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论是中国的“科教兴国”,还是韩国的“教育立国”,均不约而同地将教育的最终目的指向了“国家”,而“富国强国”本身即是强调教育事业的经济含义。本文旨在通过对中韩两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分析,试图探讨两国的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先于经济的经济”,在其各自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试图通过现象的描述,思考两国高等教育模式之得失。
关键词中国 韩国 教育 投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中韩两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而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制度在两国实行也恰恰都有百余年的历史。纵观中韩两国近年来的基本教育方针,无论是“科教兴国”还是“教育立国”,又均不约而同的将教育的最终目的指向“国家”。本文旨在通过对中韩两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对比,探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先于经济的经济”,在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并试图通过现象的描述,思考两国高等教育模式之得失。
1 “科教兴国”:中国高等教育之新生
自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在大步前进,可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1995年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然成为政府与社会的共识。而在实现这一转化的过程中,“教育”又无疑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国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仅为12万,而到了2008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已达到2907万,各类高校也达到了1908所。2009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600多万,全日制在校生更是前所未有的达到了2021万。①
教育对经济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在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共识。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除了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外,则主要取决于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这四个因素。而在这四个因素中,人力资本增长和科学技术进步都取决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隐患,比如劳动密集型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巨大的比例,使得中国更加类似于一个世界的承包加工工厂,而缺乏在高科技、重工业方面的竞争优势。此时,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意义便突显了出来。近二十年来,包括政府投入、企业捐助、银行贷款、基金赞助和个人自费等等,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在GDP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0%以上,整个教育的投入占GDP的5.0%以上。其比重虽然与世界上其他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仍不算高,但却显示了长足的进步和稳健的政策决心。
“高等教育遵循多样的原则,高等教育内部大学类型越多,层次越分明,大学之间越有利于有序竞争,有利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②在中国,高等教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以110所“211工程”为龙头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以39所“985工程”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3)教学型本科院校和教学型专科学校。这样,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各司其职,保证了研究和教学的同步进行。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中值得关注的特殊一点在于,其对经济发展本身,特别是扩大内需方面的直接拉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按照市场法则,形成了一个教育市场。而这个教育市场,不同于中国其他产业近几年的“买方市场”;一直处在“卖方市场”的状态下。近几年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迅速崛起就是最好的说明事例。
2 “教育立国”:韩国高等教育之崛起
上文提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施和“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惊人成就。其实与之非常类似,韩国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一个迅速崛起的过程,甚至起步更早。二战以来,特别是60年代以后“教育立国”战略在韩国的实施,政府针对教育所制定的规划与战略部署非常有效,而其对教育的支持也可以从投资中得到印证。1966到1975年,教育经费平均占GDP的8.8%,其增长率也一直高于GNP的增长水平。1975到1985十年间,即使在政府财政连年出现大幅度赤字的情况下,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依然按照原计划稳步增长,教育经费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在1985年更是上升到了16.9%。除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良好的制度结构也是韩国高等教育之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种数据显示,韩国已经跻身高等教育的强国之列。
在韩国,自第一共和国后期开始,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一直保持国立、公立和私立并存的局面”。③依据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划分,总共有七类:
(1)综合性大学和学院。综合性大学和学院除医科外,均为四年制,有权授予文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国立大学有首尔大学和釜山大学等,私立大学如高丽大学、梨花女子大学、延世大学等。
(2)教育大学。韩国的教育大学全部为国立,类似于中国的师范学院,又分为单科大学和初级学院。单科大学培养中学教师,而初级学院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小学教师人才,其毕业生可获得相应专业证书。
(3)大学院,即专门培养研究生的研究生院,其中又分普通研究生院和专业研究生院,专业设置非常广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直接提供相当数量的高端人才。
(4)专门大学,学制两年,相当于中国的大专。设置基本以职业技术类为主,为韩国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骨干力量。截止2003年,“韩国各类大专学校有161所,总学生数为927832人”, ④为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私人开办的专门大学被称作“专门学院”。
