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为钱,我们为了什么而工作?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匍匐在工作的尘土中,金钱报酬并不能和付出画出等号时,我们以什么说服自己?我们寻找什么?
  
  人们都说“为了生存而工作”。人要生存下去。没有钱是不行的。要想有钱,就必须工作。如今工作的主要动机包括“工作是否有意义”和“是否能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工作和自己的理想是一致的。那是最幸福的。
  可是,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许多人所干的工作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想跳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那就凑合在公司里干着吧。
  常常有人梦想自己买彩票中个3亿日元的大奖,这样就不必辛辛苦苦工作了。但我所考虑的是:若是有了钱,人真的能不工作了吗?事实未必如此。
  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很有钱的人死了。他的儿子继承了遗产,这笔钱他一辈子都花不完。当时,那个儿子年近四十。在从事科研工作,境况是非常令人羡慕的。然而,那人却始终都感到非常困惑。
  因为他产生了“我与别人不一样”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这恰如对某个家庭主妇称呼其为“某某太太”或“孩子他妈”。尽管家庭主妇在家里也没有闲着,但毕竟不同于在外工作的人,总是无法被人们直呼其名。
  
  工作是俗气的事情吗?
  
  夏目漱石写过一本书,叫做《后来的事》。书中的主人公代助是一个资本家的儿子。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人也聪明,年近而立,却仍在啃老。面对父母的唠叨,代助充耳不闻,因为在他看来,为生活而劳作是低下的。为了五斗米的工作,没有什么价值——神圣的工作绝不是为了混口饭吃。
  知道即便一个人没有工作,全家也能过活,所以除非找个艺术家那样不那么俗气的工作,他是决心不找工作的。
  代助阅读外国书籍,思考深层次问题,买昂贵的香水,全然不知庄稼之艰难,大手大脚,正如经济学家托尔斯坦·凡勃伦在其《有闲阶级论》中所说,是一帮“炫耀消费”的家伙。
  然而,因为爱上朋友的妻子三千代,惹怒了父母,断了财源后,代助不得不开始算计过日子了。要让我说的话,就是那个原来漂在空中的阔少爷,终于未能超越地球引力,回到了地上,如同夏目漱石所写:“谁都不能超凡脱俗往前走一步。”神圣的工作当然是不可能如此轻易找到的,很多时候,不得不混口饭吃,还是要回到非玫瑰色的现实中来。也只有这样,人才会成长。只有工作,人才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
  代助的父亲经常对代助说:“只有工作。人才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这样的话虽然俗气,却是踏实的。
  前一段时间,NHK播出了一个节目,介绍了虽有工作却依然贫困的那些人,其中一个30多岁的人居然无家可归。这一节目让人很受启发。那个年轻人只能在公园露宿,从垃圾箱中捡旧杂志去卖,以此来维持生存。运气好的话。一个月中有几天可以找到扫马路的工作。那个节目问了他很多问题,最后他捂住双眼。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据他说,若在一年前,无论怎样艰苦。他也决不会流泪。可是在工作中,当别人向他打招呼时,他却泪水夺眶而出。
  ’
  我不知道别人说了一些什么,也许是“辛苦了”这类安慰的话吧。电视台记者问他:“你曾经说过不应来到这个世界上?”“我现在依然这么认为,”他回答说。言下之意:我要是有一份好工作,活在这世上还是不错的。他说以前是不哭的。而如今之所以会流泪,也许是因为重新具有了普通人的情感。
  这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它使我们认真思考“工作”这一行为最本质的内涵。
  这就是“使自己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在一个同样的场合,无家可归者路过时。别人一般是不会与其打招呼的。无家可归者只有竭尽全力工作,才能听到问候的话。人最怕被社会抛弃,或是谁都不理自己。如果谁都不理自己的话,那就等于自己在这个社会中并不存在。
  社会基本上是由互不相识的人组成的大群体,因此想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某种形式的认可。工作无疑是一个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工作,才能增加社会经验。人们称工作的人为“社会成员”,就是这个意思。“成为社会一员”就是从这一意义说的。
  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同于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恋爱关系及家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意味着互相认可。在这一关系中,问候是最贴切的表达。因此,对“人为什么必须工作”这一问题,我的回答就是:能得到别人问候和问候别人。某一工作对某人是否有意义,他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则是另一层次的问题。
  
