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是由教师主导,完成既定内容的呈示,课堂上基本没有真正的交流与互动,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对分课堂”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强调先教后学,即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讲课堂的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相互学习。本文结合“对分课堂”运用于《刑事诉讼法学》教学中,在实践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在不断的改进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内化吸收
一、对分课堂概述
刑事诉讼法是法学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然而,课堂中学生玩手机、看电脑、不认真听课的情况较为普遍,课堂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在传统法学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因素,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方法,教学中缺乏创新,单一枯燥,互动性差,导致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几乎没有讨论问题和提问题的习惯,以通过期末考试为目标,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一部分在于学生自身,一部分在于传统理论授课模式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取舍折中,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新型教育模式。对分课堂是包含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内化、课堂讨论三个环节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应的考核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减轻教师机械教学负担。因此,改革高校法学课堂授课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提升其学习能力和法学素养,是理想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对分课堂实践
笔者在2018年春季学期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刑事诉讼法学》教学中采用对分模式。学期共16周,由于该门课理论性与实践性极强,在时间分配上与对半分配的原则有所调整。
(一)实施准备
1、对分课堂的计划。从时间跨度方面考虑,笔者制定了两类计划:一个是该门课程整个学期的课程实施计划;另一个是该门课某次上课的课程实施计划。全学期课程实施计划主要从《刑事诉讼法学》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案、课程考核等方面对该课程的学期教学进行规划安排,并将计划提前告知学生,使学生明确目标,积极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案中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割,确定章节内容中自己讲什么、留什么、讲多少、留多少。其中,总论部分理论性较强,采用当堂小对分的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留白为辅,在介绍教学内容的框架、重点和难点之外,就一些关键概念进行精讲。分论部分以法条为主,实践性较强,采用隔堂对分的方式,只介绍重点、难点,不覆盖细节,学生在完成阅读教材和作业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在适合自己的时间,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深入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和吸收。
2、对分课堂的组织。
(1)分组方式笔者在开学第一次课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根据学生名单随机分配4到5人一组,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按照事先编好的组集中就坐,以促进有效沟通。为避免学生产生倦怠感,笔者在半期以后进行了第二次分组。组内成员自己选出小组长,帮助组织、协调、监督组内成员的活动。小组长负责把握每一次讨论的时间节奏,协调组员的发言情况,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2)建立网路平台通过网路平台上传教学资料与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平台提交作业,督促学生学习,以便进行深入、有效的讨论。
(二)对分课堂的实施
(1)总论部分以当堂对分为主以“刑事诉讼中的审判管辖”为例,这一节包含三部分内容:级别管辖、地管域辖和专门管辖,其中级别管辖是重点,地域管辖是次重点,专门管辖一般掌握,所以本次课围绕重点进行精讲,讲授时间为20分钟,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教师就上课的内容进行当场对分,给出1-2道思考题,学生之间彼此不交流,進行3分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小组讨论5分钟,全班交流7分钟。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做“微作业”,即在书本上勾画或作简单笔记,把学习、思考中的收获和问题简单记录下来,在随后的讨论过程中可以作为参考。
(2)分论部分以隔堂对分为主以“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为例,课堂上结合法条简要介绍法庭审判流程,课后通过网路平台将庭审视频发送给学生,要求对上课的内容进行完善,内化吸收一审流程,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形成一次作业并通过网络平台上课前提交。第二课时开始进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环节为5-10分钟,要求学生围绕“亮考帮”,相互切磋,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督促所有人参与。小组汇报结束后,结合自评和他评,给予打分(最高5 分,最低3 分)。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小组代表向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类似问题忽略,讨论的时间为10-15 分钟。最后,对全班的本次任务汇报进行总点评。
三、效果与反思
(一)对分课堂的优势
经过一学期的对分实践,笔者认为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明显提高,课堂讨论参与性显著增强,促进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同学们认为对分课堂模式有助于培养他们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能力,通过对知识点的吸收、质疑、讨论,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大部分同学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让他们在查阅资料,准备讨论材料等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帮助他们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未来能继续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二)反思
(1)教师备课压力增加,课堂教学难度增大。一方面由于授课时间减少,虽然不像传统讲授那样细致,但教师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积累,重点、难点讲解深度要有所把握,在梳理出主线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碎片化处理,教师备课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控制好课堂节奏,特别是讨论环节,既不能管得太死,也不能放得太开,要始终充当讨论的引导者,时刻提防冷场、混乱等课堂现象发生。
(2)小部分同学作业效果甚微。绝大部分同学课后能积极思考、查阅资料,认真完成作业,但仍有小部分同学的作业“百度”痕迹明显,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业是连接讲授与讨论的核心环节,是对分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提高作业的占比分值,同时鼓励学生要有创新思维,强调作业重质不重量。
(3)在组织讨论环节,极少数同学游离于小组讨论之外。在本学习的对分课堂中,一般是该小组的组长或代表主动发言,这样做的缺陷是每次发言都是优秀学生在做展示,不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同学无需思考也无需发言,导致对分效果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在以后教学中展示的学生随机抽查,抽查的随机性可以保证每个同学在讨论时能够充分参与。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科学出版社 2016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J]复旦教育论,2014,12
