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材料作文是各省市县中考作文的一种主要题型。研究探索这种题型的特点与写法,是非常必要和亟待的。由于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并成为作者的立意指向,所以材料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通过审题可以检查出作者的思维走向和思维能力,即能否正确立意。
[关键词]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就是按给定的材料,写各种文体的文章,不能撇开材料而任意选择题材。在审题立意时,一般要达到明确体裁、主题、选材等目的。一般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求带朦胧性,使作文者在审题上要花很多功夫,还不一定审准题,常常搞错文体,立意偏颇。材料作文则不再在审题上兜圈子,要求明确,定题材,定文体,不致使写作者在还未动笔时,就陷入困境,而重在检查学生的认识能力(立意高下)和表达能力(语言基本功)。即便这样,在写作中由于不会审题以致无从着笔或错会题意写错文章的。不乏其例。
那么,如何在审题立意上下功夫呢?本人从以下两大方面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单则材料,指的是给一则事例,或一个观点,或一篇短文(片段)通过阅读,结合材料内容和出题意图,得出一个恰当的观点作为写作的主旨。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可根据命题要求分成两类:一类是要求中已明确指出写作主旨或明确规定了提炼主旨的范围;一类是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只要求针对材料作文。
对于这一类材料,我们要根据所指定的范围立意,或直接把材料要求中的提示作为主旨。一般说来,这类作文的审题较容易,不会出现审题偏差,而导致立意错误,或出现偏颇。
下面通过五个具体实例来分析:
1.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美丽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像的?”雕塑家回答:“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原来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一篇文章。
[分析]从则材料中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人生的履历表必须由自己来填写,自己的“雕像“必须由自己来完成。人生是一张洁白的纸,全凭手中的笔来描绘,认真书写。白纸上留下的将是一篇篇优美的诗章;人生又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每个人则是一个手握农具的耕耘者,辛勤耕耘,才会收获累累硕果。
从这则材料来看适合写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成长历程,也可以写他人的成长历程,还可以用抒情散文和诗歌的形式来赞美辛勤耕耘和攀登者,还能用议论文的形式谈谈个人的看法。①
2.有人认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想成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样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也有人认为,人才正像一株花草,出生时必须有适宜的条件,否则就容易被恶劣环境夺去生命,取得非凡成就的人物,大都出自于世家门第,这样才能为成才铺平道路。
阅读上面的材料,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②
[分析]首先从材料中提炼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选材,组织文章结构。本作文应重点以议论为主,叙议结合。或从正面论述“经历磨难、挫折才能成才”的道理,或从反面批驳“要想成才,必须有适宜的条件,必须出身世家门第”。无论从哪一方面论证,都要做到有理有据,合乎逻辑。叙事要简明扼要,议论要有针对性。
3.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是乡村、城市、农田、矿山,还是山脉、河流、森林、草原……无不与泥土息息相关。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
而对泥土,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你写一篇文章。③
[分析]作为材料作文,在写作过程中必须紧扣命题材料,才算是切题。审题是关键,题目中的文字材料有三句话。第一句是说泥土的作用,或是万物与泥土的关系,第二句话揭示了泥土的精神品质,第三句话转入人应该怎样对待泥土的理性思索。写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这三句话中的任一句,展开联想,引发思索。或抓住第一句话说明泥工怎样孕育万物;或抓住第二句话论述有泥土般精神的人;或抓住前两句话抒发对泥土的一种真挚的感情;或抓住第三句话议论泥土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等等。如果仅以“泥土”为背景,所写内容与“泥土”毫无关系,或着仅为泥土而写泥土,立意不明,或者穿靴带帽,转移话题,或者缺乏合理想象等均为不切题。
4.公鸡登上一堆沙土,在上面刨了个不亦乐乎,它忙忙碌碌地想找点食物,最后却翻出了一颗珍珠。公鸡说:“这个宝物尽管光彩夺目,对我却毫无用处,还不如找到一颗麦料,用它来填饱肚子。咱们庭院里的鸡鸭羊猪,都喜欢吃麦粒,要这珍珠干什么呢?我用不着佩戴这个宝物,也不想用它来打扮自己,就让人们去把它当作宝贝吧!”说罢,公鸡把珍珠丢到一边,继续去翻找它的麦粒。④
