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需要培养良好品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comput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文化和思想修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物质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阅读的兴趣与爱好却越来越衰减,更多地则是沉迷于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针对这一情况,不少贤达人士呼吁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可是,呼吁、倡导抑或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似乎还不能解决问题,殊不知,不少地方花巨资建图书馆,藏书万册到头来却没有几人借阅,也只是做做形象工程,装装门面而已,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这说明了什么?难道只说明了电子媒体的吸引力远胜于书籍?恐怕亦非如此,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不少人把阅读当作某种任务,觉得阅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自然不愿主动去阅读了。笔者认为,一个人一生中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在学生时代。反思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更多的感受却是教师对自己在阅读上的否定,更多的体验是自己阅读上的失败,久而久之,阅读不但没有提供精神营养,却成了一种精神负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从阅读中真正感受到乐趣,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注意点点滴滴,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少一点包办代替,注意发展学生自己的思维力和鉴赏力,而不把参考书上的“正确”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下面结合《王几何》一课的案例,谈谈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
  初上人教版七年级《王几何》,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说说文中主人公王几何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满以为同学们会按照老师课前的预设发表各自的见解:幽默风趣、与众不同、业务精湛……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却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
  师:读完全文,王几何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王几何老师是一位比较喜欢故作姿态的老师。
  生2:我觉得王几何老师是一位很古怪的老师,他的言行有点让人莫名其妙。
  生3:我觉得王几何老师就是一位喜欢标新立异、自我表现的老师。
  ……
  乖乖!怎么都是些贬义词啊!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怎会有这样的评价?太不给老师面子了!课文明明是站在褒扬王几何的角度来写的,怎么到了学生眼里竟都成了一堆贬义词?
  面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自由发表的见解,老师此时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评论一一记在黑板上:故作姿态、古怪、独特、自我表现……
  学生们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实属正常,老师也着实不应该去责怪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们能够大胆如实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已实属难得,如果老师此时指出他们说得不对,告诉他们“正确”的说法,这无疑是剥夺孩子们自己思维的权利,以后谁还会在课堂上对老师实话实说呢?尊重与宽容是首要的!可是同学们的发言与老师的预设相去甚远,怎么办?这节课无疑不能再按原定的路线走下去了。
  学生有学生的想法,老师想先了解一下他们究竟是怎样想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把他们的想法引到正确的路子上来。
  师:刚才有同学说王几何是一位喜欢故作姿态的老师,那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他一上台就哑笑,不入正题,文中说他哑笑了足足两分钟,这么长时间的哑笑,感觉不是毛病就是有些故作姿态!
  师:哦?说得也是,可是老师觉得王几何在学生面前故作姿态,会不会有什么目的?不然他为什么要那么长时间的哑笑?
  生:估计就是为了逗乐大家。
  师(笑):说得很有道理,王几何老师这样做应该就是为了取乐于他的学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那么,他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呢?
  生:应该……达到了吧。
  师:哦?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师:这么说,王几何老师的“故作姿态”还是蛮有效果的,如果他不故作姿态,一上来先平平淡淡地介绍一下自己,然后就开讲数学知识,结果同学们都不爱听,在下面做小动作说小话,那他还能把他的数学课上好吗?这难道不正是高手出场,不同凡响吗?
  生:可我们的数学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数学课的时候,老师先自我介绍,然后跟我们做游戏、猜谜语,还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举例子,我们都觉得很精彩很有趣,干嘛一上堂要这样做呢?有些不可思议!
  一语既出,其他同学也跟着表示认同,这倒让老师有些始料不及,原来同学们阅读这篇课文时,联系到现实中自己的数学老师了。他们的现任数学老师确实也是一名响当当的数学老师啊,他的数学课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教给学生,且风趣幽默,寓教于乐,学生们确实都很喜欢他的课。
  至此,老师终于明白了这节课上得不顺利的症结所在了,问题应该是出在同学们对课文的阅读上。一般写人叙事的文章在开头便交待了事情的时间,而《王几何》这篇课文把交待时间放在了文章后面了,阅读时一定是被同学们忽略了。
  课文在第16自然段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要求同学们重新再读一遍:在那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奇事,不是太离谱了吗?但少年时代总是充满了叛逆精神,越离谱的事大家越喜欢,……
  读完,老师问同学们:“那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究竟是个什么年代?你们有没有搞清楚?
