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瞬间搭建世界的印象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fa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好奇,出生于1980年往后的这一代人当中,总有某一些人,像是受到磁场干扰的电子似的,会从商业文化的氛围中逃逸出来,醉心写起纯净、优美乃至晦涩的小说来。这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磁场?思索这类无解的问题,当然先是对自己的一种逼问和审视,同时,这些人、这些作品、这种生活的选择与状态,也会以有机的部分,构成一个更大磁场。在那里,除了慰藉,还有发现与照亮。
  学者张旭东的一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代的问题再一次被证明对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美学蕴含和历史蕴含具有关键意义……当代中国批评实践与文学实践之间的对话从来都是同代人‘兄弟般’彼此呼唤。”尤其是这十年来,“代际”作为一种批评慨念,成为每一位作家在出场亮相之初必须归类的秩序。当然,这种批评概念是相当机械的,但在一个失去了审美共识的时代,它像是一件不大合体的迷彩服,却保护了新生的、异质的文本,让它们得以在“代际”的视野中获得辨析与确认。与此同时,它更加确保了传统的赓续,在代与代之间的比较当中,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到文脉的流动轨迹。
  这些思绪是我读到宁波青年作家赵雨的小说时,心中挥之不去的涟漪。
  在读他的小说之前,我先对他自己写的简介印象颇深:“1984年5月生于浙江宁波一个名叫北仑的滨海城区,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北仑下辖一个名叫大碶的小镇度过,2003年前往市区上大学,就读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营销管理系,翘了四年课,泡了四年图书馆,看书多多,一事无成。”
  同代人间之所以惺惺相惜,就在于可以分享大致相同的公共记忆与生活方式。如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同代人的理解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越性。但赵雨的简历中,却有着我不熟悉的一面。这一代的年轻人,大多经历异地的奔波,不是出门去读大学,就是出门去找工作,鲜有在一个地方安安稳稳地出生、长大、成熟,并在同一个地方继续安家落户。显然,赵雨不属于这种类型,他跟自己出生的这片土地关系紧密,从这个角度去读他的小说,会发现他笔下那种江南风物的细腻描写、小说中安静的氛围、偶然玄冥的历史背影,也一定和这样的成长背景有关。这对他来说,不仅出自阅读,更出自记忆和生命的体验。
  在《周弗的两个午后》中,他的叙事宛如灵活的随时移动、调节的摄像机,镜头有远景和近景、广角和细部、长镜头与蒙太奇,各种场景由瞬间汇聚而成,凝成视觉意象,从而近在眼前。但他始终将空间限定在村庄以内,时间也限定在两个下午当中,没有滥用镜头的表达,显现出了一个写作者必要的克制力。《第七间房》构思精美,一个短篇也分为三个板块来写:左岸、右岸、第七间房。小说中满溢着南方的神秘气息,引人入胜。《乡关》中的亡灵叙事,是在抒发一种苦难的呻吟,并在结尾处才抖出包袱,让读者发现叙事者是亡灵,这与很多开头便说明是亡灵在叙事的小说有了区别。
  赵雨喜欢在叙事中夹杂许多优美而感伤的诗意描写,以及不乏少年心怀的抒情独白。《大水过后》的结尾,诗意蕴涵在对世界的细微描写之中:“他的目光和几天前见过的截然不同,朝我笑了笑。然后,扬起脑袋,将视线投向半空,空中灰蒙蒙一片,云朵如碎絮,有一丝微弱的光线想从云背后挣脱出来,看来天气真要好转了。他的视线前方,是大水过后狼藉的地表,各种垃圾充斥于途,他究竟看到了什么?过了一会儿,再次露出微笑。”如果说,他如摄像机的笔触在《周弗的两个午后》中表现出的是冷叙事,那么在这儿,表现的便是抒情了,不是空洞的呐喊,而是以视觉为载体,同样有某种冷抒情的意味。再看小说《白鹭林》的结尾处,对梅子璇拍的那张白鹭照片,他有了定格处理:“一只白鹭,站在一棵白桦树的枝干上,全身洁白,细脚伶仃,脑袋后转,长喙埋^茂盛的羽毛丛中。照片逆光拍摄,柔和的光线充斥整个画面,覆盖在白色羽毛上,犹如洒上一层淡黄的细碎的薄纱。”这个结尾意象就不仅仅是抒情了,而是进入了象征的营造,让整篇小说的韵味进入了那画面内部无处不在的光线以及难以说清的事物與状态之中。