[分析]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品读。①勇于取舍。远渡重洋的鸟儿,选择衔着一根树枝,而不会带上冗余的食物和沉重的鸟巢;一个行囊,如果已经装得太满了,就会很沉,很累。果断的舍弃是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种清醒的选择,只有学会舍弃那些本该放弃的东西,生命才会轻装上阵一路高歌。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他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也不一定适合他人。不可勉强自己去做自己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只要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你就会无怨无悔;只要你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你就是成功者。③抛弃虚华。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正如老子所言:大丈夫立身于淳厚,不居于饰薄;保持其朴实不居其虚华。无论干什么事,抛弃一切虚华外表及细枝末节,才能抓住其关键本质。
5.《韩非子》里说:齐桓公和管仲率军伐孤竹,春去冬归,篙草茫茫,迷途忘返。管仲出主意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放老马在前,人随于后,返回了齐国。⑤
[分析]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1.经验,成功的捷径。
2.应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
3.要善于利用外界条件。
这些都从“老马识途”这方面去立意的,但都不够“新”。如果能从老马只识旧途,难创新路这方面去立意,则不仅深刻,而且有新意。
二、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多则材料就是所提供的材料是几个事例,或是几种观点,或是几条警句。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与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在方法与原则上很多是共通的。它必须遵循“准”、“深”、“新”的原则来阅读材料,提炼主旨。但由于是多则材料,在提炼主旨的综合比较过程中,必须使用求同法和求异法。
求同法,就是在多则材料中综合出其含义相同的东西;求异法,就是在多则材料中比较出实质不同的东西。
下面结合三个具体实例来分析。
1.契河夫可以在人声鼎沸的车站、饭店构思作品。列夫?托尔斯泰坚持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写小说。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一次在旅馆欣赏肖邦演奏,忽然室外发生火警,人们夺门而出,及至已扑灭,人们重返室内时,肖邦仍在弹琴,密茨凯维支也仍在凝神倾听,他们对刚才的骚乱竟一点没有觉察。⑥
[分析]上面这些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这就需要我们透过事例的表面去探索其本质,上面所介绍的三位名人的共同点在:他们都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下不被外界干拢影响自已的工作和学习,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注意力正是他们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可以围绕”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一论点展开议论。
2.贝多芬弹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水经常弄到地上,从板缝流下楼去,引起房东叫喊,令他搬家。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房里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都挂满了写着词语、资料的长纸片,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钟,饿得晕倒。⑦
[分析]上面三则是同类材料,我们用求同法找出贯穿三个材料中的共同东西,就是都说明了成才来自勤奋,苦学苦炼可以出天才。
3.有这样一组材料①常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②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③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看(陆游)④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分析]这组名人名言,虽然反映生活的时代不同,但我们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这些言论中都体现了一颗报效祖国之心,这就是这组材料的共性。凭借这个共性,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当代青年将如何报效祖国呢?答案正是写作的主旨,这就是求同法。
我们也可以从求异法进行分析:上述名人名言虽然体现了一颗报效祖国的心,但几位古人的言论绝对不能和无产阶革命家陈毅的思想境界相提并论。因为古人的爱国思想都不同程度的地与“殉”、“名”结合在一起,而陈毅元帅是将“爱国”与“作前锋”紧紧相连的。经过这样的“求异”,我们提炼出来的论点则是:古今名人中不乏有爱国思想,但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最乐观,最有信心,最富有进取精神。
总之,在审题立意上,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必须根据材料去确定作文主旨,也就是说,考生作文立意须始于材料又归于材料。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考生提炼观点或叙事记人的依据,考生阅读这些材料,必须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其本质意义。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求准,就是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不可脱离材料;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惯常思维定势发人之所未发,力求“人无有我,人有我新”,在“新”字上下功夫。
[注释]
①李阳海.材料作文构思点拨。.阅读与鉴赏.2004.11:81-82
②中考语文点拨泉州专版.吉林教育出版社,荣德基总主编,2008:137
③中考语文点拨泉州专版.吉林教育出版社,荣德基总主编,2008:200
④解立肖作文素材多维品续(四十四).作文与考试2009.11:26-27