  同学们面面相觑,显然他们在阅读时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当然,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年代,自然也不可能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年代,课文也没有明说那究竟是个什么年代,距今有多少年了,这的确不能怪他们。但是,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内容也不询问,这就是他们的不对了。
  面对同学们的茫然,老师要求同学们重读文章第24自然段:几十年后,我依然可以对天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忘乎其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
  读完,问同学们:从“几十年后”这个时间段,能否推算一下王几何给“我”上的这节几何课大约发生在什么时候?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解①:本文选自《马及时儿童文学作品选》(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同学们推算,“几十年”往少里说也有二三十年,那么这件事应该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也就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别说电脑网络、多媒体技术,就连电视对于平常人来说都还是稀罕物,王几何老师在那个年代教书,根本不可能接触到今天像电子白板这样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他那个时候上课就很难能达到今天老师上课所能达到的效果,所以王几何老师只能更多地倚仗自己的“故作姿态”了;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解放,所以文中写到那是一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里,王几何老师却能做出这样不拘一格、特立独行的教学姿态,可以说是大胆的创新和突破了。听了老师的这一番介绍,同学们终于认可了文中的主人公王几何。
  学生之所以对主人公不认同,主要还是因为对课文阅读得不够认真,课文前面部分读得还算仔细,后面部分草草完事。学生阅读,似乎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只关注文章的大致情节,而忽视对文章的某些关键细节的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更是缺乏深入的思考,只停留在字面上的浏览。阅读与思考是不可分的,阅读不思考,犹如吃饭不消化,就不可能有发现和收获,自然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教会学生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去想象、分析、思考和感悟。语文课堂为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提供了范本,藉此,阅读教学,应着重于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培养。
  笔者认为,阅读的品质应该是多维的,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思维和想象品质以及情感品质。
  首先,阅读需要一定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其中包含着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阅读,需要专心致致、持之以恒地进行,一个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不太好的人,很难想象他能专心致致、完完整整地读完一篇文章,更不用说让他专心致致、完完整整地读完一本书了。好多伟大而经典的作品在刚开始阅读时,并没有吸引人的情节,例如《红楼梦》,读者阅读时如果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坚持深入进去,多半读完前面三章便弃之一边了。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意志品质是必需的,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思考,每学期给学生制订一定量的阅读计划,推荐一些经典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写读后感,定期检查他们计划的完成情况,这对于培养学生阅读的意志品质是大有帮助的。
  其次,阅读离不开良好的想象和思维品质,对文章字词句意的理解,文章意境的想象,文章内容的剖析,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都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灵活性和系统性,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着力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阅读,离不开良好的想象和思维,同时良好的阅读也塑造着想象和思维品质,与电影、电视的直观形象相比,阅读则更能发展人的想象力,拓展人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激发人的创造活力。
  最后,阅读需要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良好的情感品质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它们包含着人类独有的社会意义,反映着人类高尚的道德风貌与精神风貌,一个情感品质低下的人,不会懂得对真善美的赞美与欣赏,对假恶丑的痛恨与厌恶,也不会对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以及人类的自身之美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在对与错、是与非面前也不会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良好的情感品质对阅读起着内在的导向和支持作用,反过来,通过阅读也可以丰富和完善一个人良好的情感品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和发展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对于学生今后走出课堂,再学习,再发展,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无疑有着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而从学校课堂教学做起,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应当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作者通联:安徽繁昌县荻港初中]
