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歌鉴赏是由感知、鉴赏形象开始的。古诗中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总是受到关注,而人物形象往往被忽略,几乎成了鉴赏的盲点。本文以此为着眼点,从把握人物形象的类型、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三个方面,探讨古诗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等问题,以提高鉴赏能力。
关键词: 古诗人物形象鉴赏 类型 特征 意义
古代诗歌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都占有较大比重,相应的,古诗鉴赏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与考试的重要内容。新课标规定要“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考试大纲》也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近几年各省的高考来看,古诗词鉴赏越来越“目中有人”了,即开始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
作为诗歌鉴赏的有机组成部分,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把握人物形象的类型、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和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三个方面入手,为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好铺垫。
一、把握人物形象的类型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概括起来,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典型人物形象有以下几种:①孤独、寂寞、思乡怀亲的旅人形象,多出现在羁旅诗和送别诗中。②征人形象,多出现在边塞诗中。③隐士形象,山水田园诗中常见,主要体现田园生活的闲适。④悲士形象,所谓“悲士”,多是怀才不遇、被贬他乡、功业难成或报国无门的形象。⑤狂者形象,多具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特征。⑥身怀绝技或驰骋沙场的英雄形象,诗人多用其来自况或对比。⑦宫女形象,诗中多描写其生活和精神状态,诗人寄予同情;也可能以宫女自况,反映不受重用的失落,等等。⑧思妇形象,思念的对象多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或为征战而远征的人,诗人也多借此反映社会问题。当然,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是很丰富的,还有下层的劳动者、行侠仗义的侠客、天真活泼的孩子等。从人物形象与诗歌作者的关系来看,这些人物类型又可归纳为三种情况:一是诗人在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二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小说中的“我”很多时候不是作者自己);三是刻画的形象与诗人自己合二为一。
在对人物形象进行鉴赏时,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身份类型中,推测出人物的某些特征,从而加深对形象意义的理解和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二、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虽不像小说中的那么丰满、完整,刻画人物形象也沒有明显的情节,但仍然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来表现人物。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就要从对人物的正、侧面描写入手,来抓住人物的特征。
1.关注对人物的正面描写
(1)动作描写。杜牧的《秋夕》以“轻罗小扇扑流萤”、“坐看牵牛织女星”两处动作描写,写尽了宫女那哀怨与期望交织的复杂情感,刻画了一个孤独、失意的宫女形象。
(2)心理描写。王昌龄的《闺怨》,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突出了一个幽怨的少妇形象。
(3)肖像描写。武元衡的《赠道者》:“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只描写了肖像,一个婀娜娇美的女子便跃然纸上。
(4)语言描写。《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只从四句典型的语言:“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就可以看出她是个专横的家长。
2.注意侧面衬托的作用
(1)用环境衬托。陈羽《从军行》前两句:“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为什么把天山写得如此严酷、恶劣,甚至是生命的禁区?看到“红旗直上天山雪”便豁然开朗,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衬托边地将士不畏艰险、斗志昂扬、勇往直前的精神气概。
(2)借他人衬托。王维的《少年行》(其三)刻画了“一身能擘两雕弧”这样一位少年形象,正是以“虏骑千重”来衬托出少年的自信和胆气。
三、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都熔铸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有时不能只看表面意思,还要知人论世,展开联想,深入分析。在把握人物身份、抓住人物特征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也就是说,诗人为什么刻画这样的形象,目的是什么,是借他来表达情感、志趣、理想和追求,还是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1.从人物形象看作者的人生经历
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潜藏着作者的人生经历。比如陆游通常是以庄严、凝重的爱国者的形象出现的,但《看梅绝句》却把自己写成了一个狂者:“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如何理解这个反常的“狂者”形象呢?恐怕只有联系陆游的际遇了。陆游的理想抱负长期不得实现,心中强烈的情感压抑太久,宣泄爆发就会采取一种反常的形式——“狂”,这是一种抗争,也是一种从庸常的生活状态下解脱出来的轻松。
2.借人物形象抒发作者的情怀
秦韬玉的《贫女》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抑郁的贫女形象。难道诗人的目的仅仅是刻画贫女吗?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卷十六)。秦韬玉就是出身寒门,应进士不第,只得在宦官府中做幕僚的贫士。所以“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寄托着贫士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隐喻着贫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贫士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做嫁衣裳”,则是诗人的自叹。
值得注意的是,有意识地挖掘人物形象的意义,虽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但不能任意拔高,否则会影响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有理有据才能达到鉴赏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
[3]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5.
