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动物词汇,它们不仅仅意味着表面的词汇含义,还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本文试从比较动物词汇的多重意义方面来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动物词汇;中西文化;自然基础
1 引言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有关动物的词汇,在特定的语篇中,它们并不仅仅是表面的字典上的词汇意义,还有着深刻的内涵、情感、文化意义。尽管不同语言动物词的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相同或相近,但具有其民族特征的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有时则大相径庭。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乌龟(turtle)是长寿(longevity)的象征,中国人认为龟有千年的寿命。历代关于龟的作品很多,且古代墓碑上常以龟为装饰物,龟背上常刻有帝皇的手稿。然而龟也有其贬义。日常生活中,“龟”字是对人的谩骂和污辱。而在西方文化中它不过是行动缓匣的动物而已,无此联想。
又如,鸳鸯(Mandarin Duck)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鸟,雌雄偶居,形影不离,过着一种自由而甜美的生活,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里成为过着幸福美满生活的夫妻的代名词。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没有这么丰富的含义。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动物词汇本身的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在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中,其内涵却大不相同。不同的民族对这些词汇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为了使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此文就以实例来向人们展示这些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
二、动物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诠释
动物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因为有了它们,语言变得更多姿多彩,富有生命力。在这里只举简单的几个例子来解释它们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①对猴子(monkey)的不同诠释
在汉语中,“猴”与“侯”同音,侯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爵之一。因此在汉文化中,猴也是吉祥的动物。一提到猴,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孙悟空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英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猴子是个非常可爱、活泼又聪明的动物。
在西方,猴子被看作是聪明而且喜欢恶作剧的动物,常用以喻指贪玩、讨厌的或喜欢恶作剧的小孩。比如:monkey with表示瞎摆弄、鼓捣;monkey around表示闲荡、胡闹;
make a monkey of someone耍弄某人。
①对猫的不同诠释
在英语中,猫常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爱说别人坏话的女人;而汉语中对应“猫”却没有这层含义。如果将And I suppose hewill tell all the people,the old cat!翻译成“我猜想他会告说所有的人,这位温顺的老太太。”就大错特错了。
③对蝙蝠(bat)的不同诠释
在我国,蝙蝠是幸福和吉祥的象征。这些联想可能源自于蝙蝠的“蝠”字与幸福的“福”字是同音。而谣方人对蝙蝠却没什么好感,提到蝙蝠,人们会想到丑陋、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与之有关的词语也多都含贬义,如:as blind∞a bat(像蝙蝠一样瞎,有眼无珠,视力极弱);as crazy as a bat(像蝙蝠一样疯)。
2 中西文化差异寻根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在千百年来的生存和斗争中不断创造的果实,也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控制走向成熟和自由的标志。文化的发展变化引起语言的变化。中西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产生的根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基础。在中国,大多数古老的文明发祥地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或平原上,尤其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更是孕育了众多的文明。因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是江河的儿女。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大多分布在温带区域,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
而产生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华夏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文明之舟是诞生在蓝色的波涛之中。西方文明最初的舞台是欧洲,它西、南、北三面环海,全球海洋性气候十分显著。不言而喻,海洋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2.2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从夏代流传的典籍中,我们不难看出从那时起农业便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汉语中作为耕作的重要工具,牛的地位就可见一斑了。牛在耕作方面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人们赋予牛的文化印象也是多姿多彩的,如勤恳的老黄牛,俯首敢为孺子牛,气壮如牛,吹牛皮等。
西方文化是以新时期的畜牧、农耕和定居为发端的,然而,地域有限和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古人不得不发展畜牧业和渔业,以及向海外的迁移和征服都成为谋生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商业的发展过程中,马的主导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平常的交通运输都是通过马来实现的,所以在英语中频繁的使用horse。比如说大话,汉语说吹牛,可英语却用talk horse,汉语一般用牛来形容力气大,而英语中也是用horse,如He is as strong as ahorse。
2.3 精神文化差异。中国的人文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文化比世界其它文化更早的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其后,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性变成了支撑人们的精神信念。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人本精神,把“仁”作为立身之本。然而,只是努力发展各种与人伦社会有关的思想学说,而不关心对客观自然的认识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又一表征。
与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有所不同的是西方文化中科学精神的主导地位,就如康有为所言——一“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海洋带来的生存忧患使古西方人产生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一方面引起了他们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恐惧和膜拜,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他们征服和驾御自然的雄心。
3 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中西方地理自然环境、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文化的载体——语言在表达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同一个动物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相同、相近甚至不同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要注意到这些语言现象背后反映的文化差异,以及产生文化差异的根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语言学好,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 动物词汇;中西文化;自然基础
