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文化和思想修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物质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阅读的兴趣与爱好却越来越衰减,更多地则是沉迷于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针对这一情况,不少贤达人士呼吁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可是,呼吁、倡导抑或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似乎还不能解决问题,殊不知,不少地方花巨资建图书馆,藏书万册到头来却没有几人借阅,也只是做做形象工程,装装门面而已,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这说明了什么?难道只说明了电子媒体的吸引力远胜于书籍?恐怕亦非如此,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不少人把阅读当作某种任务,觉得阅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自然不愿主动去阅读了。笔者认为,一个人一生中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在学生时代。反思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更多的感受却是教师对自己在阅读上的否定,更多的体验是自己阅读上的失败,久而久之,阅读不但没有提供精神营养,却成了一种精神负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从阅读中真正感受到乐趣,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注意点点滴滴,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少一点包办代替,注意发展学生自己的思维力和鉴赏力,而不把参考书上的“正确”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下面结合《王几何》一课的案例,谈谈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
初上人教版七年级《王几何》,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说说文中主人公王几何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满以为同学们会按照老师课前的预设发表各自的见解:幽默风趣、与众不同、业务精湛……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却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
师:读完全文,王几何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王几何老师是一位比较喜欢故作姿态的老师。
生2:我觉得王几何老师是一位很古怪的老师,他的言行有点让人莫名其妙。
生3:我觉得王几何老师就是一位喜欢标新立异、自我表现的老师。
……
乖乖!怎么都是些贬义词啊!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怎会有这样的评价?太不给老师面子了!课文明明是站在褒扬王几何的角度来写的,怎么到了学生眼里竟都成了一堆贬义词?
面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自由发表的见解,老师此时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评论一一记在黑板上:故作姿态、古怪、独特、自我表现……
学生们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实属正常,老师也着实不应该去责怪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们能够大胆如实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已实属难得,如果老师此时指出他们说得不对,告诉他们“正确”的说法,这无疑是剥夺孩子们自己思维的权利,以后谁还会在课堂上对老师实话实说呢?尊重与宽容是首要的!可是同学们的发言与老师的预设相去甚远,怎么办?这节课无疑不能再按原定的路线走下去了。
学生有学生的想法,老师想先了解一下他们究竟是怎样想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把他们的想法引到正确的路子上来。
师:刚才有同学说王几何是一位喜欢故作姿态的老师,那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他一上台就哑笑,不入正题,文中说他哑笑了足足两分钟,这么长时间的哑笑,感觉不是毛病就是有些故作姿态!
师:哦?说得也是,可是老师觉得王几何在学生面前故作姿态,会不会有什么目的?不然他为什么要那么长时间的哑笑?
生:估计就是为了逗乐大家。
师(笑):说得很有道理,王几何老师这样做应该就是为了取乐于他的学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那么,他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呢?
生:应该……达到了吧。
师:哦?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师:这么说,王几何老师的“故作姿态”还是蛮有效果的,如果他不故作姿态,一上来先平平淡淡地介绍一下自己,然后就开讲数学知识,结果同学们都不爱听,在下面做小动作说小话,那他还能把他的数学课上好吗?这难道不正是高手出场,不同凡响吗?
生:可我们的数学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数学课的时候,老师先自我介绍,然后跟我们做游戏、猜谜语,还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举例子,我们都觉得很精彩很有趣,干嘛一上堂要这样做呢?有些不可思议!
一语既出,其他同学也跟着表示认同,这倒让老师有些始料不及,原来同学们阅读这篇课文时,联系到现实中自己的数学老师了。他们的现任数学老师确实也是一名响当当的数学老师啊,他的数学课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教给学生,且风趣幽默,寓教于乐,学生们确实都很喜欢他的课。
至此,老师终于明白了这节课上得不顺利的症结所在了,问题应该是出在同学们对课文的阅读上。一般写人叙事的文章在开头便交待了事情的时间,而《王几何》这篇课文把交待时间放在了文章后面了,阅读时一定是被同学们忽略了。
课文在第16自然段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要求同学们重新再读一遍:在那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奇事,不是太离谱了吗?但少年时代总是充满了叛逆精神,越离谱的事大家越喜欢,……
读完,老师问同学们:“那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究竟是个什么年代?你们有没有搞清楚?