  赵雨的短篇小说初看会觉得故事较为简单,原本短篇小说就是不要求故事的,但他的短篇小说大多会有一个故事的雏形,因而显得简单。这也是大多数作家会选择“横截面”作为短篇小说呈现的原因。有横截面,便是意味着有一些更广大的部分,这类似于一种“心理暗示”。用更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来说,叫格式塔理论(Gestalt),人根据自己的前视野,有一种完整把握世界的本能。这也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之所以能够成立的根本原因。我读赵雨小说,不免要思考,短篇小说中的故事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实际上,有完整人物和情节的短篇小说在文学史中并不罕见,印象中福楼拜的《一颗简单的心》、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博尔赫斯的大部分小说,都是如同雕塑般的小说。这与海明威、卡佛以来的“横截面小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横截面小说越来越多,似乎暗示着在这个越来越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们越来越想驻扎在固定的时空中,去品味生活的滋味与细节。时间变得空间化,故事的流动性降低了。回到赵雨的小说,实际上,这也预示了他今后的探索方向,如何更有意识地去增强文体的属性。
  让我有点儿惊讶的是,赵雨告诉我,他除却短篇小说外,尚未尝试过其他小说文体的写作,连中篇小说也没试过。我问他原因,他先说是工作繁忙所致,我不满足这个答案,再问,他只好坦白,说自己特别急于看到作品的完成。我想到了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心情,并且,深陷在作品的跋涉之中,时常会生出沙漠旅人的绝望。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便是没有完成的作品,卡夫卡和K一样,迷失在不断降落的雪中。写作的孤独,于此为甚。这让我对赵雨的短篇小说特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些绵密的言说来自于人与世界相遇时的喃喃自语。那是他一个人的真理。
  赵雨的小说语言是好的.已获相当的文学性,在面对阔大的人海口之际,可以小心翼翼地扬帆出海了。科塔萨尔曾说:“一篇伟大的短篇故事的标记是我们或可称之为它的独裁专制。”艺术上的独裁专制,便是意味着要将自身的美学观念与艺术形式,从头到尾贯穿到底。那么,作为艺术家本身一定需要更高的视野,写作的实践过程也要保持住外科手术般的精度。这不止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这是进入世界内部而依然可以和世界保持对话的一种能力。
  这是对存在的呵护。
  在此,我愿和赵雨共勉。
其他文献
一  蔡甸这座小城,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在此出生至长大,考学了,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我开始和继续着我想要的生活。离家久了,他乡即故乡。有时,觉得家乡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细算一下,在蔡甸怀抱里,我竟度过了前后近三十年的时间。人生不长,迈过不惑之年就该接近半辈子了,而“蔡甸”两个字似已融进我的血脉,流淌在我依然未改的乡音里,已然盘踞我有生之年近一大半的光阴。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离开故乡
期刊