⑤⑥⑦闵红鑫,何誉军.材料作文基础1990.2:15.26.27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华美中学)
[关键词]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就是按给定的材料,写各种文体的文章,不能撇开材料而任意选择题材。在审题立意时,一般要达到明确体裁、主题、选材等目的。一般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求带朦胧性,使作文者在审题上要花很多功夫,还不一定审准题,常常搞错文体,立意偏颇。材料作文则不再在审题上兜圈子,要求明确,定题材,定文体,不致使写作者在还未动笔时,就陷入困境,而重在检查学生的认识能力(立意高下)和表达能力(语言基本功)。即便这样,在写作中由于不会审题以致无从着笔或错会题意写错文章的。不乏其例。
那么,如何在审题立意上下功夫呢?本人从以下两大方面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单则材料,指的是给一则事例,或一个观点,或一篇短文(片段)通过阅读,结合材料内容和出题意图,得出一个恰当的观点作为写作的主旨。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可根据命题要求分成两类:一类是要求中已明确指出写作主旨或明确规定了提炼主旨的范围;一类是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只要求针对材料作文。
对于这一类材料,我们要根据所指定的范围立意,或直接把材料要求中的提示作为主旨。一般说来,这类作文的审题较容易,不会出现审题偏差,而导致立意错误,或出现偏颇。
下面通过五个具体实例来分析:
1.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美丽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像的?”雕塑家回答:“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原来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一篇文章。
[分析]从则材料中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人生的履历表必须由自己来填写,自己的“雕像“必须由自己来完成。人生是一张洁白的纸,全凭手中的笔来描绘,认真书写。白纸上留下的将是一篇篇优美的诗章;人生又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每个人则是一个手握农具的耕耘者,辛勤耕耘,才会收获累累硕果。
从这则材料来看适合写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成长历程,也可以写他人的成长历程,还可以用抒情散文和诗歌的形式来赞美辛勤耕耘和攀登者,还能用议论文的形式谈谈个人的看法。①
2.有人认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想成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样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也有人认为,人才正像一株花草,出生时必须有适宜的条件,否则就容易被恶劣环境夺去生命,取得非凡成就的人物,大都出自于世家门第,这样才能为成才铺平道路。
阅读上面的材料,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②
[分析]首先从材料中提炼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选材,组织文章结构。本作文应重点以议论为主,叙议结合。或从正面论述“经历磨难、挫折才能成才”的道理,或从反面批驳“要想成才,必须有适宜的条件,必须出身世家门第”。无论从哪一方面论证,都要做到有理有据,合乎逻辑。叙事要简明扼要,议论要有针对性。
3.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是乡村、城市、农田、矿山,还是山脉、河流、森林、草原……无不与泥土息息相关。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
而对泥土,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你写一篇文章。③
[分析]作为材料作文,在写作过程中必须紧扣命题材料,才算是切题。审题是关键,题目中的文字材料有三句话。第一句是说泥土的作用,或是万物与泥土的关系,第二句话揭示了泥土的精神品质,第三句话转入人应该怎样对待泥土的理性思索。写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这三句话中的任一句,展开联想,引发思索。或抓住第一句话说明泥工怎样孕育万物;或抓住第二句话论述有泥土般精神的人;或抓住前两句话抒发对泥土的一种真挚的感情;或抓住第三句话议论泥土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等等。如果仅以“泥土”为背景,所写内容与“泥土”毫无关系,或着仅为泥土而写泥土,立意不明,或者穿靴带帽,转移话题,或者缺乏合理想象等均为不切题。
4.公鸡登上一堆沙土,在上面刨了个不亦乐乎,它忙忙碌碌地想找点食物,最后却翻出了一颗珍珠。公鸡说:“这个宝物尽管光彩夺目,对我却毫无用处,还不如找到一颗麦料,用它来填饱肚子。咱们庭院里的鸡鸭羊猪,都喜欢吃麦粒,要这珍珠干什么呢?我用不着佩戴这个宝物,也不想用它来打扮自己,就让人们去把它当作宝贝吧!”说罢,公鸡把珍珠丢到一边,继续去翻找它的麦粒。④
[分析]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品读。①勇于取舍。远渡重洋的鸟儿,选择衔着一根树枝,而不会带上冗余的食物和沉重的鸟巢;一个行囊,如果已经装得太满了,就会很沉,很累。果断的舍弃是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种清醒的选择,只有学会舍弃那些本该放弃的东西,生命才会轻装上阵一路高歌。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他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也不一定适合他人。不可勉强自己去做自己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只要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你就会无怨无悔;只要你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你就是成功者。③抛弃虚华。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正如老子所言:大丈夫立身于淳厚,不居于饰薄;保持其朴实不居其虚华。无论干什么事,抛弃一切虚华外表及细枝末节,才能抓住其关键本质。
