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生后一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引起的自然死亡,体位改变,由卧位到坐或站位以后导致突发性意识丧失,面色苍白或紫绀,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继而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其体会如下:1.提高患者预防心脏病猝死发生的意识。2,在诊疗过程中合理用药,运用现有的先进设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3.加强临床护理,对重症患者的室内活动给予必要的帮助,训练其在病床上排大小便,减少体位的改变。
关键词:体位改变;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生后一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引起的自然死亡,其特点有三:第一,死亡急骤。第二,死亡出人意料。第三,属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心脏性猝死的过程是:病人突然意识丧失,有的出现抽搐;呼吸迅速变得不规则,呈叹息状,随之呼吸停止,脉搏摸不到,用耳朵贴在左胸前区也听不到心跳;病人两眼瞳孔随后很快散大,用手电光线照射也不见瞳孔缩校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的心室颤动,其次是大片心肌梗塞。
1,临床资料
患者全部来自我院2010到2014发生心脏病猝死病例21例。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例,原发性高血压2例,2型糖尿病1例,过度疲劳1例。年龄结构在45岁-91岁,平均年龄66.7岁,其共同典型特征为进行短暂快速的体位改变,由卧位到坐或站位以后导致突发性意识丧失,面色苍白或紫绀,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继而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心电图检查多为室颤,予以心肺复苏抢救,均在5--15分钟内死亡。
2,诱因的分析
重症患者除了感染,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情绪波动等诱因外,体位改变随时可导致脑供血不足晕厥发作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从而引起室颤,对重症患者造成的危害极大。如一例患者采取蹲位排便,致使腹肌收缩,腹压增高,促进了腹部深静脉血栓朝心脏方向流动加快。当由蹲位转为立位时,随着下肢肌肉泵的作用,包括神经体液因素的参与,使静脉血液回流加速,机体纵轴体位的变化,最终使加快回流的静脉血将血栓送回肺循环,导致临床意外。
3,预防
3.1.提高患者预防心脏病猝死发生的意识。手术体位直接关系到手术者在为病人手术时能否充分显露手术视野,有利手术操纵,减小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术野暴露与手术成功及术后病人的恢复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正确的体位既能充分显露手术野,又能使病人在较舒适的情况下顺利进行手术。手术体位安置不当,可造成生理性和解剖性两类并发症。生理性则由重力因素和反射因素引起,表现为呼吸循环的改变。解剖性则由压迫、牵拉和过度限制而引起,表现在周围神经或软组织的损伤。常见的手术体位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截石位、坐位等。体位安置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熟练把握体位摆放的操纵程序,根据生理和解剖知识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安全和舒适,降低因体位安置不当给病人和手术室带来的风险。
3.2在诊疗过程中合理用药,运用现有的先进设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当患者意外发生虚脱时,到场人员一开始就应估计其原因是否由于心脏骤停引起,可先用数秒观察患者对声音和周围环境的反应、皮肤颜色、呼吸运动,同时立即触诊大动脉搏动。皮肤颜色苍白或是大片青紫、颈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主要的诊断标准,没有呼吸运动或仅有濒死的呼吸活动,结合脉搏消失,可做出心脏骤停的诊断。但呼吸活动可在停搏发生后持续存在1分钟或更长时间。此与原发性呼吸停顿不同,后者呼吸活动消失在先而脉搏可及,在短时间内才随之发生心脏停搏。一旦确立心脏骤停之诊断,除立即与有效的医学急救系统取得联系外,必须同时进行抢救,包括初期心肺复苏(CPR)和基本的生命支持治疗。CPR的目的是在给予确切的治疗前,先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及其他重要脏器的生命力,即建立通气、恢复呼吸、恢复循环。时间是关键的因素,应争分夺秒,在诊断与尽快做出抢救措施并建立基本生命支持之间不能有所延误。
3.3拳击复律:面对“心脏骤停”患者,首先应予胸前区拳击,以消除早期、高振幅、低频率的心室颤动或刺激诱发停搏心脏的电活动。当现场没有除颤器随手可用、又无监护的情况下,采用这一方法可治疗目击下发现的心脏骤停或已知有完全性房室阻滞的患者。但此法不能用于无监测情况下的快速心动过速、又未完全丧失意识的患者。拳击复律的方法:可在胸骨中与下1/3连接处给予一至两下拳击,拳头落下的高度为20~25cm,如果患者并未出现自主脉搏及呼吸,则不再拳击。
3.4保持气道通畅及建立人工呼吸:保持气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关键一步,特别是对存在机械性气道阻塞后因呼吸停止而致心脏骤停者,必须首先使患者头部后仰及抬起下颏,去除假牙及异物。如疑及异物位于口咽部,必须采用Heimich法从背后抱住患者,用拳头力挤上腹部,对意识丧失的患者则取仰卧位,向上猛推其腹部有时也可去除异物。当气道通畅后,在建立人工呼吸之前必须给予第二次胸前区拳击。建立通气的过程取决于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在医院内应用气管插管是可取的方法,在气道通畅后应立即开始口对口人工呼吸,继以带面罩的简易气囊暂时支持通气。常规的CPR人工通气方法是置病员于硬板床或地板上,头向后仰,将下颏推向前上方并压下唇使口张开,做口对口人工呼吸,人工通气方法要求肺每分钟膨胀16~18次。3.加强临床护理,对重症患者的室内活动给予必要的帮助,训练其在病床上排大小便,减少体位的改变,预防心脏病猝死的发生。
3.5.加强医护人员对术后猝死的认识。全面评估病人术前、术中、术后潜在或存在的危险因素,护士应全面了解术后发生猝死的常见原因以及诱发的危险因素。对存在术后猝死危险因素的病人应提高警惕,特别是夜间应按护理级别加强巡视,并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进行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江观玉,马岳峰.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5):339-340
