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为阅读是小学语文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阅读的教导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重难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不仅仅是这项活动组织者,更是引导者、启发者,以多种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极佳的体验以及快速提成自己的阅读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阅读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以及对语文知识灵活运用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受益一生的优秀品质的养成都具有重要作用。而阅读的教学更不能死记硬背,应以引导为主,在引导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属于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引导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的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形成统一的意识,在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转变,才能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度,获得显著效果。
一、阅读“导入”——“问渠哪得清如许?”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在学生思维、内心情感都还处于冷漠、死气沉沉的状态,就急于进行新知识的传授,那么这堂课只会让学生产生疲倦感。良好的开端可为成功夯实基础,它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对接下来所授知识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为后续的精彩课堂创下坚实的基础。而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阅读引导,如情境创设法、名言警句切入法、复习回顾导入法等。以情境创设为例展开叙述。情景创设通过构建场景,在学生脑海形成图像,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可感起来,能够有效渲染课堂气氛,以及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音乐、MV、动图等营造出夏日里刚刚下过雨,荷叶上遍布露珠,青蛙“呱呱叫”的场景,完成情景导入。或者通过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相关动画片后再让学生阅读文章,将文字与情景相结合,文字不再是冰冷冷的,开始变得温暖起来;学生也能更好的体会到小蝌蚪想要找到自己妈妈而不停歇脚步的迫切心情。
二、思维“引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以学生最根本的需求和最重要的思维发展为准。阅读也不应该只重视最外现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应以学生内在的阅读思维为准则,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否则,学而不思,只是依靠死记硬背,最终大脑如同“一滩死水”,眼中的文字也死气沉沉。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课《蝙蝠与雷达》为例,教师要让学生通读全文,回答“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蝙蝠是怎样探路”等简单问题。然后,在学生进行简单回答后,教师要围绕“蝙蝠与雷达”进行一系列提问,如“科学家为什么要根据蝙蝠发明雷达”、“雷达和蝙蝠都有什么共同点”、“雷达是如何发现物品的”等。通过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感知能力。
学生思维的启发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入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深一步思考,透过表层洞察事物的本质,养成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能力。在学习本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有哪些发明创造与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物品有一定的相似度。教师可以简单的举例并加以引导,如“房屋建筑圆穹顶与鸡蛋壳的关系”、“飞机与鸟类的关系”等。最终实现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学生自主思考,领悟作者的意图以及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点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提高阅读课效率[1]。
三、体验“引导”——“纸上得来终觉浅”
阅读源自于生活,任何脱离于生活实践的作品都难以逃过缺乏内涵、经不起细究的通病。语文知识的学习正是为了在生活中大量运用的目的,即知识的输出。那么,阅读即为输入。因此,教师在阅读的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通过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将黑白色的文字将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增强阅读的体验感,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白桦》为例。在进行诗歌阅读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与诗歌中描述相类似的白桦即“雪景中的白桦”的图片,让学生对白桦进行观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同学们,你们可以怎样来描述这棵白桦树呢?
学生(假设):茫茫雪景中站立着一棵白桦树,挺拔的枝干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花穗在寒风中飘荡。
待学生描述完成后,再让学生阅读诗歌进行对比,体会自己所运用语言与文章的差距。如“白雪”与“银霜”,“潇洒”与“飘荡”等表达的区别,然后体会文字的魅力。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最受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多方面观看和探察,模仿课文形式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诗歌,完成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实现对阅读内容的深刻理解。从而,让学生把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指引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更好地进行思维的发展[2]。
四、朗读“引导”——“绝知此事要躬行”
检验学生对一篇文章、一首诗词的内容、主旨大意、情感掌握程度的最好方法之一即为“朗读”。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通过体会学生对情感的运用、节奏的把握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熟悉程度。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要逐步地引導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所体会到的作者情感和内容思想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以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为主,先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五、总结“引导”——“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通过对文章得一系列学习,阅读也要进行最重要的一步“回顾总结”。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回顾复习总结自己所学的所有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查缺补漏进行完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默写生字词、罗列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等多种方法完成对知识的回顾总结。学生在回头看文章时,颇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阅读不难,欠缺的只是方法。
六、结束语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梳理和创建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引而有方,导而得法”,让学生有所获得,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周小华.书海无涯乐作舟——探寻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方法[J].语文课内外,2020,000(004):156.
