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作文中“无我”的现状
小学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自己从来没放松过作文教学的探索,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不论年级高低,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编——编那些不切实际,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仿——几乎是把别人的作文只是改变人物,变成自己的;抄——抄袭网络和作文选上的作文;背——背优秀作文用来应付考试。
我常常面对这样的作文无语,如写到三月份开学的天气就是“春暖花开,燕子飞回”,我就写下这样的评语:北方的春天,依旧春寒料峭……写到父母,一定有冒雨送我上医院,完全被淋湿等这样的情节,我在想:你父亲怎么不开车了……诸如此类,学生的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万人一腔;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的现象。缺乏自我,没有个性,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学生的作文中得不到体现。
二、用“生命教育”的理念审视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把握这样的理念:
1.“作文即做人”理念
作文即做人,正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作文教学必须把指导学生作文与铸造学生人格联结在一起。“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这就是作文教学的价值观,是摆在第一位的价值取向。
2.“生活本源”理念
学生的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正像叶圣陶所指出的:“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即“为学生的自我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条件越有利,空间越广阔,生活就越充实,就更利于产生写作的内驱力,使写作变成自主自觉的学习活动。
3.个性化表达理念
“课标”要求学生写作“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个性化理念意味着:观念和行为的个性化,要体现出个体生命本位。个性是与共性相对而言的,任何人的写作都必然会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因素。学生的写作只能在普遍中反映出特殊,在共性中表达出个性,因此,即使只有一点点个人感受和体验,也应给予肯定乃至鼓励。
三、作文“生命化”指导策略
1.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学生习作的本质应该是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产物,这样的习作才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能体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习作的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累和感悟
动手实践能够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绘画、实验、制作、表演,在这些活动中,画面与习作互补,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学生个性张扬;实验和制作,学生能更好地体验制作的过程,容易激发切身感受,并有独到的发现;而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在学生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的内容、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3.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引导学生真实创作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主要生活空间,他们的创作素材应该源于此处,但是学生却不会收集身边的素材。因此,要引导学生就学校、班级和家庭发生的小事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块说理、议论、积累、感悟的氛围,让学生们以“生活”为本质,以“真实”为基础,去描绘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故事,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从而达到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
小学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自己从来没放松过作文教学的探索,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不论年级高低,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编——编那些不切实际,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仿——几乎是把别人的作文只是改变人物,变成自己的;抄——抄袭网络和作文选上的作文;背——背优秀作文用来应付考试。
我常常面对这样的作文无语,如写到三月份开学的天气就是“春暖花开,燕子飞回”,我就写下这样的评语:北方的春天,依旧春寒料峭……写到父母,一定有冒雨送我上医院,完全被淋湿等这样的情节,我在想:你父亲怎么不开车了……诸如此类,学生的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万人一腔;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的现象。缺乏自我,没有个性,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学生的作文中得不到体现。
二、用“生命教育”的理念审视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把握这样的理念:
1.“作文即做人”理念
作文即做人,正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作文教学必须把指导学生作文与铸造学生人格联结在一起。“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这就是作文教学的价值观,是摆在第一位的价值取向。
2.“生活本源”理念
学生的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正像叶圣陶所指出的:“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即“为学生的自我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条件越有利,空间越广阔,生活就越充实,就更利于产生写作的内驱力,使写作变成自主自觉的学习活动。
3.个性化表达理念
“课标”要求学生写作“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个性化理念意味着:观念和行为的个性化,要体现出个体生命本位。个性是与共性相对而言的,任何人的写作都必然会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因素。学生的写作只能在普遍中反映出特殊,在共性中表达出个性,因此,即使只有一点点个人感受和体验,也应给予肯定乃至鼓励。
三、作文“生命化”指导策略
1.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学生习作的本质应该是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产物,这样的习作才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能体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习作的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累和感悟
动手实践能够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绘画、实验、制作、表演,在这些活动中,画面与习作互补,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学生个性张扬;实验和制作,学生能更好地体验制作的过程,容易激发切身感受,并有独到的发现;而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在学生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的内容、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3.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引导学生真实创作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主要生活空间,他们的创作素材应该源于此处,但是学生却不会收集身边的素材。因此,要引导学生就学校、班级和家庭发生的小事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块说理、议论、积累、感悟的氛围,让学生们以“生活”为本质,以“真实”为基础,去描绘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故事,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从而达到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