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带着积极的情感进行主动地学习和探究,进而达到认知与情意的和谐统一。在新形势下,“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构建生本课堂已是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华丽转身,切实做好课堂的组织者与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快乐的学习者、真正的发现者与探索者。本文就对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课堂;问题;合作探究;分层;方法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01-154
“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仍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迷、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坚持以生为本,构建生本课堂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更是符合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需要的。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应从根本上转变应试教育等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和调控教学行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数学教学更具实效性。
一、问题导入,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指导学生开展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源泉和动力。而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精彩的课堂导入。只有对学习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主动学,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过程中,首要一点便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问题引入新课,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千克和克”这部分内容之初,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视频:小狗和小老虎在玩跷跷板,并对学生说道:“大家看,这是谁?没错,这是小狗和小老虎在压跷跷板呢。看到这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小狗要被吓哭了,有的学生说要是小老虎往中间坐一坐,小狗可能就不会被压得高高的了,还有的学生说小老虎太重了,小狗太轻了……在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我继续引导道:“没错,小狗太轻,小老虎太重,这说明物体有轻有重。既然物体有轻有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物体的轻重呢?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如此一来,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任务驱动,引导合作探究
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组合作是一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灌输者的角色向引导者转变,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进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这节时,我先是引导学生感知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一只由许多不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小船,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将以上三角形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回忆了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观察对比了三角形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通过交流,学生得出三角形分类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按角的大小分;二是按边的长短分。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手中的三角形学具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各组之间展开汇报、交流。如此一来,不仅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感悟了分类的数学思想。
三、分层授课,关注良好发展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主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并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若教师还一味沿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不仅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也会在极大程度上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恶情绪。此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授课,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运用此种方法开展数学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节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我先是给了高层次学生十五分钟的时间结合教材,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在这期间,我为中、低层次的学生讲授了新课,并分别为这两个层次的学生布置了相关习题,要求在十分钟内完成练习。接下来,我听取了高层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对其予以了及时指导。最后十五分钟,我为高层次学生布置了一些拓展性题目,同时检查了中、低层次学生的练习情况。通过分层授课,不仅极大地兼顾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而且还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发展,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渗透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构建生本课堂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得以高效地获取所需知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经验的积累,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對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发展潜力进行深入了解,并加强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以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指导:1.阅读教材,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2.根据导学案,标记重点内容、定理、公式等,并完成相关练习;3.尝试做一做课后习题,并在题目旁边注明思维过程。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流,以寻求解决。此外,我还教以了学生几点提问的方法,即在问题的“为什么”“怎么样”以及“应用方面”上寻找。通过加强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在生本理念下,教师应加快自身角色的转变,致力于构建更加和谐、开放、包容的生本课堂,通过问题导入、任务驱动、分层授课和方法渗透等多种途径与策略,激励学生始终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从而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汤志伟.小学数学生本课堂艺术性导入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6(09):76.
[2]穆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现代教育科学,2015(12):159.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课堂;问题;合作探究;分层;方法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01-154
“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仍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迷、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坚持以生为本,构建生本课堂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更是符合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需要的。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应从根本上转变应试教育等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和调控教学行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数学教学更具实效性。
一、问题导入,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指导学生开展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源泉和动力。而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精彩的课堂导入。只有对学习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主动学,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过程中,首要一点便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问题引入新课,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千克和克”这部分内容之初,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视频:小狗和小老虎在玩跷跷板,并对学生说道:“大家看,这是谁?没错,这是小狗和小老虎在压跷跷板呢。看到这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小狗要被吓哭了,有的学生说要是小老虎往中间坐一坐,小狗可能就不会被压得高高的了,还有的学生说小老虎太重了,小狗太轻了……在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我继续引导道:“没错,小狗太轻,小老虎太重,这说明物体有轻有重。既然物体有轻有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物体的轻重呢?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如此一来,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任务驱动,引导合作探究
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组合作是一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灌输者的角色向引导者转变,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进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这节时,我先是引导学生感知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一只由许多不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小船,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将以上三角形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回忆了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观察对比了三角形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通过交流,学生得出三角形分类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按角的大小分;二是按边的长短分。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手中的三角形学具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各组之间展开汇报、交流。如此一来,不仅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感悟了分类的数学思想。
三、分层授课,关注良好发展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主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并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若教师还一味沿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不仅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也会在极大程度上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恶情绪。此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授课,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运用此种方法开展数学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节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我先是给了高层次学生十五分钟的时间结合教材,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在这期间,我为中、低层次的学生讲授了新课,并分别为这两个层次的学生布置了相关习题,要求在十分钟内完成练习。接下来,我听取了高层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对其予以了及时指导。最后十五分钟,我为高层次学生布置了一些拓展性题目,同时检查了中、低层次学生的练习情况。通过分层授课,不仅极大地兼顾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而且还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发展,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渗透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构建生本课堂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得以高效地获取所需知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经验的积累,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對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发展潜力进行深入了解,并加强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以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指导:1.阅读教材,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2.根据导学案,标记重点内容、定理、公式等,并完成相关练习;3.尝试做一做课后习题,并在题目旁边注明思维过程。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流,以寻求解决。此外,我还教以了学生几点提问的方法,即在问题的“为什么”“怎么样”以及“应用方面”上寻找。通过加强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在生本理念下,教师应加快自身角色的转变,致力于构建更加和谐、开放、包容的生本课堂,通过问题导入、任务驱动、分层授课和方法渗透等多种途径与策略,激励学生始终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从而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汤志伟.小学数学生本课堂艺术性导入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6(09):76.
[2]穆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现代教育科学,2015(1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