单纯爽直的姑娘丁鑫鑫,因为一场“减肥”运动,导致自己性情变得乖戾难测、抑郁烦闷,而且严重破坏了家庭和谐,夫妻之间、人狗之间失去了原有的温馨和信任,家庭失去了烟火味(生活气息),丈夫和宠物狗都很害怕她、躲着她。马小淘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喜剧元素,用跳脱、幽默的话语,串起一个一个生活细节,没有大起大落,在不经意间呈现丁鑫鑫“以减肥的姿态完成了体重的稳步上升”,把喜剧故事讲得凄凉、沉重,让人唏嘘不已。伴随着
期刊
下到底楼亭子间,拨了两通电话,无人接听。雨一直落着,凉风拂来,似有了秋意。独自静坐着,无心上楼,往事遂一一漫上心头。  近年来,给老家每周都打电话,但这一年多,我大多是和母亲说。父亲听力减退了,和他通话吃力。我大声说着,他有时还会听岔。  一次,和父亲说了一半,他突然说,我和你不说了,你和你妈说吧。握着手机,我能感受到他的气恼,他是在气自己不中用吧。我顿时有些伤感。  记得父亲揍过我两次。  幼时
期刊
祖父除了长寿,一百多岁,一生中没有发生过可歌可泣的事情,连来历也是模糊的,没有家谱之类的文字可资查询。我知道祖父的籍贯,在绍兴的一个水乡,阮社一带,但我没去找过,因为去了也没用,我连曾祖父的名讳都不知道。在接续家谱最热闹的这几年也没有阮社方面的人来打听过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曾祖一脉出来讨生活时,身份极其卑微,捕鱼为生,被人忽略了。贫穷总是跟苦难形影相随,这没什么奇怪,但在苦难中依然能活得细水长流,
期刊
有一天夜里,在看厚厚而不好看的稿子,突然觉得饿了。是那种深夜的饿,这种饿未必是身体需要能量或胃部急需食物的填充,而只是到了那一刻,只有食物才能弥补身心一体的虚空感。我跑到厨房,打开冰箱,只发现一罐啤酒,没有其他可方便吃的东西,然后看到了鸡蛋。  我打了三颗鸡蛋,点着火,煎了三颗蛋,然后把那罐啤酒喝了下去。  抬头一看,已经十二点了。心里不免有一点罪恶感,如此深夜吃东西,于身体是不利的,我早知道,可
期刊
杨东标新作《如意之灯:世界搬运车之王储吉旺传》,传主是宁波本地企业家储吉旺先生。对于储吉旺先生,我无缘结识,只知道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并携手《文学港》杂志社,捐资创设了“储吉旺文学奖”。通过阅读《如意之灯》认识储吉旺先生,理解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如何艰苦奋斗,如何迫不得已地被社会挟裹着,走上了一条连自己都根本没有想过的人生道路。在所有传记作品中,人物都是时代的产物,性
期刊
一  如果你出生在宁波奉化,一千年前跑到贵州去做生意或看朋友,那里的人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自己人,因为那时黔中也有个奉化州,写《武经总要》的曾公亮说,这地方是“古蛮夷地,春秋庸人率群蛮叛,即其地。秦置黔中郡,五溪蛮之西界也。”让后来流放在那里的王阳明显得像游子返乡似的,也有助于在那里参加高考的徐文长的老爸和长兄双双中举。说得近一点,五六百年前吧,如果你到云南去做生意或看朋友,那里的人说不定也会把你
期刊
我是除夕那天才放的假。本想多睡会儿,可一大早被母亲的电话叫醒。我嘟嚷着说,这么早打来电话啊。母亲说,还早啊,太阳都晒屁股了。不管太阳站在哪里,是站地平线上,还是立在电线杆上,母亲都用这个词来表达时间。母亲叮嘱我早点回去,赶在做祭祀前到家。这是母亲打来电话的目的。末了,母亲又补充了一句,车子开得好。这也是母亲的惯用语。意思是小心开车。  我迷迷糊糊接完电话,继续躺在床上,但已经没有了睡意。  往常,
期刊
灵栖洞  水是柔的,其韧性又显出刚的本质。  建德的灵栖洞就是这样。水的穿越将这里的石灰岩溶蚀成各种形态,树木啦,屏风啦,熊猴啦,宝塔和佛像啦,犹如生活中的林林总总,碎碎屑屑;犹如小说中的你你我我,真真假假,像是山野田园里老人们一个个的传说,又像是明月星空下孩子们一个个的故事,还有佛陀对于这个世界林林总总的玄妙诠释,既真实,又虚幻,空中有实,真中有虚。  在灵栖洞,水是雕塑师,千百万年如一日。面对
期刊
我难以说清这次阅读的感受,这是一次非常偶然的邂逅,陌生得令人惊喜,却又复杂,难以理清。我说的是读了女作家赖赛飞《快手的手》等三篇散文之后的感觉。  猛一想,我也是见识过不少散文的,在我看来,散文之于文学,—如狂草之于书法。它们大致有一个共通点:看似门槛低,实则台阶高,入门易,登堂难。放眼当代散文界,玩票打诨者多,扎马坐科者少;信马由缰者众,张弛有度者寡。正如刘锡诚先生曾批评过的那样:“矫气和贫血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