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不同复位方式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胫腓骨骨折患者20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4例。两组患者均基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试验组采用闭合复位,而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经卡方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闭合复位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较切开复位优秀,且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更低。
【关键词】交锁髓内固定;闭合复位;切开复位;胫腓骨骨折
胫腓骨骨折多由于机械外力、高处坠落所致,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是治疗开放性和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最有效的措施,但骨折复位方式却存在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两种争论。两种复位虽然均有成功治疗案例,但不良反应亦时有报道[1]。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探讨二者疗效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根据如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胫腓骨骨折患者20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4例。试验组男57例,女47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45.7±13.8)岁;对照组男56例,女48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45.1±13.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
纳入标准:①结合患者病史和主诉,经体格检查、X线检查确诊为胫腓骨骨折;②所有患者均符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治疗适应症;③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和手术风险,同意配合调查研究。
排除标准:①患者属于原发性胫腓骨骨折,如骨恶性肿瘤所致病理性骨折;②患者骨折前即存在骨髓炎、骨质疏松等疾病;③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障碍等内外科基础疾病。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基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试验组采用闭合复位,即首先嘱患者仰卧位,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髌骨韧带上方切开皮肤约5cm,后取胫骨结节处作为穿刺进针点,随后钻孔以扩大髓腔,最后借助相关器械将适合规格的交锁髓内钉置入骨髓腔,并在X线引导下将交锁髓内钉打入骨折远端髓腔以实现内固定功能,逐层闭合,术闭。
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体位摆放、麻醉及髌骨韧带上切开皮肤均同上,再以患肢骨折处为中心,于小腿前外侧皮肤切口约6cm。此时可充分显露骨折端并给予清理和复位,随后于胫骨结节处进针、钻孔、扩大髓腔,并将交锁髓内钉置于骨髓腔内,待髓内钉到达远端髓腔时,分别于近端和远端打入2枚锁钉以固定,逐层缝合,术闭。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和护理,根据1.3观察标准评估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差异。
1.3观察标准
本研究根据患者骨折症状改善程度及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有效率包括显效和缓解。显效:患者骨折处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折复位良好,对位准确程度>90%,无成角、移位、短缩等畸形,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无明显不良反应。缓解:骨折复位较好,对位准确程度>80%,无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肢短缩<2cm,患肢功能恢复较好或伴有轻度不良反应和后遗症;无效:即影像学检查无一条符合上述标准,或骨折一直未愈合,患肢功能持续障碍。胫腓骨骨折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事件主要包括伤口感染、骨折成角、二次骨折、延迟愈合等[2]。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表1可知,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8例(94.23%)高于对照组83例(79.81%),经卡方检验比较,卡方值9.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表2可知,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11例(10.58%)明显低于对照组28例(26.92%),经卡方检验比较,卡方值9.12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由于科学的设计,较好的生物力学承受功能和生物组织相容性,作为胫腓骨骨折的首选方法毋庸置疑。这也是两种不同复位方式均能取得治疗成功的基础所在。
闭合复位的优点在于手术损伤小,仅依据明显的骨性标志以判断骨折端对位和对线情况,骨折肢体无需移位,同时再移位可能性亦很小。此外,操作简单,仅需一名助手即可完成牵引和复位,费用低廉。因此患者术后恢复快,感染、二次骨折、不愈合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
切开复位在术中需大量剥离骨膜,并持续暴露于外界环境中,故大大增加了术后伤口感染的几率。此外由于细碎骨块失去固定后极易游离,可造成血管、皮肤的二次损伤,甚至导致骨折愈合延迟。而且胫腓骨骨折处皮肤肌肉组织往往较少,术后过高的皮肤张力可影响血液运行,既延長患者住院时间,又进一步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因此,基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闭合复位治疗胫腓骨骨折因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解克非.切开复位或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3):151-152.
[2]张兵辰.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干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61-62.
