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数学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最常见、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地设置问题情景,尽可能多地把课堂上宝贵时间留给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思考,敢于讨论,乐于发表不同见解,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教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马赫穆托夫提出:“人经常面临活动的条件与要求之间发生冲突的情景,即人需要解决问题,但现有的所知条件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过去也没有已经接受过检验的解决方案作为参考。要摆脱困境,人们必须拟出以前未有过的新的解决方案以解决现有问题,这个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就需要创新思维。”问题教学理论认为,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组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积极、有效的。合理地设置问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需要。有不少专家甚至认为:数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由问题引起的。问题是思维的源头,问题对学生的思考角度起着有效的指向作用。问题也可以说是数学思维的心脏。因此,在组织课堂数学教学中,应积极使用问题教学理论,合理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及时而有效地鼓励指导学生自主思考,灵活运用,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合理设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问题式教育使学生成为批判性的思考者,问题式教育建立在创造性的基础之上,通过激励的方式,对现实进行真正反思与行动。因此,问题式教育能够使人的思维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造性思考。”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置,应按照数学本身所特有的内涵,或者以循序渐进的层次展开,不断深入挖掘问题的内在联系;或者以跳跃性的、间断式的层次进行铺设,留给学生无尽的联想和思考,刺激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1.以复习为目的设置问题情景
复习旧知识,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思维的认识,并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激活旧知识,以旧知识的堆积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入阶段,既能达到巩固旧知识,强化记忆,又能为学生有所超越做好铺垫。数学知识固有的序列性的特征,使得数学的教学活动总是有一些旧知识作为相应的基础。作为职业中专的数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一些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复习相应旧知识能够确保学生在进入新知识时没有学习障碍。以复习为目的的问题情景的设置,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推导出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师生互相交流,学生思维活跃,思路不断延伸,所以一直以来,为大多数教师所喜爱。
2.以“探究式”方法设置问题情景
训练数学思维的一个很主要方法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去思考,从而提出多种假设方案的思维过程,进而将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等逻辑思维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设置“探究式”的问题情景,学生兴趣浓,回答问题是充满信心,敢于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学生们很容易参与其中,在随心所欲过程中,又通过总结归纳,紧扣数学内涵。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分类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又能培养思维的严密性,以及多种逻辑思维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式”问题情景的设置及“探究式”教学,是近年来备受好评的课堂教学组织方法。
三、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扩张思维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设置问题时,注意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们常是按照例题的模式来解题,按照教师所给的步骤按部就班来解答,进而使思维规范,使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最佳,此过程具有很强的模仿示范性。作为数学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化归思想,是通过将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方便于解决问题。这个思想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也是求同思维的过程,就是把未知化为已知,陌生化为熟悉的过程。通过合理地设置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索,可达到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目的。
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不受一种思路限制,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开放型题目或是采取探究式学习模式。其中,一题多解无穷的魅力,深受广大师生喜欢,甚至有些老师一提到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直接就喜欢创造出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完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想得越多,思考的范围越广,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引导学生探求问题的本质,而问题的本质当然离不开求异思维所具有的特殊性,但往往也涉及问题的共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适当进行求同思维训练,寻求事物内在的共性;多角度思考问题,避免思维定式,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寻求事物内在的特性,两者结合,能更好地了解问题的内在本质特征,使学生既善于把一类问题概括出基本规律,又善于联想创新,在同类问题中找出不同之处,进而推广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设置问题时,注意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猜想,积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而对于数学知识的大胆猜想、大胆假设又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瞬间迸发的灵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直觉天赋,抓住直觉思维的突发性及跳跃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善于联想,开阔思路,大胆创新,不断增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当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直觉判断的开阔性的同时,也要养成及时逻辑推理验证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在大胆的猜想、假设、联想、想象的同时,积极地分析总结、归纳概括、抽象,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创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合理设置问题情景,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毕淑芝、王义高,《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伟健,《学校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 毕淑芝、王义高,《当今世界教育思潮》[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盛群力,《五星教学过程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9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数学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最常见、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地设置问题情景,尽可能多地把课堂上宝贵时间留给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思考,敢于讨论,乐于发表不同见解,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教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马赫穆托夫提出:“人经常面临活动的条件与要求之间发生冲突的情景,即人需要解决问题,但现有的所知条件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过去也没有已经接受过检验的解决方案作为参考。