[2]邵国安.术后猝死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6(6):943
[3]张冬雷.警惕心力衰竭纠正后的猝死[J].临床医学,2002,22(4):26
关键词:体位改变;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生后一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引起的自然死亡,其特点有三:第一,死亡急骤。第二,死亡出人意料。第三,属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心脏性猝死的过程是:病人突然意识丧失,有的出现抽搐;呼吸迅速变得不规则,呈叹息状,随之呼吸停止,脉搏摸不到,用耳朵贴在左胸前区也听不到心跳;病人两眼瞳孔随后很快散大,用手电光线照射也不见瞳孔缩校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的心室颤动,其次是大片心肌梗塞。
1,临床资料
患者全部来自我院2010到2014发生心脏病猝死病例21例。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例,原发性高血压2例,2型糖尿病1例,过度疲劳1例。年龄结构在45岁-91岁,平均年龄66.7岁,其共同典型特征为进行短暂快速的体位改变,由卧位到坐或站位以后导致突发性意识丧失,面色苍白或紫绀,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继而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心电图检查多为室颤,予以心肺复苏抢救,均在5--15分钟内死亡。
2,诱因的分析
重症患者除了感染,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情绪波动等诱因外,体位改变随时可导致脑供血不足晕厥发作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从而引起室颤,对重症患者造成的危害极大。如一例患者采取蹲位排便,致使腹肌收缩,腹压增高,促进了腹部深静脉血栓朝心脏方向流动加快。当由蹲位转为立位时,随着下肢肌肉泵的作用,包括神经体液因素的参与,使静脉血液回流加速,机体纵轴体位的变化,最终使加快回流的静脉血将血栓送回肺循环,导致临床意外。
3,预防
3.1.提高患者预防心脏病猝死发生的意识。手术体位直接关系到手术者在为病人手术时能否充分显露手术视野,有利手术操纵,减小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术野暴露与手术成功及术后病人的恢复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正确的体位既能充分显露手术野,又能使病人在较舒适的情况下顺利进行手术。手术体位安置不当,可造成生理性和解剖性两类并发症。生理性则由重力因素和反射因素引起,表现为呼吸循环的改变。解剖性则由压迫、牵拉和过度限制而引起,表现在周围神经或软组织的损伤。常见的手术体位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截石位、坐位等。体位安置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熟练把握体位摆放的操纵程序,根据生理和解剖知识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安全和舒适,降低因体位安置不当给病人和手术室带来的风险。
3.2在诊疗过程中合理用药,运用现有的先进设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当患者意外发生虚脱时,到场人员一开始就应估计其原因是否由于心脏骤停引起,可先用数秒观察患者对声音和周围环境的反应、皮肤颜色、呼吸运动,同时立即触诊大动脉搏动。皮肤颜色苍白或是大片青紫、颈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主要的诊断标准,没有呼吸运动或仅有濒死的呼吸活动,结合脉搏消失,可做出心脏骤停的诊断。但呼吸活动可在停搏发生后持续存在1分钟或更长时间。此与原发性呼吸停顿不同,后者呼吸活动消失在先而脉搏可及,在短时间内才随之发生心脏停搏。一旦确立心脏骤停之诊断,除立即与有效的医学急救系统取得联系外,必须同时进行抢救,包括初期心肺复苏(CPR)和基本的生命支持治疗。CPR的目的是在给予确切的治疗前,先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及其他重要脏器的生命力,即建立通气、恢复呼吸、恢复循环。时间是关键的因素,应争分夺秒,在诊断与尽快做出抢救措施并建立基本生命支持之间不能有所延误。
3.3拳击复律:面对“心脏骤停”患者,首先应予胸前区拳击,以消除早期、高振幅、低频率的心室颤动或刺激诱发停搏心脏的电活动。当现场没有除颤器随手可用、又无监护的情况下,采用这一方法可治疗目击下发现的心脏骤停或已知有完全性房室阻滞的患者。但此法不能用于无监测情况下的快速心动过速、又未完全丧失意识的患者。拳击复律的方法:可在胸骨中与下1/3连接处给予一至两下拳击,拳头落下的高度为20~25cm,如果患者并未出现自主脉搏及呼吸,则不再拳击。
3.4保持气道通畅及建立人工呼吸:保持气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关键一步,特别是对存在机械性气道阻塞后因呼吸停止而致心脏骤停者,必须首先使患者头部后仰及抬起下颏,去除假牙及异物。如疑及异物位于口咽部,必须采用Heimich法从背后抱住患者,用拳头力挤上腹部,对意识丧失的患者则取仰卧位,向上猛推其腹部有时也可去除异物。当气道通畅后,在建立人工呼吸之前必须给予第二次胸前区拳击。建立通气的过程取决于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在医院内应用气管插管是可取的方法,在气道通畅后应立即开始口对口人工呼吸,继以带面罩的简易气囊暂时支持通气。常规的CPR人工通气方法是置病员于硬板床或地板上,头向后仰,将下颏推向前上方并压下唇使口张开,做口对口人工呼吸,人工通气方法要求肺每分钟膨胀16~18次。3.加强临床护理,对重症患者的室内活动给予必要的帮助,训练其在病床上排大小便,减少体位的改变,预防心脏病猝死的发生。
3.5.加强医护人员对术后猝死的认识。全面评估病人术前、术中、术后潜在或存在的危险因素,护士应全面了解术后发生猝死的常见原因以及诱发的危险因素。对存在术后猝死危险因素的病人应提高警惕,特别是夜间应按护理级别加强巡视,并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进行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江观玉,马岳峰.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5):339-340
[2]邵国安.术后猝死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6(6):943
[3]张冬雷.警惕心力衰竭纠正后的猝死[J].临床医学,2002,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