  给理想设定终点
  
  最后,我想对“另一层次”的工作意义做一点思考。
  如今在职场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昨天还工作得好好的,今天突然就不来上班了。也许这些人是坚持到最后一刻,是在无法坚持了才做出不来上班的决定的。这些人所从事的,似乎更多是服务业,而不是生产线上的工作。
  作为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过去一直是吸收就业的主要产业,如今已被服务业取而代之了。所谓服务业,说的拗口一点就是与“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有关的工作——说得简单一点,也就是以人际关系为主的沟通工作。相对于体力劳动而言,它们可以称为“情感劳动”。如今,除了福利、医疗、销售和营业这些院线的服务业以外,所有的工作均已经服务业化了,这是21世纪的职业特征。
  服务业又被俗称为“做人的工作”。与人的交流沟通没有固定方式,而且个案处理。所以很苛刻。不同于简单的工作,服务业是无法制定操作手册之类的,它必须依靠每个人付出努力和心血。它既需要体力,也需要动脑筋,会使人感到身心疲惫。
  例如美容师和理发师的工作。他们不仅需要美容和理发技术,还必须考虑服务对象的年龄、职业和地位,设计适宜的造型和发型。在为对方服务时。还要会通过交流使对方感到很放松。总之,只有具备很全面的能力,才能获得顾客的青睐,增加回头客。其中,有些人也许就是冲着与美容师或理发师聊天而一再上门的。这样一来,沟通的能力看来就比美容或理发技术更重要了。如今这样的工作在不断增加,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以前根本不需要的能力。
  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法做出一个“到此为止”的限定。因此。很多人为此付出了许多,甚至有人在耗尽自己的精力后走上了绝路。阿部真在作品《被剥削的年轻人》中,就描写了一个为实现“自我价值”而过于投入工作的摩托车送货员。由于他为自己确定的指标太高,最后的结局很凄惨。
  服务业涉及一个“评价”的问题,如果自己努力了仍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自然就会产生无奈感。但是反过来。它也可能使人有所发现,从而增加收获丰硕成果的机会,也就是恢复“完整人格”。
  19世纪末,随着追求合理化和效率,职业日益变得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人们成为单一的劳动机器,被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描述为“没有灵魂的专家、没有心肝的纵欲者”。工作仅发挥了人的全部潜能中的极少一部分。但是通过现在服务业使其完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我曾问自己:“为什么要工作?”经过一番思考后得出的答案是:我需要别人的问候。当然。钱是需要的,不介意地位和名誉也不现实,但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别人的关注。由于别人的关注,能认识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存在,从而产生一种稳定感。淡然,也会使自己充满信心。
  人就是这样,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除了工作外,没有其他方法。
其他文献
“空降华润万家做副总裁,分管人力资源、食品安全和公司事务,我本想新官上任三把火,做点业绩和改革,没想到最终却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奏了效。有时候不是想法不对,是时机问题,要有耐心去等,等着和团队建立信任,靠做小事建立共识。”    在华润17年,我从人事部做起,一直到担当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兼培训中心总经理的职位。工作多年之后,我希望职业生涯能够转型。  机遇来了。2008年,我从集团转到下属
期刊
找到那个掌控你的职场前途的关键人物,不是为了拍马屁、走后门,而是学习一种行之有效的沟通方法。    谁才是掌握你升职大计的关键角色?公司老板?HR经理?你的直接上司?  要明白其中的真谛,不妨先来看看一家市场化的企业提拔员工的流程。  首先,HR部门需要建立一套管理体系,让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并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找到那些有潜力的员工,当企业发展,产生一些岗位需求时,会由公司老板来决定是否设置这
