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好的导入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述了初中历史课七种常用的导入法。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 导入法 七种方法
高尔基说:“文章的开头如定调,一定要好。雅沙菲兹的小提琴第一个音符就准确、悦耳、动听。”新课导入,就好比演奏家定弦,歌唱家定调,音调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新课改以来,我加大对初中历史课导入法的研究力度,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取得了不错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种方法。
一、巧妙设疑导入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我说:“同学们,我们每年五月四日都要过一天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这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板书)学生们的兴趣就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二、援引诗词导入
诗词语言精练、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如在组织《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教学时,我先说道:“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以雄浑的笔触和凝练的语句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它和震惊世界的长征一起永垂千史,光照人间,这就是《七律·长征》。”之后高声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由此导入新课,就很快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七十多年前红军长征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巧用时事导入
如在《讲祖国统一的浪潮》时,我这样设计:播放香港回归的实事资料,问:“这是什么事件?”学生很容易回答:“香港回归。”之后,课件展示香港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是如何被英国殖民者一步步侵占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有了答案。”还可利用热点问题进行导入。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方法。如:在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节时,“9.11”事件刚刚发生,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利用多媒体放映“9.11”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当看到世贸大楼顷刻间化为乌有时,学生当场叫了起来,我问:“相信大家都知道刚才看到的录象是什么事件吗?”学生齐声回答:“‘9.11’事件。”我开始导入:“当‘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人们都在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由此爆发,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前两次世界大战,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导入就深深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联系现实导入
课件出示:有两个人正在吸食鸦片的图片,问:“他们在做什么?”让学生联系现实畅谈鸦片的危害,之后出示课件“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然后话题一转:“在一百多年前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痛苦的回忆呢?”导入本课。通过画面和问题的提出,紧扣当今国际上和中国大力开展扫毒活动的事实,创设历史情境,给学生留下疑问。
五、再现史实导入
学生喜欢看电视,在上课前三分钟,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再现当时历史画面,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我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教室,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黄海战役”片段,看完片段后,教室非常安静,我开始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什么电影?”“《甲午风云》。”。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从刚才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什么?”“中国失败。”“那么,中日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又是怎么样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这场战争的失败又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就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急于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六、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重在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把学生带入所要讲述的历史环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讲“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一课时,上课后,首先用录音机放出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如泣如诉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涌出,伤感的心情立即充溢了每个学生的胸膛,音乐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到了那段耻辱的岁月。“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事变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个事变说起。”随后,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语最能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达到“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七、传说故事导入
学生喜爱听故事,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1794—1814年的法国”一节,我设计这样的序言:“同学们,过去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历史知识贫乏,当问他项羽和拿破仑相比如何时,他竟说:‘霸王能举千斤鼎,何况拿破轮子?’那么我说的这个拿破仑是什么人物呢?拿破仑身高一米六八,科西嘉人,有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参加过多次战斗,但没有负过一次伤。有一次,炮弹在他不远的地方爆炸了,却没有伤他一块皮。如此伟大的拿破仑在1794—1814年的法国历史舞台上起了什么作用,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印象很深。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用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导入法,联想对比法等导入法来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但在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时要注意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同时又要求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方法要灵活多变,切不可千篇一律,特别要求设计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
总之,设计导入语没有固定格式,因课而异,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中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则定会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 导入法 七种方法
高尔基说:“文章的开头如定调,一定要好。雅沙菲兹的小提琴第一个音符就准确、悦耳、动听。”新课导入,就好比演奏家定弦,歌唱家定调,音调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新课改以来,我加大对初中历史课导入法的研究力度,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取得了不错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种方法。
一、巧妙设疑导入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我说:“同学们,我们每年五月四日都要过一天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这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板书)学生们的兴趣就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二、援引诗词导入
诗词语言精练、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如在组织《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教学时,我先说道:“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以雄浑的笔触和凝练的语句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它和震惊世界的长征一起永垂千史,光照人间,这就是《七律·长征》。”之后高声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由此导入新课,就很快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七十多年前红军长征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巧用时事导入
如在《讲祖国统一的浪潮》时,我这样设计:播放香港回归的实事资料,问:“这是什么事件?”学生很容易回答:“香港回归。”之后,课件展示香港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是如何被英国殖民者一步步侵占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有了答案。”还可利用热点问题进行导入。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方法。如:在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节时,“9.11”事件刚刚发生,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利用多媒体放映“9.11”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当看到世贸大楼顷刻间化为乌有时,学生当场叫了起来,我问:“相信大家都知道刚才看到的录象是什么事件吗?”学生齐声回答:“‘9.11’事件。”我开始导入:“当‘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人们都在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由此爆发,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前两次世界大战,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导入就深深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联系现实导入
课件出示:有两个人正在吸食鸦片的图片,问:“他们在做什么?”让学生联系现实畅谈鸦片的危害,之后出示课件“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然后话题一转:“在一百多年前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痛苦的回忆呢?”导入本课。通过画面和问题的提出,紧扣当今国际上和中国大力开展扫毒活动的事实,创设历史情境,给学生留下疑问。
五、再现史实导入
学生喜欢看电视,在上课前三分钟,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再现当时历史画面,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我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教室,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黄海战役”片段,看完片段后,教室非常安静,我开始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什么电影?”“《甲午风云》。”。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从刚才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什么?”“中国失败。”“那么,中日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又是怎么样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这场战争的失败又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就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急于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六、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重在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把学生带入所要讲述的历史环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讲“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一课时,上课后,首先用录音机放出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如泣如诉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涌出,伤感的心情立即充溢了每个学生的胸膛,音乐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到了那段耻辱的岁月。“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事变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个事变说起。”随后,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语最能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达到“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七、传说故事导入
学生喜爱听故事,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1794—1814年的法国”一节,我设计这样的序言:“同学们,过去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历史知识贫乏,当问他项羽和拿破仑相比如何时,他竟说:‘霸王能举千斤鼎,何况拿破轮子?’那么我说的这个拿破仑是什么人物呢?拿破仑身高一米六八,科西嘉人,有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参加过多次战斗,但没有负过一次伤。有一次,炮弹在他不远的地方爆炸了,却没有伤他一块皮。如此伟大的拿破仑在1794—1814年的法国历史舞台上起了什么作用,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印象很深。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用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导入法,联想对比法等导入法来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但在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时要注意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同时又要求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方法要灵活多变,切不可千篇一律,特别要求设计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
总之,设计导入语没有固定格式,因课而异,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中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则定会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