关键词: 古诗人物形象鉴赏 类型 特征 意义
古代诗歌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都占有较大比重,相应的,古诗鉴赏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与考试的重要内容。新课标规定要“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考试大纲》也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近几年各省的高考来看,古诗词鉴赏越来越“目中有人”了,即开始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
作为诗歌鉴赏的有机组成部分,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把握人物形象的类型、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和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三个方面入手,为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好铺垫。
一、把握人物形象的类型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概括起来,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典型人物形象有以下几种:①孤独、寂寞、思乡怀亲的旅人形象,多出现在羁旅诗和送别诗中。②征人形象,多出现在边塞诗中。③隐士形象,山水田园诗中常见,主要体现田园生活的闲适。④悲士形象,所谓“悲士”,多是怀才不遇、被贬他乡、功业难成或报国无门的形象。⑤狂者形象,多具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特征。⑥身怀绝技或驰骋沙场的英雄形象,诗人多用其来自况或对比。⑦宫女形象,诗中多描写其生活和精神状态,诗人寄予同情;也可能以宫女自况,反映不受重用的失落,等等。⑧思妇形象,思念的对象多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或为征战而远征的人,诗人也多借此反映社会问题。当然,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是很丰富的,还有下层的劳动者、行侠仗义的侠客、天真活泼的孩子等。从人物形象与诗歌作者的关系来看,这些人物类型又可归纳为三种情况:一是诗人在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二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小说中的“我”很多时候不是作者自己);三是刻画的形象与诗人自己合二为一。
在对人物形象进行鉴赏时,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身份类型中,推测出人物的某些特征,从而加深对形象意义的理解和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二、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虽不像小说中的那么丰满、完整,刻画人物形象也沒有明显的情节,但仍然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来表现人物。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就要从对人物的正、侧面描写入手,来抓住人物的特征。
1.关注对人物的正面描写
(1)动作描写。杜牧的《秋夕》以“轻罗小扇扑流萤”、“坐看牵牛织女星”两处动作描写,写尽了宫女那哀怨与期望交织的复杂情感,刻画了一个孤独、失意的宫女形象。
(2)心理描写。王昌龄的《闺怨》,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突出了一个幽怨的少妇形象。
(3)肖像描写。武元衡的《赠道者》:“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只描写了肖像,一个婀娜娇美的女子便跃然纸上。
(4)语言描写。《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只从四句典型的语言:“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就可以看出她是个专横的家长。
2.注意侧面衬托的作用
(1)用环境衬托。陈羽《从军行》前两句:“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为什么把天山写得如此严酷、恶劣,甚至是生命的禁区?看到“红旗直上天山雪”便豁然开朗,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衬托边地将士不畏艰险、斗志昂扬、勇往直前的精神气概。
(2)借他人衬托。王维的《少年行》(其三)刻画了“一身能擘两雕弧”这样一位少年形象,正是以“虏骑千重”来衬托出少年的自信和胆气。
三、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都熔铸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有时不能只看表面意思,还要知人论世,展开联想,深入分析。在把握人物身份、抓住人物特征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也就是说,诗人为什么刻画这样的形象,目的是什么,是借他来表达情感、志趣、理想和追求,还是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1.从人物形象看作者的人生经历
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潜藏着作者的人生经历。比如陆游通常是以庄严、凝重的爱国者的形象出现的,但《看梅绝句》却把自己写成了一个狂者:“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如何理解这个反常的“狂者”形象呢?恐怕只有联系陆游的际遇了。陆游的理想抱负长期不得实现,心中强烈的情感压抑太久,宣泄爆发就会采取一种反常的形式——“狂”,这是一种抗争,也是一种从庸常的生活状态下解脱出来的轻松。
2.借人物形象抒发作者的情怀
秦韬玉的《贫女》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抑郁的贫女形象。难道诗人的目的仅仅是刻画贫女吗?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卷十六)。秦韬玉就是出身寒门,应进士不第,只得在宦官府中做幕僚的贫士。所以“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寄托着贫士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隐喻着贫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贫士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做嫁衣裳”,则是诗人的自叹。
值得注意的是,有意识地挖掘人物形象的意义,虽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但不能任意拔高,否则会影响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有理有据才能达到鉴赏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
[3]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