1 引言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有关动物的词汇,在特定的语篇中,它们并不仅仅是表面的字典上的词汇意义,还有着深刻的内涵、情感、文化意义。尽管不同语言动物词的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相同或相近,但具有其民族特征的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有时则大相径庭。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乌龟(turtle)是长寿(longevity)的象征,中国人认为龟有千年的寿命。历代关于龟的作品很多,且古代墓碑上常以龟为装饰物,龟背上常刻有帝皇的手稿。然而龟也有其贬义。日常生活中,“龟”字是对人的谩骂和污辱。而在西方文化中它不过是行动缓匣的动物而已,无此联想。
又如,鸳鸯(Mandarin Duck)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鸟,雌雄偶居,形影不离,过着一种自由而甜美的生活,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里成为过着幸福美满生活的夫妻的代名词。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没有这么丰富的含义。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动物词汇本身的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在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中,其内涵却大不相同。不同的民族对这些词汇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为了使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此文就以实例来向人们展示这些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
二、动物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诠释
动物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因为有了它们,语言变得更多姿多彩,富有生命力。在这里只举简单的几个例子来解释它们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①对猴子(monkey)的不同诠释
在汉语中,“猴”与“侯”同音,侯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爵之一。因此在汉文化中,猴也是吉祥的动物。一提到猴,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孙悟空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英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猴子是个非常可爱、活泼又聪明的动物。
在西方,猴子被看作是聪明而且喜欢恶作剧的动物,常用以喻指贪玩、讨厌的或喜欢恶作剧的小孩。比如:monkey with表示瞎摆弄、鼓捣;monkey around表示闲荡、胡闹;
make a monkey of someone耍弄某人。
①对猫的不同诠释
在英语中,猫常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爱说别人坏话的女人;而汉语中对应“猫”却没有这层含义。如果将And I suppose hewill tell all the people,the old cat!翻译成“我猜想他会告说所有的人,这位温顺的老太太。”就大错特错了。
③对蝙蝠(bat)的不同诠释
在我国,蝙蝠是幸福和吉祥的象征。这些联想可能源自于蝙蝠的“蝠”字与幸福的“福”字是同音。而谣方人对蝙蝠却没什么好感,提到蝙蝠,人们会想到丑陋、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与之有关的词语也多都含贬义,如:as blind∞a bat(像蝙蝠一样瞎,有眼无珠,视力极弱);as crazy as a bat(像蝙蝠一样疯)。
2 中西文化差异寻根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在千百年来的生存和斗争中不断创造的果实,也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控制走向成熟和自由的标志。文化的发展变化引起语言的变化。中西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产生的根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基础。在中国,大多数古老的文明发祥地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或平原上,尤其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更是孕育了众多的文明。因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是江河的儿女。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大多分布在温带区域,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
而产生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华夏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文明之舟是诞生在蓝色的波涛之中。西方文明最初的舞台是欧洲,它西、南、北三面环海,全球海洋性气候十分显著。不言而喻,海洋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2.2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从夏代流传的典籍中,我们不难看出从那时起农业便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汉语中作为耕作的重要工具,牛的地位就可见一斑了。牛在耕作方面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人们赋予牛的文化印象也是多姿多彩的,如勤恳的老黄牛,俯首敢为孺子牛,气壮如牛,吹牛皮等。
西方文化是以新时期的畜牧、农耕和定居为发端的,然而,地域有限和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古人不得不发展畜牧业和渔业,以及向海外的迁移和征服都成为谋生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商业的发展过程中,马的主导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平常的交通运输都是通过马来实现的,所以在英语中频繁的使用horse。比如说大话,汉语说吹牛,可英语却用talk horse,汉语一般用牛来形容力气大,而英语中也是用horse,如He is as strong as ahorse。
2.3 精神文化差异。中国的人文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文化比世界其它文化更早的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其后,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性变成了支撑人们的精神信念。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人本精神,把“仁”作为立身之本。然而,只是努力发展各种与人伦社会有关的思想学说,而不关心对客观自然的认识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又一表征。
与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有所不同的是西方文化中科学精神的主导地位,就如康有为所言——一“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海洋带来的生存忧患使古西方人产生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一方面引起了他们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恐惧和膜拜,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他们征服和驾御自然的雄心。
3 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中西方地理自然环境、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文化的载体——语言在表达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同一个动物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相同、相近甚至不同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要注意到这些语言现象背后反映的文化差异,以及产生文化差异的根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语言学好,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