要摆脱困境,人们必须拟出以前未有过的新的解决方案以解决现有问题,这个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就需要创新思维。”问题教学理论认为,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组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积极、有效的。合理地设置问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需要。有不少专家甚至认为:数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由问题引起的。问题是思维的源头,问题对学生的思考角度起着有效的指向作用。问题也可以说是数学思维的心脏。因此,在组织课堂数学教学中,应积极使用问题教学理论,合理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及时而有效地鼓励指导学生自主思考,灵活运用,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合理设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问题式教育使学生成为批判性的思考者,问题式教育建立在创造性的基础之上,通过激励的方式,对现实进行真正反思与行动。因此,问题式教育能够使人的思维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造性思考。”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置,应按照数学本身所特有的内涵,或者以循序渐进的层次展开,不断深入挖掘问题的内在联系;或者以跳跃性的、间断式的层次进行铺设,留给学生无尽的联想和思考,刺激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1.以复习为目的设置问题情景
复习旧知识,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思维的认识,并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激活旧知识,以旧知识的堆积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入阶段,既能达到巩固旧知识,强化记忆,又能为学生有所超越做好铺垫。数学知识固有的序列性的特征,使得数学的教学活动总是有一些旧知识作为相应的基础。作为职业中专的数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一些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复习相应旧知识能够确保学生在进入新知识时没有学习障碍。以复习为目的的问题情景的设置,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推导出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师生互相交流,学生思维活跃,思路不断延伸,所以一直以来,为大多数教师所喜爱。
2.以“探究式”方法设置问题情景
训练数学思维的一个很主要方法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去思考,从而提出多种假设方案的思维过程,进而将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等逻辑思维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设置“探究式”的问题情景,学生兴趣浓,回答问题是充满信心,敢于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学生们很容易参与其中,在随心所欲过程中,又通过总结归纳,紧扣数学内涵。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分类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又能培养思维的严密性,以及多种逻辑思维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式”问题情景的设置及“探究式”教学,是近年来备受好评的课堂教学组织方法。
三、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扩张思维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设置问题时,注意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们常是按照例题的模式来解题,按照教师所给的步骤按部就班来解答,进而使思维规范,使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最佳,此过程具有很强的模仿示范性。作为数学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化归思想,是通过将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方便于解决问题。这个思想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也是求同思维的过程,就是把未知化为已知,陌生化为熟悉的过程。通过合理地设置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索,可达到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目的。
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不受一种思路限制,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开放型题目或是采取探究式学习模式。其中,一题多解无穷的魅力,深受广大师生喜欢,甚至有些老师一提到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直接就喜欢创造出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完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想得越多,思考的范围越广,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引导学生探求问题的本质,而问题的本质当然离不开求异思维所具有的特殊性,但往往也涉及问题的共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适当进行求同思维训练,寻求事物内在的共性;多角度思考问题,避免思维定式,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寻求事物内在的特性,两者结合,能更好地了解问题的内在本质特征,使学生既善于把一类问题概括出基本规律,又善于联想创新,在同类问题中找出不同之处,进而推广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设置问题时,注意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猜想,积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而对于数学知识的大胆猜想、大胆假设又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瞬间迸发的灵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直觉天赋,抓住直觉思维的突发性及跳跃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善于联想,开阔思路,大胆创新,不断增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当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直觉判断的开阔性的同时,也要养成及时逻辑推理验证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在大胆的猜想、假设、联想、想象的同时,积极地分析总结、归纳概括、抽象,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创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合理设置问题情景,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毕淑芝、王义高,《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伟健,《学校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 毕淑芝、王义高,《当今世界教育思潮》[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盛群力,《五星教学过程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