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目前各大院校扩招,职业学校招生日益困难、学生年龄小起点低,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的情况,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是笔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注重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校生;教学;心理探索
在职校招生日益困难,学生起点低、厌学现象较突出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显得较为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改善、改进教学方法,使之适应学生的“口味”,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教与学过程中的不同心理倾向
任何一门学科的授课过程,同时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教师通过课堂的启发、引导、渗透、深入来体现师者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以得到启迪、顿悟、认识和掌握一定的规律、知识、技能,达到学习的目的,来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正是由于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双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各自的心理活动特点也就不同。
1.1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心理倾向。
1.1.1教师职业素质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授课过程是教师思想、文化、素质、作风的集中展示,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教师要认真对待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这种效应不是单纯靠45分钟可以解决的,不也不是用45分钟可以计算的。学生的一步步成长、成熟,从文化教育到心理教育,每一次课都渗透着教师的心血,检验着教师的职业素质。
1.1.2教育心理规律在授课过程中的心理影响。教师授课中要充分了解学生,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了解自己的授课效果,体察自己是否讲授清楚,备课是否充分。学生脸上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是教师授课情况的晴雨表,教师授课时既要讲解清晰,同时要注意揣摩学生的心理反应,通过学生表现出来的神态来判断学生对自己讲授内容的领悟或困惑,把握住教育心理规律,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困惑不解时,教师速度放慢,语气加重,抑扬顿挫的语调会辅助增强学生的理解力。遇到难点和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要耐心检查自己的授课方法是否恰当,真正使学生弄懂,还要留意个别学生可能出现的其它问题。教师要把一次课作为师生的一次心理交流课。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中存在着由于喜欢某一老师而喜欢某一门课程的现象,这充分说明教师运用好教育心理规律是嬴得学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一种能力和技巧。
1.1.3教师心理品质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对教师的接纳过程,不仅是教师的知识、技能,还包括教师的品质、行为素养、脾气、仪表、风度、语言习惯等,学生在学习阶段往往会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渊博的知识、恢谐的语言,可以在才华与能力上令学生折服,而高尚的品质和无私的境界则会从心理上征服学生,教师不仅可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而且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进一步强化教育效应。教师的眼神、笑貌、语言、态度等都是与学生的心灵交流,教师的博大胸怀、善解人意等重要心理品质,在学生心理上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1.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倾向。
职校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尽管厌学现象突出,但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态度良好,富于探索精神,这是多数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教学环境的主流,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良好基础,教师要多诱导,要注意调动他们更深入的思维,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②对专业学习既陌生又好奇,有兴趣就投入,而不感兴趣的课则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特别是他们没有什么社会实践,对突然而来的一些全新的名词、概念、观念等而感到像听“天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才会逐步适应,教师要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认识;③寻求知识的广泛性、社会性、实用性。在知识深度及广度外延不断扩大,时代感越来越强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更易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他们不满足课本上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吸取新知识,适应时代的要求,使学生对知识的欲望得到满足;④对教师要求高,带有一定情感性,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用丰富的知识和魅力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高尚的师德形象去引领学生;⑤学习方法简单,有依赖性,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⑥对实践性教学比较感兴趣,动手能力有明显提高,对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不愿意更深入地加以探索。
2.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2.1注意学生心理行为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有良好的心理行为,在学习的态度上才会有良好的表现,授课本身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与学生各方面沟通的桥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欢教师善解人意,平易近人,通情达理。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励学生的智力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学生心理行为的作用,而这种心理行为的培养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作为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内容,还要抓教学以外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才会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2.2注意学生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多年的教学与学生工作使我有很多感悟,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都应注意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使教学有针对性。
2.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给人的是理论性强、概念化、公式化又不乏枯燥之感觉,但理论的知识性强、说明性强、指导性强。任何一种理论都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实践的总结与升华,这一点应让学生明白,在理论的讲授中要抓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才会使理论变得生动,真正体现它的指导意义,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4针对教学过程问题采用不同策略。教学过程中,心理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学生素质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课上多提问,课下多交流,多辅导,掌握学生的心理要求;不从思想上人为地划分好学生、差学生,要树立“生生平等”的观念,使教育具有公平性;针对性格、气质、能力不同的学生有选择地提问题;批评与表扬注意场合,批评注意语气,鼓励注意方式。
3.充分应用教育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颇多,学会有效运用教育心理效应,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1德育心理效应。教师在教育教學过程中应多讲究德育心理效应,如批评学生时,注意语句的先后顺序,注意最后一句的语调,可使产生“近因效应”,发生对整个讲话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对教师的批评容易接受;表扬时不要过份、过多,防止“负逆效应”,恰当适宜才可避免减少其负面作用,减少别人可能带给他的嫉妒伤害。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要对学生有过多地硬性禁止,注意“禁果效应”,防止逆反心理,要求学生做到的又可能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应多加引导;教育教学中,应多采用抽象诱导语来进行暗示,从而收到“暗示效应”,既避免大错误发生,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在教育引导时,还可采用“无声效应”、“幽默效应”,使学生在心理宽松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效果较好。
3.2教学心理效应。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教学心理效应,有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课堂上教师设计“空白效应”,利用适当的课间空余,给学生以思考理解的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授课中注意“情绪效应”,教师通过学生表情、动作、手势等了解学生,引发学生的共鸣,调节课堂气氛;恰当运用“角度效应”,如手势角度不宜太大,身体不能过分弯曲,眼神不能分散,给学生舒服的感受;还可发挥“群言效应”,让学生发表意见,相互讨论,活跃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收稿日期:2014-08-05