[3]李永安.我国大学课堂的改革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5)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对分课堂:高校法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刑事诉讼法》为例。
作者简介:吴晓敏,女,西南石油大学讲师,硕士。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内化吸收
一、对分课堂概述
刑事诉讼法是法学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然而,课堂中学生玩手机、看电脑、不认真听课的情况较为普遍,课堂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在传统法学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因素,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方法,教学中缺乏创新,单一枯燥,互动性差,导致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几乎没有讨论问题和提问题的习惯,以通过期末考试为目标,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一部分在于学生自身,一部分在于传统理论授课模式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取舍折中,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新型教育模式。对分课堂是包含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内化、课堂讨论三个环节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应的考核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减轻教师机械教学负担。因此,改革高校法学课堂授课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提升其学习能力和法学素养,是理想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对分课堂实践
笔者在2018年春季学期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刑事诉讼法学》教学中采用对分模式。学期共16周,由于该门课理论性与实践性极强,在时间分配上与对半分配的原则有所调整。
(一)实施准备
1、对分课堂的计划。从时间跨度方面考虑,笔者制定了两类计划:一个是该门课程整个学期的课程实施计划;另一个是该门课某次上课的课程实施计划。全学期课程实施计划主要从《刑事诉讼法学》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案、课程考核等方面对该课程的学期教学进行规划安排,并将计划提前告知学生,使学生明确目标,积极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案中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割,确定章节内容中自己讲什么、留什么、讲多少、留多少。其中,总论部分理论性较强,采用当堂小对分的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留白为辅,在介绍教学内容的框架、重点和难点之外,就一些关键概念进行精讲。分论部分以法条为主,实践性较强,采用隔堂对分的方式,只介绍重点、难点,不覆盖细节,学生在完成阅读教材和作业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在适合自己的时间,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深入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和吸收。
2、对分课堂的组织。
(1)分组方式笔者在开学第一次课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根据学生名单随机分配4到5人一组,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按照事先编好的组集中就坐,以促进有效沟通。为避免学生产生倦怠感,笔者在半期以后进行了第二次分组。组内成员自己选出小组长,帮助组织、协调、监督组内成员的活动。小组长负责把握每一次讨论的时间节奏,协调组员的发言情况,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2)建立网路平台通过网路平台上传教学资料与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平台提交作业,督促学生学习,以便进行深入、有效的讨论。
(二)对分课堂的实施
(1)总论部分以当堂对分为主以“刑事诉讼中的审判管辖”为例,这一节包含三部分内容:级别管辖、地管域辖和专门管辖,其中级别管辖是重点,地域管辖是次重点,专门管辖一般掌握,所以本次课围绕重点进行精讲,讲授时间为20分钟,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教师就上课的内容进行当场对分,给出1-2道思考题,学生之间彼此不交流,進行3分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小组讨论5分钟,全班交流7分钟。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做“微作业”,即在书本上勾画或作简单笔记,把学习、思考中的收获和问题简单记录下来,在随后的讨论过程中可以作为参考。
(2)分论部分以隔堂对分为主以“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为例,课堂上结合法条简要介绍法庭审判流程,课后通过网路平台将庭审视频发送给学生,要求对上课的内容进行完善,内化吸收一审流程,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形成一次作业并通过网络平台上课前提交。第二课时开始进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环节为5-10分钟,要求学生围绕“亮考帮”,相互切磋,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督促所有人参与。小组汇报结束后,结合自评和他评,给予打分(最高5 分,最低3 分)。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小组代表向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类似问题忽略,讨论的时间为10-15 分钟。最后,对全班的本次任务汇报进行总点评。
三、效果与反思
(一)对分课堂的优势
经过一学期的对分实践,笔者认为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明显提高,课堂讨论参与性显著增强,促进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同学们认为对分课堂模式有助于培养他们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能力,通过对知识点的吸收、质疑、讨论,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大部分同学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让他们在查阅资料,准备讨论材料等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帮助他们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未来能继续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二)反思
(1)教师备课压力增加,课堂教学难度增大。一方面由于授课时间减少,虽然不像传统讲授那样细致,但教师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积累,重点、难点讲解深度要有所把握,在梳理出主线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碎片化处理,教师备课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控制好课堂节奏,特别是讨论环节,既不能管得太死,也不能放得太开,要始终充当讨论的引导者,时刻提防冷场、混乱等课堂现象发生。
(2)小部分同学作业效果甚微。绝大部分同学课后能积极思考、查阅资料,认真完成作业,但仍有小部分同学的作业“百度”痕迹明显,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业是连接讲授与讨论的核心环节,是对分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提高作业的占比分值,同时鼓励学生要有创新思维,强调作业重质不重量。
(3)在组织讨论环节,极少数同学游离于小组讨论之外。在本学习的对分课堂中,一般是该小组的组长或代表主动发言,这样做的缺陷是每次发言都是优秀学生在做展示,不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同学无需思考也无需发言,导致对分效果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在以后教学中展示的学生随机抽查,抽查的随机性可以保证每个同学在讨论时能够充分参与。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科学出版社 2016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J]复旦教育论,2014,12
[3]李永安.我国大学课堂的改革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5)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对分课堂:高校法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刑事诉讼法》为例。
作者简介:吴晓敏,女,西南石油大学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