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自主学习应运而生。问题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问题是思维、创新的起点。在教育过程中要以问题组织教学,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充分发挥驱动力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 问题 创新
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应运而生。问题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动力,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创新。苹果落地的现象司空见惯,但牛顿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他思考苹果为什么落地,从而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伟大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有了疑问,才能唤起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勇于创新,掌握终生受益的基本技能技巧,终生学习的能力。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是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马赫穆特认为:这种教学结构“不能保证对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实行控制”,也不能“保证学生的发展”。它只能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的过程,学习的意义也只在于分数的高低。我们要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除了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外,还要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问题组织教学,要更新课程观,鼓励学生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质疑。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课程是规范性的学科知识,不少教师、学生把课程当成“圣经”,不敢有一丝怀疑。而现代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课程创新的过程,教师、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是主体。尤其思想政治教材本身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提出质疑,通过查找资料、请教教师、讨论等方式对质疑的知识进行论证,形成科学认识。对课程结构进行重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提醒学生要具有“健康”的怀疑精神,提问题要有理、有节,不能因为要创新而毫无根据的质疑,怀疑一切,不能因为要标新立异而哗众取宠。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需要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指出:“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的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质疑,更好的创新,需要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指导:
1、要让学生搞清课本中的疑难,这些疑难,是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找出的知识的难点、模糊点,是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不能理解的地方。此时需要设疑,以备教师讲解时重点听、记,提高听课的效率。
2、借鉴课本中“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等问题栏目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进一步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对比不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3、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的焦点、热点,思考教材与这些焦点、热点的联系,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焦点、热点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4、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质疑。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一切问题都在意料之中。现在是学生问,教师答,会有许多出乎意料的问题,有可能把教师置于尴尬境地。这就需要教师有很好的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有对学生健康质疑的正确认识,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不要认为学生在与自己为难,有碍自己的“师道尊严”。当然,光有良好的修养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扩大知识视野,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相长。
在自主学习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非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是这里所说的主导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主导,而要变成教学过程中的“导演”,即教师导、学生演。
总之,如果教师在教學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对课程和教师大胆质疑,并教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发挥问题驱动力的作用,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主体,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尽快实现。
【关键词】自主学习 问题 创新
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应运而生。问题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动力,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创新。苹果落地的现象司空见惯,但牛顿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他思考苹果为什么落地,从而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伟大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有了疑问,才能唤起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勇于创新,掌握终生受益的基本技能技巧,终生学习的能力。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是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马赫穆特认为:这种教学结构“不能保证对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实行控制”,也不能“保证学生的发展”。它只能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的过程,学习的意义也只在于分数的高低。我们要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除了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外,还要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问题组织教学,要更新课程观,鼓励学生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质疑。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课程是规范性的学科知识,不少教师、学生把课程当成“圣经”,不敢有一丝怀疑。而现代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课程创新的过程,教师、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是主体。尤其思想政治教材本身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提出质疑,通过查找资料、请教教师、讨论等方式对质疑的知识进行论证,形成科学认识。对课程结构进行重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提醒学生要具有“健康”的怀疑精神,提问题要有理、有节,不能因为要创新而毫无根据的质疑,怀疑一切,不能因为要标新立异而哗众取宠。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需要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指出:“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的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质疑,更好的创新,需要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指导:
1、要让学生搞清课本中的疑难,这些疑难,是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找出的知识的难点、模糊点,是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不能理解的地方。此时需要设疑,以备教师讲解时重点听、记,提高听课的效率。
2、借鉴课本中“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等问题栏目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进一步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对比不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3、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的焦点、热点,思考教材与这些焦点、热点的联系,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焦点、热点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4、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质疑。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一切问题都在意料之中。现在是学生问,教师答,会有许多出乎意料的问题,有可能把教师置于尴尬境地。这就需要教师有很好的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有对学生健康质疑的正确认识,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不要认为学生在与自己为难,有碍自己的“师道尊严”。当然,光有良好的修养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扩大知识视野,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相长。
在自主学习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非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是这里所说的主导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主导,而要变成教学过程中的“导演”,即教师导、学生演。
总之,如果教师在教學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对课程和教师大胆质疑,并教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发挥问题驱动力的作用,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主体,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尽快实现。