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运用地图首先必须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地图?所谓地图就是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制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在一定的载体上,表达地球(或其他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状态的图形。了解了地图的概念,才能让学生懂得地理教材中的地图是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初中学生训练的主要内容,它和教材文字系统之间紧密联系,贯穿教材的始终。可以说地图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学必须具备的工具。地图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由此可见,地图和地理教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暗涵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要读好地图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逐渐深入提高认识
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当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地图,对于刚刚触及初中地理知识的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对于专业地图(比如等高线图)理解更为吃力。所以读图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对读图能力的训练应当贯穿于每一节地理课堂当中,有耐心地从基础开始教学。在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中最基本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地图“三要素”。即地图比例尺、方向坐标以及图例。
在这一基本训练之上,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提高对地图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学生清楚扎实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的基础后,方能继续深入地理解地图的内涵。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清地图的类型。这其中包括地图、地理原理图、剖面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各种类型,经常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慢慢地就能够区别每种地图不同的特点、性质以及各自不同的读图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二、理解图形,获得信息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结构对于图表有陌生感,空间概念很差,很多学生拿到图表之后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图表繁杂的表现形式和数字经常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初中生普遍看图的通病。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图。比如教导学生在拿到地图的时候先看图表名称,了解图表所要展示的内容。如看到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图时,要知道气温用什么表示,降水量用什么表示。在这基础之上,利用地图三要素找到图表中重要的地理事物,明确他们的性质和概念,对他们进行分类。再结合所学知识把图表中的事物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文字化概括,最后依靠文字进行分析判断。通过这种教学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让学生面对地图的时候不再感觉到无所适从,让其明白了自己拿到地图后,该干什么,该想什么,该做什么。
三、培养学生读图兴趣
由于读图的复杂性,很多学生对此感到压力很大。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图表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所起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世界地图》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感觉记忆各个大洲、大洋的轮廓十分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增加这节课的趣味性,可以展开一个绘画竞赛,主题就是描绘各大洲大洋的形状,并要展开丰富联想,利用大洲大洋的轮廓再进行创作性的绘画。 比如中国的疆域轮廓可以指引学生记忆成一只大公鸡,或是一个穿着纱裙的美少女战士,青海省的轮廓像一只兔子,陕西省的轮廓像一把钥匙,山西省想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就会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深刻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利用世界地形地貌分析各大洲出现的各种地理现象的原因。
四、教学中不能脱离读图
对于读图能力训练并不能脱离课堂,只要求学生一味地自我理解。教师应当把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作为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贯穿于课堂教学当中。
一方面通过图表的展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理解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做到图文并茂,将地理知识转化成形象的地理第二语言。
五、搭建心灵地图,提升地图意识
心灵地图是指地图表象、各种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如政区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表象。如我在讲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的气候类型分布时,简单明了的告诉学生该地区的气候分布是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告诉学生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灵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心灵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逐步实现的过程。心灵地图的形成要靠:反复读图、用图,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理形象的感知。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相关的各种图示,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凭借地图记忆知识,从地图上找出规律,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浓缩。经过地图的反复使用,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为心灵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打下基础;其次,要加强以地图为重点的练习,加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反复刺激,使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有助于心灵地图的清晰、准确性的形成。
六、平时训练注重方法
在课堂教学和平时训练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影响读图、识图能力。教师不能对这部分学生丧失耐心,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在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读图能力补充训练。比如和他们一起用趣味形象的生动的图形记忆法来区分各大洲、大洋的轮廓;进行一系列的填图训练,或是裁剪一些简易地图。让学生凭着自己的想象能力给图形的轮廓命名,这样就可以加强记忆了。
总之,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单纯的背诵地理知识以应付考试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既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无法激发起学生兴趣,又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教师必须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暗涵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要读好地图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逐渐深入提高认识
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当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地图,对于刚刚触及初中地理知识的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对于专业地图(比如等高线图)理解更为吃力。所以读图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对读图能力的训练应当贯穿于每一节地理课堂当中,有耐心地从基础开始教学。在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中最基本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地图“三要素”。即地图比例尺、方向坐标以及图例。
在这一基本训练之上,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提高对地图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学生清楚扎实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的基础后,方能继续深入地理解地图的内涵。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清地图的类型。这其中包括地图、地理原理图、剖面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各种类型,经常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慢慢地就能够区别每种地图不同的特点、性质以及各自不同的读图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二、理解图形,获得信息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结构对于图表有陌生感,空间概念很差,很多学生拿到图表之后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图表繁杂的表现形式和数字经常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初中生普遍看图的通病。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图。比如教导学生在拿到地图的时候先看图表名称,了解图表所要展示的内容。如看到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图时,要知道气温用什么表示,降水量用什么表示。在这基础之上,利用地图三要素找到图表中重要的地理事物,明确他们的性质和概念,对他们进行分类。再结合所学知识把图表中的事物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文字化概括,最后依靠文字进行分析判断。通过这种教学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让学生面对地图的时候不再感觉到无所适从,让其明白了自己拿到地图后,该干什么,该想什么,该做什么。
三、培养学生读图兴趣
由于读图的复杂性,很多学生对此感到压力很大。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图表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所起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世界地图》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感觉记忆各个大洲、大洋的轮廓十分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增加这节课的趣味性,可以展开一个绘画竞赛,主题就是描绘各大洲大洋的形状,并要展开丰富联想,利用大洲大洋的轮廓再进行创作性的绘画。 比如中国的疆域轮廓可以指引学生记忆成一只大公鸡,或是一个穿着纱裙的美少女战士,青海省的轮廓像一只兔子,陕西省的轮廓像一把钥匙,山西省想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就会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深刻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利用世界地形地貌分析各大洲出现的各种地理现象的原因。
四、教学中不能脱离读图
对于读图能力训练并不能脱离课堂,只要求学生一味地自我理解。教师应当把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作为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贯穿于课堂教学当中。
一方面通过图表的展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理解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做到图文并茂,将地理知识转化成形象的地理第二语言。
五、搭建心灵地图,提升地图意识
心灵地图是指地图表象、各种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如政区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表象。如我在讲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的气候类型分布时,简单明了的告诉学生该地区的气候分布是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告诉学生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灵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心灵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逐步实现的过程。心灵地图的形成要靠:反复读图、用图,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理形象的感知。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相关的各种图示,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凭借地图记忆知识,从地图上找出规律,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浓缩。经过地图的反复使用,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为心灵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打下基础;其次,要加强以地图为重点的练习,加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反复刺激,使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有助于心灵地图的清晰、准确性的形成。
六、平时训练注重方法
在课堂教学和平时训练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影响读图、识图能力。教师不能对这部分学生丧失耐心,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在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读图能力补充训练。比如和他们一起用趣味形象的生动的图形记忆法来区分各大洲、大洋的轮廓;进行一系列的填图训练,或是裁剪一些简易地图。让学生凭着自己的想象能力给图形的轮廓命名,这样就可以加强记忆了。
总之,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单纯的背诵地理知识以应付考试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既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无法激发起学生兴趣,又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教师必须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