【关键词】职校生;教学;心理探索
在职校招生日益困难,学生起点低、厌学现象较突出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显得较为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改善、改进教学方法,使之适应学生的“口味”,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教与学过程中的不同心理倾向
任何一门学科的授课过程,同时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教师通过课堂的启发、引导、渗透、深入来体现师者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以得到启迪、顿悟、认识和掌握一定的规律、知识、技能,达到学习的目的,来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正是由于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双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各自的心理活动特点也就不同。
1.1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心理倾向。
1.1.1教师职业素质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授课过程是教师思想、文化、素质、作风的集中展示,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教师要认真对待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这种效应不是单纯靠45分钟可以解决的,不也不是用45分钟可以计算的。学生的一步步成长、成熟,从文化教育到心理教育,每一次课都渗透着教师的心血,检验着教师的职业素质。
1.1.2教育心理规律在授课过程中的心理影响。教师授课中要充分了解学生,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了解自己的授课效果,体察自己是否讲授清楚,备课是否充分。学生脸上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是教师授课情况的晴雨表,教师授课时既要讲解清晰,同时要注意揣摩学生的心理反应,通过学生表现出来的神态来判断学生对自己讲授内容的领悟或困惑,把握住教育心理规律,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困惑不解时,教师速度放慢,语气加重,抑扬顿挫的语调会辅助增强学生的理解力。遇到难点和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要耐心检查自己的授课方法是否恰当,真正使学生弄懂,还要留意个别学生可能出现的其它问题。教师要把一次课作为师生的一次心理交流课。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中存在着由于喜欢某一老师而喜欢某一门课程的现象,这充分说明教师运用好教育心理规律是嬴得学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一种能力和技巧。
1.1.3教师心理品质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对教师的接纳过程,不仅是教师的知识、技能,还包括教师的品质、行为素养、脾气、仪表、风度、语言习惯等,学生在学习阶段往往会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渊博的知识、恢谐的语言,可以在才华与能力上令学生折服,而高尚的品质和无私的境界则会从心理上征服学生,教师不仅可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而且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进一步强化教育效应。教师的眼神、笑貌、语言、态度等都是与学生的心灵交流,教师的博大胸怀、善解人意等重要心理品质,在学生心理上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1.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倾向。
职校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尽管厌学现象突出,但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态度良好,富于探索精神,这是多数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教学环境的主流,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良好基础,教师要多诱导,要注意调动他们更深入的思维,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②对专业学习既陌生又好奇,有兴趣就投入,而不感兴趣的课则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特别是他们没有什么社会实践,对突然而来的一些全新的名词、概念、观念等而感到像听“天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才会逐步适应,教师要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认识;③寻求知识的广泛性、社会性、实用性。在知识深度及广度外延不断扩大,时代感越来越强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更易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他们不满足课本上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吸取新知识,适应时代的要求,使学生对知识的欲望得到满足;④对教师要求高,带有一定情感性,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用丰富的知识和魅力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高尚的师德形象去引领学生;⑤学习方法简单,有依赖性,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⑥对实践性教学比较感兴趣,动手能力有明显提高,对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不愿意更深入地加以探索。
2.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2.1注意学生心理行为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有良好的心理行为,在学习的态度上才会有良好的表现,授课本身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与学生各方面沟通的桥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欢教师善解人意,平易近人,通情达理。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励学生的智力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学生心理行为的作用,而这种心理行为的培养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作为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内容,还要抓教学以外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才会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2.2注意学生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多年的教学与学生工作使我有很多感悟,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都应注意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使教学有针对性。
2.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给人的是理论性强、概念化、公式化又不乏枯燥之感觉,但理论的知识性强、说明性强、指导性强。任何一种理论都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实践的总结与升华,这一点应让学生明白,在理论的讲授中要抓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才会使理论变得生动,真正体现它的指导意义,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4针对教学过程问题采用不同策略。教学过程中,心理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学生素质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课上多提问,课下多交流,多辅导,掌握学生的心理要求;不从思想上人为地划分好学生、差学生,要树立“生生平等”的观念,使教育具有公平性;针对性格、气质、能力不同的学生有选择地提问题;批评与表扬注意场合,批评注意语气,鼓励注意方式。
3.充分应用教育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颇多,学会有效运用教育心理效应,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1德育心理效应。教师在教育教學过程中应多讲究德育心理效应,如批评学生时,注意语句的先后顺序,注意最后一句的语调,可使产生“近因效应”,发生对整个讲话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对教师的批评容易接受;表扬时不要过份、过多,防止“负逆效应”,恰当适宜才可避免减少其负面作用,减少别人可能带给他的嫉妒伤害。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要对学生有过多地硬性禁止,注意“禁果效应”,防止逆反心理,要求学生做到的又可能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应多加引导;教育教学中,应多采用抽象诱导语来进行暗示,从而收到“暗示效应”,既避免大错误发生,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在教育引导时,还可采用“无声效应”、“幽默效应”,使学生在心理宽松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效果较好。
3.2教学心理效应。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教学心理效应,有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课堂上教师设计“空白效应”,利用适当的课间空余,给学生以思考理解的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授课中注意“情绪效应”,教师通过学生表情、动作、手势等了解学生,引发学生的共鸣,调节课堂气氛;恰当运用“角度效应”,如手势角度不宜太大,身体不能过分弯曲,眼神不能分散,给学生舒服的感受;还可发挥“群言效应”,让学生发表意见,相互讨论,活跃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收稿日期:201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