[2]周召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女报:家庭素质教育,2020(4):0341-034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阅读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以及对语文知识灵活运用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受益一生的优秀品质的养成都具有重要作用。而阅读的教学更不能死记硬背,应以引导为主,在引导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属于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引导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的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形成统一的意识,在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转变,才能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度,获得显著效果。
一、阅读“导入”——“问渠哪得清如许?”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在学生思维、内心情感都还处于冷漠、死气沉沉的状态,就急于进行新知识的传授,那么这堂课只会让学生产生疲倦感。良好的开端可为成功夯实基础,它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对接下来所授知识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为后续的精彩课堂创下坚实的基础。而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阅读引导,如情境创设法、名言警句切入法、复习回顾导入法等。以情境创设为例展开叙述。情景创设通过构建场景,在学生脑海形成图像,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可感起来,能够有效渲染课堂气氛,以及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音乐、MV、动图等营造出夏日里刚刚下过雨,荷叶上遍布露珠,青蛙“呱呱叫”的场景,完成情景导入。或者通过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相关动画片后再让学生阅读文章,将文字与情景相结合,文字不再是冰冷冷的,开始变得温暖起来;学生也能更好的体会到小蝌蚪想要找到自己妈妈而不停歇脚步的迫切心情。
二、思维“引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以学生最根本的需求和最重要的思维发展为准。阅读也不应该只重视最外现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应以学生内在的阅读思维为准则,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否则,学而不思,只是依靠死记硬背,最终大脑如同“一滩死水”,眼中的文字也死气沉沉。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课《蝙蝠与雷达》为例,教师要让学生通读全文,回答“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蝙蝠是怎样探路”等简单问题。然后,在学生进行简单回答后,教师要围绕“蝙蝠与雷达”进行一系列提问,如“科学家为什么要根据蝙蝠发明雷达”、“雷达和蝙蝠都有什么共同点”、“雷达是如何发现物品的”等。通过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感知能力。
学生思维的启发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入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深一步思考,透过表层洞察事物的本质,养成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能力。在学习本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有哪些发明创造与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物品有一定的相似度。教师可以简单的举例并加以引导,如“房屋建筑圆穹顶与鸡蛋壳的关系”、“飞机与鸟类的关系”等。最终实现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学生自主思考,领悟作者的意图以及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点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提高阅读课效率[1]。
三、体验“引导”——“纸上得来终觉浅”
阅读源自于生活,任何脱离于生活实践的作品都难以逃过缺乏内涵、经不起细究的通病。语文知识的学习正是为了在生活中大量运用的目的,即知识的输出。那么,阅读即为输入。因此,教师在阅读的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通过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将黑白色的文字将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增强阅读的体验感,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白桦》为例。在进行诗歌阅读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与诗歌中描述相类似的白桦即“雪景中的白桦”的图片,让学生对白桦进行观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同学们,你们可以怎样来描述这棵白桦树呢?
学生(假设):茫茫雪景中站立着一棵白桦树,挺拔的枝干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花穗在寒风中飘荡。
待学生描述完成后,再让学生阅读诗歌进行对比,体会自己所运用语言与文章的差距。如“白雪”与“银霜”,“潇洒”与“飘荡”等表达的区别,然后体会文字的魅力。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最受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多方面观看和探察,模仿课文形式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诗歌,完成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实现对阅读内容的深刻理解。从而,让学生把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指引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更好地进行思维的发展[2]。
四、朗读“引导”——“绝知此事要躬行”
检验学生对一篇文章、一首诗词的内容、主旨大意、情感掌握程度的最好方法之一即为“朗读”。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通过体会学生对情感的运用、节奏的把握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熟悉程度。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要逐步地引導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所体会到的作者情感和内容思想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以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为主,先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五、总结“引导”——“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通过对文章得一系列学习,阅读也要进行最重要的一步“回顾总结”。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回顾复习总结自己所学的所有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查缺补漏进行完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默写生字词、罗列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等多种方法完成对知识的回顾总结。学生在回头看文章时,颇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阅读不难,欠缺的只是方法。
六、结束语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梳理和创建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引而有方,导而得法”,让学生有所获得,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周小华.书海无涯乐作舟——探寻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方法[J].语文课内外,2020,000(004):156.
[2]周召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女报:家庭素质教育,2020(4):0341-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