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艾特玛托夫《一日长于百年》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艺术构思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f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再次将人类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党中央领导长期坚持的核心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又一次在实践中得到了体现。但是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非第一次诞生于当代,从古至今,命运共同体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中也有体现。曾获列宁奖和苏联国家奖的艾特玛托夫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也以自己的时代为背景,以自己的文化为载体传达着时至今日更为显著的理念。作者用多种1写作手法和语言手段,传达着自己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乃至不同国家与名族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交相呼应。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假定性;时空观;叙事视角;重复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了“共同体”的概念,并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阐述了共同体理论,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自然地基础之上的群体里实现的例如家庭和宗族等群体,滕尼斯所指的共同体是一个范围要小于社会的概念。但是在我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现在所指的共同体思想,“天人合一”、“先天下之忧而忧”、“达则兼济天下”、“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舟”等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就有的共同体的宽大胸怀。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倡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强调了当今国际社会的整体性、共生性和统一性。当前世界的共同体强调的是全人类生存的共同的根本利益,突出了经济全球化的特色,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各个国家个民族间的关系做了全新的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艾特玛托夫的很多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尽管在作者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哪个国家或者个人提出如此鲜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但是他还是用自己超现代的思维方式,以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世界观。正如作者在《花狗崖》中写道:“我们大家是在一条船上”。艾特玛托夫能有如此超前的视野和格局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艾特玛托夫,苏联——吉尔吉斯斯坦籍作家,全名钦吉斯·托瑞库洛维奇·艾特玛托夫(1928—2008)。艾特马托夫于1928年出生在吉尔吉斯塔拉斯谷地的农村里,父亲是当时最早的共产党员,但后来因蒙受冤屈而惨死狱中。母亲便带着几个孩子艰难的生活。作者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也是从小在他们的熏陶与影响下,艾特玛托夫接触到了俄语和俄罗斯文化。断断续续的生活和学习的经历,都给艾特马托夫后期的创作丰富了素材,他幼年时受到吉尔吉斯本族的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的熏陶,这些都成了他后期作品的素材,并且具有清新的生活气息。在父亲去世后的艰苦的生活中,周围的亲朋好友对他们的无私相助,使得作者从小便懂得感恩;从小与大自然的親近和对自然地以来,使得作者始终敬畏宇宙的平衡和博大;长大后在苏联从政期间的见闻,使得作者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得到了升华,那时作者的国际和全球视野已经形成。生活的经历和对未来的期望都是作者思维和创作过程中取之不尽的源泉。
  《一日长于百年》是艾特马托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曾说过:“我想当代文学就是当代思维,而这首先必须表现在艺术思维的规模和方式上。”[2]小说体现着作者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深地思考,具有浓重的悲剧与忧患意识。作者从不同的叙述视角、不同的时空层面,借助神话传说、现实和科学幻想,借助隐喻等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强化了作者全球性思维的主题。
  艾特玛托夫曾经在接受访谈时被问到:“您本人相信上帝吗?”他回答:“我不相信具体的安拉或者耶稣,我相信理性及其与宇宙的联系,每个生命物,无论是仙人掌还是人,都与宇宙相联系着。”他说过:“文学的最高使命就在于:唤醒人们理性的同时传播人道主义,因为人道主义是人类用以达成保卫和平协议的共同语言......”[3]这也体现了艾特玛托夫创作思维的全球性,是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未来和发展等一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做出的的哲理性思考。
  作者在表达共同体思想时所使用的的表现手段:
  一、假定性