期刊
四眼田鸡?软弱的标志?别傻了,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说,由英语单词Spectacles(眼镜)与Sexy(性感的)组合的合成词“Spexy”正在流行。昔日那些被追打或是被踩碎了镜片孤立无助的眼镜男孩、戴着瓶底眼镜的钢牙妹,终于有了一个可以颠覆世界的新形象了。    把自信挂在脸上    “有20多个眼镜,对,你不用惊讶。近视眼,必须要戴眼镜,但可能同其他人不同的是,我每隔一到两个月就会换一个眼镜。
期刊
所有向上发展受限的天花板,其实都是你加在自己身上的。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和行动模式,一直在阻止你获得更大的成就和幸福。到了该彻底清算的时候了!    一个人的悲剧不在于他输了,而是他差点就成功。  经常有人抱怨无资本、无机会、无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才不得不忍受虎落平阳的平庸生活,理想成为无关紧要的点缀,每天都陷入绝望又动弹不得。而往往越是被公认有才华的人。就越容易成为“杯具”,光芒转瞬即逝。  那么对
期刊
在同一个岗位工作了5年以上的人,超过半数都会出现一些“橡皮化”的倾向。相比于懒惰的员工,“橡皮人”可能还更为糟糕。他们不仅工作没有效率,充满了职业倦怠,而且他们不知该如何谋划自己的未来,不知压力该向何处疏泄。从企业角度来说,也找不到激励这些员工的合适方法。  富士康员工的困境也是今日很多工作者的困境。原因不仅是现实残酷,当代的工作者还有更纷繁芜杂的结需要打开。个人稳定的状态被信息时代缓缓挤压,信仰
期刊
自我设限-成就受限-突破眼光和经验局限-从专业型转变为全面型,谢卫刚用自己的经历生动证明了这个正向循环。    Q 在你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有没有因“自我设限”而使得“成就受限”的教训?  A 我以前在每次调整职业规划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成就倦怠感,应该就是一种“自我设限”吧。我在第一份工作里就曾丧失一些机会,现在仍然有些遗憾。  我最早的工作是在一家4A公司,负责北京所管辖的客户和具体项目的实施。
期刊
在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不难推演的观点:随着网络连接全球平台,各种模式的工作和知识得以不受时间、距离、地形甚至语言的限制。进行分配与共享。这使得模仿变得更加轻易,也正是因为如此,想象力——将成为衡量人才最重要的标准。  与之对应的,是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里对时下年轻人的描述:他们只关心自己半径三米以内的事情;学习能力低下但丝毫不以为然:看到电视中的广告就会马上冲动
期刊
现代工作者的许多压力是从变成“知识工作者”开始的,用知识而非体力工作,需要知识工作者投入更多额外劳动、工作时间更长,还需要不断得到外界的新鲜刺激。德鲁克发现“知识工作者”这个概念已经有50年了,但工作环境和价值观却似乎越来越不适宜他们的成长了……    1901~1910年 体力劳动者    1870年到1900年,美国工人的周工资30年几乎没有变化。职业分工不分贵贱、荣辱与共。不过,这10年间,
期刊
40%的新任主管上任后的18个月内都会遭遇失败,问题出在哪里?  成为主管就要明白,昔日帮助你取得成功的因素随着职位变化已彻底不在,你不得不选择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有人对老板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描述:老板就是坐在桌子的远端看别人享用盛宴的人——他有活不能干……    1 大舍才能大得    通过对30多位成功主管的采访,史考特写了这本书,指出了一个在主管教练和领导力发展方面的真理,那就是如果过分使
期刊
写大字、弹古琴,这样的爱好,你一定觉得“古旧”得很。  偏偏有这样一群人,钟情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旧里尝出“心”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关注的便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如果说我们工作中大部分的烦恼来自于“自己整自己”的话,学到了清净心、耐心、虚心、诚心、赤子心、感恩心,一切烦心事也就迎刃而解。  工作天天是新的。智慧却是旧的、久得才好,如此看来,从充满古意的传统中品点“心”,也算是种很完美的平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