同学们面面相觑,显然他们在阅读时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当然,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年代,自然也不可能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年代,课文也没有明说那究竟是个什么年代,距今有多少年了,这的确不能怪他们。但是,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内容也不询问,这就是他们的不对了。
面对同学们的茫然,老师要求同学们重读文章第24自然段:几十年后,我依然可以对天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忘乎其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
读完,问同学们:从“几十年后”这个时间段,能否推算一下王几何给“我”上的这节几何课大约发生在什么时候?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解①:本文选自《马及时儿童文学作品选》(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同学们推算,“几十年”往少里说也有二三十年,那么这件事应该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也就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别说电脑网络、多媒体技术,就连电视对于平常人来说都还是稀罕物,王几何老师在那个年代教书,根本不可能接触到今天像电子白板这样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他那个时候上课就很难能达到今天老师上课所能达到的效果,所以王几何老师只能更多地倚仗自己的“故作姿态”了;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解放,所以文中写到那是一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里,王几何老师却能做出这样不拘一格、特立独行的教学姿态,可以说是大胆的创新和突破了。听了老师的这一番介绍,同学们终于认可了文中的主人公王几何。
学生之所以对主人公不认同,主要还是因为对课文阅读得不够认真,课文前面部分读得还算仔细,后面部分草草完事。学生阅读,似乎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只关注文章的大致情节,而忽视对文章的某些关键细节的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更是缺乏深入的思考,只停留在字面上的浏览。阅读与思考是不可分的,阅读不思考,犹如吃饭不消化,就不可能有发现和收获,自然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教会学生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去想象、分析、思考和感悟。语文课堂为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提供了范本,藉此,阅读教学,应着重于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培养。
笔者认为,阅读的品质应该是多维的,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思维和想象品质以及情感品质。
首先,阅读需要一定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其中包含着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阅读,需要专心致致、持之以恒地进行,一个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不太好的人,很难想象他能专心致致、完完整整地读完一篇文章,更不用说让他专心致致、完完整整地读完一本书了。好多伟大而经典的作品在刚开始阅读时,并没有吸引人的情节,例如《红楼梦》,读者阅读时如果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坚持深入进去,多半读完前面三章便弃之一边了。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意志品质是必需的,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思考,每学期给学生制订一定量的阅读计划,推荐一些经典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写读后感,定期检查他们计划的完成情况,这对于培养学生阅读的意志品质是大有帮助的。
其次,阅读离不开良好的想象和思维品质,对文章字词句意的理解,文章意境的想象,文章内容的剖析,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都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灵活性和系统性,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着力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阅读,离不开良好的想象和思维,同时良好的阅读也塑造着想象和思维品质,与电影、电视的直观形象相比,阅读则更能发展人的想象力,拓展人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激发人的创造活力。
最后,阅读需要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良好的情感品质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它们包含着人类独有的社会意义,反映着人类高尚的道德风貌与精神风貌,一个情感品质低下的人,不会懂得对真善美的赞美与欣赏,对假恶丑的痛恨与厌恶,也不会对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以及人类的自身之美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在对与错、是与非面前也不会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良好的情感品质对阅读起着内在的导向和支持作用,反过来,通过阅读也可以丰富和完善一个人良好的情感品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和发展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对于学生今后走出课堂,再学习,再发展,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无疑有着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而从学校课堂教学做起,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应当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作者通联:安徽繁昌县荻港初中]
初上人教版七年级《王几何》,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说说文中主人公王几何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满以为同学们会按照老师课前的预设发表各自的见解:幽默风趣、与众不同、业务精湛……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却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
师:读完全文,王几何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王几何老师是一位比较喜欢故作姿态的老师。
生2:我觉得王几何老师是一位很古怪的老师,他的言行有点让人莫名其妙。
生3:我觉得王几何老师就是一位喜欢标新立异、自我表现的老师。
……
乖乖!怎么都是些贬义词啊!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怎会有这样的评价?太不给老师面子了!课文明明是站在褒扬王几何的角度来写的,怎么到了学生眼里竟都成了一堆贬义词?
面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自由发表的见解,老师此时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评论一一记在黑板上:故作姿态、古怪、独特、自我表现……
学生们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实属正常,老师也着实不应该去责怪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们能够大胆如实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已实属难得,如果老师此时指出他们说得不对,告诉他们“正确”的说法,这无疑是剥夺孩子们自己思维的权利,以后谁还会在课堂上对老师实话实说呢?尊重与宽容是首要的!可是同学们的发言与老师的预设相去甚远,怎么办?这节课无疑不能再按原定的路线走下去了。
学生有学生的想法,老师想先了解一下他们究竟是怎样想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把他们的想法引到正确的路子上来。
师:刚才有同学说王几何是一位喜欢故作姿态的老师,那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他一上台就哑笑,不入正题,文中说他哑笑了足足两分钟,这么长时间的哑笑,感觉不是毛病就是有些故作姿态!
师:哦?说得也是,可是老师觉得王几何在学生面前故作姿态,会不会有什么目的?不然他为什么要那么长时间的哑笑?
生:估计就是为了逗乐大家。
师(笑):说得很有道理,王几何老师这样做应该就是为了取乐于他的学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那么,他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呢?
