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
【摘要】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动态脉压(APP)以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的关系。方法 对145例EH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APP、APPI与IMT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斑块阳性组24h SBP、24h MAP、24h PP和24h PPI均高于颈动脉斑块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47.3±19.3vs.137.1±17.8mmHg,P<0.001;105.4±12.3vs.101.3±11.5mmHg,P<0.05;62.1±18.4vs.52.1±15.7mmHg,P<0.001;0.41±0.06vs.0.37±0.08,P<0.001)。结论 随着APP和APPI的逐渐增大,颈动脉IMT明显增加。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脉压,脉压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事件重要的危险因素,而颈动脉则是反映全身动脉硬化情况的理想窗口。研究显示脉压指数(PPI)和脉压(PP)可以用于评价动脉硬化情况[1]。目前,关于动态脉压(APP)以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IMT与动态脉压(APP)以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的关系。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心脏科住院的EH患者。纳入标准: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確诊的EH患者;排除其他影响PP的疾病。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检测24 h动态血压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24 h动态血压设置每30 min检测一次,每次均记录SBP、DBP、PP以及心率。使用公式动态PPI:PPI=24 h平均APP/24 h平均动态SBP。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平卧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及颈外动脉远端等部位检测,IMT为动脉内膜界面与中膜-外膜界面间的距离,记录各部位IMT值。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动态血压检测指标比较
APP≥60 mmHg组患者年龄和高血压病程大于APP<60 mmHg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P≥60 mmHg组患者24 h SBP和24 h MAP高于APP<60 mmHg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4h 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颈动脉IMT患者的血压参数比较
以IMT=1.2 mm为界,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斑块阳性组和颈动脉斑块阴性组。颈动脉斑块阳性组24 h SBP、24 h MAP、24 h PP和24 h PPI均高于颈动脉斑块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 DBP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范围的疾病,颈动脉是其中最常累及部位之一[2]。颈动脉IMT增厚是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后的血管重构反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3]。IMT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也可以对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早期评价。IMT增厚可以提示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4]。
同时,脉压指数(PPI)和脉压(PP)也可以用于评价动脉硬化情况。目前,关于动态脉压(APP)以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与动脉硬化的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APP)以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阳性组较颈动脉斑块阴性组有较高的24 h PP和24 h PPI。说明APP的变化能够反映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的严重程度。以往研究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明显大于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也高于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是因为增大的脉压会引起血管壁承受压力增加,导致血管内膜受损,促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5]。
总之,EH患者脉压和脉压指数越大,则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
参考文献
[1]
张玲,田家玮,符颖,等.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5): 2120-2122.
[2]董建新,鲁跃华.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态血压参数及其它危险因素关系研究[J].河北医学,2010,16(2):166-169.
[3]赵文娟,安中平,于德林,等.不同血压类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011):2262-2264.
[4]李子彬,刘宁.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血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20(8):1326-1327.
[5]杨凡,王瑞英,李涛涛等.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2,10(2):93-96.
【摘要】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动态脉压(APP)以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的关系。方法 对145例EH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APP、APPI与IMT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斑块阳性组24h SBP、24h MAP、24h PP和24h PPI均高于颈动脉斑块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47.3±19.3vs.137.1±17.8mmHg,P<0.001;105.4±12.3vs.101.3±11.5mmHg,P<0.05;62.1±18.4vs.52.1±15.7mmHg,P<0.001;0.41±0.06vs.0.37±0.08,P<0.001)。结论 随着APP和APPI的逐渐增大,颈动脉IMT明显增加。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脉压,脉压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事件重要的危险因素,而颈动脉则是反映全身动脉硬化情况的理想窗口。研究显示脉压指数(PPI)和脉压(PP)可以用于评价动脉硬化情况[1]。目前,关于动态脉压(APP)以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IMT与动态脉压(APP)以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的关系。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心脏科住院的EH患者。纳入标准: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確诊的EH患者;排除其他影响PP的疾病。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检测24 h动态血压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24 h动态血压设置每30 min检测一次,每次均记录SBP、DBP、PP以及心率。使用公式动态PPI:PPI=24 h平均APP/24 h平均动态SBP。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平卧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及颈外动脉远端等部位检测,IMT为动脉内膜界面与中膜-外膜界面间的距离,记录各部位IMT值。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动态血压检测指标比较
APP≥60 mmHg组患者年龄和高血压病程大于APP<60 mmHg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P≥60 mmHg组患者24 h SBP和24 h MAP高于APP<60 mmHg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4h 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颈动脉IMT患者的血压参数比较
以IMT=1.2 mm为界,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斑块阳性组和颈动脉斑块阴性组。颈动脉斑块阳性组24 h SBP、24 h MAP、24 h PP和24 h PPI均高于颈动脉斑块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 DBP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范围的疾病,颈动脉是其中最常累及部位之一[2]。颈动脉IMT增厚是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后的血管重构反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3]。IMT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也可以对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早期评价。IMT增厚可以提示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4]。
同时,脉压指数(PPI)和脉压(PP)也可以用于评价动脉硬化情况。目前,关于动态脉压(APP)以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与动脉硬化的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APP)以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阳性组较颈动脉斑块阴性组有较高的24 h PP和24 h PPI。说明APP的变化能够反映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的严重程度。以往研究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明显大于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也高于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是因为增大的脉压会引起血管壁承受压力增加,导致血管内膜受损,促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5]。
总之,EH患者脉压和脉压指数越大,则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
参考文献
[1]
张玲,田家玮,符颖,等.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5): 2120-2122.
[2]董建新,鲁跃华.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态血压参数及其它危险因素关系研究[J].河北医学,2010,16(2):166-169.
[3]赵文娟,安中平,于德林,等.不同血压类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011):2262-2264.
[4]李子彬,刘宁.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血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20(8):1326-1327.
[5]杨凡,王瑞英,李涛涛等.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2,10(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