(5)广播函授大学。
(6)开放大学。
以上两类在韩国被称作“成人大学”,为满足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而由韩国教育部设立。
(7)专业性学院。如护理学院、神学院等等,范围相对较窄。
除此之外,近年来在韩国还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便是“企业办学”的大量出现。韩国一些大型企业,如三星、现代、大宇、韩进等集团,都拥有独立创立的企业大学研究生院。而高投资带来的也是高回报,三星、现代、大宇等一系列行业龙头,在近些年走出韩国走向世界,这无疑是将高等教育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又一实例。
3 先于经济的经济:两国高等教育模式与经济发展互动之思
综上所述,以中韩两国政府分别提倡和促进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实践,在中韩两国又由于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巨大的经济效应,而成为了近几十年来一股巨大的“教育热”。但是,在这股巨大的教育热潮背后,其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又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
不管是中国的“科教兴国”,还是韩国的“教育立国”,都是将教育置于了“经济的经济”这样的优先地位,而谋求通过培养人才来创造经济实力的投资模式,也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些辉煌的背后,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隐患。首先是高学历的失业者问题,这在中韩两国目前都大量存在。据2005年韩国教育开发院的教育统计便览教育指标显示,韩国高等教育的升学率已达到82%,而2004年上半年在全国4800多万人口中20岁和30岁两个年龄段的失业者约为50万人,准失业者为230万人,⑤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而在中国,一方面高校的不断扩招缓解了庞大的就业压力,但这些未来的高校毕业生究竟何去何从,专业不对口、薪资预期高、实际操作技能差,这些都为他们未来的就业之路埋上了隐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率低的这一问题,同时也使得巨大的高等教育投入能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又变成了一个值得存疑的维度。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处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一些学者甚至将其比喻为“本与末”, ⑥足见其首当其冲的战略地位。的确,相对于毕竟尚属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则更需要被关注。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而是初高中入学率的相对低下。而这其中,农村及经济落后的地区的问题尤为严重。这说明,高等教育的普遍受益者集中在城市居民中。“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也是城乡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拉大,城乡贫富鸿沟加深,二元经济结构固化的过程。”⑦在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包括韩国,普遍实行的是十二年(即包括高中在内)的义务教育制度,这保证了基础教育机会的相对公平。而中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无疑在扩大城乡差距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所谓的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经济流动和发展,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作为其支援和保障。那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至少对于落后地区来说,作用并不大。而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给予高度关注和警惕的。
4 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韩两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在不断调整蒸蒸日上的同时,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补充,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但是,在繁荣背后,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的重新评估、调整,使教育制度进一步合理化,更好地为本国国民服务。
另外,教育带动经济的功能也并不等同于教育本身即是经济。教育是育人的,经济效益固然是教育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因此,在实行各种教育政策的同时,必须考虑教育的本质理念。培养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决不能忽视人格的陶冶、道德的修养、身心的全面发展与成熟。否则,教育将会失去其本来的面貌与价值。
注释
①数据来源:周济.人民教育 奠基中国.中国教育报,2009-08-27.
②戚世钧.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策略选择.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2).
③王留栓.韩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兼谈韩国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经验.复旦教育,1996(2):83-85.
④张家瑛.韩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成因及借鉴.教书育人,2008(6):24.
⑤韩国教育开发院 就业统计资料集[DB/EB].http://cesikedi.re.kr/jcgi-bin/publ/publ_yrbk_frme. Jsp?menuid =2,2004-9-16/2005-11-10
⑥张宏杰.重本还是重末:中韩教育政策之比较.党政干部文摘,2005(8):34.
⑦何雪莲,刘婷.扩大内需:高等教育之困.现代大学教育,2010(2):46.
参考文献
[1]张林.试论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5(5).
[2]陈明.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若干思考.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3(1).
[3]郭荣祥.厘清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质量认识上的几个误区.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3(1).
[4]王留栓.中韩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比较研究.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3(4).
[5]李仁和.五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回眸.教育科学研究,1999(4):3-9.
[6]练玉春.我国将继续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光明日报,2000-12-05.
