识太抽象了,学生难以想象。而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则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快、理解深、记得牢,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具体地说就是要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拓宽他们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时代的氛围。同时能够让学生以不同角度认识事物,观察、了解事物,为他们的创新铺路搭桥。
四、作业——创新的延伸
作业是学生在课后为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的手段。但是,作业的布置不能只限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上,而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作业的内容要有弹性,要“生活化”,让作业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走向生活,步入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学生可以从生活中找出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自由创造的机会。作业的完成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用文字、图画、音乐、舞蹈、剪贴等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进一步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动力。
一、教师—创新的关键
一项由教育部、团中央和中国科协联合发起,对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状况进行的一次广泛的抽样调查显示:关于“是否具有好奇心,较丰富的想象力,自信心和较强的意志力”的自我评估调查,结果做出肯定回答的只有4.7%。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创新思维训练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合作者和服务者。教师的创新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对专业知识精益求精,而且要有利用知识,利用集体,利用环境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的技能。只有自身不断的创新,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奠基和示范作用。
二、教学氛围—创新的前提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才能为学生创新提供一个自由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增进了教学的民主,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和恐惧感。教师走进学生,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学生视教师为伙伴,才会心情舒畅,情绪乐观,学习积极性倍增,思维活跃,探究热情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头脑中的奇思妙想也敢表达了。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首先是教师权威的淡化。对寻求知识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知识面的权威。教师说的都是真理,对于弱小而且无知的学生来说,这是不可抗拒的。学生会发现,服从这些权威会得到表扬,而抗拒这些权威,就注定要吃苦头。于是,从不敢反抗到不愿反抗,进一步到根本想不起来反抗,久而久之,来自教师的权威使学生不加思考,盲目顺从,缺乏自我思考,丧失了大胆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要摒弃唯我独尊的思想,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为学生的创新提供自由的空间。其次是关爱学生,教师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必须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应懂得,学生无论想法多幼稚,问题多离谱,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极大地尊重和信任他们,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了关心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民主的关系,双方才能心理相容,感情相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易于接受,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三、课堂—创新的阵地
创新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思维训练的渠道,也是创新思维的主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学习资源的供应者,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课程计划的执行者。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和设计好的程序学习,教师独占课堂教死书,学生被动读死书。这样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这种课堂教学我们能不创新吗?
(一)观念要创新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清醒认识到,学生是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独立去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要创新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教师主导作用的教育以“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占据着整个课堂,教学关系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教师是主体,学生是配角。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学会。学生的独立性、独创性完全丧失。为此,我们要对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课堂中敢问、敢说、敢做,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自由翱翔。对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范围,教师不要强加干涉,对于他们的想法,教师不能嘲笑,讽刺。那样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扑灭他们灵感的火花。教师要改变“单向交流”式(即“教师—学生”)为“多向交流”式(即“教师—学生”“教师—学习小组”“学生—学生”“学生—学习小组”)。教师还要以教学内容而言,大胆创新,将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更新、整合,应用于教学,从而使教学方法新颖,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多维交流、多向创新,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手段创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讲桌足矣的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这种呆板的、无新意的教学手段,不能刺激学生大脑思维的形成,因为有些知识太抽象了,学生难以想象。而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则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快、理解深、记得牢,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具体地说就是要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拓宽他们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时代的氛围。同时能够让学生以不同角度认识事物,观察、了解事物,为他们的创新铺路搭桥。
四、作业——创新的延伸
作业是学生在课后为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的手段。但是,作业的布置不能只限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上,而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作业的内容要有弹性,要“生活化”,让作业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走向生活,步入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学生可以从生活中找出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自由创造的机会。作业的完成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用文字、图画、音乐、舞蹈、剪贴等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进一步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