  文学艺术中的“假定性”概念最早源自“假定性戏剧(условный  театр)”。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苏联戏剧导演梅耶荷德(В. Э. Мейерхольд, 1874-1940)在其著作《论戏剧》(О театре, 1913)中提出的。指的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于俄国的一种戏剧创作流派,它与现实主义戏剧,特别是自然派戏剧相悖。[4]假定性的第一要素就是虚构。在艾特玛托夫的作品中主要有三种形式的假定:1、歌谣、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假定形式;2、拟人、科幻等想象形式的假定;3、象征隐喻等其他形式。在该部著作中,乃曼-阿纳墓地、杜年柏拜鸟等的传说,与作品中显示故事的发生地,以及科幻场景的宇宙“创造计划”,这些故事都在这个小小的火车会让站聚焦,假定性形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使得作者的思想和观念得以多方位表达。在《一日长于百年》中,作者将这种假定性植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用多个场景、不同空间层次和数条线索表达了一个宏大的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大量使用了隐喻这一假定性手法,将思想的表达归于集中,小说中的“环”计划和“希利”分别是围绕宇宙和人的思想的一个帽子,将人类中枢区域覆盖,使之不能正常思考,这一隐喻手法的使用使得读者可以自觉地联想,并领会作者的意图。
  二、时空体
  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是在建立在20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之上的,还受到哲学家康德和生理学家乌赫托姆斯基的影响,巴赫金强调:“在文学中的艺术时空体里,空间和时间标志融合在一个被认识了的具体整体中。时间在这里浓缩、凝聚,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空间则趋向紧张,被卷入时间、情节、历史的运动之中。时间的标志要展现在空间里,而空间则要通过时间来理解和衡量。这种不同系列的交叉和不同标志的融合,正是艺术时空体的特征所在。”[5] 《一日长于百年》这部作品,正是巧妙的将这一理论得以实践,作品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不同的时间,将漫话千年的计划凝于一日将千年的故事融于送葬这一日,将宇宙中的不同的空间聚于草原上的一个不起眼的会让站一地,从地球到宇宙将故事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人类,使情节得以浓缩,也使读者在感官上体验得更饱满。   巴赫金提出的“时空体”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采用,时空体理论的使用也可以赋予文学作品哲理性,引发人们的思考。《一日长于百年》中,艾特玛托夫便在这样一个时空交错的场景中勾画出了一个气势磅礴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能够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的作品。
  三、视角转换
  “在小说中,视角的选择和诗歌的形式的选择一样是至关重要的——其选择的有效性也因此应该与某种技巧对某些效果的实现是否合适相一致。”(N. Friedman,1967:256)。在作品中,作者通过描写动物与人对同一场景的反应和思考,且不同的故事和叙述者的频繁切换,使得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当前的世界得到不同维度的感知。例如小说的开场,是以一只饥饿的狐狸的视角来描述草原腹地鲍兰雷·布兰内,之后又以主人公和宇航员等视角进行叙述,使得读者就像在不同的角色的目光后,注视着这个共同的家园,重构、更新了读者的感觉,也使得读者了解作者自己所持有的 思想与观点。
  四、重复
  重復是语篇衔接的形式之一,它最直接的体现方式是具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或段在同一语篇中反复出现。它能够强调文章主题凸出思想,或者使得文章内容条理清晰且达到连贯的效果。在这部作品中很多次出现该片段:
  “在这个地方,列车不断地从东向西和从西向东行驶 … …
  这段话几乎重复出现在小说的每个章节的开始,和作品的内容具有时空转换的临界处,一方面将读者从不同的叙述时空体聚焦于故事的发生地,另一方面作为时空切换的标志,衔接整个故事的情节,此外,这段重复的话语本身就表达了作者的主要思想:虽然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火车会让站,但是他的正常运转确牵动着所有的经过这里的车辆和经过这里的人们,它和宇宙中的格林威治子午线一样具有深刻的意义。中心无处不在,处处是中心,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共同体思想。
  《一日长于百年》这部作品体现了艾特玛托夫创作思维的全球性特征,失足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未来和发展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的哲理性思考。他的作品被译成一百多种语言,读者遍布全球来自世界各地,虽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信仰都不尽相同,但对于世界和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相同的,这也是艾特玛托夫作品思想的全球性的体现,是人类对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认同。
  2019年新冠病毒尚未结束,我们每一个地球村的村民都面临着同样的对生命的威胁,在当今社会希望我们人类和自然、人类之间都能够团结,相互帮扶,共同享受生存的美好。
  参考文献
  [1]§?§Ы§д§Ю§С§д§а§У §№ §?. §?§Ц§а§Т§з§а§Х§Ъ§Ю§н§Ц §е§д§а§й§Я§Ц§Я§Ъ§с [N]. §?§Ъ§д§Ц§в§С§д§е§в§Я§С§с §Ф§С§Щ§Ц§д§С,
  [2]§?§Ы§д§Ю§С§д§а§У §№ §?. §?§з§а §Ю§Ъ§в§С [N]. §?§Ъ§д§Ц§в§С§д§е§в§Я§С§с §Ф§С§Щ§Ц§д§С, 04-01-1984.
  [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2).
  [4][吉尔吉斯斯坦]艾特玛托夫.一日长于百年[M].张会森,宗玉才,王育伦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艾特玛托夫答记者[J].苏联文学, 1986 (5).
  [6][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74-275.