[7]施芳.我国高等教育城乡差距在缩小.人民日报,2005-02-16.
[8]孙启林,安玉祥.韩国的科技教育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Shin-Bok Kim.韩国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关键词中国 韩国 教育 投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中韩两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而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制度在两国实行也恰恰都有百余年的历史。纵观中韩两国近年来的基本教育方针,无论是“科教兴国”还是“教育立国”,又均不约而同的将教育的最终目的指向“国家”。本文旨在通过对中韩两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对比,探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先于经济的经济”,在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并试图通过现象的描述,思考两国高等教育模式之得失。
1 “科教兴国”:中国高等教育之新生
自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在大步前进,可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1995年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然成为政府与社会的共识。而在实现这一转化的过程中,“教育”又无疑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国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仅为12万,而到了2008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已达到2907万,各类高校也达到了1908所。2009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600多万,全日制在校生更是前所未有的达到了2021万。①
教育对经济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在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共识。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除了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外,则主要取决于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这四个因素。而在这四个因素中,人力资本增长和科学技术进步都取决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隐患,比如劳动密集型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巨大的比例,使得中国更加类似于一个世界的承包加工工厂,而缺乏在高科技、重工业方面的竞争优势。此时,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意义便突显了出来。近二十年来,包括政府投入、企业捐助、银行贷款、基金赞助和个人自费等等,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在GDP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0%以上,整个教育的投入占GDP的5.0%以上。其比重虽然与世界上其他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仍不算高,但却显示了长足的进步和稳健的政策决心。
“高等教育遵循多样的原则,高等教育内部大学类型越多,层次越分明,大学之间越有利于有序竞争,有利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②在中国,高等教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以110所“211工程”为龙头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以39所“985工程”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3)教学型本科院校和教学型专科学校。这样,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各司其职,保证了研究和教学的同步进行。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中值得关注的特殊一点在于,其对经济发展本身,特别是扩大内需方面的直接拉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按照市场法则,形成了一个教育市场。而这个教育市场,不同于中国其他产业近几年的“买方市场”;一直处在“卖方市场”的状态下。近几年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迅速崛起就是最好的说明事例。
2 “教育立国”:韩国高等教育之崛起
上文提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施和“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惊人成就。其实与之非常类似,韩国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一个迅速崛起的过程,甚至起步更早。二战以来,特别是60年代以后“教育立国”战略在韩国的实施,政府针对教育所制定的规划与战略部署非常有效,而其对教育的支持也可以从投资中得到印证。1966到1975年,教育经费平均占GDP的8.8%,其增长率也一直高于GNP的增长水平。1975到1985十年间,即使在政府财政连年出现大幅度赤字的情况下,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依然按照原计划稳步增长,教育经费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在1985年更是上升到了16.9%。除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良好的制度结构也是韩国高等教育之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种数据显示,韩国已经跻身高等教育的强国之列。
在韩国,自第一共和国后期开始,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一直保持国立、公立和私立并存的局面”。③依据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划分,总共有七类:
(1)综合性大学和学院。综合性大学和学院除医科外,均为四年制,有权授予文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国立大学有首尔大学和釜山大学等,私立大学如高丽大学、梨花女子大学、延世大学等。
(2)教育大学。韩国的教育大学全部为国立,类似于中国的师范学院,又分为单科大学和初级学院。单科大学培养中学教师,而初级学院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小学教师人才,其毕业生可获得相应专业证书。
(3)大学院,即专门培养研究生的研究生院,其中又分普通研究生院和专业研究生院,专业设置非常广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直接提供相当数量的高端人才。
(4)专门大学,学制两年,相当于中国的大专。设置基本以职业技术类为主,为韩国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骨干力量。截止2003年,“韩国各类大专学校有161所,总学生数为927832人”, ④为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私人开办的专门大学被称作“专门学院”。
(5)广播函授大学。
(6)开放大学。
以上两类在韩国被称作“成人大学”,为满足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而由韩国教育部设立。