5.《韩非子》里说:齐桓公和管仲率军伐孤竹,春去冬归,篙草茫茫,迷途忘返。管仲出主意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放老马在前,人随于后,返回了齐国。⑤
[分析]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1.经验,成功的捷径。
2.应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
3.要善于利用外界条件。
这些都从“老马识途”这方面去立意的,但都不够“新”。如果能从老马只识旧途,难创新路这方面去立意,则不仅深刻,而且有新意。
二、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多则材料就是所提供的材料是几个事例,或是几种观点,或是几条警句。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与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在方法与原则上很多是共通的。它必须遵循“准”、“深”、“新”的原则来阅读材料,提炼主旨。但由于是多则材料,在提炼主旨的综合比较过程中,必须使用求同法和求异法。
求同法,就是在多则材料中综合出其含义相同的东西;求异法,就是在多则材料中比较出实质不同的东西。
下面结合三个具体实例来分析。
1.契河夫可以在人声鼎沸的车站、饭店构思作品。列夫?托尔斯泰坚持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写小说。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一次在旅馆欣赏肖邦演奏,忽然室外发生火警,人们夺门而出,及至已扑灭,人们重返室内时,肖邦仍在弹琴,密茨凯维支也仍在凝神倾听,他们对刚才的骚乱竟一点没有觉察。⑥
[分析]上面这些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这就需要我们透过事例的表面去探索其本质,上面所介绍的三位名人的共同点在:他们都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下不被外界干拢影响自已的工作和学习,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注意力正是他们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可以围绕”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一论点展开议论。
2.贝多芬弹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水经常弄到地上,从板缝流下楼去,引起房东叫喊,令他搬家。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房里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都挂满了写着词语、资料的长纸片,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钟,饿得晕倒。⑦
[分析]上面三则是同类材料,我们用求同法找出贯穿三个材料中的共同东西,就是都说明了成才来自勤奋,苦学苦炼可以出天才。
3.有这样一组材料①常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②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③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看(陆游)④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分析]这组名人名言,虽然反映生活的时代不同,但我们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这些言论中都体现了一颗报效祖国之心,这就是这组材料的共性。凭借这个共性,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当代青年将如何报效祖国呢?答案正是写作的主旨,这就是求同法。
我们也可以从求异法进行分析:上述名人名言虽然体现了一颗报效祖国的心,但几位古人的言论绝对不能和无产阶革命家陈毅的思想境界相提并论。因为古人的爱国思想都不同程度的地与“殉”、“名”结合在一起,而陈毅元帅是将“爱国”与“作前锋”紧紧相连的。经过这样的“求异”,我们提炼出来的论点则是:古今名人中不乏有爱国思想,但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最乐观,最有信心,最富有进取精神。
总之,在审题立意上,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必须根据材料去确定作文主旨,也就是说,考生作文立意须始于材料又归于材料。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考生提炼观点或叙事记人的依据,考生阅读这些材料,必须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其本质意义。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求准,就是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不可脱离材料;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惯常思维定势发人之所未发,力求“人无有我,人有我新”,在“新”字上下功夫。
[注释]
①李阳海.材料作文构思点拨。.阅读与鉴赏.2004.11:81-82
②中考语文点拨泉州专版.吉林教育出版社,荣德基总主编,2008:137
③中考语文点拨泉州专版.吉林教育出版社,荣德基总主编,2008:200
④解立肖作文素材多维品续(四十四).作文与考试2009.11:26-27
⑤⑥⑦闵红鑫,何誉军.材料作文基础1990.2:15.26.27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华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