  [7]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9-06-1970. //
  [8]史锦秀. 艾特玛托夫在中国[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曲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分析研究任何一个音乐体裁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本文就曲牌音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地梳理,希望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曲牌;发展历程  纵观整个中国传统音乐,曲牌占据了其半壁江山,广泛存在于文人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以及器乐音乐等众多体裁形式中。它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
期刊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属于戏剧的一种,也是由演员扮演角色故事的艺术。只是在扮演角色的时候所使用的媒介和西方话剧有所不同,戏曲表演的媒介包含了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  通过一段时间的对戏曲历史的学习,对于四大徽班与京剧的关系产生浓郁的兴趣,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期刊
一、创作背景  《海风阵阵愁煞人》是一首旋律丰富、情感饱满的抒情咏叹调,歌剧中的音乐取材大多采用民族戏曲音乐,加入了河南的地方戏曲元素,并借鉴和吸收西方音乐手法进行创作的,期间还融合了沿海渔船号子,最终创作出一部独具特色的声乐作品。  原著故事发生在东南沿海的珊瑚岛上,该剧讲述了《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故事女主人公珊妹,从小生活于贫苦家庭,幼时母亲离她而去,与父亲相依为命,年老的父亲靠打渔度日,但还是
期刊
摘要:我国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漫长的发展创新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华丽的瑰宝,其中戏曲文化是我国所独有的,深受中外人民喜爱的文化之一。淮剧是发源于江苏建湖一带的传统剧种之一,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吸引着很多人。但当前时代很多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时代所淘汰,传统的淮剧也因为地域语言等原因,发展受到局限,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出现使传统淮剧迎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关键词:传统淮剧;云直播
期刊
摘要:生活本身是对环境的一种参与,这种实践活动的较高层次是通过对环境艺术性的改造来实现的。环境艺术影响了人的精神生活层面,影响了人的审美意识。在环境艺术中探讨生活诗学的存在方式,其理想结果即“诗意的栖居”。文章试图在两者的关联性上尝试做出探讨。  关键词:生活诗学;环境艺术;诗意地栖居  一、生活与环境艺术的关联性  自工业文明起,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孜孜不倦探索的理想境界就是“诗意的栖居”。“诗意的
期刊
摘要:歌曲完美的演唱需要组成的部分很多,本文通过高位置演唱、气息与感情三个方面与咬字的关系,浅析了咬字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歌曲演唱;咬字;气息  咬字是歌唱的灵魂,60年代是中国本土民歌的盛行时代,那个时代没有科学的发声技术,歌唱中气息的运用没有被重视。歌唱家更注重咬字吐字。但是因为没有气息的功底,咬字过于生活化,没有基础的通道。70年代后,在传统的声乐发声基础之上引入了意大利等西方国家
期刊
摘要:纵观明清小说,中秋描写的出现频率较高,关于中秋佳节的诸多习俗均有十分生动形象地刻画,例如赏月、食月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俗文化史价值。除此之外,明清小说中秋描写,还成为小说人物命运转折点、小说人物关系变化节点、怪异妖魅出现的背景,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人物性格,剖析人物关系,渲染故事背景,其文学功能不可替代。本文研究过程中,从明清小说中秋描写入手,通过解读不同小说作品对中秋的描写,来揭示中秋的传
期刊
戊戌之年,暮春之际。进学修身于黄海之滨、玛伽丘山之下,其校景引人亲至,静美而素雅,娇丽而和明,故作小文以颂记之。  山大威海之居,胶东半岛之尽。临海而建,依山而起,乃物华天宝之地,其有树人立业之功,储才建国之绩。故天鉴国识,起秀丽如画之景,立别具一格之致。众人谓之“九州花园之校”,实不假矣!  此地有苍松古柏,碧海青山。画之峨眉,歌之凤鸾,赏心而悦目,动悦而安然。其劲风酣畅,舒云漫转,引浮光无尘,
期刊
摘要:音乐话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汪克敏教授所导演,该剧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同名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通过采用音乐话剧的形式,开创性地将话剧、音乐和芭蕾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剧中演员之一,以下我来结合演出经历谈谈关于剧本的二度创作。  关键词:爱情;二度创作;信念感;感情层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其灵感来源于他在生
期刊
摘要:从巴赞提出照相本体论、提倡“纪实主义”以来,长镜头纪实美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在二战后诞生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一批以长镜头为主要拍摄手法的电影流派。而导演毕赣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超现实主义,非线性叙事等元素与长镜头相结合,对长镜头的可能进行了无限探索,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意之美。  关键词:毕赣;长镜头;场面调度;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一、打破长镜头的纪实局限  从巴赞提出长镜头理论及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