(7)专业性学院。如护理学院、神学院等等,范围相对较窄。
除此之外,近年来在韩国还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便是“企业办学”的大量出现。韩国一些大型企业,如三星、现代、大宇、韩进等集团,都拥有独立创立的企业大学研究生院。而高投资带来的也是高回报,三星、现代、大宇等一系列行业龙头,在近些年走出韩国走向世界,这无疑是将高等教育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又一实例。
3 先于经济的经济:两国高等教育模式与经济发展互动之思
综上所述,以中韩两国政府分别提倡和促进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实践,在中韩两国又由于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巨大的经济效应,而成为了近几十年来一股巨大的“教育热”。但是,在这股巨大的教育热潮背后,其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又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
不管是中国的“科教兴国”,还是韩国的“教育立国”,都是将教育置于了“经济的经济”这样的优先地位,而谋求通过培养人才来创造经济实力的投资模式,也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些辉煌的背后,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隐患。首先是高学历的失业者问题,这在中韩两国目前都大量存在。据2005年韩国教育开发院的教育统计便览教育指标显示,韩国高等教育的升学率已达到82%,而2004年上半年在全国4800多万人口中20岁和30岁两个年龄段的失业者约为50万人,准失业者为230万人,⑤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而在中国,一方面高校的不断扩招缓解了庞大的就业压力,但这些未来的高校毕业生究竟何去何从,专业不对口、薪资预期高、实际操作技能差,这些都为他们未来的就业之路埋上了隐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率低的这一问题,同时也使得巨大的高等教育投入能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又变成了一个值得存疑的维度。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处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一些学者甚至将其比喻为“本与末”, ⑥足见其首当其冲的战略地位。的确,相对于毕竟尚属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则更需要被关注。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而是初高中入学率的相对低下。而这其中,农村及经济落后的地区的问题尤为严重。这说明,高等教育的普遍受益者集中在城市居民中。“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也是城乡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拉大,城乡贫富鸿沟加深,二元经济结构固化的过程。”⑦在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包括韩国,普遍实行的是十二年(即包括高中在内)的义务教育制度,这保证了基础教育机会的相对公平。而中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无疑在扩大城乡差距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所谓的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经济流动和发展,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作为其支援和保障。那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至少对于落后地区来说,作用并不大。而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给予高度关注和警惕的。
4 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韩两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在不断调整蒸蒸日上的同时,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补充,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但是,在繁荣背后,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的重新评估、调整,使教育制度进一步合理化,更好地为本国国民服务。
另外,教育带动经济的功能也并不等同于教育本身即是经济。教育是育人的,经济效益固然是教育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因此,在实行各种教育政策的同时,必须考虑教育的本质理念。培养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决不能忽视人格的陶冶、道德的修养、身心的全面发展与成熟。否则,教育将会失去其本来的面貌与价值。
注释
①数据来源:周济.人民教育 奠基中国.中国教育报,2009-08-27.
②戚世钧.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策略选择.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2).
③王留栓.韩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兼谈韩国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经验.复旦教育,1996(2):83-85.
④张家瑛.韩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成因及借鉴.教书育人,2008(6):24.
⑤韩国教育开发院 就业统计资料集[DB/EB].http://cesikedi.re.kr/jcgi-bin/publ/publ_yrbk_frme. Jsp?menuid =2,2004-9-16/2005-11-10
⑥张宏杰.重本还是重末:中韩教育政策之比较.党政干部文摘,2005(8):34.
⑦何雪莲,刘婷.扩大内需:高等教育之困.现代大学教育,2010(2):46.
参考文献
[1]张林.试论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5(5).
[2]陈明.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若干思考.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3(1).
[3]郭荣祥.厘清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质量认识上的几个误区.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3(1).
[4]王留栓.中韩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比较研究.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3(4).
[5]李仁和.五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回眸.教育科学研究,1999(4):3-9.
[6]练玉春.我国将继续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光明日报,2000-12-05.
[7]施芳.我国高等教育城乡差距在缩小.人民日报,2005-02-16.
[8]孙启林,安玉祥.韩国的科技教育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Shin-Bok Kim.韩国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