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其中的内容,可以对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都产生实际的影响。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实际的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就在自己的身边,提升他们的思想积极性,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了生活场景教学形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希望可以对当前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生活场景;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生活化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便于学生高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一教学形式的运用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还要研究生活中关于文化知识的影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功课,通过学习这门功课,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都有重要的现实指引意义,自然更需要教师展开生活化的教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研究生活化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换发生命活力,最终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课堂导入,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场白,关系到一节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堂导入的形式应用,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鉴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巧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课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高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说说我们的学校》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阶段,给学生播放学校景色的图片或视频,然后让学生猜测是哪里的景色。小学生本身都喜欢挑战,当他们快速回答出是自己学校的景色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极大的鼓舞,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可以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吗?”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纷纷表达对校园的理解,在言语中彰显出他们对学校的热爱。这样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就产生十足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教学的相关内容。
2.课堂互动,生活元素焕发活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不愿意与学生互动,教师采用"填鸭式"灌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长期下来,导致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没有足够的活力。新课改提倡“以生为本”,教师要善于创造“活”的课堂气氛,要与学生进行一定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具有生活色彩的话题,与学生一起交流观点和看法,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指导。因为课堂的气氛变得不再紧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
例如,在《生活离不开规则》课堂教学中,本课的主题是让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规则的道理,引领学生成为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人。但是,考虑到小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不多,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更加单纯,甚至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生活话题,让学生参与一定的交流和互动。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当你走在十字路口,绿灯还没亮起之前,马上路一辆车都没有,你選择立即通过路口,还是等一等?”这个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分享。而教师要给予学生认真的聆听,并给予学生一定的点评,最后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如此,不仅可以增进课堂的灵活度,还可以提升学生对课程主题的记忆能力。
3.课后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的生活有实际的帮助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讲授了相关的知识,学生转身就忘记知识的内涵。这是因为,在课堂中,学生学到的知识大多是理论层面,而课下学生缺乏对相关知识的考察和运用。所以,要想发挥本课程的教育价值,教师不仅要关注课程的理论引导,还要引导学生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小学生本身比较活泼好动,他们对活动充满向往。为此,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课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增加对知识的印象,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在《这些事我来做》教学中,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独立的性格,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在课下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让他们在课堂讲述自己参与劳动的体会。如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容以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方式呈现,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在小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化的场景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和运用能力也相应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章福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7):45-46.
[2]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05):43-47.
本文为濮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创设生活场景奠定小学生数学思想基础的研究”(PYCJY2020060)的部分研究成果。
河南省濮阳市第五中学 裴彦静
关键词:生活场景;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生活化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便于学生高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一教学形式的运用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还要研究生活中关于文化知识的影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功课,通过学习这门功课,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都有重要的现实指引意义,自然更需要教师展开生活化的教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研究生活化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换发生命活力,最终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课堂导入,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场白,关系到一节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堂导入的形式应用,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鉴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巧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课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高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说说我们的学校》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阶段,给学生播放学校景色的图片或视频,然后让学生猜测是哪里的景色。小学生本身都喜欢挑战,当他们快速回答出是自己学校的景色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极大的鼓舞,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可以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吗?”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纷纷表达对校园的理解,在言语中彰显出他们对学校的热爱。这样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就产生十足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教学的相关内容。
2.课堂互动,生活元素焕发活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不愿意与学生互动,教师采用"填鸭式"灌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长期下来,导致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没有足够的活力。新课改提倡“以生为本”,教师要善于创造“活”的课堂气氛,要与学生进行一定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具有生活色彩的话题,与学生一起交流观点和看法,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指导。因为课堂的气氛变得不再紧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
例如,在《生活离不开规则》课堂教学中,本课的主题是让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规则的道理,引领学生成为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人。但是,考虑到小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不多,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更加单纯,甚至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生活话题,让学生参与一定的交流和互动。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当你走在十字路口,绿灯还没亮起之前,马上路一辆车都没有,你選择立即通过路口,还是等一等?”这个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分享。而教师要给予学生认真的聆听,并给予学生一定的点评,最后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如此,不仅可以增进课堂的灵活度,还可以提升学生对课程主题的记忆能力。
3.课后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的生活有实际的帮助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讲授了相关的知识,学生转身就忘记知识的内涵。这是因为,在课堂中,学生学到的知识大多是理论层面,而课下学生缺乏对相关知识的考察和运用。所以,要想发挥本课程的教育价值,教师不仅要关注课程的理论引导,还要引导学生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小学生本身比较活泼好动,他们对活动充满向往。为此,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课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增加对知识的印象,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在《这些事我来做》教学中,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独立的性格,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在课下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让他们在课堂讲述自己参与劳动的体会。如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容以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方式呈现,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在小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化的场景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和运用能力也相应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章福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7):45-46.
[2]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05):43-47.
本文为濮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创设生活场景奠定小学生数学思想基础的研究”(PYCJY2020060)的部分研究成果。
河南省濮阳市第五中学 裴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