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发挥的空间,建立和形成让学生发挥自己主体性的教学方式,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创造能力培养的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 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形成一种互教互学的动态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发挥的空间,建立和形成让学生发挥自己主体性的教学方式;要从教学意识向课堂意识扩展,把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置于学生的整体成长活动结构当中来考察,实现教育教学功能的最优化。
一、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强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教师不仅要在学习内容方面辅导学生,而且需要在学习技能方面指导学生。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拥有自主权。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非常强调教学中多向交流对学生学习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师生间、学生间进行丰富的多向交流、讨论和合作性地解决问题,重视活动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重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培养,提出要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反思,使学生意识到他们与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性,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技能,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二、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包括感知典型化学学习材料、探求化学问题实质、形成化学理论等基本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展示学习材料,获得感性认识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教师向学生展示课前已准备好的典型化学学习材料(各种文字材料、图像、图例、数据、实物、演示、实验等),让学生认真阅读、仔细观察、充分感知材料阶段。例如,在“离子反应”这一内容教学时,向学生展示的学习材料是一探究实验:
利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先把碳棒插入盛用NaCl固体的烧杯中,仔细观察装置中灯泡是否变亮并做好记录。把碳棒取出擦净再插入盛有纯水的烧杯中,观察并做好记录。最后再把NaCl固体逐勺加入纯水中,仔细观察装置中灯泡的变化并做好记录。此实验为学生后学习“电离和电解质“概念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提出问题,探求问题实质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对化学材料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要研究的化学问题或由教师提出要解决的化学问题,恰当安排时间长度,让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阶段。例如,在第一阶段让学生充分感知探究实验之后,教师提出思考题“根据初中所学知识,溶液导电的原因是因为溶液中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把碳棒插入纯水、NaCl固体灯泡均不能变亮,其原因可能是什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第三阶段:形成理论,获得理性认识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依据学生讨论的初步结果,围绕化学教学的中心问题,进一步提供学习材料,师生间继续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出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原理阶段。
三、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1.双向互动性。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课堂教学模式从一开始的感知化学学习阶段,到后来的探求问题阶段,形成理论阶段,多层次应用理论阶段,一直贯穿着教师、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通过学生间、师生间信息交流,交往活动,将“知识、能力、人格”真正内化给学生。
2.主动性。运用该化学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化学知识的积极探求者,自我建构者,教学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子。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四、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1.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共同发展为教学目标。在使用该教学模式时,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化学理论知识,而且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确实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对化学知识的探求过程中来。只有经过一次次学习过程中的感知、思考、讨论、发言过程,才能确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
2.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建构者,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这并不妨碍教师主导性的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评价者、引导者,又是讨论过程参与者。没有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就没有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作者单位: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 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形成一种互教互学的动态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发挥的空间,建立和形成让学生发挥自己主体性的教学方式;要从教学意识向课堂意识扩展,把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置于学生的整体成长活动结构当中来考察,实现教育教学功能的最优化。
一、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强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教师不仅要在学习内容方面辅导学生,而且需要在学习技能方面指导学生。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拥有自主权。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非常强调教学中多向交流对学生学习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师生间、学生间进行丰富的多向交流、讨论和合作性地解决问题,重视活动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重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培养,提出要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反思,使学生意识到他们与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性,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技能,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二、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包括感知典型化学学习材料、探求化学问题实质、形成化学理论等基本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展示学习材料,获得感性认识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教师向学生展示课前已准备好的典型化学学习材料(各种文字材料、图像、图例、数据、实物、演示、实验等),让学生认真阅读、仔细观察、充分感知材料阶段。例如,在“离子反应”这一内容教学时,向学生展示的学习材料是一探究实验:
利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先把碳棒插入盛用NaCl固体的烧杯中,仔细观察装置中灯泡是否变亮并做好记录。把碳棒取出擦净再插入盛有纯水的烧杯中,观察并做好记录。最后再把NaCl固体逐勺加入纯水中,仔细观察装置中灯泡的变化并做好记录。此实验为学生后学习“电离和电解质“概念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提出问题,探求问题实质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对化学材料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要研究的化学问题或由教师提出要解决的化学问题,恰当安排时间长度,让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阶段。例如,在第一阶段让学生充分感知探究实验之后,教师提出思考题“根据初中所学知识,溶液导电的原因是因为溶液中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把碳棒插入纯水、NaCl固体灯泡均不能变亮,其原因可能是什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第三阶段:形成理论,获得理性认识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依据学生讨论的初步结果,围绕化学教学的中心问题,进一步提供学习材料,师生间继续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出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原理阶段。
三、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1.双向互动性。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课堂教学模式从一开始的感知化学学习阶段,到后来的探求问题阶段,形成理论阶段,多层次应用理论阶段,一直贯穿着教师、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通过学生间、师生间信息交流,交往活动,将“知识、能力、人格”真正内化给学生。
2.主动性。运用该化学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化学知识的积极探求者,自我建构者,教学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子。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四、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1.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共同发展为教学目标。在使用该教学模式时,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化学理论知识,而且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确实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对化学知识的探求过程中来。只有经过一次次学习过程中的感知、思考、讨论、发言过程,才能确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
2.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高中化学“感性—理性—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建构者,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这并不妨碍教师主导性的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评价者、引导者,又是讨论过程参与者。没有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就没有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作者单位: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