[3]邓宇.应用闭合复位法与切开复位法治疗胫胖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7):274-275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不同复位方式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胫腓骨骨折患者20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4例。两组患者均基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试验组采用闭合复位,而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经卡方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闭合复位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较切开复位优秀,且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更低。
【关键词】交锁髓内固定;闭合复位;切开复位;胫腓骨骨折
胫腓骨骨折多由于机械外力、高处坠落所致,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是治疗开放性和闭合性胫腓骨骨折最有效的措施,但骨折复位方式却存在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两种争论。两种复位虽然均有成功治疗案例,但不良反应亦时有报道[1]。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探讨二者疗效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根据如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胫腓骨骨折患者20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4例。试验组男57例,女47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45.7±13.8)岁;对照组男56例,女48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45.1±13.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
纳入标准:①结合患者病史和主诉,经体格检查、X线检查确诊为胫腓骨骨折;②所有患者均符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治疗适应症;③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和手术风险,同意配合调查研究。
排除标准:①患者属于原发性胫腓骨骨折,如骨恶性肿瘤所致病理性骨折;②患者骨折前即存在骨髓炎、骨质疏松等疾病;③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障碍等内外科基础疾病。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基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试验组采用闭合复位,即首先嘱患者仰卧位,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髌骨韧带上方切开皮肤约5cm,后取胫骨结节处作为穿刺进针点,随后钻孔以扩大髓腔,最后借助相关器械将适合规格的交锁髓内钉置入骨髓腔,并在X线引导下将交锁髓内钉打入骨折远端髓腔以实现内固定功能,逐层闭合,术闭。
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体位摆放、麻醉及髌骨韧带上切开皮肤均同上,再以患肢骨折处为中心,于小腿前外侧皮肤切口约6cm。此时可充分显露骨折端并给予清理和复位,随后于胫骨结节处进针、钻孔、扩大髓腔,并将交锁髓内钉置于骨髓腔内,待髓内钉到达远端髓腔时,分别于近端和远端打入2枚锁钉以固定,逐层缝合,术闭。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和护理,根据1.3观察标准评估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差异。
1.3观察标准
本研究根据患者骨折症状改善程度及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有效率包括显效和缓解。显效:患者骨折处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折复位良好,对位准确程度>90%,无成角、移位、短缩等畸形,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无明显不良反应。缓解:骨折复位较好,对位准确程度>80%,无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肢短缩<2cm,患肢功能恢复较好或伴有轻度不良反应和后遗症;无效:即影像学检查无一条符合上述标准,或骨折一直未愈合,患肢功能持续障碍。胫腓骨骨折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事件主要包括伤口感染、骨折成角、二次骨折、延迟愈合等[2]。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表1可知,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8例(94.23%)高于对照组83例(79.81%),经卡方检验比较,卡方值9.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表2可知,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11例(10.58%)明显低于对照组28例(26.92%),经卡方检验比较,卡方值9.12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由于科学的设计,较好的生物力学承受功能和生物组织相容性,作为胫腓骨骨折的首选方法毋庸置疑。这也是两种不同复位方式均能取得治疗成功的基础所在。
闭合复位的优点在于手术损伤小,仅依据明显的骨性标志以判断骨折端对位和对线情况,骨折肢体无需移位,同时再移位可能性亦很小。此外,操作简单,仅需一名助手即可完成牵引和复位,费用低廉。因此患者术后恢复快,感染、二次骨折、不愈合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
切开复位在术中需大量剥离骨膜,并持续暴露于外界环境中,故大大增加了术后伤口感染的几率。此外由于细碎骨块失去固定后极易游离,可造成血管、皮肤的二次损伤,甚至导致骨折愈合延迟。而且胫腓骨骨折处皮肤肌肉组织往往较少,术后过高的皮肤张力可影响血液运行,既延長患者住院时间,又进一步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因此,基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闭合复位治疗胫腓骨骨折因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解克非.切开复位或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3):151-152.
[2]张兵辰.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干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61-62.
[3]邓宇.应用闭合复位法与切开复位法治疗胫胖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7):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