其他文献
如果说展示是花开的惊艳,那么预习则是静默的生长。 ——题记  (一)  以颠覆“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特质的生本高效课堂,以其鲜活的教育生态,平等对话的课堂形态,力求回归教育的原点,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自由呼吸自由飞翔,因而迅速成为课改时代的宠儿,倍受青睐。纵观形形色色的高效课堂模式,无一例外都将目光聚焦于展示课,将展示课作为精彩看点、亮点。但繁华褪尽,探本溯源,我们不禁要问:高效课堂的本质是
《林奶奶》是杨绛于1984年4月写的一篇散文。文中的林奶奶是一位给人洗衣为业处于社会低层的小人物。她干着最累的活,吃着最差的食物,穿破烂的衣物,为老有所居、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辛苦攒钱,精打细算,处处防备,最终未能过上设想中的晚年生活,落个累死的结局。  文章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写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二是情节,通过碎片故事来闪现人物不幸经历。前文主要写她的性格中好的一面:勤劳、诚实、不搬嘴
王尔德说:“经验是每个人为自己所犯错误取的名字”,错误的发生没有预知性,它是由于对某事物不确定性的认识产生的。错误过后,我们会应用排除,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填补理论的空白。简而言之,错误就仿佛一块潮湿的海绵,我们从里面挤出来的是经验的水分,错误是经验的源泉,流淌无尽的智慧,我们会顺着其波流,流进正确理论的疆域。所以,倘若正确对待错误,寻求一种经验的转化,错误将是人类认知的指向标。语文课堂教学中错误
去年暑假,我就“远离江湖”,在汉尽享天伦。今岁之伏,回当阳探亲。当阳一中原语文教研组长张家恭先生来访。张公送来他华师的老同学张文斌先生的新著《祈祷和谐的回忆》,并哀传噩耗:文斌先生已于今年五月二日在北京仙逝了!闻讯我顿失容颜,呆坐于厅。良久,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喟然长叹:尊敬的师长,您怎么就“不辞而别”了呢!送走客人,我一口气拜读完文斌先生的遗著,其高大形象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  文斌先生是
高考议论文写作针对学生的考查是多方面的,大家往往比较熟悉的,比如审题立意、思维品质、语言能力、素材应用等,前者也成为了众多师生训练写作的重点。然而文章立意再上乘,思维再深刻,语言再独特,素材再新奇,如若缺乏一个明晰流畅、简明扼要的结构形式来呈现,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难以凸显出写作实力与表达优势,因此于众多学生而言,高考议论文写作结构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结构意识之内涵所涉甚广,存在广狭之分,难以
笔者最近听了一堂公开课《说书人》。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复述故事,梳理小说情节,把小说分成开端(叙述“我”第一次见到说书人的情景)、发展(叙述其不幸的命运)、高潮和结尾(说书人的死亡和“我”的心理活动),对小说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然后归纳出社会黑暗、人性冷漠的结论和人性的陨落与升华的主题,最后拓展到现实中的人物如何在苦难中的坚守。课堂中老师说得最多的词语就是“情节”两个字。  笔者感到疑惑的是,
“生成语文”倡导者、特级教师李仁甫的新著《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最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慢慢走,欣赏啊”,我一边感受着李老师在“课堂实录”中才识和智慧并存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机智,一边分享着“研究者说”中对教学实录深入的剖析和中肯的評价,一边联系和印证“生成课堂”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读完这部42万多字的生成专著,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如水一般的灵动”,对“生成课堂”的认识完成了一次从感性到理
纵观当今作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在观念和实践上都误入歧途。教师受功利的驱使,一味地热衷于作文“模式”、“体系”、“套路”的训练。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丰硕的教学成果时,殊不知作文教学已被挤入了死胡同,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已经严重缺失:学生厌倦、害怕写作;写作内容空洞无物,写作情感苍白无力;写作思维僵化雷同,写作人格严重扭曲,空话、假话、套话比比皆是,模仿抄袭成风。翻阅学生的作文你会感到上百个不同的脑袋
钱理群先生的《名作重读》和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除了颇高的学术价值,还具有两位著名学者大概意想不到的驱动效应,那就是给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吹拂了一股“文本细读”的清风。尽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细读”行为也并非始于两部论著出版之后,但作为一种自觉的阅读教学理念,应该是在中小学语文教改正式拉开帷幕之后。  如今似乎还不能说“细读”理念已经完全深入人心,而整体观之,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中学语文阅读
语文课程是学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以语文知识为中介,涵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及其情感态度的系统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积淀语文素养,发展主体性人格的一种学习过程。获得语文知识不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但是如果没有语文知识的中介作用,语文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根本无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的历练培养过程,都和语文知识息息相关。目前,否定语文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