生:应该……达到了吧。
师:哦?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师:这么说,王几何老师的“故作姿态”还是蛮有效果的,如果他不故作姿态,一上来先平平淡淡地介绍一下自己,然后就开讲数学知识,结果同学们都不爱听,在下面做小动作说小话,那他还能把他的数学课上好吗?这难道不正是高手出场,不同凡响吗?
生:可我们的数学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数学课的时候,老师先自我介绍,然后跟我们做游戏、猜谜语,还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举例子,我们都觉得很精彩很有趣,干嘛一上堂要这样做呢?有些不可思议!
一语既出,其他同学也跟着表示认同,这倒让老师有些始料不及,原来同学们阅读这篇课文时,联系到现实中自己的数学老师了。他们的现任数学老师确实也是一名响当当的数学老师啊,他的数学课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教给学生,且风趣幽默,寓教于乐,学生们确实都很喜欢他的课。
至此,老师终于明白了这节课上得不顺利的症结所在了,问题应该是出在同学们对课文的阅读上。一般写人叙事的文章在开头便交待了事情的时间,而《王几何》这篇课文把交待时间放在了文章后面了,阅读时一定是被同学们忽略了。
课文在第16自然段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要求同学们重新再读一遍:在那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奇事,不是太离谱了吗?但少年时代总是充满了叛逆精神,越离谱的事大家越喜欢,……
读完,老师问同学们:“那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究竟是个什么年代?你们有没有搞清楚?
同学们面面相觑,显然他们在阅读时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当然,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年代,自然也不可能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年代,课文也没有明说那究竟是个什么年代,距今有多少年了,这的确不能怪他们。但是,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内容也不询问,这就是他们的不对了。
面对同学们的茫然,老师要求同学们重读文章第24自然段:几十年后,我依然可以对天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忘乎其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
读完,问同学们:从“几十年后”这个时间段,能否推算一下王几何给“我”上的这节几何课大约发生在什么时候?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解①:本文选自《马及时儿童文学作品选》(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同学们推算,“几十年”往少里说也有二三十年,那么这件事应该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也就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别说电脑网络、多媒体技术,就连电视对于平常人来说都还是稀罕物,王几何老师在那个年代教书,根本不可能接触到今天像电子白板这样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他那个时候上课就很难能达到今天老师上课所能达到的效果,所以王几何老师只能更多地倚仗自己的“故作姿态”了;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解放,所以文中写到那是一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里,王几何老师却能做出这样不拘一格、特立独行的教学姿态,可以说是大胆的创新和突破了。听了老师的这一番介绍,同学们终于认可了文中的主人公王几何。
学生之所以对主人公不认同,主要还是因为对课文阅读得不够认真,课文前面部分读得还算仔细,后面部分草草完事。学生阅读,似乎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只关注文章的大致情节,而忽视对文章的某些关键细节的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更是缺乏深入的思考,只停留在字面上的浏览。阅读与思考是不可分的,阅读不思考,犹如吃饭不消化,就不可能有发现和收获,自然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教会学生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去想象、分析、思考和感悟。语文课堂为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提供了范本,藉此,阅读教学,应着重于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培养。
笔者认为,阅读的品质应该是多维的,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思维和想象品质以及情感品质。
首先,阅读需要一定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其中包含着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阅读,需要专心致致、持之以恒地进行,一个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不太好的人,很难想象他能专心致致、完完整整地读完一篇文章,更不用说让他专心致致、完完整整地读完一本书了。好多伟大而经典的作品在刚开始阅读时,并没有吸引人的情节,例如《红楼梦》,读者阅读时如果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坚持深入进去,多半读完前面三章便弃之一边了。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意志品质是必需的,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思考,每学期给学生制订一定量的阅读计划,推荐一些经典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写读后感,定期检查他们计划的完成情况,这对于培养学生阅读的意志品质是大有帮助的。
其次,阅读离不开良好的想象和思维品质,对文章字词句意的理解,文章意境的想象,文章内容的剖析,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都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灵活性和系统性,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着力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阅读,离不开良好的想象和思维,同时良好的阅读也塑造着想象和思维品质,与电影、电视的直观形象相比,阅读则更能发展人的想象力,拓展人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激发人的创造活力。
最后,阅读需要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良好的情感品质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它们包含着人类独有的社会意义,反映着人类高尚的道德风貌与精神风貌,一个情感品质低下的人,不会懂得对真善美的赞美与欣赏,对假恶丑的痛恨与厌恶,也不会对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以及人类的自身之美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在对与错、是与非面前也不会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良好的情感品质对阅读起着内在的导向和支持作用,反过来,通过阅读也可以丰富和完善一个人良好的情感品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和发展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对于学生今后走出课堂,再学习,再发展,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无疑有着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而从学校课堂教学做起,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应当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作者通联:安徽繁昌县荻港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